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西方的先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9 道试题
1 . 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能教化民众,这一理念被后人概括为“内圣外王”;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应具有道德、智慧和知识,主张由“哲学王”来管理城邦。由此可知,两位思想家都
A.倾向于建立君主专制统治B.对君主的品德严重不满
C.力图恢复奴隶主贵族专政D.具有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2021-12-20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论语·子罕》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反映了孔子
A.具有尊卑等级的观念B.拥有博爱节俭的美德
C.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D.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2021-12-09更新 | 3343次组卷 | 23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孔子极力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B.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C.确立儒家的独尊地位D.推动周朝文化的普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是趋向城邦生活的动物,城邦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优良的生活。”“城邦是所有公民共同参与的共同体,是一种轮流为政的统治。”他强调的是
A.公民直接参与政治B.公民地位高于城邦
C.公民与城邦密不可分D.城邦赋予了公民权利
5 . 在治国思想方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而荀子则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材料主要反映了(     
A.荀子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从德治角度完整论述君民关系
C.体现以德治国、以礼育民思想D.儒家思想中法治对礼治的充实
2021-11-16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南充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孔子在《论语》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据此可知,二人都
A.充分发展了儒家仁政的思想B.强调为政者应重民爱民
C.倡导人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D.主张巩固地主阶级统治
7 . 有学者将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视为孔子站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立场,反对社会改革和进步的主要依据。这一判断
A.阐述了孔子仁爱思想的本质B.否定了孔子思想的重要社会价值
C.错误认定了孔子的阶级属性D.忽略了孔子规范社会秩序的追求
8 . 东海西海,心同理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时期     中国西方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人是政治动物……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这是所有立法者心目中的目标。如果一个立法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也就实现不了他的目标。好政体同坏政体的区别也就在于能否做到这一点。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王阳明

(28)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志为转移。(36)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摘选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人们协议联合组成他们生活在其中的政府,将一部分权利交出,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为了确保社会约定的实现,必须分权而治, ……立法权属于人民,执行权和对外权属于政府或君主;执行权和对外权从属于立法权。

     --洛克《政府论》


(1)阅读时期①的两则材料,写出这一时期的大致时间,归纳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道德和政治关系的看法及共同点。
(2)阅读时期②的两则材料,指出王阳明和路德在目标与思想方法中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东西方产生这一共同变化的时代背景。
(3)阅读时期③时期两则材料,指出黄宗羲和洛克思想的本质区别,请分别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其原因。
2022-03-1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高考科目考试适应性考试(6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其基本的治国理念以及思想加以渗透融合,探讨了国家的形成、制度以及管理,意在诠释出他理想中的完美国家。该书出台的背景是
A.城邦民主制度的衰颓B.对神崇拜和敬畏的消除
C.民众道德素养的提升D.人的尊严和权威的树立
10 .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历史上中国文化的发展演讲过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各国君主均未采纳他的主张。


材料二   唐代,当时中国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很频繁。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乐器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吞刀、吐火等,都是以佛教徒为中介,由西域传到中国来的。

——摘编自谢重光《论唐代佛教徒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材料三   西方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代。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政治理想”。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周游列国、主张未被各国采纳之后,孔子晚年回到了哪一诸侯国?他又以何种特殊方式继续致力于“政治理想”的实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背景及影响。
(3)举例说明宋代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及其代表人物。
2022-03-0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