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解重要句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21-22高一下·全国·课前预习
小阅读-课内 | 较难(0.4) |
1 . 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
2022-04-20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
20-21高一下·全国·课时练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红楼启示录(节选)

王蒙

①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②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和奇异,也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③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④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⑤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⑥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一种“站队”,就必然会碰到一系列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人隐私,涉嫌造舆论,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结合原文内容,下面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一方面强调了不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体现了曹雪芹的创作思想。
B.作者不同意用小说的创作反映、干预现实生活。
C.作者提醒人们,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一种舆论,容易提倡异端,容易犯上作乱。
D.作者认为,只有穿插装点一些荒诞的幻化的内容,才能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
2.第⑤段说:“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请指出这种间离手段的作用。(分条写出,每条不超过15字)
2021-04-12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 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第二部分 整体把握情节脉络 课时作业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费(节选)

王愿坚

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有一两个村里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

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

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看了这情景,我直觉得鼻子尖一酸一酸的,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一进门我就说:阿嫂,别屈了孩子!

她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困难。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地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轻轻地敲着门,急乎乎地说:阿嫂,快,快开门!拉开门,她气喘吁吁地说: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我再通知别人去。说罢,悄悄地走了。

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

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走?快想法隐蔽起来!

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为了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这时,街上乱成了一团,吆喝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上了阁楼,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

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

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

白匪敲门了。她慢慢地走过去,开了门。四五个白鬼闻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山上来的人在哪?

她摇摇头:不知道!

白鬼们在屋里到处翻了一阵,眼看着泄气了,忽然一个家伙儿发现了那一箩筐咸菜,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用刺刀拨着咸菜,似乎看出了什么,问:这咸菜是哪来的!那家伙儿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给我翻!

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

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

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

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

氢中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详细地研究了八角坳的情况以后,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

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

他写不下去了。他停住了笔。在他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常见的严肃的神情。他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端交代有一两个村的党组织受了些损失,这为后面“白匪”来搜捕作了很好的铺垫。
B.黄新孩子沾盐水、抓腌豆角,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
C.“我”进门后,她望“我”和孩子等动作,重点表现出她感叹生活艰难和有愧孩子的心理。
D.结尾处魏政委脸上严肃的神情,是因为他被黄新对党的忠诚和英勇献身精神所感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紧紧围绕交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会面。
B.小说采用上帝视角的叙述形式,让“我”参与和见证故事过程,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C.小说从阶级情与母女情的理智抉择中凸现黄新对党和革命的一颗红心,人物性格发展貌似平面单线条,而实际上已呈现出丰满厚实的立体状。
D.孩子在小说中有象征意义,让“我”将孩子带上山,意味着党和红军后继有人。
3.在黄新被捕的情节中,她拉长声音喊道“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请简要分析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
4.很多评论认为黄新这个人物刻画得感人至深,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黄新这一形象的?
4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最美是百合

①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②曾有一段日子,我和妻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那时我的工资收入只有七十二元,妻子没有工作,且已怀孕了八个月。

③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开了一个小书店,还请了一个帮工。

④她叫阿纯,在一所中专读书。此时,她正好放假,主动要来帮忙,而且执意不要工钱,只想借此机会多读一点书。

⑤妻子说,暂时不拿工钱也行,搬过来和我们一起吃住,多少可以节省一点。

⑥阿纯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⑦阿纯是一个爱笑的女孩,我和妻子都怀疑她的嗓子眼儿里是不是挂了铜铃。

⑧阿纯爱和妻子背着我说悄悄话。其实,她们的悄悄话大多也只是谈论女人的化妆、穿戴,并没有什么秘密。

⑨阿纯总对妻子说:“商店里有一种百合花布,你用来做连衣裙一定很好看。”

⑩妻子看着一天比一天大的肚子,笑着摇摇头。

⑪阿纯说:“等生完宝宝再穿嘛!”

⑫阿纯用很美丽的语言形容那些比她的语言还美丽的百合花。

⑬她说:“不信你去看一看。”

⑭经不住阿纯的一再诱惑,妻子挺着大肚子去了商店。她看到了那种布,淡黄的布面上那高雅洁白的百合花使她怦然心动。她在柜台前站了许久,但她的手并没有伸进口袋。她低下头,匆匆地离开商店,一言不发地回家了。

⑮一个下午,妻子也不多说话。

⑯阿纯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知怎么安慰妻子才好。

⑰做一身连衣裙的布料价钱,等同于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妻子的选择再简单不过了。

⑱妻子说:“也许有更好的呢,等孩子生下来再说吧。”

⑲阿纯看看我,轻轻地转过头去,

⑳小书店的生意还不错,因为小店附近有两所学校和一个大工程局,来租书看的人还真不少。收入最多的一天,小小的钱盒里装了十七元钱。

㉑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阿纯要回校上课,妻子也要临产,小书店刚撑起门面,就面临停业了。

㉒经过盘点,这一个月,我们竟收入了一百八十二元钱!

㉓我和妻子坚持拿出九十一元钱给阿纯,算她的工钱。阿纯推辞再三,收下了。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

㉔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妻子住进了妇产医院。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

㉕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

㉖阿纯在信里说:“大姐,我要去秦皇岛基地实习了,这块百合花布是我用自己的‘工钱’买来的,送给你,希望你收下。天空灰暗的时候,没有人会发现百合花的美丽,但阳光一出来,满坡的百合花最鲜艳!祝你生一个健康的、又白又胖的宝宝!”

㉗妻子坐在那儿,眼泪一滴一滴地渗入那叠得十分整齐的花布里。

(选自《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排行榜》文字有删改)

1.文章中的阿纯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2.请分析第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请分析第段中的画线句。
4.本文的题目“最美是百合”能否改为“百合花布”?教材中所选茹志鹏的《百合花》的题目能否改为“百合花被”?请谈谈你的想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1.文中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哪样的人?
2.破折号后面的长句,有什么深层含意?
3.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意是什么?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燕南园62号

                                 ——记恩师林庚【注】

袁行霈

燕南园62号是一个中式的小庭院,庭院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柿子树,右手数竿竹子掩映着几扇窗户,窗棂雕了花的,那就是静希师住房的东窗,窗边就是他经常出入的东门。走进东门穿过走廊是一间客厅,客厅南窗外有一段廊子,所以客厅里的光线不很强,有一种舒缓从容的氛围。从客厅一角的门出去,右转,再打开一扇门便是他的书房,那里东、南、西三面都是窗子。冬季的白天只要天晴,总有灿烂的阳光照进来陪伴着老师。这正应了他的两句诗:“蓝天为路,阳光满屋。”

静希师在五十年代末期就买了电视机,那是一台苏联制造的黑白电视机。他喜欢体育,常看的是体育节目。那时候电视机还是稀罕物,第26届世乒赛期间,系里的年轻教师们每天都到他家观看比赛的实况转播,他的家成了演播厅。就在这次比赛结束以后不久,老师买了一张乒乓球台,放在院子靠近南墙一片宽敞的地方,系里的青年教师常去那里跟老师打球,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老师的眼神好,对球的感觉敏锐,处理球的手法细腻,会突然抖腕发力,改变球的方向,使我招架不住。

我在北大求学和工作的五十一年间,不知多少次进出这庭院,进出这客厅,在那里向老师求教,一起谈论学问和人生。有时候老师让我进入他的书房,我们隔一张写字台面对面坐着。我们距离更近,谈话也更亲切。不管甚么话题,老师都有独到的见解。有一次谈到孙悟空,他说孙悟空身上有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愤慨情绪和叛逆精神。1962年静希师开始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部,他告诉我,李白的《独漉篇》,别人都不选,我们要选。这首诗我原来没有留意,经老师指点,细细读了几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末尾四句:“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样奇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明快而新鲜的语言,非李白写不出的。后来他仍不断鼓励我在学术上要胆子大一些,要追求突破,只要是经过自己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就要坚持,不必顾忌别人一时的看法。这使我想起他对自己所提倡的“盛唐气象”的坚持,当这个见解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他常常把自己新写的诗读给我听,并让我评论。我特别喜欢他51岁时写的那首《新秋之歌》,诗的开头说: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年轻的一代需要飞翔/把一切时光变成现在。这首诗里洋溢着对年轻人的爱和期望。他鼓励年轻人飞翔,希望他们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诗的结尾是这样的:金色的网织成太阳/银色的网织成月亮/谁织成那蓝色的天/落在我那幼年心上/谁织成那蓝色的网/从摇篮就与人作伴/让生活的大海洋上/一滴露水也来歌唱。这样铿锵的韵律,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新鲜的感受和语言,四十年后读起来还觉得好像是旦晚才脱笔砚的。

几十年近距离的接触,我越来越感到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我从未听他背后说过别人的坏话;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他九十岁出版的诗集《空间的驰想》,用物理学家的眼光思考时间和空间,呼唤人类对空间的突破。他可贵的独特之处,或者说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乃在于他是以诗人之心从事研究,是带着新诗创作的问题和困惑来研究古典文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他对“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的提倡,既符合建安和盛唐诗歌的实际,也启示着新诗创作的一种突破的方向。

静希师在燕南园62号这栋住宅里生活将近六十年了。虽然院子大门的油漆已经剥落,室内也已多年没有装修而显得有些破旧,但住在这里的年近百龄的主人精神依旧!有时趁着好天气我陪他在燕园散步,他不要我搀扶,自己昂首向前,步履安详。他曾告诉我,走路一定要昂起头来。他一辈子都昂着头,而昂着头的人,精神是不老的!

文本二:

盛唐气象之继承了建安风骨,盖为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于是文学也就有力地从贵族文学中解放出来,带着人民胜利的心情、民主要求的信念。建安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而初唐社会上残余的门阀势力与诗歌中残余的齐梁影响,到了盛唐就一扫而尽。这一种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的优良传统。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盛唐诗歌的色调要比建安更为鲜明,其基调也更为爽朗。

(选自林庚《盛唐气象》)


【注】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南园62号”既是一处庭院,也是本文构思的重要依托,文章写人记事,叙议结合,首尾呼应,形散神聚。
B.林庚提出“盛唐气象”的见解,并在《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唐气象”。
C.文章写林庚打球“突然抖腕发力”,走路“昂首向前”“一辈子都昂着头”,注重抓住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D.从日常闲谈到传道授业,从诗歌创作到学术研究,林庚都表现出既源自天性而又久经修炼的独特的气度和风范。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蓝天为路,阳光满屋”两句,诗境清新明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悟,体现了近体诗鲜明的形象性和韵律美。
B.林庚先生告诉袁行霈,坚持将别人都不选的李白的《独漉篇》选入《中国历代诗歌选》,说明治学严谨细致的重要性。
C.林庚“盛唐气象”的见解一直遭到学界的反对,但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表现了一位杰出学者的学术自信和风骨。
D.《新秋之歌》对“网”这一意象的运用,以及《说“木叶”》中对“木叶”的美学辨析,体现出林庚非凡的艺术感受力。
3.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回答。
4.有人认为林庚达到了“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如果以此为主题写一则《燕南园62号——记恩师林庚》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2021-03-03更新 | 986次组卷 | 11卷引用:第9课 说“木叶”-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课时同步练(统编版必修下册)
7 . 阅读《百合花》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①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一张熟悉的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②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选材颇具匠心。它是战争小说,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激烈,而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里的故事。
B.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先前插了几根树枝,后来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小战士的天真、乐观、热爱生活。
C.“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了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
D.这篇小说结构细致紧密,前后照应,浑然一体;描写紧扣人物,个性鲜明;文字繁简适当,浓淡合度,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2.文中两处划线句分别表现了新媳妇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1-02-15更新 | 19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柳侯祠

余秋雨

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都已漫漶不可辩识。由此想到,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甬道,也已截截枯朽。时值清晨,祠中寥无一人,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响,从漫漶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漫漶。

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他的被贬,还在十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

当然会经过汨罗江,屈原的形貌立即与自己交叠起来。他随口吟道: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汨罗遇风》)这样的诗句出自一位文化大师之手,读着总让人不舒服。他提到了屈原,有意无意地写成了“楚臣”,倒也没有大错。同是汨罗江畔,当年悲悲戚戚的屈原与今天喜气洋洋的柳宗元,心境不同,心态相仿。

到得长安,兜头一盆冷水,朝廷厉声宣告,他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

朝廷像在给他做游戏,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移去。不能让你在一处滞留太久,以免对应着稳定的山水构建起独立的人格。多让你在长途上颠颠簸簸吧,让你记住:你不是你。

柳宗元凄楚南回。这年他四十三岁,正当盛年。但他预料,这个陌生的柳州会是他的丧葬之地。他四处打量,终于发现了这个罗池,池边还有一座破损不堪的罗池庙。

他无法预料的是,这个罗池庙,将成为他的祠,被供奉千年。

不为什么,就为他破旧箱箧里那一札皱巴巴的诗文。

屈原自没于汨罗江,而柳宗元则走过汨罗江回来了。幸好回来,柳州、永州无所谓,总比在长安强,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太寂寞

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竟劳累,在四十七岁上死去。

柳宗元晚年所干的这些事,一般被称为政绩。当然也对,但他的政绩有点特别,每件事,都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见的实情作出,并不考据何种政治规范;作了,又花笔墨加以阐释,疏浚理义,文采斐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在当时的中国,这种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小天地,如果多一些,该多好。

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问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平适一点。柳州的历代官吏,也会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这些都可以从柳侯祠碑廊中看到。柳宗元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使无数文官或多或少地强化了文人意识,询问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在排排石碑间踽踽独行。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裎。但是,日近中天了,这里还是那样宁静。游人看是一个祠堂,不大愿意进来。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折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暗。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三段和一般游记散文开笔并无区别,由介绍所游景点入手,写景状物,然后引出对相关历史文化的思索与探究。
B.文章写柳宗元经过汨罗江,用屈原作对比,以悲衬喜,又以此时短暂之喜来衬旋即到来的再贬之凄,更突显了命运无常。
C.文中加点词“中国,太寂寞”运用反讽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缺乏文化气息的感慨和对柳宗元文化人格的珍视。
D.文章追溯柳宗元被贬谪的人生命运,并以此为历史背景,来进行文化人格的审视与发掘,也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景仰。
2.请根据全文,理解划线句的含义。
(1)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
(2)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参观柳侯祠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21-01-13更新 | 447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2021 学年上学期高 一 1 月试题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地名进入古诗

彭程

①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

②目光摩挲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下,藏匿着自然、历史、民俗……一个物质和精神的丰富浩大的谱系。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

③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西汉初,武威为匈奴所占据。公元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大败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甚至凉州词在唐代成为专门的曲调,很多诗人依调填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从汉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惨雾,飘荡舒卷在西北大漠戈壁之上。

④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感受八方习俗。

①爱默生说过:诗人是为万物重新命名者。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诗文是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于是一切大为不同。正如郁孤台,本是僻远闭塞的赣州古城墙上的一处亭台,却因为南宋诗人辛弃疾写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词句,而得以广为人知。

②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阳关象征了离别,北邙寓意着死亡。蓬莱是来世的向往,昆仑是仙界的居所。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声音中的声音,味道里的味道。

①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

②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浑然一体: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苇荡、乌桕和桑树之间,波光滟滟,莲叶田田。

③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绮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和寥廓,苍凉和悲怆。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句诗,成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向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是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④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而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

①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远处于生长中。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副表情,都可以从丰富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找见共鸣,听到回声。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

②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想象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吟诵的诗句,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

③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

④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5日《当地名进入古诗》)

1.对文本艺术特色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部分第二段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地图上圆点大的地名”比作“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地名在地图上虽小如圆点,在现实中却包罗万象、丰富浩大的特点。
B.第一部分第三段列举了甘肃武威和凉州这两个地名,入诗的凉州要比以彰显大汉“武功军威”命名的武威更有名气,诗句里的凉州,地名不再只是地名,而具有独特的含义(寒意),通过诗词使单调抽象的地名变得生动形象。
C.第二部分第一段引用爱默生的名言,为下文“诗歌让地名变得具有精神性和灵动性”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结构严谨,起于地图上的地名,结尾与之照应,但有所升华,这“不竭涌流的泉水”仅指“诗歌一代代地传诵”。
2.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名被反复引用言说,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每个阅读者看到“阳关”“北邙”,就会想到地名字面背后“离别”和“死亡”的意味。
B.人生的不同时段,总有一些经由诗句陶冶内化为精神世界一部分的地方,与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发生改变的你,产生同频共振。
C.文章视角独特,以“地名进入古诗”为切入点,表达了作者对古诗词的由衷赞美之意,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
D.古诗词以历时性的方式,展现了共时性的内容;融入了诗歌中的地名,具有了更丰富的意涵,彰显着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度。
3.作者说:“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请综合全文概括古诗词的魅力是如何通过地名展现的。
4.本文体现了散文的语言美,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温馨提示:可从“用词”“修辞”“句式”“风格”4个方面作答,答出3个方面即可得满分。)
2021-01-09更新 | 207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3 第三单元(A卷基础篇)-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此时月迹

程杨松

月亮被一阵晚风轻轻推送,无声越过东边的堤岸,在弧形的蓝海以渐慢的速度游弋,几缕飘浮的游云如丝絮,是月亮游弋时溅起的浪花。没有城市霓虹的沾染,我能轻易发现月亮渐变的色泽,和丰富生动的纹理。

阔别故村多年,每次短暂归来,我的身份介于主人和客人之间,更像是个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假如没有必要的安排,我会倚靠在床头午睡到红日西斜,然后起身、洗漱,穿一身休闲衣,端一把竹椅子,坐在院子阴凉的屋檐下喝带回来的老枞茶,看着带回来的各式各样的书,用琐碎的细节建构短暂的村居时光。一盏茶喝三泡,一页书也看三遍,肺腑便涌起了温情暖意,呼吸有了稳妥的轻柔与绵长。

许多黄昏,我蛰居在略显颓废的老屋院落,与一把椅子相亲,也与更多的自然之物美好相亲:没有炊烟,但能听到无形的风发出多变的声迹,还能看到它在草木飘曳中仓促现形;或者看远处隐现的河流突然一拐消逝在更远处,却用依稀的水声盥洗人间;等待眼前之物被灰茫的暮色一一隐藏。村庄里渐次亮起的晚灯窥望寂野……此时填空深蓝,晚霞流落,归鸟啁啾,无须太久,明月会升于东山,群星会闪烁苍穹,夜晚会抵临大地。

村里的屋舍错落、低矮,有疏朗、空阔的格局。每一粒星光都无遮无挡地洒落在屋顶上,像一阵细密的雨,我似乎能听见雨落的幽微足音。我相信,星宿是逝去的人凝望大地的目光,是他们向后人传递久别后的讯息。月光瓢泼,把每一扇窗台照亮,也照亮了窗台前痴痴等候的身影。月色浓稠,无声无息温柔流淌,漫过山野,漫过田地,漫过村庄,却塌陷在人的额头上。这冰冷的星光,这沁凉的月色,不辞千遥万远,来赶赴人间之约,每每与它们久别后又相逢故地,总让我目光润热、内心温灼。

月色渐渐堆卷,渐渐积蓄,细浪一样轻轻地涌向远方,泛起微微荡漾的水波纹。有限的夜晚在月光的海面上慢慢显影:弟妹在厨房拾掇,父亲坐在屋檐下啜饮一杯浓茶,弟弟倚靠着门操弄手机,妻子在屋前踱步;院落里,零星的花树吐露出幽微的气息,萤火虫率性飞舞,蝉在纵情抒怀,猫头鹰打气沉闷的节拍……

一条灰白的窄油路把局促的视野抬起来,蛇一样游向远方,那是通往大姑家的路。大姑叫“水娇”,今年68岁,有芬芳甜美的名字,却已老得一团模糊,像月光一道薄凉的影子。她家在我们河流的堤岸,是我们舟楫的码头。每次回来,我们都会去她家里坐坐,喝她从山里采摘的野生黄金茶,吃她用柴火灶煮的土板栗、烘晒的瓜果干,还有自制的炒花生,让一副肠胃再回到美好的从前。她热情地带我们去马路边,连夜到她的菜地里砍青豆、摘菜瓜,让我带回蛰居的南方小城。她捏着一个小手电在前面带路,却把光亮尽量照向后方。月光、星光、手电筒的光圈,相互重叠交融,把几抹身影淡淡凸显,投进目光里。我对大姑说,这么亮,又何须手电筒呢?大姑笑笑回我,你们住惯的城里,路平,灯亮,村子里只有盈盈的月光,打个手电也就是个意思呀!

大姑的菜园在一条水渠的两边,一边的青豆林相互搀扶着奔向远地。她弯下年迈的腰,啪啪啪,用柴刀砍,一株又一株,青豆哗哗倒下,一座柔软的青山缓缓搭建起来。我说够了,真的够了,她不听,也不停,又啪啪啪再砍倒几株,说,自种的青豆能保鲜,不嫌弃就多吃几餐,不然就又要等来年了。水渠的另一边是一片玉米地,棒子已经掰回去了,留下稀疏的玉米秆子,像时节的感叹号。斑驳的月光浇灌地面,几个黄澄澄的菜瓜在水渍一样的藤蔓间偃卧,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虫眼。大姑略带遗憾地说,都是萤火虫吃的,虫多的时候,用手抖一抖瓜藤,就像一阵白亮亮的豫竹洒落。她浅浅的笑意没有打折,仍旧停泊在已然枯萎的脸上,却分明有了月色般的光泽。我似乎看到了那绚烂至美的一幕。

月色朗朗,洒满沟渠,随一脉细水流向远方。我知道,这里是一脉水流的上游,水流的前方是灯火喧嚣的城市,是水深火热的生活,是无可转圜的人生,是日渐微薄的未来……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此时月迹,已牢牢印记眼瞳,深深镌刻内心!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的“没有城市霓虹的沾染”与最后一段中的“水流的前方是……微薄的未来”透出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倦意。
B.第二段中“我的身份介于主人和客人之间”一句含意丰富,透露出作者对自己与故乡之间在情感上存在一定距离的感叹。
C.第四段中“月色浓稠,无声无息温柔流淌……却塌陷在人的额头上”一句形象地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无奈。
D.在去砍青豆、摘菜瓜的路上,虽然月光很亮,但大姑仍打着手电,是因为她怕作者住惯了灯亮的城市,不习惯走乡村的夜路。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运用比拟与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出月亮的动态之美,为下文写作者由月而引发的感悟张本,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B.第二段运用了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倚靠”“穿”“端”“坐”“喝”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开城市后短暂的村居时光的惬意。
C.从时间变化的角度来看,作者分别写了夕阳西斜、黄昏来临、明月东升等不同时间段自己的状态和所看到的景色。
D.整篇文章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淡雅,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让读者深刻感悟到作者那份暂得的喜悦与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3.请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4.文章用较长的篇幅写与大姑有关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1-01-07更新 | 341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