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材料   化学武器是一种极具实战价值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1914年10月,德军和法军在战场上开创了使用刺激性毒剂的先例,标志着化学武器正式走向历史舞台。起初,毒气弹施放的毒剂浓度也很小,不管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都不认为使用催泪弹违反1899年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的《海牙公约》。

1915年3月,德军最高指挥部召开秘密会议,制订了一项阻止英法联军的作战计划4月22日上午,在伊普尔前线阵地上,德军用氯气攻击英法联军阵地。英法联军有1.5万人中毒,至少有5000人死亡。一战期间,估计至少有50965吨毒气用于战争。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化学武器制剂而造成的非致命性伤亡约1176500人,至少有85000人死亡,经过一战残忍的毒气战后,1925年,《日内瓦协定书》再次重中禁止使用毒气,各国也都清楚毒气弹的使用只能引起对方同样的报复。因此在二战中,尽管美、英、苏、德等各大国都做了毒气战方面的准备,但大规模毒气战并未在他们之间爆发。

——摘编自唐瑾《底线被践踏:一战中惨烈的毒气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中毒气用于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战中毒气战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材料一:1914年美国宣布中立,无疑受到绝大多数美国人民的支持……但是,在三年的战争中,各种因素的组合慢慢地改变了公众舆论,由德皇所体现的普鲁士容克阶级的军国主义和不可一世的傲慢引起了另外一些美国人的反感。另外,还有一种美国人对受害者的天然同情心也产生了影响一在一般美国人眼中,法国看来就是受害者,英国控制着全球电报网,并且毫不迟疑地把它作为一种战争工具。在宣传领域中德国人的愚蠢和英国人的老练,也对美国公众舆论的改变起了作用。

——摘编自(英)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

材料二:1929年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海明成第二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小说以作者在意大利战场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志愿到意军服役的美国青年亨利与英国护士凯瑟琳生离死别的恋爱故事,嘲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荒唐和所谓“光荣”“英勇”和“荣誉”的无聊。

——摘编自杨仁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民众舆论改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永别了,武器》受到读者欢迎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了巨大损失,参战双方死亡人数接近l000万,其中德国、法国、英国、俄国、奥匈帝国均超过100万。从战争后期到战后,欧洲社会充满了反战、厌战的情绪,战前受到打压的和平运动重新高涨起来。大多数参战国都有很多人罢工、拒服兵役甚至发生士兵哗变。俄国、德国、奥匈帝国等国的士兵和平民则将愤怒洒向给他们带来战争的政府和制度,革命成了很多人的选项。战后和平运动影响日益扩大,英法等国主导的集体安全体系和相关限制战争的国际法就与这种潮流有关。但30年代和平运动的绥靖化,间接地鼓励了法西斯国家不断侵略扩张直至发动另一场大战。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期及战后初期欧洲和平主义思想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期及战后欧洲和平主义思想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7年初,美国与德国关系恶化并断交,推动美国国内高校反德情绪高涨。是年2月,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发起,包括全国200多所高等院校参与成立“校际信息局”,目的是“协助政府招募有志于从军的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并将他们安排到恰当的位置上各施所长”。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甚至致信战争局,表示“如果我校师生能提供什么服务,来给政府帮点忙,我们将感到荣幸之至”。美国于1917年4月参战后动员了包括大学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为战争服务。美国大学在战时为国效力的经历,使“大学百无一用的古老嘲讽再也站不住脚了,接受高等教育将回报以财富和权利,大学的影响力正在成倍地增加”。以伊利诺伊大学为例,该校在1916年在校生5000余人,到1926年已增至1.0103万人,这种学、府合作为二战乃至冷战时期大学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密切合作提供了借鉴。

——摘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大学(1917—1919)》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高校关于美国参加一战的态度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时期美国高校的作为对一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2019-01-28更新 | 64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学调资源中心2019届高三第七次(4月)调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爆发,中国“希望”成为参战国,以期收回某些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并且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时悍然声言,无论是中立国与协约国间、还是中立国间通商的船只,只要经过其封锁区域,一概击沉。但是,对中国这个“弱国”和“半殖民地”,列强是不放在眼里的,他们对中国“要求参战”和成为“参战国”,是从维护列强自身利益出发,而非顾及中国的利益。后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一败涂地,但以战胜国姿态出席巴黎和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走上了国际舞台,揭开了中国追讨合法权益,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第一步,并进而促使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思想。

——摘编自袁继成、王海林《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7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自1900年,德国统治精英内部一直企图占领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的领土,并且在非洲和海外挑战英国的殖民统治。……德国以容克集团为代表的统治精英,面对国内社会民主党势力日益强大,可能赢得议会选举把帝国推向民主和共和的局面,萨拉热窝暗杀正好为德国宣战找到了借口。

材料二德国的崛起,加上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打破了欧洲大陆势力均衡,引发了一系列的重建均势的连锁反应,大国之间纷纷结盟,大国与其周边邻国或势力范围内的小国形成保护关系,从而构成欧洲民族国家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通过海外殖民地扩展成为全球系统性风险。

——以上材料均摘自周健工《一战百年,恶之花依然不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国家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8 . 材料   一战的突然爆发,使欧洲成为一块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是非之地。绝大多数美关侨开始到美国驻欧洲各国的大使馆和领事馆前示威,强烈要求美国政府采取行动,保护公民的安全。为此,8月4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向国会提交了一份紧急拨款案,要求国会“拨款250万美元,用于救济、保护和运送美国公民”。1914年8月6日晚,装载着价值450万美全的救济资金和近50名救济人员的美国军舰,从纽约港出发。各救济单位抵达指定的救助地后,立即有大量的滞留者前去寻求救助。在救助美国公民的基础上,美国救济委员会还为南美洲国家的公民提供了除兑换现金外的救助。前往欧陆腹地进行救济的美国官员,积极与欧陆相关国家的政府及美国驻外机构进行协商,建立起一连串的站点,随后安排许多专列,将分散搁浅于欧陆各国的美国公民,分批运送至伦敦、鹿特丹港。在滞欧美国人于伦敦或鹿特丹港等待回国的轮船班次期间,美国救济官员还向他们提供信息和精神救济。据统计,自8月4日至9月19日间,仅从伦敦撤离回美的美国公民就达87,000人。到10月初,大部分滞留欧的美侨都已撤回,美国的救济官员也陆续回国。美国政府此次撤侨行动到此基本结束。

——摘编自《一战初期美国对滞欧侨民的救济和撤离行动初探》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政府在撤侨行动中的反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撤侨行动给我们的启示。

9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这一呼吁得到了普遍的赞成,因为绝大多数美国人都不希望卷入这场战争。然而到了

1917年时,威尔逊个人却将这个国家引向战争。从中立走向干预的一个原因是战备运动-1916年6月3日威尔逊政府通过了《国防法》,这一法案标志着战备运动达到高潮。运动期间的军事宣传使美国人有了参战的心理准备。另一个因素则是美国武装干涉墨西哥……没有多少痛苦和牺牲的军事行动让美国人体验到了乐趣。美国介入战争的另一个驱动因素是美国的金融和工业一直在向协约国赊卖军用物资,如果他们的主顾失败了,这些金融业和工业也将被毁掉。而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和舰只的损失也加速了美国的参战。最后,1917年3月沙皇政权被推翻使美国有可能加入一个民主国家的联盟来反对中欧的专制国家。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从中立到参加一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参战的影响。

10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主张跟德国签订合约,部分原因是要在俄国赢得大众的赞同,另外则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场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应该使他们彼此消耗力量与受到破坏。这样是符合社会主义的利益的。

对德国人来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与其签订的《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条约》反映了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取得的最大成功。德国实现了从敌对状态开始时便提出的某些战争目标。德国人不仅使俄国中立化,而且如今还通过设置在新独立国家首脑地位的傀儡而控制了东欧。一定数量的德国部队留在东线来维持这些新作出的安排,但这时已经不再是两线作战了。大批德军已经从东线调往西线。从1916年8月起,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为首的德国统帅部准备在法国集中进行最后的打击,以便在1918年结束战争。

——摘编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苏、德两国有关“布列斯特和约”的不同看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十月革命对一战进程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