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西方的先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8 道试题
1 . 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哲学为王)。二者共同之处是
A.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
B.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
C.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D.对现实社会制度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
2 .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亚里士多德也说:“男子生来上等,女子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这反映出:
①夫权社会里女子地位相对较低     
②东西方妇女都属于社会底层
③在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妇女都不属于公民
④古代中国妇女有族权与神权束缚,相对于希腊来说社会禁锢更多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3 .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2019-01-30更新 | 629次组卷 | 38卷引用: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课时作业:第2第二单元 第3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 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 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5 .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D.推崇君主权威
2019-01-30更新 | 1503次组卷 | 67卷引用:肇庆一中高二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期末复习练习题
6 . 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                 ②韩非               ③朱熹                 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19-01-30更新 | 1277次组卷 | 23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7 .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孔子B.墨子
C.普罗塔戈拉D.亚里士多德
2019-01-30更新 | 949次组卷 | 37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1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理念论C.逻辑三段论D.美德即知识
2019-01-30更新 | 225次组卷 | 32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全套备课练习题:第二单元 第2课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2018-11-28更新 | 2251次组卷 | 26卷引用:人教版2018-2019学年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练习
10 . 孔子曾说自己“累累如丧家之犬”,后世许多学者也把孔子喻为“丧家狗”。这可能是在说孔子和孔学
A.思想极端,不受人欢迎
B.游走官府,不关心民生
C.学说主张,不适应政治
D.荫被后世,却屡被否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