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孩子

楸立

我叫陆延安,但我还有好多名字,比如王海、吴小洲、常京京、霍小武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在我每次换新家后,爸妈起的。我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我清楚爸妈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缘由。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来到了常州,过半年我就又到了南京,我就像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无声地四处漂泊。

爸妈的真实名字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我叫王海时,爸叫老王。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娃吴了。妈妈长的很美,她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女人。我记忆里的妈妈很少说话,她是爸爸的好助手。

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就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白天从窗子上向外张望,马路上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羡慕。

这些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

晚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野猫的叫声多么瘆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的家伙准备吞噬我,我把被子蒙起来动也不动,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我有次问妈妈,家里的表坏了吗?妈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可我的耳朵好好的。

不要认为我是个被遗弃和拐骗的孩子,我是爸妈亲生的,他们很疼我很爱我,一家人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小脸蛋说,孩子,等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这城市换了三个地方,爸妈分头出去时间多了,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

妈妈说,什么时候走?

爸爸坐在床沿上低头吸口香烟说:明天你先走,我去把这次任务完了!

我看到妈妈从老皮箱里取出一支乌黑锃亮的小手枪,递给爸爸。

天刚发亮爸爸就出去了,妈妈为我穿好衣服,拎起那只皮箱领我下了楼,我的小手被她牵着,上了一辆黄包车,我抬头望了望住了仅十几天的老木屋。

黄包车到了江边码头,我和妈登上一艘油轮,妈妈时不时地看着手腕上的表,焦急地盯着渡口,却始终不见爸爸的影子,我也开始为爸爸担心起来。

时间在一点一滴地过去,油轮的汽笛叫了三次了,码头上忽然来了好多宪兵和军警。他们向油轮奔跑过来,妈妈抱紧我,亲了亲我的脸,对我说: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妈妈要走了。

说完她决然地走出油轮。

我看到妈妈昂首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把她抓住,上了辆很严实的汽车。

我扒在窗户上看着眼泪流下来,我对我自己说我不哭,一定不哭。

不知不觉我睡着了,醒来时我身旁站着个高个子叔叔,他说是爸爸让他来接我,我和他到了一个地方下了船,换上汽车,然后是马车,走了好多天,来到了到处是山的地方,山上还矗立着一座宝塔,一切都那么新鲜。

高个子叔叔领着我,到了一位娃周的伯伯那里!周伯伯从我的衣角里面取出一张纸条,那上面密密匝匝的写满了数字和字母,这是妈妈缝进我的衣服里面的。

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小的小朋友,我不再是孤单的了。可我到夜里总是梦到爸爸妈妈。

我弄醒睡在一旁的罗陕北,小北,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

小北说,我想。

然后我们就哭出声来,把所有的孩子都闹醒了,孩子们都哭,喊着要爸爸要妈妈。

第二天,周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面善慈祥的阿姨。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她们都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所有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

声音漫山回荡,响彻云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写“我就像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无声地四处漂泊”,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且家里的表和我的耳朵都好好的,暗示我的父母在晚上发报。
C.“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既写出了当时形势的严峻,也符合孩子的视角和表达特点。
D.最后一段写孩子们的声音漫山回荡,响彻云霄,表现了孩子们对父母的思念,这是本文最想表达的主题。
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要用“红孩子”做标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还是“‘我’的父母”?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普通的一天

加西亚·马尔克斯

星期一清早,天气暖和,无雨。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六点钟就敞开了诊所的门。他是一位没有营业执照的牙科医生,每天总起得很早。他上穿一件花衬衫,颈部扣着一只金扣儿;下穿一条长裤,裤腰扎一根松紧带儿。他腰板硬实,身材细瘦,目光不轻易东张西望,像个聋子似的。他从玻璃橱里取出一只还在石青模子上装着的假牙,又把一束工具放在桌上,像展览似的由大到小摆好。

把所用的东西准备好后,他把磨床拉向弹簧椅。坐下来磨假牙。他好像没有考虑他在做的事情,手脚一直在不停地忙碌着,即使不使用磨床也一刻不停地蹬着踏板。

八点过后,他停了一会儿,从窗口望了望天空,看见两只兀鹰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他一面想着午饭前可能又要下雨,一面又继续干他的活计。他的十一岁的儿子的反常的叫声把他从专心致志的神态中惊醒:

“爸爸!”

“干吗?”

“镇长问你能不能给他拔个牙?”

“告诉他,我不在。”

他正在磨一只金牙,把牙拿到眼前,眯着眼睛察看着。他儿子的声音又从小小的接待室里传来。

“他说你在家,他听见你说话了。”

牙科医生继续察看着那颗金牙,直到把活儿做完,把牙放在桌上后才说:

“好多了。”

他又踏动了磨床。接着从一个小纸盒里取出一个安着几颗牙齿的牙桥,开始磨金套。那纸盒里盛着等着他做的活儿。

“爸爸!”

“什么事?”他的神情依然如故。

“他说你要是不给他拔牙,他就让你吃子弹。”

他停下蹬踏板的脚,①把磨床从椅子前推开,把桌子下面的抽屉拉出来,驳壳枪就放在抽屉里。

“哼!”他说,“让他进来对我开枪好了。”

②他转了一下椅子,让自己面对大门,一只手按着抽屉沿儿。

镇长出现在门口。镇长已经把左脸刮光,右脸却有五天未刮了,看去又肿又疼。牙科医生从他那双黯淡无光的眼睛里看出,他准有许多个夜晚疼得不曾合眼了。③他用手指把抽屉关上,温和地说:

“请坐吧。”

“早晨好!”镇长说。

“早晨好。”牙科医生说。

当用具在沸水里消毒的时候,镇长把脑袋靠在了椅枕垫上,觉得好多了。他闻到一股冰冷的气息。这是一间简陋的诊室:一把旧木椅,一台脚踏磨床和一个装着圆形的瓷把手的玻璃橱。椅子对面的窗上挂着一幅一人高的布窗帘,当听到牙科医生走到他身边的时候,镇长脚后跟蹬地,张开了嘴。

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把他的脸扳向亮处。察看过损坏的臼齿后,用手谨慎地按了按下颌。

“你不能打麻药了。”

“为什么?”

“因为牙床化脓了。”

镇长望了望他的眼睛。“好吧。”他说,露出一丝苦笑。

牙科医生没有说话。他把煮用具的浅口锅端到手术台上,用凉了的镊子把用具夹出来,动作还是不慌不忙。然后用脚尖把痰盂挪过来,又在脸盆里洗了手。做这一切时,他一眼也不看坐在椅子上的镇长。但是镇长却紧紧地用眼睛盯着他。

那是一颗下牙床上的智齿。牙科医生叉开双腿,用热乎乎的拔牙钳夹住臼齿。镇长双手抓着椅子的扶手,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脚上,觉得腰部一阵透心凉,但是他没有叹气。牙科医生只是扭动着手腕。他没有怨恨,更准确地说,他是怀着一种酸楚的心情说:

“中尉,你在这儿杀了二十个人了。”

镇长感到下牙骨上发出一阵咯吱声,他的双眼顿时涌满了泪水。但是直到确知牙齿拔下来他才舒了一口气。这时,他透过朦胧泪眼看见了拔下来的牙。在痛苦之中,他觉得那颗牙齿是那么古怪,他怎么也不理解那五个夜晚会使他受到那般折磨。他把身子俯向痰盂,嘴里喘着粗气,身上渗出了汗水。他解开了军衣扣,又伸手到裤兜里摸手帕。牙科医生递给他一块干净布。

“擦擦眼泪吧。”他说。

镇长擦了擦眼。他的痛苦减轻了。牙科医生洗手的时候,他看见了残破的天花板和一个落满灰尘,挂着蜘蛛卵和死昆虫的蜘蛛网。牙科医生一面擦手一面走回来。“你要记住,”他说,“回去要用盐水漱口。”

镇长站起来,没精打采地行了个军礼,大步向门口走去,军服的扣子也没扣。“给我记上账吧。”他说。

“给你还是给镇公所?”

镇长没有看他,关上门,在铁栅栏外面说:

“都一样!”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300篇》,有删改)

【注】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百年孤独》。其作品以描写混战动荡条件下的平民生活见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为“普通的一天”,选取的材料也是拔牙这样的日常小事,小中见大,折射出了社会环境的恶劣。
B.镇长一出现,牙科医生儿子的反常叫声和医生的“我不在”陡升悬念,引人人胜,同时也引起读者思考医者患者之间的关系与可能存在的矛盾。
C.小说情节叙述显得简洁舒缓,但气氛营造十分出色,尤其是医生的手枪的出现,治病救人,竟需要持枪自卫,更加凸显了社会矛盾。
D.医生称镇长为“中尉”以及镇长行了个军礼,可见镇长就是一个凶狠残暴的军阀,医生救治了他的病痛,同时也感化了他的内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顺叙方式,用语简洁,不慌不忙,但却暗流汹涌,悬念迭生,展示了作者非凡的叙事才华和富有张力的语言水平。
B.文章第三段的环境描写”两只兀鹰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交代了故事发生时的天气特点,烘托出安详静谧的气氛。
C.文中三处画线语句,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反映出了医生从警戒,愤怒到决定为镇长治疗而经历了复杂纠结的内心活动。
D.本文的人物对话非常简洁,如话剧中对白,潜台词非常丰富,揭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令人回味无穷。
3.牙科医生从开始的不愿为镇长拔牙,到最终为镇长拔了牙,而且提醒镇长回去用盐水漱口,这是牙科医生对镇长的屈服吗?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4.本文作者虽然是享有世界声誉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但本文却没有任何魔幻色彩,而是浓浓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请结合小说文本谈谈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指向。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师的眼镜

王秋珍

段老师的眼镜已经找了两天了,还是毫无踪影。

眼镜是午睡课的时候不见的。段老师批改了作业后,摘下眼镜放在讲桌上,只是眯了一小会儿,眼镜就不见了。

段老师知道,眼镜不可能自己长了脚。隔壁班的林老师,带了水杯上课,只是出去洗手的工夫,水杯就被学生动了手脚。林老师莫名其妙地在课堂上睡着了。这事像六月的风,火辣辣地刮遍了校园。教师大会上,林老师还被点名批评。

教师和学生在一日日的接触中,难免会积累一些情绪。不好的情绪如果不及时释放,就会像过饱的气球一样炸开,到时会伤了自己也伤了他人。段老师想到这儿,决定开展“沟通,让彼此心更近”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段老师像妈妈一样。”

“段老师关心我们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

……

高小龄噘着嘴巴,愤愤的。

高小龄是中途从外地转学过来的,她个子并不高,却被段老师安排在最后。高小龄说她被同学的脑袋挡住了视线,段老师叫她拿几本书垫到屁股下。“你来迟了,就暂时坐后面吧。克服一下困难,期中考试后,我们再调整位置。”高小龄没有说什么,只是埋头找厚一点儿的书。

期中考试,高小龄获得了班级总分第一名。全班的位置进行了调整,高小龄不再坐最后一张桌子了,可是她的同桌成了小铁,一个特别嘴碎成绩又差的同学。“同学之间生活上要关心,学习上要结对。基础好的同学,要带动暂时落后的同学。”高小龄想说的话硬是被塞了回去。

“同学们不要光捡好听的说,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老师也是如此。请大家多提意见。”段老师说着,眼神在同学们脸上来来回回地走,最后停在高小龄身上。

沉默,俨然雨天的高积云,聚集在高小龄的头顶,游窜着白色的闪电。惊雷,即将炸响。

小铁戳了一下高小龄的手肘:“你怎么啦?脸色好吓人。”

高小龄仿佛受到了鼓励,突然站起来大声说:“段老师,你偏心!”

同学们的脑袋都刷拉一下转向了她,有的伸长脖子,有的睁大眼睛站了起来。小铁扯了扯她的衣角,压低声音说:“你吃错药了?”

段老师笑眯眯地看着她,示意她说下去。

“别的同学没有带书,您把自己的给他用。我忘记带书,您就批评我做事不上心,让我自己去别的班级借。我和小铁一起举手,您从来都是叫他,不叫我……莫非,莫非我是转学来的,您就不重视我?”高小龄说着说着,哽住了。

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

高小龄一直很乖,成绩又好,没想到她也有委屈。

同学们都看着段老师。

段老师笑了,笑着笑着,又沉默了。

过了好一会儿,段老师开口了:“对不起,高小龄。我对你的要求比别的同学更严格。我以为你足够独立,足够坚强,却忘记了你也是孩子。”

高小龄默默地拿出眼镜,走向段老师。教室里静极了,静到能听见尘埃在空气里旋转的声音。

小铁转过身,露出顽皮的笑容:“高小龄,你也会使坏啊。”

高小龄没有解释。没有谁知道,她是多么心疼段老师啊。她藏起眼镜,只想让妈妈少改点儿作业。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林老师的水杯被学生动了手脚一事,“像六月的风,火辣辣地刮遍了校园”,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了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
B.当其他同学说段老师“像妈妈一样”时,高小龄的反应是“噘着嘴巴,愤愤的”,说明此时她对其他同学充满着埋怨、愤恨之情。
C.小说写高小龄从外地转入段老师班里之后的事情,运用了倒叙的手法,为后文写高小龄对段老师产生不满情绪埋下了伏笔。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同时善于设置悬念,即直到结尾才揭示出段老师和高小龄的关系,该结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2.小说两次写了段老师的“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题目应该改为“妈妈的眼镜”,你是否同意?请阐述理由。
4 . 有人说,写人物必须写出他在生死关头的一刹那间的动摇,才能显得真实,人物才能活起来,写英雄人物时只有给他添加一点缺陷,才能避免公式化、概念化。王愿坚的《党费》塑造了一位集各种崇高品质于一身的女共产党员的形象,这一人物形象是否有违艺术的真实?
2020-11-05更新 | 115次组卷 | 4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8课-党费
5 . 苏格拉底坚持真理、舍生取义的精神令人感动;但也有人认为,他应该越狱逃跑,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请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谈谈你的观点。《人应当坚持正义》
2020-11-05更新 | 112次组卷 | 5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第5课-人应当坚持正义
6 . 小说的最后,二诸葛不仅同意了小二黑和小芹的婚姻,还“见老婆都不信自己的阴阳,也就不好意思再到别人跟前卖弄他那一套了”,三仙姑也一改往日的做派,“把自己的打扮从顶到底换了一遍,弄得像个当长辈人的样子,把三十年来装神弄鬼的那张香案也悄悄拆去”。赵树理给了《小二黑结婚》一个圆满的结局,但这个结局是不是太过圆满了呢?《小二黑结婚》
2020-11-05更新 | 121次组卷 | 4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8课-小二黑结婚
7 . 《荷花淀》叙写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但全文呈现的却是一片诗情画意,你觉得这样叙写战争故事合适吗?
2020-11-04更新 | 114次组卷 | 4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8课-荷花淀
8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苏格拉底之死

柏拉图

说完这番话,他站起身到另一间屋子去沐浴。克利托跟随着他,但却要求我们大家等在这里。我们边等边讨论刚才的谈话,接着又为降临到我们身上的这个巨大的不幸而悲哀,因为我们都将他视为慈父,失去他会使我们像孤儿一般无依无靠。当他沐浴完毕后,他的孩子——两个小儿子和一个较大的儿子就被送到他的身边,他的妻子也来了,克利托陪着他们。苏格拉底向他的妻儿说了一些临别的话。接着,他让女人先离去,他本人又回到了我们中间。这时太阳快要下山了,因为他在隔壁的房间呆了很长时间。他坐了下来,但没再多说什么。这时,11人陪审团的随从走了进来,他站在苏格拉底面前说:“苏格拉底,我绝不愿意因为你曾咒骂过我而找你的碴儿,因为我发现你在这里所有的日子都显示出你是最高尚、最仁慈的。现在,你已经知道我带来的是什么消息了,我们即将永别,我希望能像你一样轻松地面对这一噩讯。”但他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只得转身走了出去。苏格拉底抬头看了看他说:“我也向你道别了,朋友,我将按你所说的去办。”接着他又对我们说:“这是个多么好的人啊!自从我被关进这里之后,他就时常来看望我并与我交谈,他是那些人中间最善良的一个。你们看,他是多么真诚地为我而哭泣!但是克利托,请你过来,让我们来执行他带来的命令吧,如果毒药已经准备好了,就让他们把它拿来吧;如果还没准备,就让他们快些。”克利托说:“但是我想,苏格拉底,现在太阳还未下山呀!我知道有些人是很迟才喝毒药的,他们一直要拖到最后时刻。同时,他们总是先大吃大喝一顿,甚至还要享受一下他们最喜爱的活动。请你别太匆忙,现在还有时间啊。”

苏格拉底说:“克利托,你提到的那些人在按他们自己意愿这样行事时,他们是正确的。因为他们相信那样做是有益处的。而我不像他们那样做也是对的,因为我觉得推迟些喝毒药并没有什么益处。如果我死抓住生命不放,企图苟延残喘,那我就会瞧不起自己。我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来临,我不愿意躲避。来吧,按我说的去做。”

克利托不再说什么,他对站在不远处的一个男孩点了点头。这个男孩跑了出去,过了很长时间他带着一个端着毒药的男人走了回来。苏格拉底对来人说:“好吧,朋友,关于这类事情你一定知道得很多,我该怎么做呢?”那人说:“没别的,你只须将毒药喝下去并来回走动就行了,当你感到双腿沉重时就可以躺下了。”

这时,他将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瞧了一眼手中的毒药,依然显得十分平静,他脸色没变,手也没有颤抖。他又抬头睁大眼睛看着那人,就像他平时习惯的那样,他说“我是否要洒一些毒药在地上敬敬某位神灵?”“苏格拉底,我准备的毒药刚够一个人喝的。”“我明白了,”苏格拉底说,“但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向那些神灵们祈祷,因为离开尘世对我而言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说着他就将杯子举到唇边,带着宁静而欣慰的神色将杯中的毒药一饮而尽。在此之前,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能忍住自己的眼泪,但当亲眼看着他把毒药喝下去时,我们的泪水就像决了堤的水一样涌了出来。我用袍子蒙住头,独自哭着;我不是为他而哭泣。我是为自己竟会失去这样一个好朋友的巨大不幸而哭泣,克利托在我之前就已站起身走开了,因为他难以忍受这巨大的悲痛。但阿帕罗道鲁斯却失声号啕起来,这使我们都悲痛欲绝。只有苏格拉底本人是个例外。他说:“这是干什么呀,你们这些古怪的人!我正是不愿看到这种情景才把女人先送走的。我听说一个人最好是在沉默中死去,所以我恳求你们安静并勇敢些。”这时,我们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大家尽可能地控制住啜泣。他来回走着,过了一会儿他说感到双腿非常沉重,于是脸朝天躺了下来,因为这是刚才那个送毒药的人对他的忠告。一个监督死刑执行情况的狱吏把自己的双手按在苏格拉底的身上,过了一会儿他摸了摸苏格拉底的脚和大腿,然后使劲掐了掐他的脚。问道:“你能感觉到疼吗?”苏格拉底回答说:“不。”他又掐苏格拉底的大腿和身体的其他部分,一边掐一边告诉我们,一股寒气正在慢慢地上升,苏格拉底的躯体正从下往上开始僵硬。接着他触摸了一下苏格拉底的身体说:“当寒气到达心脏时,他将死去。”说着,他将盖在苏格拉底脸上的布揭开。苏格拉底说——这是他最后的话了:“克利托,我还欠伊斯科莱普斯一只鸡,你一定替我还给他。”克利托说:“我一定照办,但请你想想还有其他话要对我们说吗?”对这个问题苏格拉底没有给予任何回答。过了一会儿,他动弹了一下,当脸上的布再次揭开时,他的双眼似乎已经定住了。克利托看到这一情景,便帮他合上了双眼和嘴唇。

一切都结束了,埃切克莱特,我们的朋友,这便是我要说的一切,这个我们熟悉的、最好的、最聪明的、最正直的人离我们而去了。

1.同样是“哭”,苏格拉底对学生和朋友的“哭”提出批评,对监守的哭却进行表扬,为什么?
2.本文有不少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找出几例,分析它们的作用。
3.苏格拉底拒绝逃亡,从容赴死,有怎样的意义?谈谈你的认识。
2020-11-04更新 | 235次组卷 | 6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第5课-人应当坚持正义
9 . 【难点2】《人应当坚持正义》中,苏格拉底的提问给我们哪些启示?
2020-11-03更新 | 103次组卷 | 5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第5课-人应当坚持正义
10 . 【重点】在面对朋友格黎东的劝说,苏格拉底是如何层层铺垫,步步设问,并最终带格黎东到了自己的逻辑轨道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