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生物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多选题 | 困难(0.15) |
1 . 柑橘黄龙病HLB被称为柑橘艾滋,由在韧皮部内寄生的韧皮部杆菌引起,可以造成柑橘产业的巨大损失。有证据表明韧皮部杆菌的感染可以刺激韧皮部组织中的全身性和慢性免疫反应。在该过程中(       
A.活性氧ROS水平增加
B.NADPH氧化酶活性降低
C.胼胝质发生沉积
D.油菜素内酯BR可以减轻相关症状
2024-04-1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四川省赛区初赛试题
2 . 在红眼野生型果蝇中发现了极少数紫眼突变体。已知Henna基因是苯丙氨酸羟化酶的编码基因。为证明 Henna基因突变是紫眼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突变体和野生型果蝇正反交,后代均为紫红眼
实验2:将野生型果蝇的1个 Henna基因转给突变体甲,发现甲的眼色变紫红;将野生型果蝇的2个Henna基因转给突变体乙,发现乙的眼色恢复至野生型
实验3:检测果蝇眼部蝶呤含量,发现甲的含量仅为野生型的79%,乙的含量升至 98%,与野生型差异不显著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果蝇眼色性状受常染色体基因控制
B.苯丙氨酸羟化酶催化果蝇眼部蝶呤的合成
C.Henna 基因突变导致眼部蝶呤含量降低
D.完全敲除野生型的Henna基因,果蝇眼色会变紫色
2024-01-20更新 | 329次组卷 | 2卷引用: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单元测试】(综合卷) -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2019必修2)
3 . 果蝇的性别是由早期胚胎的性指数所决定的,即X染色体的数目与常染色体组数的比例(X:A)。X:A=1时,会激活性别相关基因M进而发育成为雌性,若M基因发生突变,则发育为雄性;X:A=0.5 时,即使存在M基因也会发育为雄性。已知Y染色体只决定雄蝇的可育性,M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XXX和YY的个体致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MXMAA和XMOAA的果蝇杂交子代雌雄之比为1:1
B.XMXmAA和XmYAA的果蝇杂交子代雌雄之比为1:3
C.XMXmYAA 和XmYAA的果蝇杂交子代雌雄之比为2:7
D.XMXMAAA 的果蝇可能与母本减数分裂I异常有关
4 . 某生物的卵原细胞在培养液中既能进行有丝分裂也能进行减数分裂。研究人员在该生物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了“逆反”减数分裂现象。将一个双链均被14C标记的基因A和一个双链均被13C标记的基因A插入一个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的两端。将此卵原细胞在普通12C培养液中培养,先完成一次有丝分裂,再发生如图所示的“逆反”减数分裂,共产生8个子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逆反”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分裂Ⅱ分离
B.8个子细胞中,最多有4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标记和14C标记
C.8个子细胞中,可能有1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标记和14C标记、1个卵细胞含13C标记
D.8个子细胞中,可能有2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标记和14C标记、6个极体都不含14C标记和13C标记
5 . 动物细胞线粒体内环状双链(H链和L链)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为:H链上的复制起始区OH先启动,以L链为模板,先合成一段RNA引物,引物引导H'链合成,H'链取代原来老H链的位置,而被取代的老H链以环的形式游离出来。当H'链合成约2/3时,L链上的复制起始区OL启动,以老H链为模板,经过与H'链相似的过程合成L'链。具体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DNA分子两条链的复制同步进行
B.复制过程中子链和模板链之间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氢键连接
C.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共需要6个RNA引物
D.该DNA分子连续复制n次新合成的L'链有2n-1条
6 . 有甲、乙两种人类遗传病,相关基因分别用A、a和B、b表示,下图为某家族系谱图,系谱中6号个体无致病基因。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5号个体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
C.7号个体基因型为aaXBXB
D.若8与9婚配,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25/32
7 . 某地区野生型果蝇(正常眼色)种群中发现两只突变型褐眼雌果蝇,分别记为果蝇A和果蝇B。为研究果蝇A和果蝇B的突变是否为同一突变类型,进行了如下实验(突变基因均能独立控制褐色素的合成而表现褐眼)。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组别

亲本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A×纯合正常雄果蝇

40正常(♀):38褐眼(♀):42正常(♂)

实验二

B×纯合正常雄果蝇

62正常(♀):62褐眼(♀):

65正常(♂):63褐眼(♂)

实验三

实验二的子代褐眼

雌、雄果蝇互相交配

25正常(♀):49褐眼(♀):

23正常(♂):47褐眼(♂)

A.果蝇A发生了隐性突变,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果蝇B发生了显性突变,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C.实验三的子代雌、雄果蝇中,褐眼∶正常眼≈2∶1,可能存在显性纯合致死效应
D.让果蝇A与实验二中F1代褐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出现褐眼果蝇的概率是2/3
8 . 下列四幅图表示了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搅拌强度、时长等都合理)中相关含量的变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放射性含量的变化
B.图乙表示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放射性含量的变化
C.图丙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加入S型细菌DNA 后,R型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
D.图丁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加入S型细菌DNA 后,R型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
多选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丝状温度敏感蛋白(FtsZ)是细菌中一种含量丰富且结构稳定的蛋白质,几乎存在于包括结核杆菌的所有病原细菌中。FtsZ也是一种GTP酶,有一个GTP(三磷酸鸟苷)的结合位点,在GTP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在分裂细菌中间部位聚集成Z环,Z环不断收缩,引导细菌的细胞分裂,寻找靶向向FtsZ的抑制剂,可有效抑制细菌的细胞分裂。人类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提高,严重影响传染性疾病治疗的成功几率。为建立靶向,FtsZ的新型抗菌药筛选模型,科研人员对大肠杆菌表达的FtsZ蛋白进行了如下的相关研究。图示表示利用荧光散射法测定FtsZ蛋白在体外的聚集程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分裂细菌中间部位形成的Z环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质膜缢缩形成的环沟相似
B.FtsZ抑制剂与以往的抗菌药相比不易形成耐药性,原因是FtsZ蛋白结构稳定
C.当加入GTP时,FtsZ蛋白迅速聚集,由此可见,FtsZ在体外依然具备催化功能
D.实验选取BSA作为对照,原因是BSA不会在GTP的诱导下发生聚合反应
10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遗传病,纯合子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约1/10000。如图是某FH家系的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FH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FH患者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FH患者
C.杂合子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为99/5000
D.Ⅲ6的患病基因由父母双方共同提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