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生物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77 道试题
1 .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
LAZY蛋白“唤醒”植物对重力的感应
根的向地性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重力信号的感应、信号传导、生长素的不对称分布和根的弯曲生长。经典的“淀粉-平衡石”假说认为,位于根冠柱细胞的淀粉体在重力感应中起“平衡石”的作用。植物垂直生长时,淀粉体沉降在柱细胞的底部;水平培养一段时间后,淀粉体沿重力方向沉降,导致根的两侧生长素分布不均,表现出根向地生长。该假说尚未解释淀粉体沉降导致生长素不均匀分布的分子机制。
科学家发现一种LAZY基因缺失的拟南芥突变体,其表现为根失去明显的向地性。水平培养后,观察到突变体中淀粉体的沉降情况与野生型类似。以LAZY-GFP转基因拟南芥为材料,发现淀粉体和细胞膜上都有LAZY蛋白。水平放置时,LAZY蛋白可以重新定位(见图)。另有研究发现,淀粉体表面的TOC蛋白与LAZY蛋白的定位有密切的联系。将拟南芥幼苗水平放置后,其细胞中蛋白磷酸激酶M的水平迅速升高,导致LAZY蛋白迅速磷酸化(磷酸化的LAZY蛋白用pLAZY表示)。
另有研究表明,拟南芥LAZY蛋白能够促进生长素转运体PIN3的再定位,从而调节生长素运输。上述研究揭示了“淀粉-平衡石”假说的分子机制,是植物重力感应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1)水平放置植物时,重力可导致根向地侧生长素含量____背地侧,向地侧生长速度____背地侧,进而造成根向地生长。
(2)请结合文中图示,描述水平放置幼苗时,LAZY蛋白分布发生的变化____
(3)研究者对pLAZY与TOC之间的关系开展研究,所应用技术的原理见下图(其中AD与BD只有充分接近时才可激活LacZ转录)。分别构建AD-pLAZY和BD-TOC的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导入酵母菌中,将上述酵母菌接种到特定的培养基上,观察到蓝色菌落,说明____

(4)综合上述信息,解释水平放置植物一段时间后,根向地生长的机制____
2 . NAc是大脑中调控奖赏、药物成瘾等行为的关键区域,其主要的神经元包含D1和D2两类(图1)。ACE抑制剂(ACEI)在临床上常用于降血压,但近期研究发现其与上述两种神经元的关联。

(1)图1中的兴奋性神经元可释放谷氨酸将兴奋向D1神经元传递。谷氨酸作用于D1神经元的谷氨酸受体,使其细胞膜上Na+通道开放,Na+____________,导致膜两侧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用ACEI处理离体培养的小鼠NAc区脑组织切片。检测D1和D2神经元膜电位幅度,结果如图2。
①图2结果说明ACEI对NAc区两种神经元的抑制具有___________性。
②图1中兴奋性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存在阿片类受体,其活化程度可影响该神经元对谷氨酸的释放,若要验证ACEI对D1的抑制作用需要通过阿片类受体实现,实验组应加入的药物有 ______________
(3)D2神经元中高表达的脑啡肽是一种阿片类受体激活剂,外施阈值(100nM)以上的脑啡肽才能激活受体。科研人员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检测D1神经元膜电位频率(f),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膜电位频率的变化:(f两品施用后-f两品施用前)/f两品施用前×100%,结果如图3。

综合以上系列研究结果,科研人员构建了ACEI抑制D1神经元的作用机制模型(图4),请写出图中的“a”_“c”所指的物质或结构,并用“↑”或“↓”表示Ⅰ—Ⅲ生理过程的强弱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表明D1和D2神经元在药物成方面分别发挥促进和抑制的作用,但二者形态和特性极为相似,很难通过理化手段进行精准调控。结合以上信息说明ACEI在降低药物成瘾风险方面的独特价值________________
2024-02-2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3 . 高氧会引起细胞过氧化损伤,从而导致肺功能降低,诱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科研人员研究糖皮质激素(GC)对小鼠肺功能的影响,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1)GC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下丘脑合成的_____________激素会促进_________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GC分泌。
(2)科研人员将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分别在“正常空气”和“浓度≥90%的氧气”条件下连续饲养7d,检测相关指标,结果见下表。

                 组别

检测指标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对照组1

对照组2

低剂量GC组

中剂量GC组

高剂量GC组

静息状态下的

肺通气量(mL/kg)

3.4

1.7

1.8

2.2

2.7

凋亡细胞百分比(%)

3

46

40

20

12

①上表中需要提供“浓度≥90%的氧气”条件的组别包括________________
②对比5组与2组的实验结果,得出“高剂量GC能明显缓解高氧诱导的肺功能降低,但不能完全修复肺功能”的结论,请评价这一结果与结论是否完全对应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
(3)组织损伤时,免疫细胞会释放细胞因子。JAK2是一类蛋白激酶,细胞因子与受体结合导致JAK2被磷酸化激活,磷酸化的JAK2(p-JAK2)参与调控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正常的保护性反应,但过激会加重组织损伤。科研人员检测以上5组小鼠肺组织中p-JAK2的含量,结果如下图。

注:Actin蛋白在各组织细胞中表达水平稳定
由以上结果可知,GC可能通过_____________JAK2的磷酸化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并减弱细胞因子对炎症反应的___________调节,缓解肺功能降低。
2024-02-1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4 . 细胞因子在机体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者围绕几种参与清除多种类型肿瘤的细胞因子开展研究。
(1)细胞因子主要是由_______细胞分泌的,在清除肿瘤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因子具有促进_______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等作用。
(2)注射细胞因子治疗肿瘤时,需不断加大剂量,易产生副作用。
①研究者将编码细胞因子的mRNA与编码荧光素酶的mRNA连接后,注射到肿瘤模型鼠的实体瘤中,可通过荧光强度反映mRNA在肿瘤内的_______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肿瘤中产生的细胞因子特别少,从免疫学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②将上述mRNA改造修饰后,再进行①中的实验。结果表明,注射修饰后的mRNA产生了大量的细胞因子,且仅在注射肿瘤内产生。支持此结论的实验结果是:与注射未修饰的mRNA相比,_______
(3)对黑色素瘤+肺转移肿瘤模型鼠注射修饰后mRNA进行治疗时(见图1),得到了图2所示的结果,该结果说明_______                                                                         

(4)用修饰后mRNA对黑色素瘤模型鼠注射治疗30天后,其肿瘤得到有效控制。再移植同种肿瘤至原部位时,移植至原部位的肿瘤体积也快速减小。据此判断小鼠体内产生了_______
5 . 为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亚高山草甸的影响,科研人员在五台山采用模拟增温的方式开展了相关实验。
(1)亚高山草甸是一种地处高寒地带,以嵩草、苔草等为优势种的_______群落(填群落类型),该群落中生存的植物一般具有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等特征,以_______寒冷、干旱的环境。
(2)在植被生长旺盛的8月,科研人员在五台山亚高山草甸的3个海拔高度各设置1个观测样地,开展增温实验。然后从每个样地_______选择5个样方进行植被调查。对照样地应设置在增温点附近植被类型_______的地方。本实验中一共设置了_______个样方。3年后,开展样方调查,并统计分析得到下图所示结果。表明_______

注:盖度是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地面的比率
(3)物种重要值能反映某物种在群落中的优势程度,是该物种的相对高度、相对盖度和相对频度(出现次数)三者之和的平均值。经统计,对照组和增温组各物种的重要值如下表。
对照组增温组
种群重要值种群重要值
矮生嵩草0.31矮生嵩草0.08
点地梅0.04点地梅0.01
翻白草0.07翻白草0.11
高山唐松草0.06高山唐松草0.02
葛缕子0.04葛缕子0.04
华北马先蒿0.03蓝花棘豆0.08
假水生龙胆0.03毛蕊老鹳草0.06
蓝花棘豆0.07梅花草0.01
毛茛0.03蒲公英0.07
毛蕊老鹳草0.06珠芽蓼0.15
梅花草0.02紫苞风毛菊0.05
蒲公英0.05高山早熟禾0.06
珠芽蓼0.13火绒草0.06
紫苞风毛菊0.03尖嘴苔草0.07
  铃铃香青0.04
  紫花地丁0.09
①矮生嵩草是亚高山草甸的主要优势种,也是牲畜喜食的一种牧草。拥有庞大的根系,极耐牲畜践踏,对草甸的水土保持有重要作用。增温处理下其在群落中的优势程度_____
②分析可知,增温至少可以从_____两方面影响到群落的结构。
(4)进一步研究发现,增温会导致地下生物量(以土壤根系干重表示)减少。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温度升高造成土壤水分____
(5)亚高山草甸作为一种特殊的草地类型,不仅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而且可以为牲畜提供食物来源,极具经济价值。结合上述信息,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亚高山草甸的影响_____
2024-02-07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6 . 真核细胞的细胞周期分为间期和分裂期(M期).间期又分为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与DNA合成后期(G2期)三个时期。为了探究细胞周期运行的调控机制,研究人员取不同时期的细胞进行了融合实验,获得下表结果。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细胞融合的组合方式

融合细胞中的现象

M期细胞和G1期细胞

原G1期细胞中出现染色质凝缩成单线状染色体

M期细胞和G2期细胞

原G2期细胞中出现染色质凝缩成双线状染色体

S期细胞和G1期细胞

原G2期细胞核中DNA进行复制

S期细胞和G2期细胞

原G2期细胞核中DNA没有启动复制

A.诱导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的调控因子存在于M期细胞中,且随M期进行含量越来越高
B.G2期凝缩成双线状不利于分裂期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C.将M期细胞和S期细胞融合.原S期细胞中染色质不会凝缩
D.将M期细胞和S期细胞融合,原M期细胞染色体DNA不会复制
7 . 抑郁症的主要特征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常会产生无助感或无用感,严重者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5-羟色胺(5-HT)是一种能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为探索抑郁症的发生与5-HT含量的关系,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
(1)突触前神经元将5-HT释放到突触间隙,与______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5-HT发挥作用后少部分被______,大部分通过转运蛋白(SERT)摄取回突触前神经元。
(2)研究者提出的假设为:抑郁症的发生是突触间隙中5-HT的含量下降所致。下列能支持此观点的现象是______。
A.抑郁症患者脑神经元间5-HT含量降低
B.抑郁症患者突触前膜SERT表达量提高
C.5-HT受体基因的突变对抑郁症发病无影响
D.抑制突触前膜5-HT的释放会导致实验动物出现抑郁症表现
E.症状改善的抑郁症患者突触间隙中5-HT含量逐步提高

(3)释放5-HT的神经元主要聚集在大脑的中缝核部位。为进一步探究抑郁症患者突触间隙中的5-HT含量下降的原因,研究人员利用抑郁症模型鼠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结果如下表。表中结果可归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别

数量

中缝核miR-16相对含量

中缝核SERT相对含量

对照组

10只

0.84

0.59

模型组

10只

0.65

0.99

(注:miR-16是一种非编码RNA,可与靶基因mRNA结合,导致mRNA降解)
(4)研究者进一步测定了中缝核处miR-16与SERT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如下图。据图可知中缝核miR-16可____________SERT的表达。推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上研究,请写出抑郁症患者产生情感低落等抑郁行为的分子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 机体局部组织损伤可引发炎症反应。炎症反应通常会引起局部组织疼痛。科研人员对枸杞多糖(LBP)相关药效开展了研究。
(1)某些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使相关神经元更易产生_____,并传至_____产生痛觉。
(2)福尔马林(FM)是常用致痛剂,致痛表现集中在时相I(注射后0~5分钟,直接刺激局部神经末梢引起)和时相II(注射后15~25分钟,引起炎症因子释放而增加对疼痛的敏感性)。将若干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处理如下表,记录各组小鼠因疼痛发生的缩足行为,结果如图1。
分 组0~7天


连续灌胃
第7天灌胃实验后


右后足底皮下注射
适量LBP适 量 1 % F M
等量生理盐水等 量 1 % F M
等量生理盐水等量生理盐水

比较_____两组结果可知FM能引起疼痛。与乙组实验结果相比,甲组_____,由此推测LBP对FM致痛存在_____作用,且该作用可能只通过影响FM所致的炎症反应来实现。
(3)炎症因子IL-6使Ca2+通道(TRPV1)通透性增强,引起痛觉,其分子机制如图2所示。

据图概括IL-6通过PI3K发挥作用的两个途径_____细胞膜上的TRPV1通透性增强后,Ca2+内流增加,可_____神经元的兴奋性。
(4)为验证LBP通过抑制IL-6的释放发挥药效,将离体神经元和能释放IL-6的胶质细胞共同培养。对照组和LBP组均用辣椒素(TRPV1的激活剂)处理,检测神经元内Ca2+信号变化,结果如图3该实验不足以验证假设,还需补充检测_____,预期结果是_____
(5)基于上述系列研究,请为镇痛药物的开发提供一种思路:_____
2024-01-30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练习生物试题
9 .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
强光下植物光合电子传递的机制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物质和能量转换过程。光反应过程中光合电子传递链主要由几大光合复合体组成,包括光系统Ⅱ(PSⅡ)、细胞色素复合体(Cb6/f)、光系统Ⅰ(PSⅠ)等。光合电子传递包括线性电子传递和环式电子传递。线性电子传递中,电子经PSⅡ、Cb6/f和PSⅠ最终产生NADPH和ATP。环式电子传递中,电子在PSⅠ和Cb6/f间循环,仅产生ATP不产生NADPH。
拟南芥中亲环素蛋白C37可以调控植物光合电子传递效率,提高植物对强光的适应性(如图)。研究发现,在强光胁迫下,C37缺失导致从Cb6/f到PSⅠ的电子传递受阻,传递效率显著下降,从而产生大量活性氧(ROS),ROS的积累导致突变体光损伤加剧、叶绿素降解增加。ROS超过一定水平后会引发细胞凋亡。

   

注:→线性电子传递,环式电子传递,箭头粗细代表电子传递强弱,●电子

上述研究揭示出,植物通过调节光合链上的电子流动速率以适应强光胁迫。对C37等蛋白的进一步研究,为探究植物在不同环境胁迫下生长的调控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1)在叶绿体类囊体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后,将水分解为___________和H⁺,同时产生电子,经过电子传递链,最终与H⁺和NADP⁺结合形成___________同时在酶的参与下利用H⁺跨膜产生的势能生成ATP
(2)环式电子传递与线性电子传递相比,能够___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ATP/NADPH比例,提高暗反应的效率。
(3)对文中强光胁迫下植物光合电子传递链调控机制的理解,正确的叙述包括___
A.强光下,C37仅调控光合电子传递链中的线性电子传递过程
B.强光下,C37通过与Cb6/f结合,提高Cb6/f到PSⅠ的电子传递效率
C.C37可减少ROS积累,保证了强光下光反应的顺利进行
D.C37突变体转入高表达的C37基因,可降低强光下的细胞凋亡率

(4)研究发现,类囊体腔内H⁺浓度适当增加,可以保护PSⅡ免受强光破坏,综合上述所有信息,从适应的角度阐释环式电子传递对于植物应对光胁迫的意义_____
10 . 为探究茄子果皮与果肉颜色形成机制,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
(1)茄子果肉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果肉浅绿色与果肉白色茄子杂交,F₁果肉均为浅绿色、F₁自交所得F₂果肉颜色及比例为___________
(2)现有品系甲、乙两种通过传统育种方法选育的单基因隐性突变体(相关基因用D/d和E/e表示),果皮均为白色。用甲、乙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

据此,写出F₂中纯合白色个体的基因型:___________
(3)科学家分别检测品系甲、乙中的D、E基因并对比,发现甲品系中某基因(如图所示)碱基对___________,导致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氨基酸数量减少,___________改变而失活。用相同研究方法发现,乙中另外一个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失活。

(4)进一步研究发现,细胞合成花青素并转运至液泡储存使茄子果皮呈紫色,花青素合成过程如图。

根据上述代谢途径,解释亲本果皮呈白色而F₁果皮呈紫色的原因______
(5)有一果皮紫色变浅的突变株丙,其中E基因并未突变,而M基因转录水平显著提高,推测M基因通过抑制E基因的表达而使花青素合成减少。欲为此推测提供证据,实验组的材料选择及检测指标应选择_____(填写选项前的字母)。
a.M基因沉默突变体 b.E基因沉默突变体 c.野生型植株d.检测M基因表达量 e.检测E基因表达量f.检测果皮花青素含量
2024-01-27更新 | 20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