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生物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602 道试题
1 . 三叶草的野生型能够产生氰酸,用两个无法产生氰酸的纯合品系(突变株1和突变株2) 及野生型进行杂交实验,得到下表所示结果。据此得出结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组合杂交F1F1自交得F2
突变株1×野生型有氰酸240无氰酸,780有氰酸
突变株2×野生型无氰酸1324无氰酸(a),452有氰酸
突变株1×突变株2无氰酸1220无氰酸,280有氰酸(b)
A.氰酸生成至少受两对基因控制,且突变株1和2有关基因都是纯合的
B.组合一 F2有氰酸的群体中纯合体占1/3
C.若组合二 F2无氰酸的群体a自由交配,后代中杂合体占4/9
D.若表中的a和b杂交,则后代的无氰酸:有氰酸=3:1
2 . 为研究CO₂浓度和CO₃浓度上升对农作物的影响,研究人员将生长状况一致的甲、乙品种水稻植株各分为4组,在不同大气条件下连续生长75天,在第55天65天、75天分别检测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各组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检测结果

实验处理

净光合速率(μmol·m⁻²·s⁻¹)

品种甲

品种乙

55天

65天

75天

55天

65天

75天

对照组(常态大气浓度)

33.0

33.0

33.0

30.2

30.2

30.2

实验组一(高CO₂浓度)

35.3

35.3

35.3

33.3

3.43

3.4

实验组二(高O₃浓度)

31.2

31.2

27.5

26.0

26.0

21.2

实验组三(高CO₂浓度+高O₃浓度)

33.0

33.0

30.1

31.2

30.0

25.2

(注:净光合速率是指在一定光照条件下,一定量的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吸收外界的CO₂的量)
回答下列问题:
(1)光合作用中CO₂在叶绿体基质中经过________________两个过程,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2)若要进一步获取甲、乙两个品种水稻植株的光合速率,还要检测这两个品种水稻植株的呼吸速率,测定光合速率的思路是_________
(3)据表分析,长时间高浓度的O₃对水稻光合作用产生明显抑制,对________水稻植株的抑制作用更明显;高浓度CO₂可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高浓度O₃对水稻净光合作用的抑制效果。
(4)理论上,大气中CO₂浓度不断升高会使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逐渐增强。但是,有科学家认为,大气中CO₂升高带来的气温升高会使光合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请根据所学知识,从光合作用角度说明提出这个观点的理由可能是___________(答一点)。
2024-04-03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生物试题变式题16-19
3 . 现有某昆虫朱红眼纯合品系A、B、C(基因型各不相同)、亮红眼纯合品系D,为探究朱红眼与亮红眼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方式,研究者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表中F1相互杂交得F2)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合亲本F1F2
母本父本
组合一品系A品系C全为亮红眼全为亮红眼亮红眼:朱红眼=9:7亮红眼:朱红眼=9:23
组合二品系B品系D全为亮红眼全为亮红眼亮红眼:朱红眼=9:7亮红眼:朱红眼=9:7
组合三品系C品系A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亮红眼与朱红眼这对相对性状由___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___
(2)杂交组合二的F2,中的朱红眼雌果蝇中杂合子占___;让杂交组合一的F2中的亮红眼雌雄果蝇相互杂交,所得的F3中朱红眼个体所占比例为___
(3)杂交组合三的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为___
(4)该昆虫另有翅形和眼色两种性状,E/e控制翅形,Y/y控制眼色,两对基因均在常染色体上。将灰身长翅昆虫和黑身残翅昆虫杂交,F1雌雄果蝇均为灰身长翅,F1灰身长翅雄果蝇测交,F2中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42:8:8:42。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
4 . 野生型果蝇眼色是暗红色,暗红色源自于棕色素(受A、a基因控制)与朱红色素(受B、b基因控制)的叠加。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不能合成棕色素和朱红色素的白眼纯合突变体品系,用突变体、野生型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亲本组合子代表型及比例
野生型♀白眼♂全为暗红眼
野生型♂白眼♀全为暗红眼
组合二中子代暗红眼♂白眼♀暗红眼∶白眼=1∶1

(1)白眼是___染色体上的___(隐性、显性)突变性状。
(2)据表推测组合一子代细胞染色体上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请在图上标注出相应位置___

若让组合三子代随机交配一代(假设组合三子代产生配子时染色体行为同其亲本),后代白眼果蝇的比例为___
(3)研究人员在进行杂交组合三时还发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如下表:
亲本组合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暗红眼(甲)♂×白眼♀结果①:全为暗红眼
暗红眼(乙)♂×白眼♀结果②:暗红眼∶棕色眼∶朱红眼∶白眼=45∶5∶5∶45
出现结果①的原因可能是雄性亲本甲产生携带___基因的精子不育导致;出现结果②的原因最可能是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野生型果蝇及白眼纯合突变体品系均为D+基因纯合子,甲果蝇(如图)的一个D+基因突变为D基因,研究人员在甲果蝇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均检测到D基因的表达产物G蛋白,该蛋白与特定的 DNA序列r结合,导致精子不育。

   

①据此判断D+、D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___。根据杂交结果①可推测D基因与A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___
②进一步用射线照射甲果蝇,得到一只变异的丙果蝇(如图)。将丙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杂交,所得子代表型及比例为___
5 . 生物界中广泛存在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数量性状遗传现象,如含有红色素的小麦籽粒呈现出深红色、红色、浅红色等连续变异的性状。科学家对小麦籽粒颜色的遗传进行了研究,下表呈现了其中几组杂交组合情况。(用字母A/a、B/b等表示不同的等位基因)
杂交组合亲本表型

F1表型

F2表型及比例

组合一

红粒×白粒籽粒全部含有红色素含有红色素籽粒∶白粒=3∶1

组合二

红粒×白粒籽粒全部含有红色素含有红色素籽粒∶白粒=15∶1

组合三

红粒×白粒籽粒全部含有红色素含有红色素籽粒∶白粒=63∶1
请分析作答:
(1)小麦籽粒颜色至少是由_______对基因控制的,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组合二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组合三F2含有红色素的籽粒由深到浅的表型共有_______种,其中与组合一F1表型相同的比例为_______
(3)将组合一F1和组合三F1杂交,其后代白粒小麦所占比例为_______
(4)研究发现,基因Tamyb10能够通过激活类黄酮与脱落酸合成相关基因来调控籽粒颜色和穗发芽抗性等。经长期驯化的大多数白粒小麦品种的种皮红色素不能正常积累,与该基因突变有关。例如基因Tamyb10-A1因其有2.2kb大片段T-DNA插入而失活,该突变属于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突变。
(5)综上分析推知,基因与性状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表现在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6 . 蝴蝶兰大多为双瓣花,偶尔也有开单瓣花的品种,双瓣花和单瓣花这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科研人员利用双瓣花蝴蝶兰(其中,丙为突变株)进行如下自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注:F2为F1自交后代)。回答下列问题:
类型PF1F2
实验一甲(双瓣)全为双瓣全为双瓣
实验二乙(双瓣)3/4双瓣、1/4单瓣5/6双瓣、1/6单瓣
实验三丙(双瓣)1/2双瓣、1/2单瓣1/2双瓣、1/2单瓣
(1)依据表中实验结果判断双瓣花和单瓣花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为显性性状,理由是_____
(2)分析表中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推测出现实验三中异常遗传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答出一种即可)。
(3)为验证上述(2)问推测,请选用甲、乙、丙作为实验材料,设计出最简便的实验方案。
实验思路: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
7 . 神经递质五羟色胺(5HT)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中。为探究5HT在抗DNA病毒先天免疫中的作用机制,科学家进行了相关实验。
(1)储存在神经元____________中的5HT以________方式离开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发挥调节作用。
(2)抗DNA病毒先天免疫是指细胞感染病毒后产生Ⅰ型干扰素(IFNⅠ),诱导相关基因表达进而促进病毒的清除进程。干扰素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中的________
(3)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Ⅰ)是一种双链DNA病毒。病毒与细菌在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____________。下表为对小鼠进行5HT给药处理或HSVⅠ感染等相关处理后IFNⅠ含量变化的实验记录表,表中第三组的①②处理应分别为________(用“+”或“-”表示)。实验结果表明5HT能够________机体内干扰素IFNⅠ的产生。
组别
HSVⅠ
5HT
IFNⅠ含量/(pg/mL)1.051.03260.05140.21
“+”表示用HSVⅠ感染小鼠或给药5HT处理,“-”表示不用HSVⅠ感染小鼠或不给药5HT处理
(4)已知DNA病毒在入侵细胞后,病毒DNA主要被胞内的DNA感受器cGAS识别,产生第二信使cGAMP,进而介导IRF3(干扰素调节因子)磷酸化,磷酸化的IRF3(p-IRF3)通过________进入细胞核激活干扰素(IFNⅠ)基因的转录,进而实现抗病毒作用。对小鼠进行HSVⅠ感染和5HT注射相关实验,检测细胞内p-IRF3的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条带颜色深浅表示含量的多少),结果表明5HT抑制细胞抗病毒先天免疫过程可能的途径是________

“+”表示用HSVⅠ感染小鼠或给药5HT处理,“-”表示不用HSVⅠ感染小鼠或不给药5HT处理
(5)稳态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其调节过程都离不开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________________。通过这些信号分子,复杂的机体能够实现统一协调,稳态得以保持。
8 . 水稻(2n=24)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杂交水稻是我国现代农业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使我国的水稻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利用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改写世界水稻育种史,创造了雄性不育系、恢复系和保持系三个核基因纯合
品系的三系配套的第一代杂交水稻育种模式。
(1)水稻的雄性不育植株不能产生可育花粉,但能产生正常雌配子。利用雄性不育植株培育杂交水稻的优点是______,简化了育种环节,降低了工作量。
(2)水稻种群中存在着某对染色体的相应单体(2n-1)植株。单体植株的变异类型属于_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所形成的异常配子(n-1)与异性正常配子(n)结合。
(3)经研究发现,雄性不育由细胞质不育基因S和细胞核中隐性不育基因rf共同控制,细胞质和细胞核同时含有不育基因时才表现为雄性不育,雄性不育的基因型为S(rfrf),而细胞质或细胞核任一位置有可育基因时植株都表现为雄性可育,细胞质的可育基因为N,细胞核的可育基因为Rf,三系配套杂交水稻的两个隔离种植区如下:
   
恢复系的基因型为______。育种一区的目的是________
(4)1973年,石明松先生发现了水稻农垦58的光敏核不育株,并育成了首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农垦58S在长日高温条件下表现为雄性不育,作为不育系用于杂交水稻制种;在短日低温条件下可育,是"两系法"杂交水稻最为典型的实例,开创了"二系"杂交水稻育种的新阶段,其过程如下:
   
请结合第(3)问及上图,请写出"二系"水稻育种法相对于"三系"水稻育种法的一个优点:_______
9 . 下图是大麦叶肉细胞中的有关代谢过程,其中A、B代表相关细胞器。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中消耗的 ATP 和NADPH的合成场所是______。研究表明酶X是由核 DNA和叶绿体DNA共同控制合成的,据此推测,酶X的具体合成场所是______中的核糖体。
(2)在适宜光照条件下,过程③所需O2来自______反应。细胞中某些氨基酸、核苷酸和脂肪酸等都可直接或间接地与乙酰 CoA 相互转化,这说明______
(3)据图推测,大麦叶肉细胞中合成淀粉所需的酶主要存在于______。研究发现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淀粉含量会出现“昼多夜少”规律性的变化,据此推测,叶绿体中淀粉的主要用途是______
(4)研究发现,大麦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呼吸作用的运行能够优化光合作用。有实验者利用大麦叶片进行了下表所示实验,表中的 KCN 和 SHAM是两类呼吸抑制剂。
组别12。34
缓冲液中
的添加物
不添加0.5 mmol/L KCN1mmol/L SHAM1mmol/L SHAM
+0.5 mmol/L KCN
步骤一在相同位置选取大小一致且完全伸展的叶片,置于缓冲液中进行真空渗透1小时
步骤二渗透结束后,将叶片从缓冲液中取出,清洗并吸去叶片表面残余的缓冲液;
将叶柄浸入上述缓冲液中,并将叶片置于持续的适宜光照下
步骤三光照4小时后,使用相关仪器测定叶片的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速率
①缓冲液可以保证培养液中______(答两点)等的相对稳定。
②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该实验最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10 . 某淡水湖泊由于长期受到人类活动及自然因素的影响,面临着严重的水体恶化、水华频频爆发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为改善该湖泊的生态环境,人们采取了许多措施进行综合治理,部分治理措施如下:
措施一:采取限磷措施,提倡使用无磷洗涤用品,大力兴建污水处理系统,对污水处理后再排入湖内。
措施二:在特定的区域种植水葫芦和芦苇等植物,定期收割和清除水葫芦和芦苇。
措施三:放养白鲢、鳙鱼及挂养贝类等滤食藻类的水生动物,控制藻类的疯长。
经过多年治理,该湖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P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________的形式流动。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限磷及对污水去除N、P后排放的目的是_______
(2)芦苇等挺水植物能够显著降低藻类等沉水植物的数量,原因是________。种植水葫芦需要采取严格的围网防逃措施,若水葫芦大量扩散逃逸到整个湖区并大量繁殖,有可能产生________等危害。
(3)对治理后的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数据如下表所示(X表示能量流动的去向之一,Y、Z为能量值,能量单位为J·cm-2·a-1,肉食性动物作为一个营养级研究)。据表分析,X是指_________的能量,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_________J·cm-2·a-1。能量从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是cm-2·a-1 ___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生物类型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X

未利用

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外来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生产者

44.0

5.0

95.0

Y

0

植食性动物

9.5

1.5

11.0

Z

6.0

肉食性动物

6.8

0.5

7.2

0

10.5

(4)水域污染、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如今人们还实施禁渔等措施修复生态环境,使生态系统________稳定性增强。从上述实例可以发现,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