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生物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1 道试题
1 .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5)题。
果蝇白眼基因突变体的研究
黑腹果蝇眼的颜色与红色色素和棕色色素在色素细胞中的合成有关。鸟嘌呤为红色色素合成的原料,色氨酸为棕色色素合成的原料。
鸟嘌呤和色氨酸均通过转运复合体转运到色素细胞中。在黑腹果蝇色素细胞内,构成转运复合体的蛋白由白色基因、猩红色基因和棕色基因编码。遗传和生化证据表明,白色基因和棕色基因的表达产物(白色亚基和棕色亚基)共同形成鸟嘌呤转运复合体;白色基因和猩红色基因的表达产物(白色亚基和猩红色亚基)共同形成色氨酸转运复合体。
科研人员通过诱变获得了4个白色基因突变体w1~w4,它们均由于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导致白色亚基中单个氨基酸改变,使白色亚基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影响转运复合体的功能。测定w1~w4眼的色素含量,以野生型眼的色素含量为参照,得到下图所示结果。
通过分析w1~w4的白色亚基中发生改变的氨基酸的所在位置,科研人员进一步揭示了白色亚基改变对鸟嘌呤转运复合体和色氨酸转运复合体的影响。

(1)从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角度分析,本文内容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___直接控制生物性状。w1~w4白色基因的不同突变,均为野生型的白色基因W的___基因。
(2)据图分析,突变体___的突变与眼的红色色素的大幅减少相关,而棕色色素接近野生型水平,推测发生改变的氨基酸所在的结构位点在___转运复合体中的作用更重要。
(3)遗传学家摩尔根得到一只白眼果蝇,并通过与野生型(红眼)果蝇杂交,发现白眼性状为___性状w1~w4中的___与摩尔根得到的白眼突变体眼色最相似。
(4)依据本文分析、白眼性状出现的原因可能是___
2 . 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研究者以拟南芥为材料对基因中不同位置的碱基序列的突变概率进行了分析。
(1)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突变和基因重组丰富了种群中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___。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___定向改变,使生物向一定的方向进化。
(2)在基因结构中仅编码区的碱基序列能编码蛋白质,位于编码区上游和下游的非编码区不编码蛋白质。研究者对数百种拟南芥的基因进行测序,发现了超过100万个突变,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计算得到不同位点的突变概率,如下图。

   

图中结果说明,___
(3)研究者发现,基因中编码区的组蛋白修饰程度高,能招募错配修复蛋白到DNA,DNA修复程度显著高于非编码区;编码区中功能相对保守的、生长发育必需的基因突变率低,响应环境变化、生长发育非必需的基因突变率高。请从基因结构与功能和生物进化与适应的角度,分析其生物学意义___
3 . 视网膜变性是一种遗传性致盲眼病。研究发现,视网膜变性疾病与C基因突变有关。

   

(1)图为某视网膜变性患者的家族系谱图。据图分析,视网膜变性是___染色体___性遗传病。
(2)对该家庭成员的C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发现Ⅰ-1、Ⅰ-2均有一个正常的C基因,但另一个C基因发生突变,且突变位点不同。
①据此推测,Ⅱ-2理论上基因组成的可能性有___种。
②母亲突变的C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G→C),导致mRNA中___,蛋白质分子明显缩短。
(3)相关研究还发现,视网膜变性突变体小鼠的视网膜损伤均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出现。对出生后的突变小鼠立即进行无菌化培养,发现未出现视网膜损伤。由此推测,视网膜变性也与___因素有关。
(4)研究发现,C基因在肠道上皮细胞中表达,C基因功能缺失会导致肠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被破坏,肠道细菌得以从消化道进入___,最终迁移至视网膜上皮细胞,诱发视网膜变性。
(5)根据以上信息,请你提出一种预防视网膜变性的思路___
4 . 细胞膜上的钠钾泵障碍会导致哮喘。为探究钠钾泵复合体S(钠钾泵与某种酶构成的复合物)对治疗哮喘的作用,科研人员进行相关研究。
(1)正常情况下,细胞内衰老、受损的线粒体会被送入___(细胞器)中被降解(即自噬),以清除这些受损线粒体。钠钾泵(Na+/K+-ATP酶)障碍导致线粒体的自噬水平降低,进而诱发哮喘。钠钾泵水解ATP的同时,以___方式,逆浓度梯度将Na+运出细胞,将K+运入细胞。
(2)科研人员将钠钾泵复合体S溶于缓冲液P中,制备出不同浓度的钠钾泵复合体S溶液,用若干哮喘模型大鼠进行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细胞中自噬特异性标志蛋白L的表达量,处理及结果如下表。
组别1组2组3组4组5组
实验对象a哮喘模型大鼠
注射处理缓冲液Pb低浓度钠钾泵复合体S中浓度钠钾泵复合体S高浓度钠钾泵复合体S
蛋白L表达量相对值0.440.620.560.510.46
①表中1组和2组为对照组,则a、b处正确的内容分别是___
②2组实验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排除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比2组和1组结果可以推知,蛋白L表达量___(选填“升高”或“降低”)反映自噬水平升高。
③据实验结果分析,注射钠钾泵复合体S可___,有利于改善模型鼠的哮喘症状。
(3)综合上述研究,请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___
5 . 某种乳酪是由酵母菌与乳酸菌共同发酵制得的产品。
(1)酵母菌和乳酸菌的遗传物质是___。从细胞结构看,两者的最大区别是有无以___为界限的细胞核。
(2)下图为该乳酪制作的简要流程。生产过程中,首先对原料乳进行巴氏消毒处理,避免___;消毒处理后的原料乳中加入发酵菌种,之后置于___(选填“有氧”或“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使乳酸菌能水解乳糖产生葡萄糖,以及利用葡萄糖产生乳酸;同时,酵母菌也能利用葡萄糖增殖,并为乳酸菌提供多种营养因子。
原料乳→巴氏消毒→加入发酵菌种→发酵→加入凝乳酶→乳酪
(3)发酵后期,加入凝乳酶专一性地切断乳蛋白中特定氨基酸之间的___,进而改变其空间结构使原料乳凝结。
6 . 白洋淀是雄安新区最主要的水资源承载体,由于历史原因,白洋淀富营养化严重并失去自净能力。为此,研究人员设计了一套原位生态修复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下列修复方案中,目标与措施匹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目标措施
A分解底泥有机物,减少N素进入水体投放需氧微生物菌剂,将有机物分解为NH4+
B吸附悬浮颗粒物,吸收N、P无机盐构建沉水植物功能群
C完善食物链,稳定生态系统增加水生动物,加快物质循环
D增加溶解氧,促进分解者代谢和增殖人工曝气推动水体表面和垂向流动
A.AB.BC.CD.D
7 . 由于缺乏完善的工艺,自酿酒含有大量甲醇,饮用后易中毒,危及生命,相关代谢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醇摄入过多可能导致乳酸增多出现酸中毒
B.若患者昏迷,应及时血液透析并接入呼吸机
C.静脉注射乙醇脱氢酶可以解除甲醇中毒症状
D.高浓度酒精作为口服解毒剂可缓解中毒症状
8 . 为加速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进化,快速获得荧光强度更高的GFP蛋白,科研人员将DNA1(编码易错DNA聚合酶)和DNA2共同导入大肠杆菌(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卡那霉素筛选含DNA1的大肠杆菌
B.易错DNA聚合酶催化GFP基因复制
C.GFP基因在此复制过程中突变率升高
D.连续传代并筛选强荧光菌落加速GFP进化
9 . 裸鼹鼠几乎不得癌症,其寿命可超过30年,同样大小的家鼠最长寿命为4年。为探究其原因,科研人员做了以下研究。
(1)将裸鼹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置于______培养箱进行体外培养,经检测发现其分泌大量粘稠的高分子量透明质酸(HA),可抑制细胞过度增殖。
(2)研究者检测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中HA合成酶(HAS)的含量,结果如图1。另外,发现裸鼹鼠组织的HA降解酶(HAase)的活性远低于人和小鼠。结合图文信息,分析裸鼹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分泌大量高分子量HA的原因是______

结果显示,裸鼹鼠胚胎期HA合成酶低表达,推测其意义是______
(3)为进一步研究高分子量HA能否提高小鼠的寿命,研究人员进行了下列实验(图2)。

NeoR:新霉素抗性基因;nmrHas2:裸鼹鼠 HA 合成酶 2 基因;CE:cre 重组酶-雌激素受体融合基因        
注:启动子仅启动相邻基因的表达
①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转基因小鼠A:为了将目的基因插入小鼠6号染色体的特定位点,需在其两端设计与6号染色体同源序列,实现同源序列之间的重组。由此获得的转基因小鼠A暂时无法表达HA合成酶2,原因是______
②B鼠为导入表达CE的纯合子,CE也插入6号染色体的相同位点。外源雌激素可诱导cre重组酶活化,活化的cre重组酶能识别并切除loxP位点间的序列。A、B鼠交配获得C、D鼠,请画出C鼠的基因组成情况______
③利用C、D鼠进行实验,测得实验组小鼠HA含量升高,癌症概率降低、炎症反应减少,寿命也得到了延长。请写出对照组的选材______(“C”或“D”)及实验处理。
(4)请简述本研究的应用前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 由于近年来重金属污水排放、砍伐芦苇等影响,内江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为进行生态修复,研究人员对内江湿地的演替过程进行研究。
(1)内江湿地是由底泥随涨水期堆积产生的原生裸地,经过_________演替逐渐形成。为研究演替过程中各种优势植物的生态位变化,可采用________法调查不同演替阶段各种植物在样地中的分布。
(2)研究人员选取内江湿地演替不同阶段的4块样地(阶段I~IV的群落结构逐渐复杂),统计了几种常见植物的生态位,结果如表1、2所示。
表1


生态位宽度

阶段

I

II

III

IV

虉草

0.51

0.62

0.42

0.28

眼子草

0.12

0.09

0

0

菹草

0.18

0.1

0.03

0.03

芦苇

0

0

0.4

0.67

表2


生态位重叠度

阶段

I

II

III

IV

虉草、芦苇

0

0

0.75

0.58

虉草、眼子草

0.14

0.18

0

0

虉草、菹草

0.08

0.24

0.16

0

注:生态位宽度是指某物种在样地中分布的范围大小;生态位重叠度是指两物种受到某种环境因素影响的一致性。
①研究人员提出,内江湿地群落演替是由虉草阶段过渡到芦苇阶段。据表1分析支持上述推测的证据是__________
②综合表1和表2结果分析,虉草在演替初期占优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而在芦苇出现后虉草在强烈竞争中失去优势,逐渐被芦苇替代。
③为进一步确定内江湿地演替的特点,研究人员对虉草和芦苇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以下能够支持上述推测的证据包括_________(选填下列选项前字母)。
A. 虉草和芦苇都能进行营养繁殖,芦苇根系粗壮,繁殖力更强
B. 虉草和芦苇都会在中午出现CO2吸收的下降,虉草的胞间CO2浓度更高
C. 测量当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CO2浓度,虉草对应的CO2浓度更低
D. 与芦苇相比,虉草植株茎秆纤细,总叶绿素含量较低
E. 芦苇能够吸附水体中的重金属物质,将其富集在自身的茎叶中
(3)为对破坏后的内江湿地进行生态修复,有人提出在该地区补种芦苇,并将长成的芦苇秆作为饲料饲喂牲畜。请根据本文信息评价上述方案的合理性并说明原因: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