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评价思想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下列对《登高》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着重从形、声、色、态方面刻画眼前景物;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读者可以充分地展开想象进行补充。
B.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条、空旷辽阔的景色,上句仰视,下句俯视,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C.颈联两句分别从时间、空间着笔,高度概括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把久客易悲秋、多病独登台的沉痛情感融进了诗句中。
D.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个人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跃然纸上。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2 . 下列绝句中,表现诗人烦恼不已的一首是( )
A.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B.又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
C.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又得浮生半日闲,因过竹院逢僧话。
D.又得浮生半日闲,终日昏昏醉梦间。因过竹院逢僧话,忽闻春尽强登山。
3 .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①,东风花柳逐时新②。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①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②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可以看出诗人手不释卷,酷爱读书。以“故人”喻“书卷”,以其“多情”“相亲”体现出诗人对读书的喜爱。
B.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自己读书的如饥似渴,“三千”与“一点”相对,都主要表现了诗人读书之快,读书之勤。
C.颈联用典故说明读书的好处。上句化用朱熹的《观书有感》,意思是说读书终有收获,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永远清澈一样。
D.尾联以“寻芳客”与“我”对比,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玩,“金鞍玉勒”的物质富贵远不如拥书而读的快乐。
2.本诗抒写了诗人的读书之乐,于谦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2020-04-1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非,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注:①安石: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四十余方出仕,之后仍不忘隐居,镇守新城时打算“经略初定,自江道东还”,后志不遂,病死京城。②从事:从政。③沧洲:水滨,古代多借指隐士所居住的地方。
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借写谢安“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表现了他与弟弟苏辙分别时的不舍。
B.“雅志”句说做官妨碍了谢安隐居志愿的实现,这隐含着词人对贪恋功名者的批判。
C.结句引用“求田问舍”典,自比许氾,言自己已无忧国之心,甘做求田问舍的庸人。
D.本词结构清晰,“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三句承上启下,上片咏史,下片抒怀。
2.词序末两句言“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请结合全词分析这两句话在词中的具体体现。
2020-03-0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