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甘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中山所追求的目标一直是现代化的强大中国,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以坚强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其总体目标即实现民生主义工业化。而甘地认为正是大工业的到来使印度变得“堕落”,他找到的医治印度“堕落”的方法便是回归传统。在孙中山那里,追求民主建国以后的和平与追求过程中的暴力手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甘地则强调了目的和手段的一致性。

——摘编自王波《孙中山与甘地民族主主义思想比较研究》


(1)据材料,指出孙中山和甘地思想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甘地找到的医治印度“堕落”的方法。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与甘地民族主义思想的异同,谈谈孙中山和甘地的民族主义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启示。
2021-03-02更新 | 243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练习(五)历史试题
2 . 中印两国有着传统友谊,两国关系影响世界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调解英印矛盾,加强中印合作,1942年2月蒋介石密访印度,并与甘地会晤探讨英印、中印的合作问题。甘地在之后的信里谈到了他对与蒋会面的印象,他认为蒋介石这次是空手来、空手归,而他本人也从这次会面中毫无所获。甘地深知蒋介石的目的,他也深切地明白自己的目标。对中国抗战,他可以表示同情与支持,但他认为对英国让步与支持中国是两码事,对印度来讲最重要的是把握时机、获得独立。而蒋介石认为印度能够帮助中国的就是在战时搁置与英国的矛盾。蒋把两者看成等同的事情。这就是两人矛盾之所在。

——摘编自(日)伊原泽周《论太平洋战争期中的中印关系——以蒋介石访问印度为中心》

材料二1953年12月至1954年4月,中印两国关于西藏问题的谈判在北京举行。中印谈判开始的第一天,周恩来在接见两国代表团时就提出,“两个大国之间,特别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但只要根据“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这次中印谈判及其所达成和签署的协议,是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的第一个成功范例。

——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蒋介石出访印度的历史背景,并简要指出蒋介石与甘地产生的矛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举行中印会谈的主要意图,并简要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92年拉宾当选为以色列总理。1993年伊始,拉宾解除禁止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接触的命令,以巴双方开始进行单独和直接的秘密谈判。经挪威政府居中幹旋,巴以斌方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先后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进行了14轮谈判,终于取得重大的历史性突破。同年9月9日和10日,拉宾和阿拉法特互致函件,宣布双方相互承认。9月13日,巴以在华盛敦签署《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这就是著名的《奥斯陆协议》,其中规定:以色列从加沙地带等区域让步、撤军。

1994年7月,拉宾与阿拉伯国家约旦国王侯赛因在美国首都华盛敦历史性首次公开会晤,并签署《华盛敦宣言》,标志着两国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

1994年,阿拉法特、佩雷斯、拉宾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5年11月4日,拉宾被犹太极端分子刺杀。拉宾的葬礼安排在黑色大理石筑就的赫茨尔国家公墓举行。这是以色列国成立以来最隆重的国葬.共有5000多贵宾参加莽礼;也是二战后世界各国政要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葬礼,共有44位四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了对拉宾的送别。

——摘编自《中东风公》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拉宾对中东和平所做的贡献。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拉宾遇刺事件。

2017-06-0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5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