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俄国农奴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农奴制改革改变了俄国的发展轨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861年改革之所以被称为农民改革,是因为它要解决农奴制下的农民问题。..于是如何改善农奴的生活、如何调节农奴与地主之间的关系,成为农民问题的核心。具体而言,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在民事方面,农民缺乏人身、迁徙、婚姻等公民权,必须依附于地主;(2)在经济方面,农民以地主分配的份地作为生存之本,为此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3)在法律方面,地主对农民享有领地警察权或司法审判权,可对农民实施体罚;(4)在财产方面,农民没有不动产所有权,其动产也会遭到地主的干涉。从叶卡捷琳娜二世以来,俄国政府和精英都在讨论解决农民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途径,对待农奴制和农民问题的态度逐渐成为俄国社会思想的中心议题。

一摘编自张广翔 《再论亚历山大二世与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待农奴制和农民问题的态度逐渐成为俄国社会思想的中心议题”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61 年农奴制改革的措施,并作简要评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 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它需要修理,还需要喂养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花费。”

——《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

材料三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1)根据材料一,归纳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转折点的理由。
2020-07-17更新 | 103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改革是人类历史的鲜明主题,每一次改革都引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责任感和时代要求的结合,促使他(亚历山大二世)充满活力地在其任期的头十年完成了改革的绝大多数工作。……在其统治末期,他成了一个悲剧性人物,……他以及俄国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的思想,……不知道该怎样把其基本保守的本能和19世纪下半叶现代化的要求协调起来。由于不能高瞻远瞩,所以,他在许多同时代人眼中有时像个改革家,而有时则又像个改革的反对派。

——【美】沃尔特·G·莫斯《俄国史》

材料三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俄国统治者为克服材料一中的“关键弱点”采取的重大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举措的局限性。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体制和司法制度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据材料二分析他在统治末期成为“悲剧性人物”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转折点的表现。
2020-11-24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825—1855年尼古拉一世统治的30年间,已爆发了500多次农民骚动。随着克里米亚的灾难,农奴的不断上升的压力变得不可抗拒起来,尼古拉的继任者亚历山大二世把解放农奴当作代替革命的唯一办法。亚历山大作这决定时也受到许多贵族的鼓励,这些贵族赞成解放农奴是为了利用日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欧洲对谷物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二:俄国史学家尽管一致承认列宁有关革命形势的概念是正确的,但围绕如何解释这种概念仍有分歧。德国史学家全面否定这种概念,认为涅奇金娜提出的农村大量骚动对政府有关农民问题的政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施拉姆认为,改革前几十年的种种情况并非证明“沙皇和贵族坐在火药桶上”,更不能够谈什么农民革命,只是一小部分农民愤愤不平,而穿上军装的昔日农奴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忠心耿耿地为自己祖国和自己沙皇”作战。

——摘编自张广翔《德国学者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农奴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作简要说明。
(3)材料三中德国与俄国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史学争议问题?
2020-11-1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全欧洲各个国家革命失败后,俄国在欧洲大陆上几乎没有劲敌了。而这次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俄国干涉的结果……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后备殖民地和后备军。

——摘编自《人民的英国史》

材料二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为了加快和约条款的签订,并且防止(甚至在将来)从朕方面产生任何贪功和侵略的思想,朕同意规定一些特别的预防办法,以免朕的军舰和土耳其的军舰在黑海发生冲突,同意在比萨拉比亚南部,邻近多瑙河的地方划定新的国界线。

——摘编自《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1)结合所学史实,说明“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上述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果如何?该结果的出现有何历史必然性?
2020-10-1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
2020-07-09更新 | 4977次组卷 | 27卷引用: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材料三   1989年共产主义制度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崩溃,当然还有东德——它以并入联邦德国而整体消失……一度令人畏惧的柏林墙被敲成一片片碎片做了纪念品。1991年12月底,飘扬在克里姆林宫镰刀锤子的苏联红旗徐徐降下,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

——据《俄罗斯史》


(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基本原因。
(3)材料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49年,沙皇阿列克谢米海伊洛维奇颁布《国民议会法典》,规定地主对农奴有无限期占有权,农奴没有人身自由,不得随意迁移。这一法典的颁布,标志着农奴制在俄国的确17世纪中期,农奴占俄国人口的90%以上。…18世纪末,俄国的生铁产量与英国相等,但是到了19世纪50年代,俄国的生铁产量仅为英国生铁产量的1/15。同期,英国铁路长达15000公里,而俄国只有1500公里。在对外贸易中,也反映出俄国的工业水平之低:俄国出口的产品大部分是农产品,进口的是工业品,由此可以看出,俄国已经逐渐沦为西欧各国的原料供应地。……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日益恶化,俄国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据统计,从1826年到1861年2月,全国共发生了一千多次农民起义。1858-1860年,全国共发生了近三百次农民暴动。在自发的农民运动影响下,遭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压迫的雇佣工人和遭受阶级压追的少数民族,也不断起来同反动势力作斗争。

在亚历山大二世治世的上半期,改革的阳光,是曾经一度照过俄国社会的。一八六年至六六年间,亚历山大曾经释放了全国的农奴及家奴,他又改良法制,使人民在法律之下律平等。不幸这些改革不但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反使他们对于革命的运动更加热烈。后来又遭到了一个波兰革命。于是亚历山大气忿失望之余,便一变而为一个反革命的专制魔王了。后来他的继位者亚历山大三世及尼古拉二世,又都是采取专制手段之人,于是俄国革命之机,便更如萧在弦上,欲止不能了。……所以那个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便成为件不可避免之事了。

——据陈衡哲《西洋史》及多种版本教材改躺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及社会焦点。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2020-06-07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统一考试复习检测(二)文综历史试题
9 . 沙皇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发动者,在推动俄国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亚历山大二世很早便认识到尼古拉时期对外政策的软弱无力,为恢复俄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威信,沙皇和政府开始寻找新的途径、采取新的措施改变内政。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改革势在必行。经过多年的学术探索,俄国学者终于认识到沙皇在改革开始阶段的重要作用,逐渐摒弃“革命形势”说和“自下而上”说等陈旧结论。

——摘编自张广翔《俄国学者关于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的争论》

材料二   改革派属于既得利益集团,其带土地解放农民的主张体现出其进步性,得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支持,最终废除农奴制,授予农民土地,从而强化了改革派的力量。改革虽然没能解决俄国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最核心最尖锐的农民和农业问题,但它是俄国全面现代化的标志,不能因此而忽略改革开始后陆续在地方自治、教育、军事等领域改革的进步意义。

——摘编自唐艳凤《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俄国学者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原因的认识变化及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派的主张在1861年改革中是如何实践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统治者的改革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
2020-06-23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0届高三仿真训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1826~1854年俄国各地爆发的农民起义达70多次,平均每年达24次以上。1853~1856年俄国与英国、法国等国在争夺黑海和巴尔干控制权的战争中遭到惨败。这使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总法令》等宣布农民有离开土地、拥有财产等自由权利,农民为了获得自由和份地,必须和地主订立契约,并缴付巨额赎金。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功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旧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

——摘编自潘黎明《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1871年底,明治政府派出使节团奔赴西方考察,历时两年。在此基础上,大久保利通于1874年5月提出了《殖产兴业建议书》,提出日本要想改变落后面貌,必须效仿英国,鼓励民众发展工商业。要打开局面,“非赖政府官员奖励诱导之力不可”,政府“要参照日本的风土人情,制定发展方略”。他认为农工商“各业需要配套发展”……工商业方面,应该先从“屑丝、纺绩等轻工业制造”入手,……政府应“予之以贷款,予之以扶植”。他认为鼓励、扶植民众经营实业,才是经济现代化成败的关键。方针确立之后,日本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建设活动。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迎来了战前工业化的高峰,始终保持了高经济增长率。

——摘编自姚传德《从官办到民营——日本明治政府殖产兴业方针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久保利通殖产兴业方针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俄两国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