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特异性免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25 道试题
1 . 研究发现,人体睡眠时大脑会释放促睡眠因子(PGD2)。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PGD2在脑毛细血管中大量积累,进而引起肾上腺过度分泌糖皮质激素,相关机制如图1所示。VLPO是一种抑制性神经元,可诱发睡眠;I表示巨噬细胞;IL-6、IFNA分别是促进炎症反应、抗病毒的细胞因子。回答下列问题。

(1)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其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神经元VLPO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活动,则此时后者的质膜两侧电位为__________
(2)在机体正常免疫过程中,巨噬细胞参与__________免疫。巨噬细胞可以释放IL-6,据图1分析,长期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患病毒性感冒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
(3)为进一步探究睡眠与IL-6含量的关系,研究人员分别检测身体状况良好的志愿者在正常睡眠(睡眠时间为23:00~6:00)与睡眠剥夺(睡眠时间为3:00~6:00)两种情况下,体内IL-6的含量变化如图2所示。

根据图2结果推断:长期睡眠剥夺者脑中__________,使免疫系统过度激活,诱发炎症风暴,损伤组织器官,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这种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属于__________
2 . 炎症反应是机体针对感染和损伤的一种防御机制。免疫细胞分泌的促炎因子有利于清除外来病原体及坏死组织,但促炎因子产生过多会造成继发性组织损伤。发生炎症反应后,人体可以通过稳态调节机制,缓解炎症反应,部分机理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临床上,研究人员通过利用适宜电流刺激迷走神经的方式来控制炎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该治疗方式的机理可能是_____
2024-05-2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抢分05 非选择题冲刺篇(4种类型,真题+模拟)-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3 . mRNA疫苗发挥作用面临着极大难点:其一,如何冲破细胞膜进入靶细胞;其二,进入靶细胞后,如何逃离TLR、NLRs受体的识别,以摆脱还未发挥作用就被降解的命运。为解决这两大难点,科学家常在外源合成的mRNA序列中引入修饰核苷酸5-甲基胞嘧啶(m5C),再用脂质纳米颗粒(LNP)将其包裹起来,经处理后免疫预防作用显著加强。部分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LNP的成分与细胞膜相似,其顺利进入靶细胞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从LNP中释放且没有被降解的mRNA,可作为抗原与图中细胞n共同激活B细胞
C.mRNA疫苗经修饰后可逃离TLR7/8、TLR3、NLRs受体的识别,使免疫预防作用更强
D.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到机体内部,细胞m会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
2024-05-2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七次月考生物试题
4 . 科学研究发现,细胞内的外源mRNA非常不稳定,容易被体内的酶降解,且外源mRNA可以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可能损害细胞和组织。通过修改mRNA的核苷酸,可以使mRNA更稳定。如图是mRNA疫苗作用的部分过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细胞f是______。在细胞b与细胞在细胞e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较发达的是______
(2)结合上图简述mRNA疫苗刺激细胞c产生细胞因子的过程:______。图示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功能。
(3)图示过程体现了mRNA疫苗能同时诱导产生______免疫过程;外源mRNA的核苷酸经修改后所制成的mRNA疫苗的保护效力更持久,原因可能是______
(4)通常情况下,mRNA疫苗需在一定时间内接种2~3次,其原因是______
2024-05-2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5 .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仅含有与蛋白质的病毒,病毒表面的S蛋白与病毒内特异性序列是区分该病毒与其他病原体的标志物。
Ⅰ.新冠病毒通过表面的S蛋白与靶细胞膜上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结合实现入侵。感染后的患者血清内会出现相应抗体。血清抗体检测常采用下图所示的试纸条,添加后的待检血样通过毛细作用沿试纸条向前移动,红色标记的新冠病毒抗原可随之移动,最终根据T线和C线的颜色对检测结果作出分析。   

(1)据题中信息推测,试纸条上新冠病毒抗原的成分最可能是____________
(2)血清抗体检测过程中反复发生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这种结合发生____________次。
(3)若_________,则检测为阳性,说明血样中含有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若_________,则检测为阴性,说明血样中不含有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
(4)新冠病毒的预防主要是接种疫苗,灭活病毒疫苗是一种常见的疫苗,灭活病毒疫苗制备前期需用细胞膜上具有_____________的细胞培养新冠病毒。两次接种需间隔一段时间,若时间过短,接种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疫苗会与________________结合,导致不能产生足够多的新抗体和记忆细胞。
Ⅱ.“实时荧光定量”是新冠疫情防控的一把利刃,通常在内即可得到检测结果。探针是实时荧光定量技术中一种常用探针(如图1),其端连接荧光基团(R),端连接淬灭剂(Q)。当探针完整时,R发出的荧光信号被Q吸收而不发荧光。在扩增过程中,当聚合酶遇到探针时会使探针水解而释放出游离的R和Q,R发出的荧光信号被相应仪器检测到,荧光信号的累积与产物数量完全同步(如图2)。请据图回答:   

(5)结合图1和图2分析,“荧光技术”所用的试剂盒中通常都应该含有____________酶、聚合酶、探针、引物、、缓冲剂等。这种分子层面的荧光检测具有特异性和灵敏性都很高的特点,主要与试剂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6)根据探针功能分析,探针中碱基序列的设计应主要依据__________。新冠病毒()是冠状病毒大家庭中的新的一员,其碱基序列与引起的冠状病毒碱基序列有的相似性,与流感病毒碱基相似度也较高,因此在设计探针时应筛选出特有序列,以避免____________(填“假阴性”或“假阳性”)的出现。
(7)根据图1和图2,聚合酶除了能催化子链的延伸,还能____________
(8)若每分子探针水解释放的R基团荧光强度为定值a,则反应体系中某时刻荧光信号强度()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在检测过程中,随着的进行,反应产物不断累积,“杂交双链”荧光信号的强度也等比例增加,增加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般要达到或超过阈值时才确诊。可通过荧光强度的变化监测产生量的变化从而得到一条荧光扩增曲线图(如下图)。“平台期”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试剂盒中______________(写出两项即可)等有限,超出一定的循环数后,荧光标记的“杂交双链”不再增加。   
(9)虽然荧光是当前被广泛认可的检测手段之一,但是不断有“假阴性”现象报道,通过上述过程分析,“假阴性”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填字母)。
a.通过咽拭子取样不规范或取样所获样本量不足
b.在样本运输、检测中出现了损坏和污染
c.病毒相应关键序列发生了基因突变
6 .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染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肌肉萎缩甚至瘫痪等。与脊髓灰质炎相关的神经联系如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反射弧相应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染图中的结构___(填数字标号)。若在患者的①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则②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___,患者对刺激___(填“有”或“无”)感觉。
(2)人体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出现发热症状,从体温调节的角度解释发热的直接原因是___。患者严重时肌肉萎缩,请从反射弧角度解释其机制:___
(3)给小孩口服小儿麻痹症活疫苗糖丸可有效预防脊髓灰质炎。该糖丸的服用有特定的要求,小孩7岁前要间隔一定的时间服用3次,多次服用该糖丸的目的是___
(4)某实验动物被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出现肢体运动障碍。为判断该动物的肢体运动障碍是由脊髓灰质炎所致,还是由骨骼肌功能损伤所致,以电刺激的方法设计实验,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
2024-05-2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前适应性演练生物试卷
7 .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问题:

(1)若在上图中C和D两点的细胞膜表面安放电极,中间接记录仪(电流左进右出为+),当信号在神经细胞间传递时,检测到的结果是_____。
A.B.
C.D.

(2)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的心理变化)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对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①精神因素能使T细胞活性下降,导致机体生成抗体能力降低的原因是_____
②维持机体稳态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有:一是通过_____(至少填两种)等信息分子经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二是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实现信息交流。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就是通过途径_____(填“一”或“二”)实现的。
2024-05-2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理综试题-高中生物
8 . 微生物-肠-脑轴是一种将脑和肠道之间的神经、激素和免疫信号整合在一起的通讯系统,它的发现为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系统可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数量。当中枢神经系统感受到肠道内外的环境变化后,将信号通过___系统传至胃肠道效应细胞来调节平滑肌、腺体和血管,其中_______神经促进胃肠蠕动,影响营养物质向肠道微生物的转移速度。
(2)通过比较无菌小鼠和正常小鼠在束缚应激时的生理变化,可知肠道微生物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据图分析,判断依据为____________
(3)被溶血链球菌感染的小鼠会产生特异性抗体,表现出重复饲养动作等异常行为,表明肠道微生物还可以通过________(填“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影响小鼠行为。
(4)研究发现,益生菌长双歧杆菌可以改善小鼠由于慢性结肠炎引起的焦虑样行为,且需要通过迷走神经发挥作用。以跳台试验检测小鼠的焦虑程度,即测量小鼠从高台跳下前在高台上停留的时间,焦虑程度与停留时间正相关。请用下列材料用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材料用具:慢性结肠炎模型鼠若干只,含有长双歧杆菌的培养基(可灌胃),安慰剂(不含任何药理成分的制剂),手术器材。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24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二模联考生物试题
9 . 科学研究证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间相互协调,构成人体复杂的调节网络。图表示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CR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请回答问题:

(1)人体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_____的参与,其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靶细胞上的_____结合,引起靶细胞应答反应而实现调节活动。
(2)病毒感染能刺激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从而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_____免疫功能。IL-2也能促进ACTH的分泌,使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从而_____免疫系统的功能,这种调节机制的意义是_____
(3)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功能。
2024-05-23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
10 . NF-κB信号通路是神经、激素和免疫调节的枢纽(如图所示),在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NF-κB信号转导通路长期激活会极大诱发细胞因子的生成,从而诱发炎症反应。
(1)细胞因子是免疫调节的物质基础,从免疫系统的组成看,它属于____
(2)据图分析,细胞因子和受体结合,经NF-κB促进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这一途径中存在____(协同作用、拮抗作用、正反馈、负反馈调节)调节。
(3)机体内大部分细胞因子来自____细胞,其在机体内主要执行____免疫
(4)T细胞在免疫过程起到重要作用,免疫治疗中利用抗体靶向T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该疗法直接阻断了体内的____过程。
(5)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NF-KB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炎作用。但是大量使用外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突然停药,易导致机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其原因是____。其次,NF-kB信号转导通路还参与激素调节,同时该信号转导通路又受到GABA(y-氨基丁酸)的调控(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更难兴奋)。GABA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可能出现的现象有____
A.释放神经递质          B.氯离子大量内流
C.膜电位发生改变            D.钠离子大量内流
(6)据图分析,IKK抑制剂,SIRT抑制剂,γ-氨基丁酸,图中的细胞因子等有可能起降血糖作用的是____
2024-05-22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生物(浙江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