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揭示和显露出来。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永久和平是一个梦,并且还不是一个美梦,而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在战争中得到发展的是人类的最高贵的美德,包括勇敢、克己、忠于职责,以及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

——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

材料二   下面是1914年8月被德国媒体广泛宣传的照片。


德国为宣战欢呼的士兵

材料三   下面两幅画是毕加索的名画。



(1)概括材料一主要观点和意图。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说明材料一二之间的关联。
(3)结合史实,从战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简要批驳上述观点。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两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分别指出它们所反映的主题思想。
2020-05-0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材料   1618—1648年发生了席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战后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和确立了国家主权、国家独立、维护和平、协商解决争执等一系列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使国际法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宣告了近代国际法的产生。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对抗一些欧洲国家的干涉,提出了国家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国家主权原则、领土完整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在战争中贯彻人道主义原则等等,它们成为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签订了一系列国际条约,这些条约规定了许多国际法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了国际法的领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又提出了一系列的国际原则,例如,保护关系、势力范围、合法干涉、领事裁判权制度、租界、租借地等等,这些规定使资本主义初期确立的一些进步原则和规则名存实亡。

——摘编自陈文学《国际法对战争及使用武力的规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国际法进行评价。

3 . 材料   在欧洲国际秩序陷入危机的背景下,民间和平运动有力地推动了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和平会议的召开,俄国则借机主导了会议议程。在海牙和平会议内外,与会各国代表围绕着国家根本利益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朝鲜海牙密使事件激起的国际舆论关注,则是对古老中华帝国衰落所引起的“中国问题”的反应等。海牙和平会议有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然而,由于国家根本利益被绝对化,人们无法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各国和人民在国家根本利益.上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关系,这正是后来爆发两次要根源之一。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两次海牙和平会议对现代国际法和国际关系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尤其是中国作为海牙和平会议的正式成员国,首次主动参与了现代国际法的讨论和制定,这具有里程碑意义。

——摘编自张乃和《海牙和平会议与国家根本利益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海牙和平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海牙和平会议召开的影响。
2020-07-2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1916年8月,陆军元帅兴登堡与鲁登道夫将军做出了建造兴登堡防线的决定。1917年,在西线战线上,法国的尼韦勒将军决定用闪电战取得战争的胜利。兴登堡鉴于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失败,决定在西线采取守势。由于兴登堡防线的修筑,德军的战线缩短了50公里,从而确保德军从此释放出13个师的储备军事力量。

当时,传统的进攻方式是大批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冲锋,但是这种冲锋在深壕沟、巧布地雷和机枪掩体相结合的防御设施面前没有多大效果。尼韦勒将军的军队跃出壕沟发动攻击遭受了巨大的失败。这条防线使得协约国蒙受了四十万人的伤亡,而德国人伤亡只有二十五万人。1918年9月,协约国多国联军组织军队在西线发起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号称固若金汤的兴登堡防线。

——据马丁·吉尔伯特《第一次世界大战》(1994)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建造“兴登堡防线”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020-02-1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促使列强在中国的均势机制逐渐瓦解,这为中国寻求国际化谋求平等待遇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一战期间日本乘机加紧侵略中国,由于战争局势严峻,英法俄亟需外援,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中国正式向德奥宣战,并立即宣布废除与德奥的不平等条约,收复德奥租界,终止支付德奥庚款……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大义凛然地拒签对中国不利的凡尔赛和约,把“中国问题”带到了世界最高论坛,为之后山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

——摘编自姜良芽、孙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导引》

材料二   1918年11月11日,历时4年有余的一战结束,中国参加的协约国阵营是战争的胜利方。而早在和会召开前,“欧西报纸颇有中国参战不力,且闻有人拟趁机破坏,不使加入之说。”因此,中国的所谓“战胜国”地位不过是虚幻的,列强从未将中国视为平等一员。

——《中国近代通史》(十卷)(姜涛主编)

材料三   (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方面曾提出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撤退外国驻华军队和收回租界、租借地等要求,但均遭拒绝。……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会议,因为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以共同宰割中国而告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参加一战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战后列强“从未将中国视为平等一员”的表现。
2020-04-1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世纪最后30年,英国帝国主义情绪越来越浓厚了。1889年英国政府批准成立“南非公司”,开始在南非最大规模的扩张,并用各种手段攫取大片领土,叫“罗德西亚”。在罗德西亚和开普殖民地之间横亘着布尔人(原在非洲殖民的荷兰人的后裔)的两个国家——德兰士瓦和奥伦治自由邦。1885年德兰士瓦发现大金矿,大批欧洲人涌入其中。1890年英国驻开普殖民地总督罗德斯暗中鼓动德兰士瓦的外国人发动“革命”,结果失败。英国政府多次与德兰士瓦进行交涉,始终未能改善关系。1899年英国威胁要采取行动,布尔人先发制人,第二次英布战争开始了。历经三年战争,1902年4月双方开始谈判,5月底签订了和约,布尔人承认了英国的主权,但英国人则给布尔人战争赔款,允许其使用荷兰语,并答应让他们实行自治。英布战争将英国在非洲的领土扩张到前所未有,但它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英帝国的扩张至此基本停止。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英布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英布战争对英国的影响
7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出现,背景广深,耐人寻味。下列关于这次大战背景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飞速进步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B.狂热或极端的行为,只能招致矛盾的升级
C.对于这次战争的持久性,矛盾双方战前均有充分的准备
D.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国际动荡的根源
2019-01-30更新 | 10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年浙江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美两国都曾长期推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建国之初,总统华盛顿就美国外交政策提出了一套后来被称为“孤立主义”的准则,指出不要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交织在一起,以致把我们的和平与繁荣陷入欧洲的野心、竞争、利益关系、古怪念头和反复无常的网罗之中”在这思想指导下的外交政策一直坚持到19世纪末。而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的近半个世纪中,孤立于欧陆之外已成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倾向。

——罗会钧《英美孤立主义对比研究》

材料二   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弃孤立主义,但战争还未结束,威尔逊总统与他所属的民主党就遭到孤立主义者的猛烈攻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孤立主义思潮更是甚嚣尘上。

——罗会钧《英美孤立主义对比研究》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两国实施“孤立主义”外交背景的异同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推行“孤立主义”的外交表现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2019-07-1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后,美国要求向外扩张的呼声甚嚣尘上,鼓吹扩张的“理论”应运而生。19世纪末美国海军少将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提出了“海权论”马汉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够在海上贸易中占主动,控制的程度决定着繁荣的程度。海权的掌握有赖于一支强大的海军。马汉还认为,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要确保本国商船在世界各地自由贸易,或在利益发生冲突时摧毁对方海上力量,就必须在适当地点建立海军基地:要么依赖军事力量直接控制那些军事要冲;要么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这是宗主国在海外支撑其海上权力的最可靠手段。

——摘编自李仲元《马汉的海权理论述评》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积极开展主场外交,深度参与全球治理,频频提出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中国和平外交思想,也是基于当今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一目标不仅反映了中国国家利益的追求,同时也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和平发展的共同诉求。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致力于探索打造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承担起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赵晓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中国外交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汉的海权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马汉的海权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意识”上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的理解。

10 . 材料一 法国为了保其欧洲大国地位,试国阻止德意志的统一。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德国把屈辱性的《法兰克福条的》强加给法国,法国被迫割让具有战略意义和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赔偿50亿法郎,这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法兰克福和约》对于法国来说只不过是暂时的休战,法国力图而且必频重新得到阿尔萨斯和洛林。

——摘编自施兴和《近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阿登纳考虑到,只有法德两国走出冤冤相报的历史怪圈,建立和平友好的两国关系,法德以致欧洲的发展才有前途。德国需要借助与法国和解以消除长久以来欧洲大家庭的恐德情绪,逐渐复国家主权,完成两德统一。1963年1月22日,联邦德国与法国在爱丽舍宫签订《法德友好合作条的》(即《爱丽舍条约》),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法两国长达千年的故对状态的结束,在国家制度层面达成了和解与互信,有人甚至认为条的从根本上消除了西欧国家之间的战乱祸根。法德和解与欧洲一体化的紧密结合,使得条直掸动了欧洲联合的进程

——摘编自莫醒《“化敌为友”:法德的欧洲统一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发动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及《法兰克福条约》对法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德和解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