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0 道试题
1 . 如图为两种不同的种群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若种群数量按曲线X增长,这种类型的的种群增长被称为___增长。该曲线出现的前提条件是___,此种种群增长曲线在实验室条件下常见。
(2)若种群数量按曲线X增长,则t年后种群的数量为___(用数学公式表示,每年恒定增长倍数为λ)。
(3)某种动物种群其数量按曲线Y增长,图中K代表___,则遭遇干旱气候后其K值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下降。
(4)若池塘中某种鱼的数量按曲线Y增长,则为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鱼的种群数量应维持在___左右,原因是___
(5)通过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地区又进一步提出“政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治蝗战略,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降低蝗虫的___。研究蝗虫,通常需要研究它的______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以确定它的___
2024-04-15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大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
2 . 分析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椰心叶甲是金龟子科、叶甲虫属昆虫,是一种具有重大危险性的外来有害生物,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现广泛分布于太平洋群岛及东南亚。椰心叶甲具有繁殖快、破坏性强,以及防治难度大的特点。
资料2:鸟类A和另一种鸟类B都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树冠末梢啄食昆虫。在两种鸟共同生活的地区,鸟类A喜欢在疏林和缓坡处活动,而鸟类B更喜欢在密林和陡坡处活动。如果只有一种鸟存在,那么无论鸟类A和鸟类B,他们觅食生境的范围都比共存时的更大。
(1)资料1中椰心叶甲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在与本地物种竞争过程中处于优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椰心叶甲成虫和幼虫均取食椰子等植物未展开的心叶表皮组织,椰心叶甲一般不会将所有叶子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______策略。
(3)针对椰心叶甲防治难度大的问题,目前主要应用寄生蜂和病原微生物来降低椰心叶甲的种群密度,这属于______防治,其优点是______
(4)据资料2分析,两种鸟类的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______
(5)鸟类A喜欢在疏林和缓坡处活动,而鸟类B更喜欢在密林和陡坡处活动,两种鸟类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影响群落此种分布的因素有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024-04-1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下学期4月份大联考(三模)理综试题-高中生物
3 . 太湖是我国的五大淡水湖泊之一,分为梅梁湖湖区、东太湖湖区、贡湖湖区等多个湖区,湖中浮游生物种类丰富。浮游甲壳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摄食藻类,同时又是许多鱼类的重要食物。回答下列问题:
(1)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浮游甲壳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
(2)科研人员分别在梅梁湖湖区和东太湖湖区采样,统计分析两个湖区的总氮量(TN)和总磷量(TP)以及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结果如图 1 和图 2 所示。梅梁湖湖区的浮游甲壳动物密度明显高于东太湖湖区的,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若挺水水生植物大量生长,则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会_________(“升高”或“降低”)。

   



(3)随着太湖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太湖的富营养化也逐渐加重。科研人员根据其他地区富营养化治理的经验,向太湖引种高等挺水水生植物和鲢鱼、鳙鱼等鱼类,通过相互之间的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自发构成有序的整体,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__________原理,同时还需要应用太阳能水生修复系统改善太湖水质,增加水体溶氧量,其目的是__________
4 . 研究者在内蒙古草原建立多个大型实验围栏阻止动物出入,以探究季节性人工增雨对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较夏季人工增雨,春季人工增雨能更明显促进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增加。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布氏田鼠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天敌、食物等影响
B.实验可采用标记重捕法统计布氏田鼠种群数量
C.春季增雨可能增加布氏田鼠喜食植物的生物量
D.人工增雨使布氏田鼠种群的出生率、迁入率提高
5 . 19世纪70年代,10对原产于美国的灰松鼠被引入英国,结果在英国大量繁殖、泛滥成灾。对生活在两国的灰松鼠,可以作出的判断是(  )
A.两者的外部形态有明显差别
B.两者之间已经出现生殖隔离
C.两者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
D.两者种群数量波动的具体影响因素相同
6 . 古籍中有许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记载,《救荒简易书》中记载:“冬葵菜苗壮大,笼罩一切,种于草中,草不能为之害也”;东汉王充的《论衡》:“藏宿麦之种,烈日乾暴,投于燥器,则虫不生”;《诗经》中记载:“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清末的《蒲圻县乡土志》有:“捕得蝗,刺孔点以痘浆,放令飞去,痘毒传染,其种自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杂草在与冬葵菜的竞争中占优势,其生长速度较快
B.“田祖有神,乘畀炎火”利用趋光性消灭害虫属于物理防治,“除蠹物,以莽草熏之”是利用化学防治的方法消灭害虫
C.“烈日乾暴,投于燥器,则虫不生”,说明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D.“捕得蝗……痘毒传染,其种自灭”,说明病毒与蝗虫之间为寄生关系,可在蝗虫数量达到K/2时接种病毒进行防治
2024-04-10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临沧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三新教研联合体第二次联考生物试卷
7 . 非生物因素有哪些?______。请举例说明?______
2024-04-0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问题提纲
8 .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的原因是什么?______
2024-04-0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问题提纲
9 . 下图展示了冬季马鹿在避风场所采食的百分比与风力的关系,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马鹿对采食地的选择与风力等级有关
B.马鹿通过选择采食场地降低风对自身的影响
C.当风力不大的时候,雄鹿和雌鹿都偏好在避风场采食
D.与雌鹿相比,雄鹿的采食场地选择行为受风的影响较大
2024-04-08更新 | 19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统测生物试题
10 .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及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进行“J”形增长的种群其K值大于进行“S”形增长的种群
B.天敌、气候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
C.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的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中的死亡率大于0
2024-04-07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六)生物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