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生物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常染色体芦花羽图案形成机制如图所示:黑色素的生成过程中黑素皮质素受体1MCIR)需要与α-促黑素细胞激素(α-MSH)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两个配体共同作用经一系列过程活化酪氨酸酶(TYR)。如果细胞中的TYR足够多,多巴及多巴醌将通过各自的通道合成真黑色素;ASIP(长程可扩散抑制因子)比α-MSH(短程可扩散激活因子)更快地扩散到邻近细胞并抑制邻近细胞MCIR的功能,进而降低黑色素细胞中的TYR含量,促进褐黑素的表达,从而促进横斑条纹中非黑色条纹的形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α-MSH可以降低MC1R参与的反应的活化能,ASIP会导致MC1R参与的反应的活化能升高
B.ASIP是MC1R的抑制因子,它会和α-MSH竞争与MC1R的结合
C.TYR既能催化真黑素的合成,也能催化褐黑素的合成
D.增强ASIP或减弱α-MSH的功能都可能增加黑色素的合成
2 . 7S球蛋白是大豆最主要的过敏原蛋白,三种大豆脂氧酶Lox-1,2,3是大豆产生腥臭味的原因。大豆食品深加工过程中需要去除7S球蛋白和三种脂氧酶。科研人员为获得7S球蛋白与三种脂氧酶同时缺失的大豆新品种,将7S球蛋白缺失的大豆植株与脂氧酶完全缺失的植株杂交,获得F1种子。F1植株自交得到F2种子。对F1种子和F2种子的7S球蛋白和脂氧酶进行蛋白质电泳检测,不同表现型的电泳条带示意如下图。
   
注:图中黑色条带为抗原一抗体杂交带,表示相应蛋白质的存在。M泳道条带为相应标准蛋白所在位置,F1种子泳道的条带待填写。
根据电泳检测的结果,对F2种子表现型进行分类统计如下表。
F2种子表现型粒数
7S球蛋白野生型124
7S球蛋白缺失型377
脂氧酶Lox-1,2,3野生型282
94
94
Lox-1,2,3全缺失型31
回答下列问题:
(1)7S球蛋白缺失型属于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
(2)表中①②的表现型分别是__________。脂氧酶 Lox—1,2,3分别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在脂氧酶是否缺失的性状上,F2种子表现型只有四种,原因是_____
(3)在答题卡对应的图中画出F1种子表现型的电泳条带_____
(4)已知Lox基因和7S球蛋白基因独立遗传。图中第_____泳道的种子表现型为7S球蛋白与三种脂氧酶同时缺失型,这些种子在F2中的比例是_____。利用这些种子选择并获得稳定遗传种子的方法是_____
(5)为提高大豆品质,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提出一个消除野生型大豆7S球蛋白过敏原的设想。_____
2023-06-21更新 | 2025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3 . 研究发现骨关节炎是由于软骨细胞的能量代谢失衡,ATP、NADPH耗竭而导致关节软骨破坏。2022年12月浙大邵逸夫医院研究团队研究成果登上了《自然》杂志,研究显示:可以用患病动物自己的软骨细胞膜包封类囊体(即构建软骨细胞膜包封的“纳米类囊体”)后递送到该动物体退变的软骨细胞内,不仅可以有效地逃避免疫系统清除,同时还能够被退变的软骨细胞选择性摄取,纠正退变软骨细胞的能量代谢失衡。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纳米类囊体”,会让细胞以为所递送的类囊体是“自己人”,从而避免体内的免疫排斥
B.递送的“纳米类囊体”被退变的细胞选择性摄取,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C.若将类囊体直接递送到退变的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将通过体液免疫将其清除
D.递送“纳米类囊体”能纠正退变细胞的能量代谢失衡,是因为类囊体能合成ATP和NADPH
4 . 植物在与病原菌长期“博弈”的过程中进化出了两层“免疫系统”,科学家对两层“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防御病原菌的过程中,基因_____(过程)调控、植物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都参与维持植物体的稳态。
(2)受到病原菌的侵袭,植物可依靠其两层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引起活性氧爆发,抑制病原菌生长。如图1为植物“免疫系统”示意图。

①第一层“免疫系统”(用PTI表示):植物通过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识别病原菌,促进B蛋白磷酸化。磷酸化的B蛋白一方面通过促进R蛋白磷酸化增加植物细胞外环境的活性氧含量,抵抗病原菌的入侵;另一方面,通过促进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植物细胞内的免疫反应。
②第二层“免疫系统”(用ETI表示):成功入侵的病原菌通过向植物细胞分泌效应因子抑制植物的免疫反应,作为对策,植物体利用__________感知病原菌的入侵,激发更强烈的免疫反应。
③据图1分析,ETI对PTI存在___________作用。
(3)为验证PTI和ETI的上述相互作用,科学家选用D菌株作为病原菌,利用野生型植株、PTI缺失突变体以及ETI缺失突变体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如图2。

据图2分析可知,该实验结果可以支持PTI和ETI的上述相互作用,依据是__________
(4)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分析,在面对病原菌侵袭时,PTI和ETI合作机制的优点是__________
5 . 某二倍体高等雌性动物(2n=4)的基因型为AaBb。其卵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31P培养液中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与精子(DNA被32P全部标记)完成受精作用,受精卵在31P培养液中进行一次分裂。分裂过程中形成的某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图中①、②两条染色体仅含31P。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受精卵形成该细胞的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B.图示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4对同源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
C.图示细胞中有6条染色体含32P,含31P的DNA大于8个
D.若产生该精子的精原细胞是纯合子,则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
2022-02-21更新 | 2788次组卷 | 1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6 . 蝴蝶的紫翅(M)对黄翅(m)为显性,绿眼(N)对白眼(n)为显性,其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
(1)两纯合的蝴蝶杂交后代的雌雄个体交配,子二代个体中,紫翅与黄翅的个体数比值为3:1,白眼与绿眼的个体数比值为1:3。据此,能否确定控制翅色与眼色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试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小组假定控制眼色和翅色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都位于常染色体上;第二,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翅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上;第三,控制翅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上。
①若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则蝴蝶的基因型有______种;若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翅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上,则蝴蝶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种;若控制翅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上,则雌性蝴蝶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
②现有各种纯合蝴蝶若干可供选,欲通过一代杂交实验来鉴别以上三种情况,可选择的杂交组合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_;请写出能支持上述三种情况的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某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有紫色和蓝色两种。为了研究其遗传机制,研究者利用纯系品种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杂交组合

父本植株数目

(表现性)

母本植株数目

(表现性)

F1植株数目

(表现性)

F2植株数目

(表现性)

10(紫色)

10(紫色)

81(紫色)

260(紫色)

61(蓝色)

10(紫色)

10(蓝色)

79(紫色)

270(紫色)

89(蓝色)

A.通过I判断,紫色和蓝色这对相对性状至少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B.将I、II中的F2紫色植株相互杂交,产生的后代中紫色和蓝色的比例为36:5
C.取杂交II中的F2紫色植株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紫色和蓝色的比例为8:1
D.将两个杂交组合中的F1相互杂交,产生的后代紫色和蓝色的比例为3:1
8 . 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雄蚕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雌蚕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有时家蚕能进行孤雌生殖,即卵细胞与来自相同卵原细胞的一个极体结合,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已知性染色体组成为WW的个体不能成活,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雄蚕细胞中最多可含有4条Z染色体
B.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W染色体的数量最多是2条
C.研究家蚕的基因组,应研究29条染色体上的基因
D.某雌蚕发生孤雌生殖,子代的性别比例为雌:雄=2:1
2019-06-08更新 | 3886次组卷 | 19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9 . 一对夫妇染色体数目正常,但丈夫含有2条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妻子不含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已知该夫妇生育了一个含结构异常染色体的女儿和一个不含结构异常染色体的儿子(结构异常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正常联会、分离,不影响配子活性)。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父亲的2条结构异常染色体不可能是同源染色体
B.若父亲的X染色体结构正常,则该女儿同时含2条结构异常染色体的概率为1/2
C.若父亲的X染色体结构异常,则该女儿同时含2条结构异常染色体的概率为1/2
D.若父亲的X染色体结构正常,则该夫妇再生育一个只含1条结构异常染色体儿子的概率是1/4
10 . 某学校的一个生物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一项实验来验证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该小组用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做实验,选取了黄色圆粒(黄色与圆粒都是显性性状,基因分别用Y、R表示)豌豆与某豌豆作为亲本杂交,F1中黄色∶绿色=3∶1,圆粒∶皱粒=1∶1。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有关问题:
(1)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为什么F1中出现黄色和绿色种子的比值是3∶1。___________
(2)让F1中所有的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代中纯合黄色皱粒豌豆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亲本某豌豆基因型是_______
(3)请你利用亲本中的黄色圆粒豌豆为材料设计操作简便的实验,验证这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要求:实验设计方案科学、合理、简明)
①种植亲本中的黄色圆粒豌豆,让其__________________
②统计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结果及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这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