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2019-06-08更新 | 5238次组卷 | 38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建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2019-01-30更新 | 2957次组卷 | 42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二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体现上述思想主张的措施及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2017-08-04更新 | 3608次组卷 | 22卷引用:云南省中央民大附中芒市国际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19世纪晚期,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
材料一
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与其犹豫不决,待邻国开明以共兴亚洲,不如脱离其伍,与西洋文明国家共进退。于两国之态度,不必因邻国之故而予以特别理喻,且以西洋之道,待之可也。亲恶友者共其恶名,务必矢志谢绝亚细亚之东方恶友。
——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材料二
惟泰西国数极多,情势各异,文字政俗,与我迥殊。虽欲采法之,译书既难,事势不合,且其富强精巧,皆逾我百倍,骤欲致之,下手实难。惟日本文字、政俗,皆与我同,取泰西五百年新法,以三十年追摹之,始则亦步亦趋,继则出新振奇,一切新法,惟妙惟肖,遂以南灭琉球,北开北海,左抚高丽,右取台湾,治效之速,盖地球诸国所未有一也。吾地大人众,皆十倍日本,若能采鉴变法,三年之内,治具毕张,十年之内,治化大成矣。
——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等书乞采鉴变法以御侮图存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主张“脱亚入欧”的主要理由,及其消极影响。依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这次上书中主张效法日本的主要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概括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似原因。
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行为?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惨败……使人们真正认识到清朝军队建设的全面落后。清政府决定全面改革军制,主张效法西方。“变革军制”、“修明武备”、编练新军。此后,在全国广设军事学堂,翻译西方和日本的军事学术著作,井在促进中西军事思想融合方面作了初步尝试。…清朝统治者在军制、装备、训练、战法和军事教育、部队管理等方面全面地按照西方模式进行的改革使中国近代军事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吴威《清晚期军事思想的转变与发展》


(1)据材料分析晚清军制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概括晚清军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意义。
7 . 19世纪下半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中国开展了戊戌变法。改革在两国近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以下材料,概括中、日两国改革的起因。
材料一 培理(又译佩里)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是采用西方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时代。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2)根据以下材料,概括日本改革措施的特点。
材料三 日本明治政府部分改革措施:
项目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教育方面

改革措施

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即中央政府),以除政令分歧之弊……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1872年,明治政府正式颁布《学制》,规定6岁以上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教育,推行“四民平等”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在这一体制下,日本共设8所大学、256所中学、53760所小学。


(3)根据以下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失当之处。
材料四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五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4)纵观中日两国的改革,结果大相径庭。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016-11-18更新 | 8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云南省昆明三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一成一败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