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李四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寻找石油,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曾耗资几百万美元在中国西北地区打了7口探井,后因收获甚微而离去。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在中国做了一番地质调查后,发表文章,断言:中国贫油。

材料二:1953年底,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的前景如何,李四光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并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采”。

请回答:

(1)材料二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前景的背景是什么?

(2)李四光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李四光观点的正确性。

(3)结合材料一、联系材料二,概括李四光身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2018-10-2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通海一中2019届高三10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2 . 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对世界科技发展和中国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这三位杰出科学家的重大科技成果。

(2)分别评价这些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

(3)综合概括三位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优良品质?

2018-03-2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五单元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测试)

3 . 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请填写以下表格,概括李四光的主要科学成就。

研究领域科学成就
地质力学领域
(1)
冰川研究领域
(2)

2018-03-1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选修四第六单元 第3课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课时训练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客观而言,司徒雷登无论是在中美关系史上还是在更广泛的中国对外关系史上都终究是一个“政治上的小人物”。他的“大使”岁月只有短短两年时间,而在此之前的48年,他一直在中国从事传教以及教育工作,并因此获得尊敬。司徒雷登终其一生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司徒雷登亲自带领数百名燕京大学师生走上街头游行,在队伍最前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作为燕京大学首任校长,主持燕大校务达27年之久,他骑着毛驴为燕大筹款的逸事至今仍在学林流传。应该说,司徒雷登在华50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中国社会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直至被杜鲁门任命为驻华大使,他生活的重心以及命运才悄然改变。

——腾讯网

材料二

毛泽东说:“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根据材料,概括司徒雷登在中国从事了什么活动,有何特点。

(2)根据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司徒雷登的看法。

2018-04-1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卓识教育深圳实验部2017-2018学年高三历史高考强化训练2

5 . 材料一钱学森,科学家,火箭专家,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其代表作品有《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等。

材料二1950年,钱学森同志意图回到中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钱学森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摘编自《钱学森学术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学森对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府阻止钱学森回国的原因并分析钱学森身上体现的精神

2017-11-1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防城港市防城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10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6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鲁迅(1881~1936),青年时代深受进化论、尼采趁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赴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作品。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形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啊文系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人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据许寿裳《鲁迅传》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鲁迅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上海民众为鲁迅自发举行公祭的原因。

2017-04-1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23年他(陶行知)和朱其慧、姜阳初等共同倡议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宣言中说,共和国的国基是否稳固,全看国民是否受过相当教育,“我们如想挽救全国不安的景象,除了把平民教育推行全国之外,决无第二个好的办法”。……陶行知先后在南京、上海、杭州、安庆、南昌等地组织平民读书处,为收容五四运动中被迫离校的学生成立“安徽公学”,提倡公学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共生活、共甘苦”。他指出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也就是到乡间去的运动;中国以农立国,100个人中有85个住在乡村,平民教育必须普遍地办。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陶行知倡导平民教育的意义。

2017-05-3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全国新课程高考仿真信息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近代规模宏大的南开系列教育体系创办者张伯苓语录:“我无天才,又无特长,我终身努力小小的成就,无非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精神是立志的表现,无论何事,无精神必归失败。诸君当知,中国近来之巨患不是来自有形之物质,而在缺少无形之精神。精神聚,虽亡非真亡,精神涣,不亡亦抵于亡。”“我之教育目的在以教育之力量,使我中国现代化,俾我中国民族能在世界上得到适当的地位,不至受淘汰。欲达此种目的,务须对症下药,即:注重体育,锻炼健强之国民;注重科学,培养丰富之现代知识;注意精神的修养……”“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吾人所谓土货的南开,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

——《近代教育家的光辉典范——张伯苓先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伯苓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伯苓成功创办南开系列教育的原因。

9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时,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订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仃了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摘编自百度百科《钱学森》

(1)根据材料,概括钱学森的杰出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钱学森的贡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38年,冼星海到达延安,根据地的新生活激发了冼星海蓬勃的创作热情,创作了一批群众歌曲、抒情歌曲、劳动歌曲、儿童歌曲以及室内性艺术歌曲。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此期间,冼星海还开创了表现我国人民革命斗争并具有民族特点的大合唱创作。《黄河大合唱》是其诸多作品中的代表作。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向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的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冯文双《浅论冼星海音乐创作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征》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冼星海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冼星海音乐创作的意义。

2017-05-09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三4月模拟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