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1 . 瑞典生物学家斯万特·帕博成功提取、测序了古人类骨化石中的部分线粒体DNA,绘制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并分析了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黑猩猩之间线粒体DNA(mtDNA)特定序列的碱基对差异,结果如图所示:

   

(1)斯万特·帕博团队将古人类化石中的线粒体DNA与现代人类线粒体DNA进行比较,获得人类进化的证据属于____。
A.化石证据B.比较解剖学证据
C.胚胎学证据D.分子生物学证据

(2)依据图中信息,请补充完整上面的进化关系图,方框内填写的编号是:①____________
A现代人   B黑猩猩   C尼安德特人

   

(3)现今的人类通常可划分为4个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和棕色人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4个人种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B.黄色人种和白色人种属于不同的物种
C.人类的进化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D.可遗传的变异为人类进化提供丰富素材

(4)斯万特·帕博团队在研究若干尼安德特人的骨头、牙齿等标本时发现,其中一位男子与一名女子含有相同的X染色体DNA,则两人的关系可能为____。(编号选填)
①父女   ②兄妹   ③母子   ④爷孙
研究发现,藏族人身体中携带的EPASI突变基因也有可能来源于古老型人类。低氧条件下野生型EPAS1基因表达,易导致红细胞过度增多,诱发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而EPAS1突变基因对低氧不敏感。
(5)已知在青藏高原世居的藏族人群中EPAS1突变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7,则理想状态下人群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
(6)结合题干信息及所学的知识,解释EPAS1突变基因在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中的基因频率远高于低海拔地区人群的原因:____
2024-05-08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合格考)生物试题
2 . 研究表明miR160(一类内源非编码单链小RNA),主要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来参与细胞分化、生长和发育等多种生物学调控,并在小麦抵抗低温胁迫时具有重要作用。图1为冷害胁迫下miR160和对应靶基因(TaARF11-7A)的表达水平。
为进一步探究miR160的作用,研究人员利用短串联靶标模拟技术(STTM)构建了miR160沉默小麦,其原理见图2,图2中过程④是miRNA的作用机理,过程③是短串联靶标模拟技术(STTM)沉默miRNA的作用机理。

(1)据图1、2分析,miR160对TaARF11-7A基因表达的影响是____(促进/抑制)。
(2)图2中,存在A—U、C—G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有__________ 。(请用图2中编号选填)
(3)根据图2的过程③、④、⑤、⑥,阐述科研人员利用短串联靶标模拟技术(STTM)构建miR160沉默小麦的思路。____________
低温胁迫会增加小麦活性氧(ROS)的产生,导致次生氧化损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清除ROS,丙二醇(MDA)的含量可反映出细胞内氧化损伤的程度。图3为常温和冷害胁迫下两组小麦存活率、SOD酶活性、MDA含量,其中“*”表示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4)根据上述信息分析,关于小麦抵抗冷害胁迫的机制说法正确的是
A.冷害胁迫会增加miR160的表达量
B.冷害胁迫后,TaARF11-7A基因发生突变而改变了碱基序列
C.miRNA影响靶基因的表达是通过直接与靶基因mRNA结合所致
D.TaARF11-7A的表达量下降,可能会导致细胞中SOD酶活性上升
E.TaARF11-7A的表达量下降,可能会导致细胞中MDA含量上升
F.miR160基因沉默小麦的耐寒性下降可能与ROS清除能力的下降有关

某研究小组发现部分二倍体野生型小麦经历严冬之后会变异为四倍体小麦,并对四倍体小麦做了抗寒实验,发现其更适应寒冷环境。
(5)以下是二倍体小麦和四倍体小麦细胞分裂的模式图,其中为四倍体小麦次级精母细胞的图是
A.B.C.D.

(6)四倍体小麦和二倍体小麦并非是同一物种,原因是它们     
A.基因完全不同B.存在地理隔离
C.存在生殖隔离D.蛋白质完全不同

(7)推测寒冷环境下四倍体小麦更适应寒冷环境的原因是其
A.miR160含量更多
B.SOD酶活性更强
C.MDA含量更多
D.TaARF11-7A基因数更多
3 . 下图1显示了某地区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 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主要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图所示种群中偶然出现了基因型为A'A 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该来源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A 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基因库中的____发生改变。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____
(2)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____,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____作用。
(3)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____。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
(4)若种群1和种群2中的甲虫只含A和a两种基因,发现种群I中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种群2中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据此判断种群1和种群2所处的环境____(填“差别较大”或“基本相同”)。
(5)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
A.群体中某个个体发生适应性改变,就意味着该物种发生了进化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发生了基因突变
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
D.达尔文也提出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6)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科学家SvantePbo,以表彰他在已灭绝的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他从化石中提取尼安德特人线粒体DNA进行测序,分析了其与现代人类的基因差异。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
A.化石和分子生物学证据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线粒体基因母系遗传的特点有利于确定不同物种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
C.现代人类出现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D.SvantcPbo建立的实验方法也能应用于其他已灭绝生物的研究
2024-03-06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
4 . 籼稻和粳稻两个稻种的杂交种具有杂种优势,但常常败育。科研人员通过杂交实验和基因检测发现了籼稻(基因型表示为ii)与粳稻(基因型表示为jj)之间生殖隔离的遗传因素。
(1)粳稻适于高海拔种植,而籼稻适宜于在低海拔湿热地区种植。检测发现粳稻中的许多基因不存在于籼稻中,而籼稻中的很多基因也未在粳稻中出现。对于两者的进化,下列观点合理的是____。
A.粳稻是籼稻祖先
B.粳稻中特有的基因来自生长于高海拔的祖先
C.两者的共同祖先在不同环境中分别进化
D.粳稻在低海拔地区可进化为籼稻

(2)显微观察发现籼-粳杂交种产生的花粉中有一半表现异常(败育),且其自交子代中ii和ij比例接近1:1,由此推测____。
A.jj纯合子死亡B.i型花粉粒败育
C.ij杂合子部分死亡D.j型花粉粒败育

(3)研究者选择了5个与花粉败育可能相关的候选基因,为了确定与籼-粳杂交不育相关的基因,应____。(编号选填并排序)
①将敲除候选基因的ij自交
②分别敲除 ij 的5个候选基因
③敲除ij 的全部候选基因
④统计杂交后代的表型比例
图1是以水稻为实验材料的研究,揭示了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影响植物根系生长的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4)为研究不同浓度外源生长素对水稻胚芽鞘生长的影响,用初长为5mm的胚芽鞘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对照组仅用蒸馏水处理)。据图可知____。
A.无外源生长素,胚芽鞘不能生长
B.生长素对胚芽鞘的生长具有两重性
C.浓度3一定大于浓度2
D.浓度4 可能大于浓度 3

(5)据图1分析,____含量上升会促进根系的生长;促进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合成的因素有____;细胞分裂素与细胞分裂素氧化酶之间的平衡调控机制属于____调节。
研究发现A基因可能是合成细胞分裂素氧化酶的关键基因,进而影响水稻根系的生长。为了验证上述推测,科研人员构建了敲除A基因的水稻突变体,继续进行实验。

组别

水稻种类

检测指标

1

a

b

2

普通水稻(野生型)

同上


(6)请补充表中a、b处的内容,完善实验方案。a____;b____
(7)实验的检测结果为____,说明A基因是合成细胞分裂素氧化酶的关键基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I.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远近闻名,但并非仅产于松江。历史上该物种从辽东半岛的鸭绿江流域到台湾海峡一带连续分布。至2000年,松江鲈已退缩成辽宁鸭绿江流域、山东青龙河流域和长江口-杭州湾流域三个隔离的地方种群,濒临灭绝。
(1)图1为松江鲈种群数量特征模型,图中I、V、VI分别代表______

A、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       B、出生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C、迁入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       D、 迁入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2)复旦大学团队历时多年,成功攻克松江鲈人工养殖难题,并在其历史分布区域放流,进行重新引入。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这属于_______
A、 保护栖息地B、保护物种C、 就地保护D、迁地保护
II.图2所示为放流的松江鲈在野外生存时所处的一个食物网。

(3)对图2所示食物网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
A、 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
B、 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C、 松江鲈和虾虎鱼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D、使松江鲈体内积累水体污染物最多的食物链是浮游藻类→虾虎鱼→松江鲈
(4)图2中,假设青虾获得的能量60%来自浮游藻类,40%来自枝角类。若营养级效率为5%-20%,且不考虑虾虎鱼和松江鲈,为使青虾增重100g,需至少消耗浮游藻类___
A、 1000gB、 1300gC、1700gD、 4600g
(5)历史上,人类活动也曾对松江鲈所在的水域生态系统产生过不利影响,但并未导致生态失衡,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抵抗力/恢复力)稳定性,这种自我调节是通过________机制实现的。
(6)研究人员拟测定并比较现存辽宁鸭绿江流域、山东青龙河流域以及长江口-杭州湾流域三个松江鲈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使用DNA分子钟,二是使用蛋白质分子钟。请推荐使用何种方案,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
6 . 生物进化,长颈鹿的脖子长达2-3米,这一极端形态演化的成因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探究。
(1)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则认为长颈鹿的群体中同时存在长脖子和短脖子的个体,长脖子的个体可以取食到更高处的叶子,容易存活下来,而短脖子的个体则容易饿死,食物起到了______的作用。
(2)雄性长颈鹿之间常发生“脖斗”:甩动脖子和头部组成的“流星锤”,击打对手的薄弱部位。1996年两位动物行为专家分析了雌雄长颈鹿头颈部重量的差异(如图1),发现________,说明强壮的头颈在雄性中肯定具有某种优势,头颈强壮的雄性可能更容易在争夺配偶时获胜,从而提出求偶竞争才是长颈鹿长颈的主要原因这一新观点。

(3)近日我国古生物学家领衔的国际团队对出土于新疆的古生物-獬豸盘角鹿化石进行研究,找到了支持雄性求偶竞争与头颈部演化的_____(直接/间接) 证据。研究者据此将长颈演化的观点进行综合:长颈鹿的长颈作为雄性求偶斗争中的利器被保留,又成为其取食高处嫩叶的倚仗。
(4)霍加狓是生活在非洲热带雨林的一种珍稀动物,长得像驴又像斑马(如图2),但基因测序显示它属于长颈鹿的近亲,这属于_________证据(填数字)。

①分子生物学②细胞生物学③微观④比较解剖学
(5)非洲的长颈鹿可以分成4个种,主要标志是它们之间存在___________
7 . 库蚊又称家蚊,种类繁多,是我国主要的嗜血室内蚊,其中淡色库蚊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致倦库蚊主要分布在南方,上海地处两种类群的交叉地带,出现了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以及两者中间型(两者杂交后代,可育)同时存在的分布特征。
(1)中间型的存在可推测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之间不存在______(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二者______(属于/不属于)同一物种。
(2)中间型个体性状与淡色库蚊、致倦库蚊都不完全相同,主要原因应是繁殖过程中发生了______。(单选)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染色体数目变化D.染色体结构变化
(3)典型的北方淡色库蚊(如北京种群)与典型的南方致倦库蚊(如海南种群)在成蚊腹节背板淡色基带、幼虫呼吸管的形状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两种群形成这些显著差异的原因包括______。(编号选填)
①两种群都能发生基因突变②两种群个体数目有较大差异③两种群所处地域环境不同④地理隔离阻断了两种群的基因交流
稻富库蚊和凶小库蚊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多年来存在争议。近年崇明东滩持续发现上海少见的稻富库蚊,研究人员采集崇明稻富库蚊,提取其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并测序,计算与其他几种库蚊之间的遗传距离,结果如表3。遗传距离可用来衡量物种之间或同一物种的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的程度,在动物中COI序列的种内遗传距离通常不超过0.02。
4个蚊种COI序列的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

蚊种

稻富库蚊

三带喙库蚊

淡色库蚊

凶小库蚊

稻富库蚊

0.003

三带喙库蚊

0.107

0.008

淡色库蚊

0.076

0.098

0.001

凶小库蚊

0.047

0.116

0.069

0.011

(4)提取稻富库蚊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比较,可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单选)
A.化石证据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细胞生物学证据D.分子生物学证据
(5)分析表数据可知,4个蚊种中,种内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碱基序列差异性最小的是______,与稻富库蚊亲缘关系最远的是______。(编号选填)
①稻富库蚊       ②三带喙库蚊       ③淡色库蚊       ④凶小库蚊
(6)判断并简要说明崇明采集的稻富库蚊与凶小库蚊是否属于同一物种______
2023-06-25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监测生物试题
8 . 蜜蜂是一种传粉昆虫,它的舌管(吻)较长,适于采集不同花的花蜜,且腿部长有细毛便于黏附花粉带回蜂巢酿造蜂蜜,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我国现有的东方蜜蜂由7个独立种群组成,它们生活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变异。
(1)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
A.个体B.种群C.物种D.群落
(2)根据自然选择学说,在一个环境变化剧烈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相对多的是______
A.繁殖速度慢的种群
B.个体体积大的种群
C.食性复杂的种群
D.变异性强的种群
(3)蜜蜂可以在不同的植物间传粉,但由于不同植物的花粉与柱头组织细胞之间不能相互识别,使花粉管生长受阻,不能到达子房。这一现象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称为_________
A.遗传和变异B.生存斗争C.地理隔离D.生殖隔离
(4)现代蜜蜂的祖先原始蜜蜂生活于9000万年前,化石证据显示其并不具备便于黏附花粉的细毛,请结合自然选择学说阐述现代蜜蜂腿部细毛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
研究发现,7个东方蜜蜂种群中都存在Lkr基因,但不同种群中该基因的表达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为研究Lkr在蜜蜂适应环境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将X基因转入实验组家蜂体内,该基因可使Lkr的表达产物减少。检测家蜂对蔗糖发生反应的最低浓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5)对糖敏感性强的蜜蜂倾向于采集花粉为食,反之则倾向于采集花蜜为食。温带地区植物开花呈现明显的季节性,而热带地区常年开花,花粉充足。根据图中实验结果和题干信息分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_____(多选)
A.实验组和对照组蜜蜂的lkr基因碱基序列不同
B.Lkr基因表达程度不同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C.温带蜜蜂种群的Lkr基因表达程度比热带地区高
D.不同地区的气候、植物种类、植物花期等主导了蜜蜂进化的方向
2023-06-20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格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9 . 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因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
   
(1)由图可知,鸣禽①~③具有共同的祖先,因适应了不同海拔高度的生活环境而分化成不同种类,演化成不同物种。该现象称为____________
(2)为了判断②③④⑤之间的亲缘关系,研究者测定并比较了其DNA碱基序列的差异。此研究结果可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____。
A.胚胎学证据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细胞生物学证据D.分子生物学证据
(3)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00万年,⑥和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出现______(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4)物种①的某种群中,基因型Aa占48%,aa占16%,则A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
A.4%B.60%C.36%D.24%
(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
A.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
B.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D.自然选择主导喜马拉雅山鸟类进化的方向
2023-05-30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10 . 生物学家对一种生活在非洲草原的羚羊进行了研究,发现这种羚羊有两种不同的毛色:浅黄色和深棕色。他们观察了这两种毛色的羚羊在不同季节的生存状况,发现浅黄色的羚羊在干旱季节更容易躲避狮子等捕食者的攻击,而深棕色的羚羊在雨季更容易躲避狮子等捕食者的攻击。他们还对这两种毛色的羚羊进行了基因分析,发现浅黄色和深棕色是由一对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浅黄色是显性基因,深棕色是隐性基因。他们推测这个基因可能与皮肤中黑色素的合成有关,黑色素越多,毛色越深。
(1)在干旱季节,浅黄色的羚羊相比深棕色的羚羊(       
A.生存具有优势B.生存具有劣势
C.繁殖具有优势D.繁殖具有劣势
(2)这种羚羊的毛色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这种基因在不同个体中可能有不同的形式,这些形式相互之间称为______。它们在不同环境中对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有不同的影响,从而使环境保留或淘汰相应的个体,这个过程称为______,该过程的基础是______,该过程的结果是______
A. 种间竞争               B. 遗传变异              C. 隔离               D. 适应
(3)黑色素的合成是一种生化反应,需要由一种特定的酶催化,最可能直接影响这一反应速率的环境因素是(       
A.光照B.温度C.湿度D.风速
(4)能说明这种羚羊和当地狮子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学事实是(       
A.这种羚羊和当地狮子有分支点上关键物种的化石记录
B.这种羚羊和当地狮子在解剖学上有相似的骨骼结构
C.这种羚羊和当地狮子在胚胎发育的特定阶段非常一致
D.这种羚羊和当地狮子的DNA保守序列重合度较高
(5)如果这种羚羊生活的环境因为气候变化,干旱天气增加了,那么羚羊种群会发生的变化是(       
A.浅黄色羚羊会逐渐占据优势
B.深棕色羚羊会逐渐占据优势
C.浅黄色羚羊会产生更多新的变异
D.深棕色羚羊会产生更多新的变异
(6)若两种毛色的羚羊最终形成了两个新物种,则两者间一定发生了(       
A.地理隔离B.生态隔离C.行为隔离D.生殖隔离
2023-05-26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评估合格考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