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康熙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康熙)命南怀仁以西方治炮妙法,督造适用于南方山地作战的轻便火炮;平定准噶尔之战,他登高用望远镜观察地形,部署兵力,指挥军队;他邀请传教士绘制全国地图……康熙成了中国追求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专家。康熙纵然走进了无涯学海,涉猎了新鲜的自然科学,却走不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浪潮之中。

——摘编自张研《原来康熙》

材料二1933年,爱因斯坦倡议通过军事手段对抗希特勒的纳粹德国……1947年他写了一封致联合国大会的公开信,建议建立包括苏联在内的世界政府,管理核武器。

       ——摘编自安德鲁·罗宾逊《爱因斯坦相对论一百年》

材料三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道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唯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邓小平在《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康熙帝对待自然科学的态度。结果怎样?
(2)材料二中,身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有着怎样的政治理想?试从康熙帝和爱因斯坦的科学态度谈谈你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他们在论述科学作用时,主要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2020-08-0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主题四:历史学习和思考的方法

方法一:跨越时空的对话针对东周的乱世,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商鞅认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1)概括材料中孔子和商鞅的主张;结合所学,概述各自主张出现的背景。

方法二:史论结合的阐释许倬云《从历史看组织》中讲到,北魏政权的融合工作可以由几个方面看。北魏所做的工作,可分为几个步骤,①第一个步骤是稳定人口,恢复农业生产。第二个步骤比较困难,就是要离散部落成为国民。在这一基础上,②北魏又进行了彻底的重组工作。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使鲜卑政权与汉人大族融合。


(2)从①、②两句表述中任选一句,运用史实加以说明;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方法三:中外关联的考察

1683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中国进入“康乾盛世”。

1688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了四位耶稣会士远渡重洋,赐名为“国王数学家”。这几个人很快被康熙帝所接受。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英国国会通过《权利法案》。

1699年,路易十四赐名法国科学院为“巴黎皇家科学院”,并制订了章程,经费由国王提供。科学院致力于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科学院成员可以自行决定研究内容。

1713年,康熙帝设立“算学馆”,翻译西方历算著作,编写《律历渊源》等书籍,被西方人称为“皇家科学院”。《律历渊源》编纂完成后,算学馆终结。


(3)请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谈谈你对“康熙时代的中国”的认识。
2020-07-1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古代中国不同朝代的帝王对待儒学的不同态度值得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注:指儒家六经之学)从此缺矣。陈之王也(注:陈胜称王),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

——【东汉】班固《汉书·儒林传》

材料二   (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幸曲阜,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

——【清】蒋良骐《东华录》十三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秦始皇与康熙对待儒学的态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上述两种不同的态度对其统治各自带来什么影响?
(2)有观点认为康熙帝对汉族尊奉的孔子像行拜跪之礼,是为了“消除满汉之间的界限”,你是怎么看待这一观点的?
2020-07-17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康熙帝看来,不只是满汉军民·天下的子民皆为一体,满族与国内的各个民族都属于同一个国家,都是同一个种族,都是他恩抚的对象,即“满汉一家。中外一体”。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在对待汉族官员上。康熙对满汉官员的品级进行了调整,并对吏部强调:“满汉大小官员,职掌相同,品级有异,应行划一。”为吸收更多的汉族知识分子入仕做官,1678年,康熙开设博学鸿儒科。为加强满蒙关系,1691年,康熙率领八旗王公大臣与蒙古各部在多伦诺尔举行会盟,正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此外,康熙在位期间,共将三名和硕公主嫁给蒙古王公,宗室王公之女也有不少嫁给蒙古贵族。但是,为防止其他民族尤其是蒙古族和汉族的过多交流。康熙严令禁止汉族到蒙古族地区开荒种地,严厉禁止汉蒙两族之间通婚。总之·虽然康熙的民族关系思想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与发展。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摘编自陈铭浩《康熙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康熙帝的“满汉一家,中外一体”的思想。
2021-01-29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康熙在清初这个民族冲突、社会失序的特殊时代,从儒家文化的传统中汲取资源,进行了文化软实力构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的建立基于游牧文明征服农耕文明这样一个民族融合模式。汉族人对于满洲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诸如圈地运动、剃发易服等,都表示强烈不合作和反抗。……清王朝若没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结束基于民族冲突的动荡时局,那么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民众富足、文化繁荣就无从谈起,其统治也很可能如元朝经过短暂的形式统一之后分崩离析。

——王胜军《论康熙治国与清初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   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皇帝构建“文化软实力”的特点,并列举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所持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
2020-05-17更新 | 10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二次模拟(5月) 历史试题

6 . 材料一   清康熙时,驻守古北口长城的总兵官向朝廷建议,拨款维修加固长城。康熙帝阅批奏折后认为守国之道不在于修长城,而在于“修得民心”。清王朝治国安邦的一个大手笔,便是将北方草原上凶猛剽悍的蒙古铁骑,变成了护卫江山的真正长城。回放历史的画面,在内蒙古木兰围场、承德避暑山庄、故宫保和殿都曾经纪录下有清一代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佳话。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

材料二   回顾清朝的历史,康熙帝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人物,他启动了康乾盛世之门,把一个纷乱而残破的中国引向大治,真正开创了一个空前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新时代。面对进入全盛期的形势,他滋生出一丝总揽朝政的满足感。

对于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不同时代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出发,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①圣祖仁皇帝平三逆、平朔漠,亿万年久安长治之业实定于此;②康熙帝尊崇孔子,超越前代。笼络明朝遗民,使政风为之一变;③康熙帝保卫边疆,抵御外侵,缔结和约;④康熙帝实现了由乱而治之局,使朝中威胁皇权的各种因素不断受到控制,皇帝乾纲独断。

——据《清史》等整理

材料三   奴隶贩子把从各地绑架、诱拐或交易来的黑人押解到这里,男人、妇女和孩子分开关押,然后在院内进行买卖。成交的奴隶很快就会被买主装上贩奴船运走,从不耽搁。……正面底部的中间有一条走廊直通后门,后门外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手足被枷锁铐住的奴隶就从这里被赶上船,贩卖到异国他乡。因此,这座门又称作“不归之门”。

——《历史》选修6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从“修得民心”的角度,分别指出木兰围场、避暑山庄、保和殿的相应职能。请您用一句话概括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创造的成功经验。
(2)阅读上述材料二,结合所学,请您选择对康熙帝“文治武功”的其中一种认识扼要予以展开。(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3)指出材料三所描述的建筑物的名称及其建造者,说明以它为标志的地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
2020-06-1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曙光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康熙帝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但也注重西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67年11月,康熙帝传谕大学士李霨、礼部尚书布颜等大臣,率领监正杨光先与南怀仁等人测验日影。十二月,又派图海等人赴观象台测验。最后都是南怀仁的西洋法更为精确。康熙帝用实践的方式,看到西法优于中法。……康熙帝关注西学,除了天文历算之外,对地理、医学、音乐及西学科学仪器也很感兴趣,而且他身体力行,亲自学习这些科学知识。康熙帝还多次以天文历算知识与群臣问对。……随着传教士的东来,西洋天文学等科学技术逐步影响到朝廷内外的士大夫,出现了众多钻研历算学的博学之士……与此同时,钦天监的官学生也在西洋传教士的影响下,逐渐接受和学习西洋天文学知识。于是,在中国本土出现了一批熟习中西天文学知识的博学之士。

——刘仲华著《世变、士风与清代京籍人士学术》

材料二   康熙帝作为统治者,有必要处理好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但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对康熙帝西学观的影响甚大,决定了康熙帝对待西学的态度,决定了康熙帝虽然心仪西学,但从统治出发,就不能像彼得大帝一样,全面推行西学并变革社会。康熙帝把西学局限于实用的西学观是传统的实用理性和儒家正统思想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对于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限制和阻碍了西学的传播和发展。

——阎大伟《论康熙帝的西学观》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注重西学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效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康熙帝不能“全面推行西学并变革社会”的主客观原因。
8 . 在今天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几个国家中,中国是唯一拥有历史悠久的稳定疆域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灭六国后,北驱匈奴,设九原郡;南伐百越,设桂林、南海、象三郡。这样,秦的版图,东至大海,西到林洮,南至大海,北迄阴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李泉《一本书读懂中国史》(《中华书局》出版)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实行的哪一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实施的意义。

材料二   塞北自突厥、颉利灭后,薛延陀、回纥等堀起。贞观中,遣李勣北讨,尽灭薛延陀;而回纥、铁勒等部遂相率来归,请置唐官,太宗乃于其地分置瀚海、燕然、金微、幽陵、龟林、卢山六都督府,皋兰等七州,而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复于突厥、回纥之间,广置邮驿,开辟“参天可汗道”,以为入贡之路。天可汗者,西北诸番所上太宗之尊号也。故太宗赐诸蕃玺书,皆称皇帝天可汗,诸番建立君长,亦必待天可汗册封,唐室实际已为分诸族之宗主国矣。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


(2)概括材料二中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唐太宗的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材料三   中国历代所谓“边患”,皆起自东北、西北和北部的“三北”地区……历代继承秦制,皆以长城为屏障,固守“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因而限制了国家的真正统一。清朝摒弃历代的传统政策,主要是从圣祖(康熙)开始,废长城而不用,撤长城之防御,在“中外一家”思想的指导下,长城内外各民族形同一体,真正实现了国家“大一统”,开创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崭新局面。

——李治亭主编《中国断代史系列——清史(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为使“长城内外各民族形同一体而在“三北”地区采取的具体举措。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简要分析中国能成为拥有历史悠久的稳定疆域的国家的原因。
2020-04-04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四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材料二   康熙皇帝,在清代诸帝中,是一个最喜欢研究学问的人。他非常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汉族文化传统。凡儒家经典,程、朱著作,乃至历代史书,无不研习……一心想以古先圣贤及其学术来作厚风俗,正人心的工具。所用大臣多理学家,且都有卓特之行,扬名于一时。

——周谷城《中国通史》

材料三   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摘编自《瞭望新闻周刊》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对东突厥民族政策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尊重汉族文化传统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作用。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大统一主流形成的内在因素。
10 .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对地方的管辖。

材料一   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分天下以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两个制度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二   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2)简述宋朝是如何“尽夺藩镇之权”的,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其影响。

材料三   清朝疆域示意图



(3)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康熙皇帝巩固国家统一的方式。
2020-11-1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