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物的变异与育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77 道试题
1 . 遗传学家得到了一种9号染色体杂合的玉米植株甲,其一条9号染色体形态正常,带有决定籽粒无色的隐性基因c和决定籽粒淀粉质的显性基因Wx,另一条9号染色体一端带有染色体结,另一端带有其他染色体的片段,染色体上带有决定籽粒有色的显性基因C和决定籽粒蜡质的隐性基因wx。以上述玉米杂合体为母本,与9号染色体形态正常、籽粒表现为无色蜡质的玉米植株乙进行测交(图1),得到的籽粒较多的是有色蜡质和无色淀粉质的表型,同时还出现了较少的有色淀粉质以及无色蜡质两种表型。回答下列问题:

(1)子代出现四种籽粒的原因是______。这种基因行为不能直接用显微镜观察,但在本实验中可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进行判断,即观察______作为这种基因行为的直接证据。
(2)要证明(1)结论可用显微镜观察______表型的籽粒细胞,如在细胞中出现______的染色体即可证明此结论。若要探究亲本玉米植株甲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可通过统计______得到。
(3)图2是玉米植株甲测交子代细胞的一种,在图中标出其染色体上相应的基因______

2024-06-0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
2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作用效果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升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进化的观点分析,细菌耐药性变异产生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广泛使用__________(填“前”或“后”)。
(2)某学生为研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大肠杆菌菌液均匀涂布在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并将平板划分为三个大小一致的区域,各放入一个经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处理的相同圆形滤纸片,在适宜条件下培养12-16h,观察结果(如下图),测量各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

②挑取该平板上_____(“靠近”或“远离”)抑菌圈的菌落,配成菌液,重复上述实验,培养多代,记录每一代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
③预期实验结果:根据抑菌圈大小可判定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小,抑菌作用越________
(3)细菌耐药性变异的有利或有害是相对的,原因是________
2024-06-0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
3 . 水稻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无香味(A)对香味(a)显性,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科研人员进行一系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纯合无香味植株作母本与纯合香稻进行杂交,在F₁中偶尔发现某一植株具有香味性状。请对此现象给出合理解释:①_____;②_____
(2)用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则两个亲代的基因型是____。上述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
(3)用化学诱变剂处理野生型水稻,筛选得到斑点叶隐性突变体S1和S2。检测发现,突变体S1和S2中基因D的序列均发生改变,S1在位点a发生了改变(记为Da),S2在另一位点b发生了改变(记为Db)。则基因D、Da、Db互为_____,若突变体S1和S2杂交,后代表现型____
(4)真核生物基因转录产物在特定位点被识别后,部分序列在此被剪切掉,其余序列加工形成mRNA。野生型和S1的基因转录过程如下图所示。

①与野生型的D基因序列相比,S1的Da发生的碱基对变化是____(写具体变化)。
②S1的Da基因转录后的mRNA序列多了“AUAG”,推测其原因是____
4 . 图甲是人的5号染色体和8号染色体,图乙是某人初级卵母细胞中这两对染色体联会示意图,已知这两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四条染色体随机两两分离(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女子染色体异常的原因是断裂的5号染色体与8号染色体错误连接
B.②是发生变异的5号染色体,利用显微镜不一定能观察到它所有的变异
C.在仅考虑5号染色体和8号染色体的情况下,该女子形成的卵细胞有4种类型
D.该女子与正常人婚后生下猫叫综合征患儿,参与受精的卵细胞染色体组成可能是②和④
2024-06-0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高三三模生物试题
5 . 科学家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将番茄的原生质体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融合,成功地培育出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如图1所示,其中①~⑤表示过程,a~f表示细胞、组织或植株。育种工作者还利用番茄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三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形成c的a、b原生质体都来自番茄细胞,那么更简单地得到番茄植株f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
(2)从步骤④到步骤⑤需要更换新的培养基,其原因是_______。在新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通过细胞的________过程,最终可形成试管苗。步骤⑤要进行照光培养,其作用是_________
(3)图2中过程Ⅰ培育植物体A主要应用了_______技术。
(4)用红果多室(Yymm)番茄植株的花粉进行Ⅱ、Ⅲ有关实验,则过程Ⅱ中,培育植物体B的方法(Ⅱ)称为__________
2024-06-0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
6 . 紫杉醇是红豆杉产生的一种高效抗癌药物,但由于红豆杉野生资源匮乏,且红豆杉植株紫杉醇含量极低,导致了紫杉醇的供应严重不足。因此,研究人员尝试将红豆杉(2n=24)与柴胡(2n=12)进行了融合,培育能产生紫杉醇的柴胡。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材料可选自柴胡的不同部位,则下列不适合选用的细胞___(填字母)
A.表皮细胞B.叶肉细胞
C.成熟筛管细胞D.茎尖分生区细胞

(2)紫杉醇是存在于红豆杉属植物体内的一种___代谢物。据图分析培养液中2,4-D对细胞生长、紫杉醇合成的作用分别是___,为获得最大紫杉醇总产量,最适合的培养液中2,4-D浓度应为___(填“0.5”“1.0”或“2.0”)mg·L-1

(注:细胞生长速率指每天每升培养基中增加的细胞干重数。)
(3)将红豆杉与柴胡组织细胞进行体细胞杂交,经诱导后获得愈伤组织,显微观察发现愈伤组织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有所减少,但来自柴胡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基本没有发生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融合过程中,生长缓慢的亲本染色体往往被选择性地排斥掉,因此在分裂过程中___(红豆杉/柴胡)的细胞周期较短,使得两者的染色体不能同步分离。
(4)“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法”可以将一个亲本的部分染色体或染色体上的某些片段转移到另一个亲本内,获得不对称杂种植株。大剂量X射线能随机破坏染色体结构,使其发生断裂、易位、染色体消除等,从而导致细胞不再持续分裂。碘乙酰胺(IOA)可以使细胞质中的某些酶失活(染色体数目、形态正常),抑制细胞分裂。为了达到实验目的,融合前要用X射线照射___(红豆杉/柴胡)的原生质体,用IOA处理另一亲本的原生质体。融合后只有杂种细胞能持续分裂,直接原因是___
(5)科研人员对获得的部分植株细胞进行染色体观察、计数和DNA分子标记鉴定,结果如下:
后代植株类型染色体数目、形态DNA分子标记鉴定
12,形态与柴胡染色体相似含双亲DNA片段
12,形态与柴胡染色体相似无红豆杉DNA片段
12,形态与柴胡染色体相似含双亲DNA片段和新的DNA片段
由表可知,后代植株中______类型一定不是所需植株。科研人员推测杂种植株的染色体主要来源柴胡的染色体,另一方亲本的遗传物质可能不是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于杂种植株细胞中,而是以DNA片段的方式整合进柴胡的基因组,作出以上推测的依据是___
2024-06-0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生物试卷
7 . 如图1为某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DNA数目的变化情况,已知细胞分裂的不同阶段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图1中D和F点是辐射敏感点。图2是细胞受到辐射后产生的染色体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AB时期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B.图2中所示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C.D点时受到辐射可能会引起基因突变
D.图1中F点可以发生图2中的变异过程
2024-06-02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
8 . 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某真核细胞内三种物质的合成过程。   

据图回答:
(1)图示中甲、乙、丙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乙过程以______________为原料,需要___________酶的参与。一个细胞周期中,乙过程在每个起点可起始多次,而细胞核中的甲过程在每个起点一般起始_______次。
(3)丙过程通过tRNA 上的_________来识别 mRNA 上的碱基,将氨基酸转移到相应位点上。
(4)人的白化症状是由于基因异常导致丙过程不能产生_________引起的变异,该变异属于__________(填“可遗传变异”或“不可遗传变异”)
2024-06-0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
9 . 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引起的水稻立枯病造成水稻减产。某科研团队以不具有抗性的连粳11号、龙粳39号两个纯合水稻品种为实验材料,培育抗立枯病的水稻新品种,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连粳11号对镰刀菌表现为易感病,对立枯丝核菌表现为抗病,而龙粳39号则相反。已知水稻对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抗性分别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A/a、B/b基因控制。连粳11号和龙粳39号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统计F2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可知,连粳11号和龙粳39号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选择F2中对两种菌均具有抗性的个体自交,单株收获其所结的种子种在一起形成一个株系,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株系占______,将其培育成甲品种。

(2)褐飞虱是水稻的害虫,也会造成减产。该团队利用X射线对另一个无褐飞虱抗性的荃优822号纯合水稻进行处理后,发现少数水稻对褐飞虱产生较高抗性,标记为突变型乙。乙5号染色体上某DNA区段与高抗虫性相关,对荃优822号的该区段设计重叠引物,提取乙和荃优822号的5号染色体DNA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的电泳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推测5号染色体上第______对引物对应区间(记为N基因)发生了碱基的______(填“增添”、“缺失”或“替换”)。

(3)研究者对N基因进行分离和克隆,以其作为目的基因与Ti质粒的______区段进行拼接,导入到水稻甲的叶肉细胞中,经组培获得具有抗立枯病和抗褐飞虱的转基因植株丙。
(4)对丙进行扩大培养,发现有部分丙植株体细胞中含有2个N基因,请写出由丙获得稳定遗传的抗褐飞虱新品种丁的最简便方法:______。在作答区域内标出丁植株体细胞内N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_____(请参照图例,圆圈表示细胞,竖线表示染色体,圆点表示基因位点,字母表示基因)。

2024-06-0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生物试题
10 . 为了适应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大趋势,研究水稻耐高温的调控机制对水稻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获得一株耐高温突变体甲,高温下该突变体表皮蜡质含量较高。让甲与野生型(WT)杂交,F1自交后代中耐高温植株约占1/4,说明耐高温为_____性状,且最可能由______对基因控制。
(2)已知突变体甲的耐高温突变基因位于水稻3号染色体上,将突变体甲与缺失了一条3号染色体的野生型(WT')水稻杂交获得F1,不含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的受精卵不能发育,若将上述F1进行随机交配,则F2中耐高温水稻出现的概率是_______
(3)为进一步确定突变位点,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如下图所示。   

①图1中F1______期,3号染色体发生互换,产生F2中相应的植株,然后用F2植株进行自交,可获得纯合重组植株R1-R5.
②对R1-R5进行分子标记及耐高温性检测,结果如图2、图3所示。分析可知,耐高温突变基因位于______(分子标记)之间。
(4)基因OsWR2的表达能促进水稻表皮蜡质的合成。为了验证“高温胁迫下维持较高的蜡质含量是水稻耐高温的必要条件”,研究小组以突变体甲为对照组,实验组为敲除基因OsWR2的突变体甲,将两种水稻置于_____,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水稻蜡质含量及耐高温性。预测实验结果____
2024-06-0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梅县东山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二)生物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