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细胞免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属于逆转录病毒,其遗传物质具有高度变异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感染HIV的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B.HIV的高度变异性是疫苗效果难以持久的主要原因
C.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是开发抗艾滋病药物的重要策略
D.HIV的遗传物质可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2 .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传染病。接种乙脑疫苗是防治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科研人员对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在机体内的免疫应答机制进行了研究。
组别注射物 血清稀释倍数
A组乙脑减毒活疫苗原液40
B组103倍的稀释液10
C组104倍的稀释液10
D组105倍的稀释液<10
E组乙脑灭活疫苗原液40
F组不做处理<10


(1)乙脑疫苗进入小鼠体内,作为_____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大部分B细胞分化为___________,产生抗体。
(2)取健康小鼠分为六组,每组20只。以原液、103、104、105倍稀释的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原液对小鼠进行皮下注射获得免疫小鼠,几天后,每组选取10只小鼠抽取血清进行稀释,测量达到标准抗原抗体反应效果的血清稀释倍数,所得平均值见表,以此反映小鼠的抗体水平。实验中自变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可知,两种疫苗都能诱导________免疫机制的发生,且随着减毒活疫苗稀释倍数的增加抗体水平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取每组其余10只免疫小鼠进行实际免疫效果的测定。测定时,将_________注射入小鼠体内,观察14天,记录小鼠的存活数量,结果如图。结合(2)中实验结果分析,A组和E组相比较,_______,据此推测与灭活疫苗相比,注射减毒活疫苗可能还存在较强的细胞免疫。实验中______两组的比较也可以支持上述推测。
(4)为证明(3)的推测,科研人员选取(2)中_______两组和A组免疫小鼠,从三组小鼠的脾脏中提取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混合培养,4小时后测定靶细胞的_______。若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上述推测正确。
2022-11-25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铁路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非选择题-解答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存在于各种实体肿瘤中,是肿瘤微环境建立的基础,对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起促进作用。树突状细胞(DC)是一种抗原呈递细胞(下图)。通过细胞融合制备了DC/CAF融合细胞疫苗,研究了靶向CAF的肿瘤免疫治疗。

(1)DC将抗原摄取、加工处理后,在其表面形成抗原-MHC复合物,复合物与T细胞表面的________特异性结合,在CD80/CD86等分子的共同作用下,激活T细胞。活化的T细胞参与________免疫应答。DC/CAF融合疫苗的制备:分别从癌组织和骨髓中分离CAF和DC,诱导细胞融合后进行筛选,将得到的融合细胞加入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并置于CO2 培养箱中培养。收获融合细胞制备疫苗。
(2)DC/CAF融合疫苗的检测
① 检测DC/CAF融合细胞表面相关分子的表达量发现,未活化的DC与CAF融合后表现出活化DC的特性,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
② 将DC/CAF融合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以未融合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组为对照,一段时间后检测相关指标,结果表明融合细胞能更有效地活化T细胞。可供检测的指标有________等(写出两项指标)。
③ 将用DC/CAF融合细胞激活的T 细胞注射到肿瘤模型小鼠体内,检测结果显示DC/CAF组小鼠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表明融合疫苗在临床上可能具有________作用。
(3)利用患者DC制备的DC/CAF融合疫苗可能具有的特点包括        
A.通过激活自身免疫系统特异性杀伤CAF而发挥作用
B.融合细胞呈递的抗原种类比转特定CAF抗原基因的DC更多
C.DC来自患者自身,不会引起免疫排斥
D.由于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该疫苗只对单一肿瘤有效
2022-11-19更新 | 74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铁路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11-12高三上·北京西城·期末
名校
4 . 以下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侵染机体细菌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反应
B.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存留的抗体发挥作用
C.先天性胸腺缺失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D.HIV侵染人体的T细胞只影响细胞免疫过程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以下资料,回答(1)~(4)题。
20世纪70年代,哈维·阿尔特发现了一种通过输血途径感染的新型慢性肝炎—丙肝,但由于技术限制未能分离出相应的病原体。十几年后迈克尔·霍顿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出了丙肝病毒(HCV)的RNA片段。查理斯·莱斯比较了大量从丙肝患者体内分离出的HCV-RNA,找到了HCV的“共有序列”,将其注入到黑猩猩体内后引起了丙肝感染,建立了目前唯一能模拟HCV感染的动物模型,最终确认HCV就是引发丙肝的真正“元凶”。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丙肝病毒”方面的贡献而获得了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HCV是一种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其基因组可编码至少10种蛋白质,包括3种结构蛋白和7种非结构蛋白。其中编码E1、E2包膜蛋白的基因具有高度变异性,使HCV容易逃脱机体的免疫防御而难以被清除。非结构蛋白NS3和NS4A可形成蛋白酶复合物,对HCV复制过程中的多聚蛋白进行加工;NS5A参与病毒的复制和组装,NS5B则是一种RNA聚合酶。编码这几种非结构蛋白的基因序列在HCV中相对稳定。HCV与肝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在细胞内进行R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组装成新的病毒后释放,会对肝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在过去10年内,全球HCV感染人数高达2亿,其中约15%~35%的感染者在急性期可自发清除病毒,但大多感染者会发展成慢性肝炎。慢性丙肝患者在感染后的20~30年,有10%~20%会发展为肝硬化,其中1%~5%肝硬化患者会发展为肝癌。由于HCV感染者在慢性肝炎期几乎无症状,很容易造成感染的进一步扩散。迄今为止,HCV感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且没有用于预防的特异性疫苗。因此如何防止HCV传播及持续感染并最终消灭HCV,是世界各国科学家面临的共同研究课题。
(1)在HCV感染的急性期,会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在_____免疫过程中,B淋巴细胞识别HCV作为其活化的第一信号,_____细胞与B细胞结合,为其提供第二信号和细胞因子,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_____发挥免疫效应。此外,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并发生_____免疫应答。
(2)当HCV感染进入慢性期后,由于病毒蛋白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导致机体对HCV的免疫应答效果差,病毒难以被清除,尽早检测确诊成为防治丙肝的关键。下列受检者血液中的哪些指标可以作为诊断依据_____。
A.HCV抗体B.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C.HCVRNAD.细胞因子
(3)目前已经开发出系列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使丙肝治愈率高达90%以上。DAAs都属于病毒蛋白抑制剂,作用的靶点包括非结构蛋白NS3、NS4A、NS5A、NS5B等。研究人员发现包膜蛋白E1不适合作为药物靶点,可能的原因是_____
(4)WHO提出2030年要在世界范围内消灭丙肝,结合文中信息,提出两种你认为可行的措施_____
2022-11-09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A)
单选题-单选 | 适中(0.65) |
名校
6 . 科学家利用小鼠进行特异性免疫研究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提取分离出对X细菌免疫过的小鼠甲和未对X细菌免疫的小鼠乙体内的T细胞和血清,分别注入四组未接触X细菌的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分别注入等量的X细菌,得到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是(       

A.Ⅲ组、Ⅳ组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B.由Ⅰ、Ⅱ两组实验结果说明X细菌生活在小鼠的内环境中
C.Ⅱ组与Ⅳ组相比,可知血清中的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
D.由该实验结果可得出小鼠对X细菌的免疫为细胞免疫
2022-11-05更新 | 703次组卷 | 16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A)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通过肿瘤免疫治疗,可恢复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消灭肿瘤细胞或抑制肿瘤发展的功能,科研人员对这一机制进行研究。
(1)正常情况下,肿瘤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_______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后,分裂并分化,一部分新形成的细胞可以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接触并________所识别的肿瘤细胞。但是某些肿瘤细胞通过表达一些引起免疫异常的蛋白,从而“伪装”自己,导致机体免疫很难清除这些肿瘤细胞。
(2)研究发现,T细胞表面存在程序性死亡受体PD-1蛋白,肿瘤细胞表面存在大量PD-L1蛋白。科研人员从小鼠脾脏分离出T细胞,用不同浓度的PD-L1蛋白或非特异性蛋白处理,检测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如下图。

①本实验检测T细胞增殖能力大小的直接指标是______(选填下列字母)。
A.抗体量变化                    B.3H胸苷掺入量                    C.PD-1蛋白的表达量变化
②实验结果说明,PD-L1蛋白与PD-1蛋白结合从而抑制T细胞增殖,其依据是______
(3)综合上述信息,对某些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追杀”作出的一种解释是______
(4)传统上常用抑制细胞分裂的化学药物来治疗癌症,如紫杉醇等。基于上述研究,科研人员研制出PD-1抗体或PD-L1抗体作为癌症免疫治疗的药物。与传统化疗相比,免疫治疗的主要优势和可能存在的不足是________
8 . 人体细胞因表面有可被巨噬细胞识别的“自体”标志蛋白C,从而免于被吞噬。某些癌细胞表面存在大量的蛋白C,更易逃脱吞噬作用。研究者以蛋白C为靶点,构建了可感应群体密度而裂解的细菌菌株,拟用于制备治疗癌症的“智能炸弹”。
(1)引起群体感应的信号分子A是一种脂质小分子,通常以_______的方式进出细胞。细胞内外的A随细菌密度的增加而增加,A积累至一定浓度时才与胞内受体结合,调控特定基因表达,表现出细菌的群体响应。
(2)研究者将A分子合成酶基因、A受体基因及可使细菌裂解的L蛋白基因同时转入大肠杆菌,制成AL菌株。培养的AL菌密度变化如图1。其中,AL菌密度骤降的原因是:AL菌密度增加引起A积累至临界浓度并与受体结合,_______

(3)蛋白K能与蛋白C特异性结合并阻断其功能。研究者将K基因转入AL菌,制成ALK菌株,以期用于肿瘤治疗。为验证ALK菌能产生蛋白K,应以_______菌株裂解的上清液为对照进行实验。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取所需材料与试剂的序号,完善实验组的方案。
实验材料与试剂:①ALK菌裂解的上清液②带荧光标记的K的抗体③带荧光标记的C的抗体④肿瘤细胞
实验步骤:先加入_______保温后漂洗,再加入_______保温后漂洗,检测荧光强度。
(4)研究者向下图2所示小鼠左侧肿瘤内注射ALK菌后,发现ALK菌只存在于该侧肿瘤内,两周内即观察到双侧肿瘤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而向肿瘤内单独注射蛋白K或AL菌,对肿瘤无明显抑制作用。请应用免疫学原理解释“智能炸弹”ALK菌能有效抑制对侧肿瘤生长的原因_______

9 . 肿瘤疫苗(OVA)可预防或治疗肿瘤,物质P作为安全的纳米材料常用作疫苗载体。
(1)肿瘤疫苗作为_____被树突状细胞(DC细胞)摄取并进入溶酶体,加工后与MHCⅡ分子结合,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进而激活B细胞,引发_____免疫;从溶酶体逃逸到细胞质基质的疫苗,被降解成多肽后转移至内质网与MHCI分子结合,呈递给细胞毒性T细胞,引发_____免疫。
(2)物质Q具有干扰溶酶体膜稳定性的作用。将Q引入纳米疫苗(OVA-P)后与体外培养的DC细胞共孵育,得到结果如图1。

①加入细胞悬液的培养板需置于C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以提供适宜的_____
②与普通疫苗相比,纳米疫苗更易被DC细胞摄取处理。得出结论的依据是_____。比较2、3组的实验结果,说明_____
(3)研究者进一步对Q引入后的纳米疫苗进行了体内效果评价。

将三类疫苗注射到肿瘤模型小鼠体内,结果如图2。结果说明_____
(4)综合以上信息,请概括出本实验研究的目的_____
10 . 黑色素细胞存在于皮肤表皮的最底层,能够合成并分泌黑色素。白癜风是一种因皮肤缺乏黑色素而出现白斑的疾病。
(1)细胞毒性T细胞在_________中成熟。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机体中的某些细胞毒性T细胞会进入皮肤并攻击黑色素细胞,引发白癜风。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白癜风是免疫系统的_________这一基本功能紊乱引发的自身免疫病。
(2)白癜风患者体内IFN-γ(一种细胞因子)的含量显著提高。研究人员对野生型小鼠(WT)和IFN-γ受体基因敲除小鼠(KO)分别进行白癜风诱导处理,结果WT出现白癜风症状而KO没有出现。对诱导处理后的小鼠皮肤中细胞毒性T细胞和黑色素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如图1。

结果显示_________。由此可知,IFN-γ含量的升高会招募细胞毒性T细胞到皮肤并大量杀死黑色素细胞。
(3)已知成纤维细胞是皮肤中响应IFN-γ信号的主要细胞,为探究成纤维细胞响应IFN-γ信号后产生的物质是否在细胞毒性T细胞的招募中发挥作用,研究人员进行Transwell实验(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_________细胞接种在上室内,在实验组下室内加入_________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计数上室和下室中的细胞数量(分别记为c、c)。根据公式p=____________,计算出细胞迁移率p(迁移细胞数量占细胞总数的比例),结果如图3所示。
(4)科研人员发现白癜风患者皮肤内的细胞毒性T细胞均聚集在皮损与非皮损区域交界处(即白斑边缘)。请综合相关信息,推测皮肤成纤维细胞在白斑扩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2022-05-09更新 | 52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