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周国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 生 寓 言

周国平

一、哲学家和他的妻子

哲学家爱流浪,他的妻子爱定居。不过,她更爱丈夫,所以毫无怨言地跟随哲学家浪迹天涯。每到一地,找到了临时住所,她就立刻精心布置,仿佛这是一个永久的家。

住这里是暂时的,凑合过吧!哲学家不以为然地说。

她朝丈夫笑笑,并不停下手中的活。不多会儿,哲学家已经舒坦地把身子埋进妻子刚安放停当的沙发里,吸着烟,沉思严肃的人生问题了。

我忍不住打断哲学家的沉思,说道:尊敬的先生,别想了,凑合过吧,因为你在这世界上的居住也是暂时的!

可是,哲学家的妻子此刻正幸福地望着丈夫,心里想:他多么伟大呵……

二、从一而终的女子

我听见许多人埋怨自己的人生,那口气就像埋怨死都不肯离婚的结发妻子。他们埋怨命运的捉弄,错误的结合,失败的努力。如果可以,他们宁肯和别人交换人生。在他们的眼里,人生也是别人的好。

我想起巴尔扎克笔下的一个女演员的话:人生是件衣裳,脏了就洗洗,破了就补补,你好歹得穿上它!

我说得稍微文雅些:人生是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我们不妨尽自己的力量打扮她,塑造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个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她!

三、幸福的西绪弗斯

西绪弗斯被罚推巨石上山,每次快到山顶,巨石就滚回山脚,他不得不重新开始这徒劳的苦役。听说他悲观沮丧到了极点。

可是,有一天,我遇见正在下山的西绪弗斯,却发现他吹着口哨,迈着轻盈的步伐,一脸无忧无虑的神情。我生平最怕见到大不幸的人,譬如说身患绝症的人,或刚死了亲人的人,因为对他们的不幸,我既不能有所表示,怕犯忌,又不能无所表示,怕显得我没心没肺。所以,看见西绪弗斯迎面走来,尽管不是传说的那副凄苦模样,深知他的不幸身世的我仍感到局促不安。没想到西绪弗斯先开口了,他举起手,对我喊道:

喂,你瞧,我逮了一只多漂亮的蝴蝶!

我望着他渐渐远逝的背影,不禁思忖:总有些事情是宙斯的神威鞭长莫及的,那是一些太细小的事情,在那里便有了西绪弗斯(和我们整个人类)的幸福。

四、结论

我告诉你们:意义在于过程,幸福在于细节。那些撇开过程而只在结局中寻找意义的人找到的只是虚无。那些撇开细节而总在总体中寻找幸福的人,找到的只是荒谬。

现代人已经没有耐心流连过程,没有能力品味细节。他们活得匆忙而粗糙。他们活得既无意义,也不幸福。

应该说,爱过程的人是智慧的,爱细节的人是幸福的。

1.苦难的西绪弗斯的“幸福”的含义是什么?
2.《人生寓言》是一篇别致的哲理小品。请就其内容、选材、结构、表达技巧、语言某一方面作具体分析。
2021-06-2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知识分子何为

——《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序

周国平

①屈原际的作为,有两点是清楚的。第一,他是楚国贵族和高官,人品高洁,遭谗流放,秦灭楚后忧愤自尽。第二,其作品极具楚人特色,想象瑰丽,情思飘逸,文字恣肆汪洋。在屈原身上,既有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担当,又有庄子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的逍遥情怀。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上,我们仍可把他视为儒道互补传统的一个开端,从而用作讨论中国知识分子话题的切入点。

②儒道互补是中国士阶层的长久传统。在好的意义上,士阶层中的优秀分子秉持了儒家忧天下、哀民生的社会责任心,也涵养了道家亲自然、轻功利的超脱情怀。在坏的意义上,士阶层中的平庸之辈以儒家为做官的敲门砖,以道家为归隐的安慰剂。不论是何种情形,中国士人的内心都是纠结的。在皇权至上的专制体制下,即使是优秀分子,其社会责任心也被限制在忠君意识的范围内,其超脱情怀也往往成为仕途失意的自我安慰。因此,直到清灭亡,具有独立地位和品格的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群体在中国并未形成。

③应该说,中国独立知识分子阶层是在进入近代以后逐渐形成的,是推翻帝制和西风东渐两大因素作用下的产物。其最早的成员,基本上由士阶层中的优秀分子脱胎而来。因为获得了普世价值的视野,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得以摆脱忠君意识的束缚,并由民族救亡向文明立国的方向提升,他们的超脱情怀也减弱了自我安慰的色彩,增添了超越性追求的意味。可惜这个过程在1949年中断了,在持续近三十年的被改造中,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独立群体事实上不复存在。

④所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实际上面临一个接续民国传统、重塑独立品格的任务。三十多年来,作为社会最敏感的成员,乃至作为社会的良知,知识分子关注社会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关注的方式是可以不同的,对公共事务发声仅是方式之一,是一种直接的方式。在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民众苦难的重大问题上,在涉及人权、尊严、公平、正义等普世价值的原则问题上,知识分子理应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个声音应该是理性的,清醒的,有充分说服力的,可以声情并茂,但不可以情绪化。这是与新媒体上众声喧哗的区别之所在。

⑤事实上,知识分子面向公众发声,包括公共写作、公开演讲、媒体访谈等,是一个极严肃而有难度的工作。要做好这个工作,既要对公共领域的问题有切实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也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有相当的底蕴,并且善于把专业知识转换成深入浅出的语言。惟有如此,才成其为一个学有专攻的知识分子的既内行又能让外行听懂的发声。否则的话,你就可能只是在说一些老生常谈。同时,因为你活跃在公共舞台上,公众就理所当然地要听其言观其行,你必须言行一致,在道德上自律。所以,做一个公共知识分子,意味着社会对你、你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⑥除了直接的方式,关注社会还可以是间接的方式。无论如何,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公共知识分子只占一小部分,多数人不是公共舞台上的活跃人物。不管是因为志向还是性格,有的人宁愿在某个领域里默默耕耘,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当然,对于社会大问题、大趋势仍须有自己的立场,但这个立场未必用公开发声的方式来表达。一个人在所从事的理论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必定会体现出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一个潜心于基础理论或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的学者,他在理论上的建树也许会比公开发声对社会发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即使一个醉心于内心体验之奇妙和文字之美的诗人,他也是在为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做出贡献。

⑦真正说到底,知识分子何为?他是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而他的基本方式是让人变得更美好,他改变的是人的思想和心灵。无论公开发声,还是用著作和作品说话,他要做的都是这件事。质言之,知识分子的职责是守护人类的基本精神价值,努力使社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⑧让我们回到屈原。如果我们把屈原用作剖析中国知识分子基因的标本,要反省的也许是儒道传统的缺点。无论儒家以忠君为内核的爱国主义,还是道家靠逍遥求解脱的浪漫主义,都是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反面。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既要有人类文明的眼光,又要有现实人生的关切,从而在转型时期真正发挥独立的作用。

1.第⑤段中加点词“公共知识分子”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的知识分子。
2.下列对屈原的事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体现中国士阶层儒道互补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B.以点带面,与今天中国知识分子的必备品格形成鲜明对比。
C.以小见大,只有屈原标本的负面问题才具有现代研究价值。
D.首尾呼应,自然地推进对中国知识分子在当下发展地思考。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典型地反映出优秀士人的局限性。
B.对于不为民谋福利的国家,独立知识分子会发表“其国也亡之无所惜”的言论。
C.无论面对社会突发事件还是社会重大问题,知识分子通常不会在第一时间发声。
D.在专业领域方面,公众知识分子通常比普通知识分子更有底蕴,更具有影响力。
4.下列最不能体现中国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一项是(     )。
A.知识分子具有普世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意识。
B.知识分子积极地就社会公共事务发表看法。
C.知识分子立足专业精耕细作创造重大价值。
D.知识分子关注社会重大问题保持理性判断。
5.近年来,知识分子上综艺不再是新鲜事。从许知远主持《十三邀》、上《吐槽大会》到薛兆丰、刘擎成为《奇葩说》嘉宾,再到罗翔对综艺节目的参与,一批知识分子登陆新媒介。结合本文观点,探究综艺节目中的知识分子是否能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2021-06-01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调研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的滋味

周国平

人生有许多时光是在等中度过的。等有千百种滋味,等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

我不喜欢一切等。无论所等的是好事、坏事、不好不坏之事、好坏未卜之事,等总是无可奈何的。等的时候,一颗心悬着,这滋味不好受。

就算等的是幸福吧,等本身却说不上幸福。想象中的幸福愈诱人,等的时光愈难挨。例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自是一件美事,可性急的情人大约都像《西厢记》里那一对儿,自从那日初时想月华,捱一刻似一夏,只恨。柳梢日轮下得迟,月影上得慢。等的可怕,在于等的人对所等的事完全不能支配,对其他的事又完全没有心思,因而被迫处在无所事事的状态。有所期待使人兴奋,无所事事又使人无聊,等便是混合了兴奋和无聊的一种心境。

人等好事嫌姗姗来迟,等坏事同样也缺乏耐心。没有谁愿意等坏事,坏事要等,是因为在劫难逃,实出于不得已。不过,既然在劫难逃,一般人的心理便是宁肯早点了结,也不愿无谓拖延。假如我们所爱的一位亲人患了必死之症,我们当然惧怕那结局的到来,可再大的恐惧也不能消除久等的无聊。

无论等好事还是等坏事,所等的那个结果是明确的。如果所等的结果对于我们关系重大,但吉凶未卜,则又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时我们宛如等候判决,心中焦虑不安。焦虑实际上是由彼此对立的情绪纠结而成,其中既有对好结果的盼望,又有对坏结果的忧惧。一颗心不仅悬在半空,而且七上八下,大受颠簸之苦。我们自幼及长,从做学生时的大小考试,到毕业后的就业、定级、升迁、出洋等,一生中不知要过多少关口,等候判决的滋味真没有少尝。当然,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悟性,就迟早会看淡浮世功名,不再把自己放在这个等候判决的位置上。但是,若非修炼到类似涅槃的境界,恐怕就总有一些事情的结局是我们不能无动于衷的。

一生中我们最经常等候的地方不是门前,而是窗前。有形的或无形的,分布于商店、银行、车站、医院等与生计有关的场所,以及办理种种烦琐手续的机关。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耐着性子,排着队,缓慢向它们挪动,然后屈辱地侧转头颅,以便能把视线、手和手中的钞票或申请递进那个窄洞里,又摸索着取出所需要的票据、文件等。这类小窗口常常无缘无故关闭,好在我们的忍耐力磨炼得非常发达,已经习惯于默默无止境地等待了。

等在命运之门前面,等的是生死存亡,其心情是焦虑的,但不乏悲壮感。等在生计之窗前面,等的是柴米油盐,其心情是烦躁的,掺和着屈辱感。前一种等,因为结局事关重大,不易感到无聊。然而,如果我们的悟性足以平息焦虑,那么,在超脱中会体味一种看破人生的大无聊。后一种等,因为对象平凡琐碎,我们极易感到无聊,但这种无聊往往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小无聊。

说起等的无聊,恐怕没有比旅途中迫不得已的羁留更甚的了。譬如,由于交通中断,不期然被耽搁在旅途中某个荒村野店,通车无期,举目无亲,此情此境中的烦闷真是难以形容。但若把人生比作逆旅,我们便会发现,途中耽搁实在是人生的寻常遭际。我们向理想生活进发,因了种种必然的限制和偶然的变故,或早或迟在途中某个点上停下来。我们相信这是暂时的,总在等着重新上路,希望有一天能过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殊不料就在这个点上永远停住了。有些人渐渐变得实际,心安理得地在这个点上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些人仍然等啊等,岁月无情,到头来悲叹自己被耽误了一辈子。

我曾在一个农场生活了一年半。那是湖中的一个孤岛,四周只见茫茫湖水,不见人烟。我们在岛上种水稻,过着极其单调的生活。使我终于忍受住这单调生活的正是等——等信。每天我都怀着殷切的心情等送信人到来的时刻,我仿佛就是为这个时刻活着的。尽管等常常落空,但是等本身就为一天的生活提供了色彩和意义。

我曾在一间地下室独居了好几年。当我伏案读书写作时,不由自主地在等——等敲门声。我期待我的同类访问我,这期待使我感到我还生活在人间,地面上的阳光也有我一份。我不怕读书写作被打断,因为无须来访者,极度的寂寞早已把它们打断一次又一次了。

不管等多么需要耐心,人生中还是需要等的。可以没有理解,但如果没有对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没有等,哪里还有人生?事实上,我们一生都在等待自己也不知道的什么,生活就在这等待中展开并且获得了理由。等的滋味不免无聊,然而,一无所等的生活更加无聊。不,一无所等是不可能的。即使一无所等,我们还是在等,等那个有所等的时刻到来。一个人到了连这样的等也没有的地步,就非自杀不可。

人生唯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是等那必然到来的死。但是,人人似乎都忘了这一点而在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西厢记》中的故事,意在表达即便为美事,等也是难挨、可怕的,因为这种“等”是被迫的,完全不由自己支配的。
B.文章中说“人等好事嫌姗姗来迟,等坏事同样也缺乏耐心”,意在批判人们只求好事快快到来、对坏事缺乏耐心的思想。
C.文章中三次写到了“等候判决”,并且用社会现实中的具体情形来说明人们在等待事情的结局时不会无动于衷的事实。
D.“忍耐力磨炼得非常发达,已经习惯于默默无止境地等待了”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调侃了社会现实中无可奈何的等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等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一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统摄全篇,而且意蕴含蓄深远,点明等待的滋味的复杂。
B.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先写“不喜欢一切等”和“等”的无可奈何,后写“人生中还是需要等的”和“等”的意义。
C.“这时我们宛如等候判决……”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在等待吉凶未卜的结果时焦虑不安的心态。
D.作为一篇哲理散文,作者在阐述等的各种滋味时,并不生硬、空洞,而是联系现实生活,这样能极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3.结尾说“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作者因何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4.试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

②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遇见这两种人,我总不免替他们惋惜。我感到不解的是,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不妨说,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③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在这二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录下来,便会流失,岂不可惜?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④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就像孟尝君收留了鸡鸣狗盗之徒,齐国的人才就云集到了他的门下。

⑤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节选自周国平《精神拾荒三步曲》,有删改)

1.下列对“精神拾荒三步曲”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精神拾荒”是指拣取、提炼学习生活中那些容易流失的思想、意识、见解、主张等精神产品。
B.学而思可以激发灵感,但作者认为“录”才是精神拾荒最重要的角色。
C.“学而思,思而录”,都很重要。学和思不可偏废,常学常思,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便容易流失。
D.作者倡导的精神拾荒三步曲中的“三步曲”是指学、思、录。
2.对选文论证思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②段先用孔子的名言引出话题,然后列出生活中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为例证,用以证明博学的人都是读书很多的。
B.第③段开头“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一句在文章中起承接上文的作用。
C.第③④段是紧紧围绕“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这一观点展开论述的。
D.第⑤段的作用在于:画龙点睛,既总结全文,又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显得十分紧凑。
3.下列对选文的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容易犯的毛病,其后果是糊涂、危险的。
B.作者认为新思想的产生既需要外界的激发,也需要思想者独处时的用心加工和表达。
C.“思想者懂得待之以礼”中用“待之以礼”来强调思想者十分有礼貌,有修养。
D.作者通过“精神拾荒三步曲”告诉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到好读,爱思,勤录。
2020-12-25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云南师大附属丘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卷(三)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