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召开六次恳谈会就北进还是南进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多数人主张南进,理由是日本的大部兵力正用于中国,北进实际上办不到。南进的目的是为了抢夺南方的丰富资源,也是为了切断英美援华的补给线,迫使中国投降。1941年大本营陆军海军部又作出《对南方施策纲要》,认为只有欧美国家对日禁运威胁到日本生存等情况发生时,才能对南方实施武力。1940923日,日本军队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926日,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钢铁禁运。为了南进,日本又于27日与德、意缔结同盟条约,以德制美,共同对付英美:另一方面,又与苏联签订《日苏中立条约》,稳定苏联。1941年,日本决定继续南进。美国立即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194112月,日本决定偷袭珍珠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采取南进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日冲突的实质及后果。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622日凌晨,德国突然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2000多公里的漫长战线,以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突然向苏联发动袭击。929日至101日,苏、美、英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美英以武器装备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这是三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采取的联合行动,表明已参战的苏联和尚未参战的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内的逐渐联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运用自己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互相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美、英三国签订“议定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历史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联政府为了实现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构想,于1941924日发表声明,同意《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929日至101日,苏、美、英三国代表在莫斯科集会,签订了三国协定,规定英、美在短期内供给苏联武器和物资,苏联则为英、美军事生产提供原料,三国协定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030日,罗斯福代表美国政府宣布给苏联10亿美元贷款。117日,美国把租借法案扩大到苏联,为向苏联提供军援创造了有利条件。

——陈勇《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和西方关系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所构想的集体安全体系实现的过程。
2022-05-1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2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622日,苏德战争爆发。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称其为“一桩从天上掉下来的幸运的事”。美国更积极地介入远东事务,迅速做出了防止日本“北进”的反应。624日,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告,宣布解除对苏联在美资产出口管制。7月以后,美国政府同意苏联提出的优先给予出口许可证的要求。723日,罗斯福批准了为一支有500架飞机的中国航空队提供装备和人员,还批准了派遣军事代表团来华,考察与租借援助有关的事宜。7月底,当日军开进印度支那南部时,美国随即做出了激烈反应:罗斯福发布行政命令,宣布冻结日本在美一切资产。美日之间的分歧,预示着两国矛盾的不可调和。

——摘编自张愿《苏德战争爆发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1)根据材料,概括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的远东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远东政策的影响。
2022-05-0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河北省新高考模拟历史试卷(七)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254日佛晓,美军海军少将法兰克·杰克·弗莱彻指挥的第17特混编队,对日军准备登陆作战的舰队进行了一次袭击,珊瑚海海战开始。珊瑚海海战可以视作一场遭遇战,双方各有损失,美国损失略大;但是日本在战略上却陷入下风。美国损失了列克星敦号,约克城号也被击伤;日本的两艘重型航母虽然没沉没,但是也遭受损失,短时间内不能作战。在一个月之后的中途岛海战,这两艘航母没能参战。此战之前日本海军节节胜利,貌似不可阻挡;此战之后,却难以再扩张一步。

日美珊瑚海交锋,阻止了日军对澳大利亚的进攻;这是太平洋战争以来,日军侵略锋芒首次受阻。这次海战,双方舰艇都在对方视距以外,并未交火,战斗由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进行,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由航空母舰之间进行对抗的海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影响世界历史的21场经典海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珊瑚海海战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珊瑚海海战的主要影响。

6 . 材料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深知自己军事实力薄弱,所以在参战之初,如若美国同时深入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大战场,与德国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同时展开大规模会战,那么美国与其他的反法西斯同盟国共同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很小,并且有可能会迅速溃败。而"先欧后亚"政策却能够集中美英苏的兵力共同和德国战斗,以美国当时的兵力基本上可以实施该战略。更重要的是,美国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通过"先欧后亚"政策的实施而赢得时间,不断地充实兵力资源,逐步发挥其雄厚的战争潜力。同时中国战区的中日战争又可以消耗日本有限的兵力,不会给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造成太大的压力。

——摘编自张菲《二战中美国"先欧后亚"战略的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采取"先欧后亚"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采取"先欧后亚"战略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期间,德国首次在欧洲战场使用毒气弹,造成大量军民伤亡。一战后,日本陆军省聘请科学家专门研究化学毒剂生产、使用等有关问题。日军研制的化学毒剂有糜烂性毒气和催泪性毒气等9种之多。为了确保对苏作战,及时将国内生产的毒气弹运往中国前方战场,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立了很多研制、装配、存放化学武器的工厂和部队。19398月,在齐齐哈尔建立了集研究、实验和实战于一体的关东军陆军化学研究所,代号516部队。据统计,516部队与731部队合作进行过50余次毒瓦斯人体实验,以获取毒气武器试验相关资料。日本政府每年投入巨资支持化学武器研制生产,因此日本成为二战时期拥有化学武器最多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持续在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的国家,如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中使用了呕吐弹,在南昌会战中大量使用化学武器等。日本战败时,又将大量化学武器遗弃在中国。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发掘出的遗弃化学武器造成了多起健康被害事故。而且由于遗弃的化学武器外表没有黄油保护,不仅腐蚀严重,而且一部分已经泄露,造成水源、土壤污染。

——摘编自王玉芹《日军在华化学武器的研制应用及遗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军在华研制和使用化学武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军在中国使用和遗弃化学武器造成的后果。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乘美英两国忙于应付欧战之机,采取闪击战略,于1941127日以突袭美国的珍珠港为起点,发动了太平洋侵略战争。在战争初期,日本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当时日本只动用了陆军总兵力的五分之一,在短短五个月的时间内,就攻占十倍于日本本土的东南亚广大地区,歼灭同盟国陆军和海军三十多万人。日本军事首脑根据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的空军制胜论和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关于夺取制海权的理论,结合欧战中的经验,认为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是海上作战胜利的基础。日本制订的初期闪击战计划也是相当周密的。如对发动战争的时间、地点都作了精心的选择,在战前还采取一系列欺骗伪装措施来隐蔽战略企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正式参加了二战194211日,中苏美英等二十六个国家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摘编自欧彬甫《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闪击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采取闪击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采取闪击战的影响。
9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经济上大力扶植德国。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纳粹政府采取了限制进口、补贴出口、拒付外债的种种措施,导致美德贸易额不断下降。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暴行,在美国社会中也引起强烈的抗议。但从1933年到1936年,罗斯福政府对纳粹政府的做法并未做出积极反应。不仅如此,美国国会还在1935年至1937年间通过了三个中立法,规定政府不得从政治和军事上千预国际争端,尤其是欧洲事务。在1938年的慕尼黑会议后,德国的战略地位和军事、经济实力大大加强。1939年1月,罗斯福指出,如果让希特勒达到了统治欧洲的目的,美国的和平与安全就将受到危害。3月,德国悍然进兵布拉格,撕毁了慕尼黑协定。此后美国与英法结盟,并于1941年12月11日,对德国宣战。

——摘编自陈兼《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一年美国的对德政策》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1933-1936年间对纳粹政府做法未做出积极反应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1941年对德宣战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累斯顿大轰炸”指的是1945年2月13~ 15日英美空军对德国东部工业城市德累斯顿进行的四轮空袭。它造成老城的大部分地区、工业及军事基础设施完全被毁。在过去的70多年间,有关死亡人数曾长期吸引着大众眼球:最高达到40万,最低也有13.5万。直到2010年3月17日,由德累斯顿市政府设立的历史学家委员会在其结论报告中确定,因空袭而死的人数最多为2.5万人。关于轰炸的性质,也长期充满争议:当时的纳粹德国宣传部发动了一连串批判英美空军的行动,如指责盟军制造了“有计划的大屠杀”,摧毁了文化古城,是用“野蛮”来对抗文明的犯罪举动。参与轰炸的英美军人在“加害者”与“解放者”之间游移,多多少少地都倾向于把德累斯顿顿人定位于“受害者”。 战后民主德国政府指责英美空军造成大量伤亡,并有意把德累斯顿同广岛、长崎相比,把美国描述为“扼杀进步运动”的大本营,进而把大轰炸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战争准备”扭结在一起。90年代的德国政府则强调纳粹政权才是悲剧的始作俑者。

——摘编自孟钟捷《试论当代德国的“德累斯顿大炸之乡”》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德累斯顿大炸”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德国对“德累斯顿大炸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2022-05-02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