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胜利的原因及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主流的战争观是把战争看作一种政治工具。战争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与道德无关,也就无所谓正义与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一消散,各国学界就开始纷纷成立研究机构来探讨战争的原因。富于理想主义的和平主义思潮兴起,和平主义的基本观念是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而不论战争的起因或是目的。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战争不再被顶礼膜拜,甚至成为人们害怕、厌恶的词汇。这种战争观在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载减军备或和平谈判来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二战后异军突起的正义战争论是一种新的战争观。正义战争论的核心观点是可以把战争区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类。二战结束后,盟军对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进行了客观的揭露,导致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认识不同以往。原子弹的应用显示了核武器的毁灭性威力,战争本身的价值都受到了质疑。

——摘编自梁占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转向与衍生》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前后国际战争观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美国政府认为必须动员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力量进行战争努力,所以政府的计划委员会负责起了有关工业、运输、农业等各行各业的主要决策。工厂招募数百万的妇女来制造武器、弹药和军装,证明了战时经济能够迅速拉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一成功的记录为后来的政府对整个国家经济的管理,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都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极具吸引力的模式。

——摘编自麦克尼尔《人 类之网:乌瞰世界历史》

材料二 如果说“ 一战”使美国脱颖而出的话,那么“二战”则把美国造就成了独一无二的经济巨无霸。美国借助“马歇尔计划”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其在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美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处于低迷,90年代初更是出现了负增长。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为借口,美国发动了海湾战争并迅速取得胜利。1992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率高达3%。1999 年初,美国股市持续震荡股指大幅下跌,美国为首的北约酝酿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在战争前后100多天的时间里,道琼斯股指的涨幅竞与美国之前近百年的涨幅相当。

——摘编自房宁《战争与美 国经济》


(1)根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对外战争 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外战争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

3 . 材料   波茨坦会议对德国确定了“四D计划”,即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工业化(消除军工和垄断)和民主化,以期彻底改造德国社会。其中,"“非纳粹化”的目标是根除纳粹主义存在的社会根源,通过对纳粹追随者的甄别和审判来教育德国民众。清查、处理纳粹分子有三张网:第一张网是纽伦堡审判,纳粹首要战犯有10人判为死刑;第二张网是各占领区的军事法庭审判各地战犯;第三张网就是为开展非纳粹化运动而专门设立的审判厅,对普通大众进行甄别,受审人员按主犯、罪犯、轻犯、胁从者和无罪者区别裁定,最高判刑10年。美、英、法三个西占区共审查了366万人,1667人定为主犯、23060人裁定为罪犯,轻犯有150425人。谁一旦打入另册,就休想在战后的德国政治舞台上能有所作为。苏占区的非纳粹化运动与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相结合,有它自己的做法。

——摘编自孟钟捷《德国简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德国“非纳粹化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非纳粹化’运动的意义。
2020-04-0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包头市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材料   现在战争还在进行,三国的合作是战胜法西斯的保证。特别是太平洋上美国与日本正在鏖战,美国企盼前苏联在结束对德战争后能尽快出兵日本,对日本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减少美军伤亡。如果说在波兰问题上三国频频玩弄民主自由的词句,那么在远东问题上则只剩下赤裸裸的利益交换。由于雅尔塔体制,关于战后世界秩序罗斯福已成竹在胸,它需要前苏联的合作。罗斯福接受威尔逊的教训,在战争尚未结束时就提出这个问题,他担心战争一结束,美国政治又一次被孤立主义气氛笼罩。与威尔逊一样,罗斯福认为,为避免新的世界大战,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安全机制,在这个机制中实现大国合作而不是大国对抗,让大国共同担负起维护世界秩序的职责。

——摘编自和平《两极的轨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赤裸裸的利益交换”的具体含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的教训”并指出罗斯福所构想的雅尔塔体制的实现情况。
2020-03-2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3月阶段性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   《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第一次使民族自决成为公认的国际准则。为了促进民族自决,《联合国宪章》专门列有“关于非自治领土之宣言”、“国际管制度”、“托管理事会”三章。对非自治领土(即殖民地),宪章要求“按各领土及其人民特殊之环境,及其进化之阶段,发展自治”,而对于托管领土,宪章则明确要求应“增进其趋向自治或独立之逐渐发展”。宪章规定,联合国应监督前国联委任统治领土、与战败国脱离的殖民地、以及其他非自治领土上的人民实现自决的进展情况。联合国所提出的自治和自决原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面貌的改变。它为战后的非殖民化发出了信号提供了合法性,促进了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战后十余年间,世界范围内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与此导向不无关系。

——摘编自王建朗《浅议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自决”成为国际准则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自决”成为国际准则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选自《伟大胜利历史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主题展览简介》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一条信息,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史实清楚,逻辑性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永久和平是一个梦,并且还不是一个美梦,而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在战争中得到发展的是人类的最高贵的美德,包括勇敢、克己、忠于职责,以及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

——德军参谋总长毛奇(1906-1914年在任)

材料二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阿登纳很注重从历史出发来研究及处理法德两国的关系。从近代以来,法德两国一直为争夺欧陆霸主地位而厮杀不休,结下了深深的仇怨。二战以后,目睹德国战败的惨状,阿登纳深深地感觉到,法德之间的关系必须改善,必须走出冤冤相报的怪圈。他认为,法德和解是欧洲和平与稳定的关键,是联邦德国走出外交困境,获取主权和实现经济复兴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基石,是推动西欧联合的核心力量。

——摘编自梁瑞平《阿登纳与法德和解(1949一1963)》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奇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登纳对战争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条日本同意接受美国、中国、英国及苏联对于上述领土及海外属地所做最后处置之任何协议。第三条日本将下列领土及其全部主权归还中华民国:台湾及其附属于台湾省之各岛;澎湖群岛;琉球群岛。

——摘编自中国《对日和约草案》(1948年)(注:该草案是国民政府预备参加对日和会的谈判方案)

材料二第二条

(2)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之所有权利、名器与请求权。……第三条日本对于美国向联合国提出将北纬二十九度以南之南西诸岛(包括琉球群岛与大东群岛)、孀妇岩岛以南之南方诸岛(包括小笠原群岛、西之岛与琉璜列岛)及冲之鸟礁以及南鸟岛于联合国托管制度之下。

——摘编自美国等国与日本签署的《旧金山对日和约》(1951年9月8日)

(注:该和约从1952年起生效,因中国被排除在旧金山和会之外,故中国政府自和约签订至今均未承认过《旧金山和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两份文件在对日占领土问题处置上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旧金山对日和约》中美国处置日占领土方式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国联盟约》第22条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做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这一条款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即因其资源,经历或地理位置而最能承担这一责任的民族。……同时,这一监护由他们作为‘受托者’代表国联来执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由“受托者”来“监护”的规定并没有扩大到获胜的协约国的殖民地,虽然这些殖民地的居民在许多方面都处于相似的发展水平或缺少发展。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政府根据《国联盟约》向国际联盟求助,国联派出了以英国外交家李顿为团长的五国调查团来华实地调查,该团调查后提交的报告否认日本的侵略是正当防卫,但没有任何实际措施。1933年日本退出国联,从而破坏了一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进而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联盟的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强调“十四年抗战”的意义。

10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在中国全面抗战初期,日本一直叫嚣北进,迷惑美国,美国政府认为曲“也许一年之内,国民党就会被一个日本傀儡政权所取代,那时全国就会变成一个大满州国了”美国人民认为中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个基本乱槽糟的,并不重要的外国1937年在日本全部进口的军事原料和物资中,美国的钢铁占到92%,汽车及零件占到91%,石油及石油产品占到60%,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在1937年坦率指出:“日本的侵略得到了我国的大力支持。”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材料二:1944牟,在美国政府支持下,美国志愿人员组成了志愿航空队,支援中国抗日战争。同年,罗斯福签署一系列论告,宣布对日本实行部分禁运。在日本进兵印度支那南部后,美国断绝了对日石油的供应,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对日实施经济制裁达到高峰1941年11月,为了拖延于日本开战时间,罗斯福政府考虑对日妥协的“临时协定草案”,美国民众和一些美国官员不赞成对日妥协,呼吁不要牺牲中国。在各方反对和中国所持坚决态度的影响下,美国政府打消了与日本达成临时妥协的念头。

——摘编由韩水利《中国抗日战争与美国远东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国抗战初期美国对日政策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日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