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生物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21 道试题
1 . 水稻为二倍体植物,科研人员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突变株58S,该突变株在短日照下表现为可育,长日照下表现为雄性不育。
(1)为确定58S突变株雄性不育性状是否可以遗传,应在___________条件下进行________实验,观察子代是否出现雄性不育个体。
(2)为研究突变株58S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分别用不同品系的野生型(野生型58和野生型105)进行如下杂交实验,实验结果见表1。
表1突变体58S与野生型58和野生型105杂交实验结果

组别

亲代

F1

F2

实验一

58S(♂)×野生型58(♀)

全部可育

683可育

227雄性不育

实验二

58S(♀)×野生型58(♂)

全部可育

670可育

223雄性不育

实验三

58S(♂)×野生型105(♀)

全部可育

690可育

45雄性不育

实验四

58S(♀)×野生型105(♂)

全部可育

698可育

46雄性不育


通过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说明58S雄性不育性状为位于野生型58细胞核的单基因隐性突变。实验三和实验四的F2中可育与不可育的比例均约为15:1,说明58S雄性不育性状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决定的。
(3)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株新的雄性不育单基因隐性突变体105S,为研究105S突变基因与58S突变基因的关系,将突变体105S和58S进行杂交,若子一代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两者的突变基因互为等位基因;若子一代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两者的突变基因互为非等位基因。
(4)研究发现,水稻的可育性主要由(M,m)和(R,r)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基因型不同其可育程度也不相同,相关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可育性程度

基因型

MMRR

MMrr

MmRr

Mmrr

mmRR

mmrr

可育性%

97%

84%

61%

20%

5%

1%


从上表可以推测基因与可育性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03-17更新 | 7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高三2月统一模拟生物试题
2 . 在拟南芥种子发育过程中,由受精极核(相当于含有一套精子染色体和两套卵细胞染色体)发育的胚乳到一定时期会被子叶完全吸收。在拟南芥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的功能是为胚发育为幼苗提供营养。
(1)M基因具有抑制胚乳发育的作用。研究者利用___________法将T-DNA插入到拟南芥的M基因中,使M基因功能丧失(记为m),导致胚乳发育过度,而使种子败育。
(2)M基因具有MD、MR两种等位基因,为研究M基因的遗传规律,研究者用不同基因型的拟南芥进行杂交实验(如下表)。
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
母本MDMDMRMRMDMDMDm
父本MRMRMDMDMDmMDMD
F1种子育性可育可育可育1/2可育
1/2败育
表中的正反交实验有_________。分析实验一和实验二,可得出的结论是MD和MR不影响_________。依据实验三和四的结果推测,来自______(选填“母本”或“父本”)的M基因不表达。
(3)为进一步用杂交实验验证上述推测,将实验三的F1植株全部进行自交,若推测成立,F1植株所结种子中能发育成植株的占_________
(4)为从分子水平再次验证上述推测,研究者对实验一和实验二中所结种子的M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鉴定,结果如图1。

①鉴定杂交结果时,分别提取种子中胚和胚乳的总RNA,通过______获得cDNA,进行PCR扩增后电泳。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
②进行上述实验后,研究者提取MDMD和MRMR植株细胞的总RNA,按不同比例进行混合,按同样方法获得电泳结果,如图2。

依据图2中_________,说明由图1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可信的。
(5)根据上述研究,拟南芥的M基因具有独特的遗传规律。请从胚乳的染色体组成角度,分析这种遗传规律对种子发育的生物学意义__________
2019-08-05更新 | 2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理综生物试题
3 . 某植物叶形的宽叶和窄叶是一对相对形状,用纯合的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相关基因用A、a;B、b;C、c……表示)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母本

父本

F1

F2

杂交组合一

宽叶

窄叶

宽叶

宽叶∶窄叶=3∶1

杂交组合二

宽叶

窄叶

宽叶

宽叶∶窄叶=15∶1

杂交组合三

宽叶

窄叶

宽叶

宽叶∶窄叶=63∶1


(1)根据上述杂交实验可判断,该植物的叶形至少受________________对单位进行控制,作出该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杂交组合二中,F2的宽叶植株中杂合子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杂交组合三中的F1与容叶植株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有一纯合宽叶植株,因受到辐射影响,自交后所结的种子长成的植株中有一株表现为窄叶,若只考虑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则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有一纯合宽叶植株,请设计实验判断该植株控制叶形的基因有几对是显性纯合的,写出杂交方式、预期结果及结论(不考虑3对以上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12-07更新 | 47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2018-2019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联合调考理综生物试题
4 . 为了研究小鼠肥胖形成的内在机制,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
材料 1:科学家发现小鼠脂肪组织中穿插着一些交感神经,这些交感神经末梢兴奋时会释放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与脂肪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进而促进细胞内的脂肪分解。
(1)材料 1 中去甲肾上腺素经过的体液是____
A.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液D.细胞内液
(2)下列激素与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相似的有________________
A.胰岛素       B.性激素       C.胰高血糖素 D.肾上腺素
材料 2:此外发现脂肪组织中交感神经周边存在 SAM 细胞。而高脂食物投喂会促进小鼠SAM 细胞的增殖。进一步研究发现 SAM 细胞膜上具有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将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进 SAM 细胞内)。为明确 SAM 细胞与小鼠肥胖的关系,对普通小鼠和肥胖小鼠进行如下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鼠细胞脂肪分解速度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操作
脂肪细胞脂肪分解速度相对值
实验一 肥胖小鼠 注射生理盐水 70
实验二 肥胖小鼠 注射生理盐水+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抑制剂 90
实验三 普通小鼠 注射生理盐水 100
实验四 普通小鼠 注射生理盐水+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抑制剂 110

(3)高脂食物投喂将造成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合成较多的____
A.乳糜微粒        B.极低密度脂蛋白        C.低密度脂蛋白        D.高密度脂蛋白
(4)表中数据显示,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抑制剂能____(提高/减缓)脂肪细胞脂肪分解速度。
(5)综合以上研究,请阐述高脂饮食下小鼠肥胖形成的机制是 ____
2019-05-06更新 | 244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
5 . SNP是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科研人员利用SNP对拟南芥抗盐突变体的抗盐基因进行定位。
(1)SNP在拟南芥基因组中广泛存在,在不同DNA分子及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存在大量SNP位点,某些SNP在个体间差异稳定,可作为DNA上特定位置的遗____
(2)研究者用化学诱变剂处理野生型拟南芥,处理后的拟南芥自交得到的子代中抗盐:不抗盐=1:3,据此判断抗盐为____性状。
(3)为进一步得到除抗盐基因突变外,其他基因均与野生型相同的抗盐突变体(记为m),可采用下面的杂交育种方案。
步骤一:抗盐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
步骤二____
步骤三:____
步骤四:多次重复步骤一一步骤三。
(4)为确定抗盐基因在Ⅱ号还是Ⅲ号染色体上,研究者用抗盐突变体m与另一野生型植株B杂交,用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SNP1和SNP2(见下图)进行基因定位。

①将m和B进行杂交,得到的F1,植株自交。将F1植株所结种子播种于____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得到F2抗盐植株。
②分别检测F2抗盐植株个体的SNPI和SNP2,若全部个体的SNP1检测结果为____
SNP2检测结果SNP2m和SNP2B的比例约为_____,则抗盐基因在Ⅱ号染色体上,且与SNP1m不发生交叉互换。
(5)研究者通过上述方法确定抗盐基因在某染色体上,为进一步精确定位基因位置,选择该染色体上8个不同的SNP,得到与抗盐基因发生交叉互换的概率,如下表。据表判断,抗盐基因位于____SNP位置附近,作出判断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本研究,请例举SNP在医学领域可能的应用前景___________
6 .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二倍体植物。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Mp)侵染水稻引起的病害,严重危害我国粮食生产安全。与使用农药相比,抗稻瘟病基因的利用是控制稻瘟病更加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措施。
(1)水稻对Mp表现出的抗病与感病为一对_____。如何判断某抗病水稻是否为纯合子_____
(2)研究发现,水稻的可育性状主要由(E、e)和(F、f)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其可育程度与基因型有关,结果如表所示。

基因型

EEFF

EEff

EeFf

Eeff

eeFF

eeff

雄性育性/%

98

85

62

21

6

1

通过分析表格数据,请推测基因(E、e和F、f)与雄性育性的关系:_____
(3)粳稻和籼稻间的杂种优势很早就被发现,但是粳、籼杂交种中存在部分不育的现象。水稻的部分不育与可育是一对相对性状,为探究其遗传学原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
①实验一:粳稻品系甲与籼稻品系乙杂交,F1全部表现为部分不育;粳稻品系甲与广亲和品系丙杂交,F1全部表现为可育,将可育型F1与籼稻品系乙杂交,后代表现为部分不育:可育=1:1。研究人员根据上述现象提出一个假设,认为水稻育性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根据遗传图解推测当水稻基因组成中存在_____基因时表现出部分不育。
②已知水稻的非糯性(M)和糯性(m)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研究人员继续进行了实验二和实验三。
实验二:将非糯性粳稻品系丁与糯性广亲和水稻品系已杂交,F1与非糯性籼稻品系戊杂交获得F2,结果发现F2中MM:Mm=1:1,且基因型为MM的个体均表现为部分不育,基因型为Mm的个体均表现为可育。请根据实验二的部分遗传图解分析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_____
实验二:(如图2)

   

实验三:将品系戊与品系已杂交,F1再与品系丁杂交,所得F2中基因型为MM的个体也均表现为部分不育,Mm的个体均表现为可育。则说明品系戊与品系已杂交得到的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_____
由以上实验二与实验三的结果推测控制水稻的育性的两对等位基因遗传_____(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石河子市石河子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生物学考试试题
7 . 某雌雄异株植物()的红果和黄果由基因控制,叶片菱形和卵形由基因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实验人员选择红果菱形雄株(甲)、红果卵形雌株(乙)、黄果菱形雌株(丙)进行了下表所示实验。不考虑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

亲本

红果菱形雌株:红果卵形雌株:黄果菱形雌株:黄果卵形雌株=3:3:1:1

红果菱形雄株:黄果菱形雄株:红果菱形雌株:红果卵形雌株:黄果菱形雌株:黄果卵形雌株=2:2:1:1:1:1

(1)根据实验二结果分析,两对等位基因中位于染色体上的是基因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中,全为雌株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植株甲的基因型是________
(3)取实验一中卵形叶雌株并对其进行射线处理,进行培育后与杂合的菱形叶雄株杂交,分别统计单株的表型及比例,发现其中一个株系的中雌、雄株都表现为。已确定该结果的出现与同源染色体片段转移有关。
①发生的具体同源染色体片段转移是________,且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从配子的可育性方面作答)。
②若让该株系的菱形叶雌、雄株杂交,则其的表型及比例是________(写出性别)。
③为验证该染色体片段转移,实验人员选择该株系________(填“雄株”、“雌株”或“雄株和雌株”)与正常的雌、雄植株细胞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它们的性染色体结构。与正常植株相比,若________________,则可初步证明该株系确实发生了染色体片段转移。
2023-04-24更新 | 1291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
2014·天津河东·二模
非选择题-实验题 | 较难(0.4) |
8 . 研究发现,每升天然水中含0.01毫克汞或者0.1毫克的某杀虫剂,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某研究小组开展了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分析回答:

(1)表中生物可能形成的食物链(网)为________
(2)若C中的能量不变,将B的食物比例由C:E=1:l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___倍。
(3)如果本水域污染严重,造成各种生物的大量死亡,该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材料研究该杀虫剂对动物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的影响。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染毒:选择25只健康小白鼠随机均分为5组,分别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食物(每只每天0.lkg)喂养,连续染毒15d。
步骤二:取血:在染毒第20d采集小鼠血液。
步骤三:红细胞、白细胞密度统计:吸取20uL血液,经适当稀释、充分混匀后,静置
15min,再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结果如下表:

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利用血球计数板进行红细胞密度统计,某同学的操作步骤如下:用吸管吸取混匀的红细胞悬浮液,向计数室中滴2滴悬浮液一加盖玻片一静置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上述实验操作统计的数据与正确操作时统计的数据相比________(偏大或偏小)。
2016-12-12更新 | 16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二模考试生物卷
9 . 某奶牛疾病研究所有只患显性遗传病I的公牛甲和只患病I的母牛乙、丙、丁。病I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A对a为完全显性;另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对该病有影响,BB使病情加重,bb使病情减轻。患病Ⅱ(基因是D、d)的个体在胚胎期致死。下表是促进母牛超数排卵后受精培育的子代情况统计,请回答以下问题:

(1)病Ⅱ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不考虑XY同源区段)
(2)甲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乙在病I上的病情表现为___________
(3)杂交组合二的子代基因型有___________种,病Ⅰ病情重:中:轻=___________
(4)让杂交组合二与杂交组合三“正常”子代等数量放在一起雌雄随机交配,下一代患病I的概率是___________;患病Ⅱ的概率是___________
2019-04-16更新 | 469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二模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10 . 为探究光照强度对莲叶桐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人员选取生长状态良好且长势一致的莲叶桐幼苗,用一、二、三层造荫网分别对莲叶桐幼苗进行遮荫处理(记为T1、T2、T3,网层数越多,遮荫效果越好),对照组不遮荫处理,其他条件一致。一段时间后,测定相关数据见下表(表中叶绿素SPAD值越大,表示叶绿素含量越高)。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测量指标

对照组

T1

T2

T3

单株总干重(g)

7.02

9.01

7.75

6.15

叶绿素(SPAD)

41.52

46.49

43.84

35.03

叶片可溶性糖(mg/g)

25.09

20.41

15.41

11.14


(1)经过遮荫处理后,T1、T2组叶绿素SPAD的值反而高于对照组,其生理意义是________。T1、T2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组低,但T1、T2单株总干重比对照组高,其原因是_________
(2)在采用纸层析法定性比较T3组与对照组的叶绿素含量变化时,为了形成整齐的色素带,对干燥的定性滤纸条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待观测比较的条带位于滤纸条(自上而下)的第_________条,观测的指标是__________
(3)一氧化氮(NO)是一种气体信号分子,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某研究小组为探究NO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设置两组实验,甲组喷施适量蒸馏水于叶片背面,乙组喷施等量一定浓度的SNP(硝普钠,作为NO的供体)溶液于叶片背面,一段时间后,测定叶片的NO含量、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气孔导度,结果如图所示。相较于甲组,推测乙组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较弱,其依据是__________。进一步研究发现,适宜浓度的SNP会提高植物应对干旱胁迫的能力,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