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311月,罗斯福、丘吉尔在前往德黑兰的途中,与蒋介石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了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会议,讨论了三国在缅甸配合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并签署了《开罗宣言》:“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会上,罗斯福还和蒋介石的单独会谈表示中国应取得四强之一的地位。会后,这份宣言被带到德黑兰,斯大林阅后表示同意,于是在德黑兰会议结束的当天1943121日发表。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开罗宣言》发表的背景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宣言》发表的积极意义。
2022-04-19更新 | 178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长郡十五校联盟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等盟国向苏联提供了大规模物资援助。在数条运输线路中,经由波斯湾、伊朗抵达苏联的“波斯湾走廊”通道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盟国援苏物资中的四分之一左右经此运往苏联,对苏德战争及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影响。美英苏三国在开辟和利用“波斯湾走廊”运输通道过程中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美英苏因“波斯湾走廊”的开辟和利用同时出现在伊朗并因此与其产生交集,伊朗作为美英苏“合作平台”深陷大国矛盾之中。各方“合作”尽管伴有异议歧见和矛盾相向的情况,但在反法西斯战争大背景下最终做到了殊途同致合作共赢——“波斯湾走廊”运输通道在纵横捭阖的大国关系变化中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马德义《二战期间围绕波斯湾走廊援苏物资运输通道的国际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斯湾走廊”开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波斯湾走廊”开辟的影响。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德军席卷西欧,震撼美国人心,置身事外的孤立主义势力受到打击,英国的处境获得美国人民日益广泛的同情,美国逐渐偏向英法。罗斯福等人认为:打破《中立法》的限制,扩大对英国的援助,把美国的安全线建立在英吉利海峡,是保卫美国的上策。由此,美国在二战中的外交政策逐渐从中立转向援助英法。他在《炉边谈话》中指出:如果美国现在竭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美国卷入战争的机会要少得多。事实上将可能延续至美国的战火拦截在欧洲。1941年1月,《租借法草案》提交国会。经过激烈辩论,先后在众议院、参议院获得通过。其主要内容是,总统有权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并且能“给美国带来好处”的国家“出售、交换、租给、借予或转让任何军需产品”,“现款购买”的原则被废除。《租借法》的通过,标志美国中立政策的结束,奠定美英同盟的基础,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阶梯。

——摘编自王中文《从<中立法>到<租借法>-二战时期美国军火贸易政策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租借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的《租借法》。

4 . 材料   194049日凌晨430分,德军展开了对挪威的入侵。德国动用了海军、空军和陆军的一大批兵力。面对德军的大举入侵,挪威政府举棋不定,军队接到的命令仅仅是进行“局部而且是秘密地动员”。挪威皇室、政府从首都向腹地撤退时,通敌组织“第五纵队”头自吉斯林宣布成立一个由他领导的新政府,要求挪威人民立即停止一切抵抗,并与德国缔结和约。到49日中午时分,挪威人口最集中的主要城市全部沦陷。主要的武器库、粮仓、参谋总部和各军区司令部的作战文件悉数落入德军手中。被盟军抛弃的挪威军队残部于610日被迫投降,德军完全占领了挪威。挪威战役期间,挪威伤亡约1700人,英国伤亡约4400人,法国和波兰部队损失530人,而德军战死11人,失踪2375人,伤残1604人。凭借挪威战役,德国保住了至关重要的铁矿石运输线,巩固了德国北侧的防御,还获得了众多的重要战略据点。

——摘编自杨会军《一口气读完二战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挪威抗击德军入侵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挪威战役的影响。
2022-04-16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2届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5 .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于1941129日向日本宣战。宣战公告中中国政府谴责日本“残暴成性”“执迷不悟”“甘为破坏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致使“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显然,中国对日宣战,宣布“废止”一切中日约,日本割占台湾的条约依据已被中国单方面否定。这是改变台湾法律地位的第一步,随后又得到国际社会和日本的认同。总之,宣战的目的,是“保卫我国的独立生存,消灭侵略国的侵略野心和维护国际公法、正义、和平与人类福利”,而“条约的废止是战争的必然的效果”。

——摘编自李育民《台湾问题的相关条约及其法律地位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对日宣战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简述中国政府向日本宣战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对日宣战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瓜岛(瓜达尔卡纳尔岛)是澳大利亚的门户,邻近日本。日本在中途岛战役失败后,决定继续实施对南太平洋诸岛的进攻,计划先在瓜岛修建航空基地。19428月美军在无意中发现了正在修建中的机场,便决定攻占瓜岛,作为反攻日本的一个起点。194287日上午,美军三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开始炮击瓜岛,并几乎未遇抵抗地登上了瓜岛。从19428月到19431月,日美双方起初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机场的争夺开始,最后发展成为双方的海陆空大战。最终,日本因无力进行消耗作战,而选择撤军。这次瓜岛大战是日本陆海军协同作战的第一次大败,也是盟军在南太平洋诸岛登陆作战的首次告捷。

——摘编自《血战太平洋之瓜岛争夺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军发动瓜岛战役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瓜岛战役对太平洋战争的影响。
2022-04-1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2022届高三4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莱特湾大海战是指在19441023日至1026日之间,在菲律宾莱特湾周围海城所发生的四场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海空战以及其他几次零星海空战的总称。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命令迈克阿瑟和尼米兹组成联合部队,派出航母18艘,战列舰12艘,重巡洋舰11艘以及飞机近2000架等,后美军在战斗中被击沉航空母舰1艘,人员伤亡不足三千。日军参战的兵力可以说倾其所有,其人员伤亡超过一万。美军对此次行动实施了严格的保密,作战计划翔实周密。而日军多次将截获的告急文件错误解读,在战争中节节失利。莱特湾海战是结束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此役摧毁了日本海军的绝大部分实力,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海军就此一蹶不振。

——摘编自赵国栋《揭开莱特湾海战大幕的无名小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莱特湾海战美军取得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莱特湾海战取得胜利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930日,中路德军集中兵力约78个师实施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1015日开始首都宣布戒严,全市人民在3天内动员起来,有12万人组成民兵师和巷战小组,约有45万人(其中主要是妇女)参加修筑防御工事。117日,莫斯科照常举行传统的阅兵式,斯大林等领导人检阅了经过红场列宁墓前直接开赴前线的部队,增强了苏联军民争取胜利的信心。1115日,德军再次向莫斯科发动进攻。由于苏联军民的奋勇抗击,加上希特勒和德军统帅部原来以为在冬季到来之前就可以打败苏联,所以大部分德军没有御寒装备。当严寒来临时,德军冻伤人数超过了战斗伤亡,飞机坦克和汽车也难以发动。中路德军指挥官向陆军参谋长报告,攻势“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苏军抓住战机,乘德军预备队用尽不得不转入防御而又立足未稳之时,开始大举反攻,战场主动权易手。到194217日,中路德军仍被击退100150公里。莫斯科之战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它标志了闪击战的破产,摆在希特勒面前的只能是一场持久的两线作战。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也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摘编自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意义。
2022-04-06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93910月德军侵占波兰后,希特勒就密令制订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的军事计划,代号为“黄色方案”。初案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进攻法国的施里芬计划相似,主攻方向也在右翼。德方有人认为旧调重弹,易被对方料及,达不到进攻的突然性,难以取胜。为此,提出了一个新的作战计划:把“黄色方案”中的主攻方向改为引诱英法联军主力出击的助攻,而把真正的主攻方向放在中段的阿登山区。这里林密路窄、地形复杂,缺乏铁路和公路网,又与宽阔的马斯河相接,被公认是机械化大部队难以通过的天险。然而,难以通过不等于不能通过,何况这里正是法军设防的薄弱环节。如能隐蔽地集中兵力,并掌握制空权,就可出其不意,抢先通过险区,强渡马斯河,突入法国平原地区,拦腰切断联军南北两个重兵集团之间的联系,直趋英吉利海峡,兜底包抄,截断联军退路,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个抓住对方设防漏洞、出奇制胜的新方案被希特勒采纳,并以倡议人的姓氏定名为“曼斯坦因计划”(或称修正的“黄色方案”)。按照这个计划,希特勒于1940510日凌晨打破了“西线无战事”的局面,开始全面进攻。德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击溃英法联军,并迫使比、荷、卢、法等国签订“城下之盟”。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概括“曼斯坦因计划”对“黄色方案”的修改,并分析改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军此次计划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98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使两个曾经相互敌视的国家在一夜之间就建立了牢固的友谊,引起了苏联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尽管有不少人支持政府的决定,但大多数人表示对此无法理解。在双方缔结条约的最初一段时间内,苏联政府不愿过早地表现出对德国的友好态度。于此同时,苏联控制的共产国际也没有立即改变反法西斯路线。

19399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虽然对德宣战却无力帮助波兰抵抗德国。在此形势下,苏联认为同德国正式展开合作的时机业已成熟,于是一改此前的暧昧态度,明确与德国合作。苏联报刊上揭露法西斯暴行、报道德国诸多社会问题的文章不见了,一切反法西斯的言论一夜之间便在报纸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德国强大军事力量、科技实力、深厚文化底蕴的肯定与赞扬。苏联媒体关于德国的报道集中于两国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摘编自陈余《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对德国宣传策略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初苏联对德谨慎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给苏联带来的影响。
2022-04-0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2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