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1 . 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每年水稻孕穗之前,农民会选择鲤鱼、草鱼、鲫鱼等鱼苗放养在水稻田里。这些鱼一开始以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为食,待到水稻抽穗扬花时,它们则主要以水稻凋落在水面的稻花为食,其肉质鲜美,有稻米之香,故名“稻花鱼”。下列有关该生态模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模式充分利用了农田的立体空间,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B.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强
C.该模式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加快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稻田中的水稻、鱼、害虫、杂草及其他生物组成一个群落
2 . 为研究某地区近海食物网的季节性变化,科研人员测量生物组织中稳定性同位素13C、15N的含量并进行计算等,获得了部分生物所占的平均营养级,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13C会出现在陆地生态系统中
B.在春季时,带鱼占据的营养级不止一个
C.不同季节同种生物所吃的食物不会发生变化
D.小黄鱼的平均营养级变化受环境因素影响
3 . 2010年11月在坎昆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确立各国“X气体”减排目标;如果坎昆会议制定的所有目标均顺利完成,全球“X气体”排放量可能下降60%,平均气温也将下降2摄氏度,请据此资料回答:
   
(1)资料中所说的“X气体”主要是指_____,各国气体排放均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的特点是______
(2)上图1为生态系统中该气体的生成和构成该气体的某种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系统的____,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则乙是_____,过程⑤表示______作用。
(3)设过程③④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食物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__kJ。
2024-03-13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高三第七次月考生物试题
4 . 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大量的牦牛粪便直接沉积在草地表面,对该地生态系统影响较大。土壤动物是分解牦牛粪便的重要生物。如图为研究人员采集土壤动物自制的“干漏斗”。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牦牛粪便长时间沉积在草地表面会影响草地植被生长和家畜采食
B.分解牦牛粪便的土壤动物是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过程中的关键成分
C.“干漏斗”法适用于某些不方便用镊子夹取的土壤动物的采集
D.季节变化会改变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影响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5 . 小球藻是鱼类的优良铒料且对养殖水体中的氮、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鱼腥藻是养殖水体中引起水华的主要藻类。为揭示两种藻类的种间关系及其受pH的影响,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种间关系

pH

6

7

8

9

竞争抑制参数

鱼腥藻对小球藻

1.78

1.70

0.67

0.29

小球藻对鱼腥藻

10.16

12.91

9.10

4.90

注:竞争抑制参数越大,说明竞争抑制作用越强。
(1)本实验的因变量为____。分析表格数据,pH从6到9时,鱼腥藻对小球藻的抑制作用____;pH从6到9时,小球藻对鱼腥藻的抑制作用的变化为____
(2)在上述pH条件下,将小球藻与鱼腥藻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鱼腥藻个体完全消失,原因是____
(3)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是指____的循环过程。
(4)监测养殖水体的pH和鱼腥藻含量的主要意义在于____
6 . 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下图为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d表示丙中的四种生物,①~⑦表示相关的生理作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B.①②③④过程中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
C.碳元素在图中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循环往复
D.甲→a→c→b可能是图中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7 . 科研人员发现,在福岛核事故后,某些大型鱼类中放射性核素¹³Cs的浓度比底层鱼类和无脊椎动物高出一个数量级。下图1表示海洋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图2为底栖动物和底层鱼类之间的能量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生物中能量的最终来源为_______,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中A、B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有人认为,核废水仅对排放地及周围区域有害,不与排放地水源直接接触的地方不会受到影响,你认为这种说法____________________(填“可信”或“不可信”),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发现,某种上层鱼类在受到天敌捕食时会释放一种信号分子,这种信号分子会对周围的同类产生刺激,进而促使其他同类远离水面和当前区域,这种信号分子属于生物产生的____________(填“物理信息”“化学信息”或“行为信息”)。
8 . 2023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围绕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建立智库平台,开展气候变化与碳循环、零排、负排关键技术等研究。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优先选乘坐公共交通、注意节约用电、用纸等,有利于碳的零排、负排
B.当大气中二氧化碳短缺时,水圈中的二氧化碳不能进入到大气中
C.我国采取的秸秆还田等措施,可以降低农田表层土壤的碳储存
D.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增加,一定会导致物质循环的速率变慢

9 . 如图所示是生态系统氮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⑤为固氮过程,进行该过程的生物可以是消费者,也可以是分解者
B.③为硝化过程,进行该过程的生物一般是分解者
C.④和⑦过程可表示植物从土壤中同化氮元素
D.在生物群落内部,氮元素一般以有机氮的形式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进行传递
10 .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某草原早年因牧民们的畜牧养殖的放养过度和区域性人口密度增加的影响,常年处于CO2过饱和状态,经治理后,该草原生态系统每年的有机碳分解量低于生产者有机碳的合成量,实现了碳的零排放。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获取碳元素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____。草原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2)在草原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为促进碳的固定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3)碳在草原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有机碳分解是实现碳循环的重要途径,其中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离不开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为了验证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对枯草具有分解作用,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