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西方的先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想了解孔子的思想,应该研究他曾整理的、或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相关典籍。如
①《春秋》   ②《论语》   ③《史记》   ④《道德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 . 初创之中国

材料一



(1)对于研究孔子、秦始皇、汉武帝而言,材料一中属于直接史料的是______;属于间接史料的是______。(填写字母)。

材料二: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2)你认为材料二的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2021-11-1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公元前6-4世纪,东西方文化在几乎没有相互联系的情况下,出现了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老子、孔子等圣人先哲,他们振聋发聩的著述和思想至今在很多方面文明仍然难以超越。


(1)用一句话介绍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结合所学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教育目标上的不同。

材料二   历史上捧孔子,有三种捧法:一是讲治统(围绕政治),这是汉儒;二是讲道统(围绕道德),这是宋儒;三是拿儒学当宗教(或准宗教),这是近代受洋教刺激的救世说。三种都是意识形态,说是爱孔子,其实是害孔子。

——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这一观点,结合所学史实阐述你的理由。
2021-11-0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下列选项属于他们共同点的是
①兴办学校,收徒讲学   ②强调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③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④主张以礼法治国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021-11-05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论语》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
2021-10-11更新 | 200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3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7 . 观察下面《孔子周游列国图》,有学者戏称孔子的周游实为“颠沛流离”的“穷游”。孔子出现这窘况的主要因素是
A.孔子学识才能B.自身经济实力
C.时代发展潮流D.学术辩难环境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便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材料二     汉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实用的……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养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生的。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


据材料一,说明反对孔子的理由。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孔子的理由。
2021-09-2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497年,孔子带着自己的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奔卫国。卫国大夫莲伯玉,以贤德闻名于诸侯,孔子与他相交甚厚。卫国人子夏、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们在卫国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他们的称扬,使孔子在卫国的知名度不亚于在鲁国。孔子弟子子路还试图和卫灵公建立联系,使孔子得到重用。

后来孔子又到过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但均未得到重用。虽然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可孔子依然自信极坚,毫不动摇。他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公元前484年,在外颠沛流离十四年后,孔子又回到了鲁国,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和文献整理等工作方面。

——摘编自李甫云《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先奔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周游列国先奔卫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周游列国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