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一一《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败。
2019-01-30更新 | 1044次组卷 | 21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三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惨败……使人们真正认识到清朝军队建设的全面落后。清政府决定全面改革军制,主张效法西方。“变革军制”、“修明武备”、编练新军。此后,在全国广设军事学堂,翻译西方和日本的军事学术著作,井在促进中西军事思想融合方面作了初步尝试。…清朝统治者在军制、装备、训练、战法和军事教育、部队管理等方面全面地按照西方模式进行的改革使中国近代军事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吴威《清晚期军事思想的转变与发展》


(1)据材料分析晚清军制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概括晚清军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今天下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1898年康有为《请开学校折》
材料二 今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则其教法亦当不同。……其言中学者,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成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除学堂学生每人给一分外,仍请旨颁行各省学堂,悉遵教授,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
——1898年5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代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
材料三 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
——1898 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 《定国是诏》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康有为的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观点的国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康、梁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的“教法”及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戊戌变法期间除办京师大学堂以外的教育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体现了维新派一种怎样的追求?
2016-11-27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4 .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B.改革缺乏必要社会基础
C.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D.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
2020-12-02更新 | 1394次组卷 | 37卷引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2019-06-08更新 | 5238次组卷 | 38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建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2019-01-30更新 | 2957次组卷 | 42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二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二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变法。当戊戌五、六月间,皇上言改革,举朝言改革,民间言改革,而彼独悍然曰:“吾誓不改革。”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大学士徐桐甚至无耻地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朱贤枚《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康有为依托古人宣传改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顽固势力对维新变法的态度。结合变法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他们持这种态度的原因。

(3)指出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2018-07-0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作了重要准备。

——《中国全史》

(1)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出现的原因。

(2)有人认为,戊戌新政颁布的一切法令,除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戊戌变法有特别的意义,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