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在人体内,存在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在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是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1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成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摘编自2010年4月29日《科技文摘报》)

1.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心情愉快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异常。
B.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C.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控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有时候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其原因是体内的激素梅拉多宁的分泌超过了正常的水平。这种情况更严重的例子就是冬季抑郁症。
B.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和中性菌会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动,当有益菌和中性菌的数量大量减少时,这种管制就会削弱。
C.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正常。
D.如果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氢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生成就会大量减少。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的使用也应该是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我们体内的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
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可以通过杀灭这些杂菌来预防或治疗情绪异常。
D.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
2021-02-1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第一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9-20高一·浙江·期中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完成文后各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过程中,原有生活方式暴露出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2.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村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形成了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C.乡士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于是终老乡土便成为种生活常态。
2020-12-0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新东方】高中语文083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陈星弼: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半导体功率器件,是电能/功率处理的核心器件,更是弱电控制与强电运行之间的沟通桥梁,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过程中,在民族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陈弼院士为此付出了数十年的心血与智慧,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念兹在兹。

2019年12月4日,这位被称作中国半导体功率器件领路人的科学家在成都去世,享年89岁。那条他常去实验室的路上,铺满了金黄的银杏叶,仿佛在怀念这位中国学人辉煌的科研人生,也似乎还在倾听他对我国功率器件取得进一步突破的梦想。

“集成电路为电子信息时代奠定了基础,就像造房子一样。网络、云等都是重要的,但基石是微电子。”陈星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介绍自己的研究,“关于电子信息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发现新的发电方法,比如太阳能电池;另一个是如何节省电能,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节省电能。

他想,人们希望功率器件耐压很高,接通时电阻很小,但它却有硅极限。如何实现突破呢?

陈星弼研究了很多终端技术理论,逐渐形成了表面耐压层结构的想法。他不分白天黑夜,泡在实验室里,甚至自己出钱租设备,助手唐茂成和叶星宁协助他到沈阳电子部47所投片。经过多次试验,陈星粥和他的研究小组终于通过改变功率管的结构,实现了复合缓冲耐压结构(现称为超结器件)。

超结器件导通电阻低,易驱动,速度快,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很大反响,被称作“功率器件的新里程碑”。

这一发明的相关专利在全世界范围内已被引用超过550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英飞凌、意法半导体、仙童、东芝等公司都投入生产。根据法国半导体领域的一家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超结功率器件将以10.3%的年复合增长率迅速增长。而超结MOS器件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包括电脑电源、照明电源、液晶电视、光伏逆变器,以及医疗、电信、工业等多类电源都有它的“身影”。

加拿大科学院院士、前院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Jamal教授说:“事实上,在功率器件领域,他(陈星弼)曾通过出色的研究工作单枪匹马让中国的研究进入国际学术舞台。与我们现在的科研条件相比,他是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实现这一巨大成就的。

然而,陈星弼对超结器件仍不满意,耿耿于怀的是它的缺陷。2000年后,他又发明了高K电介质耐压结构、高速IGBT、两种多数载流子导电的器件等,这使我国高压(功率)集成电路在一个新的、更先进的起点上起飞。

“只有科学和教育发展了,国家才能振兴。没有科学教育,国家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的感悟与陈星弼刻骨铭心的经历密切相关。1937年 ,战争阴云密布,不到7岁的陈星弼跟随父母离开上海,在连天的炮火中,踏上向西的逃难之路。大学毕业分配填写志愿表时,他真诚地表示要“到东北去、到西北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陈星弱院士的一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也激励着广大科研工作者开拓创新,解决关锭技术“卡脖子”问题,将科研人生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洪流中。

(摘编自2020年3月2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历了童年的逃难之路,陈星弼领悟到科学教育兴国的重要性,大学毕业便要求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
B.为突破功率器件硅极限问题.陈星弼发寝忘食.反复实验,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发明了超结器件。
C.超结器件虽然应用广泛,得到了世界认可,但依然有缺陷,为此陈星粥再次出发,并取得进一步突破。
D.陈星强一生致力于民族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他和团队研究的新发电方法,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倒叙手法,以陈星弼的辞世开篇,表达了对传主的敬仰与缅怀之情,也使行文结构富于变化。
B.文章详写超结器件的研究过程及应用价值,略写其后的突破,剪裁适宜.突出超结器件的里程碑意义。
C.文帝通过引用数据及他人评价正面突出陈星弼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得评述更显客观真实,具有说服力。
D.文末点题,对陈尾弼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其对科研的追求和爱国情怀激励更多科研工作者开拓创新。
3.陈星弼的半导体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一代演员”于是之

我记得十年前的一天,于夫人李曼宜大姐突然打来电话,告知老于病危。我立即赶到医院,与李大姐一起商量善后。我提了个建议:在送遗体火化前,先将灵车开到首都剧场门前停留五分钟,让老于与他心爱的剧场告别。

但天佑是之,他奇迹般地逃过一劫,不过身体每况愈下。然而,李大姐是坚强的。她1月20日晚七时许打来电话,平静地对我说:“老于今天下午5时19分走了,已经商定不去八宝山,就照你的建议,24日火化前先把灵车开到人艺转一圈,让老于与剧场告别。”

于是之和首都剧场,但愿这能成为一个让一代代戏剧人感奋的戏剧童话。清华的梅校长有言:“大学非大楼之谓也,而是大师之谓也。”剧场何尝不是如此!

2006年5月16日,香港话剧团在首都剧场演出《倾城之恋》,演完谢幕,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动情地在台上对观众说:“香港话剧团能在首都剧场演出,深感荣耀,因为伟大的于是之、朱琳、英若诚曾在这个舞台上献艺。”

于是之最后一次在首都剧场演戏,是1992年7月16日的《茶馆》告别演出。老于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倾吐了他的感受。他自觉这场戏演得不太好,却又偏偏受到了热烈欢呼,整篇文章成了他的“忏悔录”。最后他这样写道:“卸妆完了疲倦极了,剧院用车送我回去。在首都剧场门口,没想到还有观众等着我。千不该,万不该,再疲倦也应下车和他们告别,但我没有这么做,一任汽车走去,每想起这件事来,我总谴责自己。”

老于在这里故意隐瞒了一个细节:在车上还坐着我和剧院一位年轻干部,车开到门口时见有一群观众等着,那位年轻干部怕老于体力不支,便招呼司机“别停车”,司机说:“不停车还不容易。”老于立即轻声说了一句:“可我们就对不起观众了。”车里一片沉默。我想,老于是有意识地略去这个细节的。

有一次我送老于一张贺卡,上边写着:“祝你健康!因为除了健康之外,你什么都不缺。”他回答我说:“我还缺文化。”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化的不倦探求上。

他有篇文章叫《幼学纪事》,劈头就是这样一句:“我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文章里写了他青少年时代的苦读经历,也记述了一位与他同住那个大杂院里的老郝叔,文中一段深情的文字就是献给这位苦命的洋车夫的:“老郝叔又早已作古。他无碑、无墓,所有的辛劳都化为汗水,洒在马路和胡同的土地上,即刻就化为乌有。他奔波一世,却仿佛从未存活过人间。”

后来剧院排演《骆驼祥子》,于是之主动申请扮演剧中的洋车夫老马,他从内到外地描摹他心中的老郝叔,老马的那场篇幅不大的戏,成了全剧的华彩乐章。通过老马的舞台形象塑造,他给“无碑无墓”的老郝叔,在舞台上立起了一座丰碑。

《幼学纪事》曾入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于是之作文,大俗近雅,很耐读,而他的书法更受人称道。l985年他给我写了个条幅,用汉碑体写了“宁静”两字,下边用行书作跋:“道明同志嘱书,录石门碑以求正,汉碑初学,有辱所命,企谅。于是之。”他为什么要学写汉碑呢?因为其时他准备在谢晋筹拍的《赤壁大战》中演曹操,他知道曹操当年是写汉碑的。

于是之在《一个演员的独白》中说:“我们所创造的形象必须是一个文学的形象,美术的形象,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而于是之所创造的程疯子、老马、王利发、魏勒等角色,就是“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

黄宗江先生著文谈于是之,标题是“一代演员”。于是之是真正称得上这个崇高称号的。

2013年1月20日17时19分,于是之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于是之的新的生命又开始了。

(节选自《演员于是之》,王宏韬、杨景辉编,有删改)


【相关链接】究竟怎么演?一字一泪,哭腔哭调地演,还是另外的演法?研究一下生活吧。王利发这时一定不愿意哭,他要控制住自己,并在亲人面前装作轻松,当儿孙们欲哭时,他甚至还要申斥,为的是要他们迅速逃出这灾难的虎口。因此这个悲剧的小片段,就不能直接去演那个“悲”,而要多演那个对“悲”的“控制”,甚至强作欢笑。这么演就可以较含蓄些,也可能更感人些。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首都剧场因于是之、朱琳、英若诚这些艺术家曾在这个舞台上献过艺而大放光彩,所以每一个来此演出的人都会感到荣耀。
B.于是之在青少年时代就很刻苦读书,现在仍说自己还缺文化,表现了于是之一生对文化的不倦探求精神。
C.于是之最后一次演完《茶馆》后,因为觉得这场戏演得不太好,加上卸完妆后疲倦极了,就没有停车与观众告别,这成了他的终身遗憾。
D.于是之认为,要演好一个角色,关键在于使人物符合生活真实,富有含蓄性,这样的角色才可能显得更加逼真感人。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清华的梅校长和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的话,从正面盛赞了于是之杰出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艺术影响。
B.于是之主动申请并成功扮演《骆驼祥子》中的洋车夫老马,是因为他与这个角色非常熟悉,并且他在扮演老马时追求形神兼备。
C.于是之是一个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人。他的文章大俗近雅,很耐读,他的书法更受人称道,这些都得益于他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
D.本文撷取了于是之的若干人生片段,讲述了他在艺术追求上的突出成就,表达了作者对于是之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3.于是之成为“一代演员”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分析。
2020-11-10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江阴二中、要塞中学等四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产动画电影为何被幼稚化?

——从《大鱼海棠》说开去

刘杨

①7月上映的《大鱼海棠》是号称十二年磨一剑的精品力作,但是,伴随着票房乐观而来的却是两极分化的评价,如果从近年国产动画电影的水准来说,对于这部影片的某些批评确实过于严苛,但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着眼,这也许是我们反思当下动画电影陷入的瓶颈以及危机的一个契机。

②《大鱼海棠》受到批评暴露出来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制约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核心问题,“动画电影”是一个被误读的概念。从国际动画电影的发展来看,它并不是儿童电影,至少不只是儿童电影。世界范围内的动画电影大国,其产出的佳作哪怕在情节设置上偏重于儿童题材的,也基本上接近于全龄片种,即在审美上能被作为票房主力的中青年观众所接受的片种。而国产动画电影长期以来都是以低龄儿童为主要预设观众群,可以说基于概念误读,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低幼化倾向是主流,因此影片的审美层次是单一的。而在动画产业发达的国家,尽管动画电影的生产与传播路径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但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接受者,甚至是产业的推动者对动画电影的基本认知是可通约的,即动画电影并不是与成人电影相对而存在的儿童电影类别,而是与真人电影相对应而存在的电影类别。当然,我们不能说近年来中国的动画电影没有突破,无论是《大圣归来》还是《小门神》,直到《大鱼海棠》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拓宽市场定位、增加影片本土文化内涵的努力。

③中国的动画电影总是思想一深刻就变得很严肃和沉闷的原因在于低幼化的动画观念使得导演在影片的意义展开方式上是平面化的。而我们看到的不论是《千与千寻》《名侦探柯南》,还是《疯狂动物城》《功夫熊猫》等,影片在一套动画语汇中所呈现的审美层次体现在既有符合儿童审美心理需求的一面,也在动画制作上能够照顾儿童的形象认知感和故事层面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它们追问的问题和背后的人文关怀又同样可以引起成人的思考或观影兴趣。比如《功夫熊猫》的情节模式其实和美国很多真人大片一样,都有一个集体战斗中的英雄主义姿态,儿童看到的也许仅仅是正义战胜邪恶的成长故事,但在背后有一个更深刻的动因在于人如何在不同的社会身份掩盖下发现自己。

④相比之下,这两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显然缺乏这种审美的层次性。一方面,动画的制作方简单地认为只要有了CG技术就可以和国际对接,实则不然。技术本身是客观的,但使用技术的人是主观的,技术上的粗糙本身和儿童思维定式是相关联的,极为简单的动画形象设计也只能满足儿童的审美文化心理。另一方面,无论是《年兽大作战》这样的仿美风还是《大鱼海棠》的日系风,在动画技术的使用上有了明显的提高,画面唯美而精致,但其内在的情节都停留在幼稚的方面,这里不再赘述。还有一方面,也许是许多人都从未关注到的问题就是配音演员声音的幼稚化。尽管国产动画电影近年来的配音已经从少儿节目主持人转为聘请综艺界的明星献声,但这些影视名人在动画中凭声音出演时却失去了本人的特色,变成扭捏而非天真自然的儿童气的语音语调,从这个层面来说《大鱼海棠》比起译制片反而有其突破。

⑤我们还是要进一步回答为什么《大鱼海棠》相比于不少国产动画电影的整体质量有所提高却遭受到了更多批评。这固然是因为观众的期待值更高而造成的审美接受的落差更大,但期待值高的背后是因为在全球文化输出如此频繁的时代,中国的动画电影接受者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欣赏的范式正在被进口片所塑形。因此,如果国产动画电影依然秉持现有的路径不改变,其结果必然是路越走越窄。

⑥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也不能再依靠政府的政策保护避免产品之间的碰撞,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地应对。近十年所有的学术讨论和业界分析都指向动漫产业发展格局的改变需求,但动画电影的发展依然沿着原有的路径发展还在于中国有庞大的少年儿童的体量作为票仓。因此,无论是动画片还是动画电影都可以轻松地收回本钱。但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收回成本或者过分依赖于政府补贴与奖励,不仅无法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甚至连中国国内市场在政策保护逐渐减弱的情况下也会出现难以为继的现象。

⑦当我们面对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挑战已无法掩耳盗铃之时,只有制作方乃至批评界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症结有清晰的认识,对动画电影自身的创作规律有更准确把握才有可能真正突破瓶颈,动画电影的中国流派才有可能真正崛起。

(选自2016年《新华文摘》,有改动)

1.第②段中“通约”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下列对《功夫熊猫》成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电影的审美层次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的需求。
B.讲述了儿童都喜欢的正义战胜邪恶的成长故事。
C.该电影动画制作能够兼顾儿童的形象认知能力。
D.其背后的人文关怀能够引起成人的思考和兴趣。
3.概述第⑤段的主要内容。
4.下列对国产动画电影的“瓶颈”和“危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国内对“动画电影”这一概念一直理解不正确。
B.追求唯美的动画却在意义的展开上是平面化的。
C.即将失去政府的政策保护和政府的补贴与奖励。
D.国产动画电影面临来自全球化与市场化的挑战。
5.结合本文内容,请你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提出三点建议。
2020-11-0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叔本华把悲剧分为三种状况,第一种是起于邪恶的人物,第二种是起于盲目的命运和偶然的机运,第三种是起于普通的地位对立和相互关系。他认为第三种悲剧正足以显示“不幸”乃人生所固有,即人生即苦痛,悲剧的本质就在于显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所以真正的悲剧,既不是“盲目的运命”,也不是因为遭遇一极恶之人的陷害,而是“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是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产生的结果,这样才是最具悲剧美的。

曹禺先生的悲剧,也受到叔本华悲剧哲学的影响。曹禺先生对于《雷雨》的写作意图是这样说的:“《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结果,并不是报应,而是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四凤和周冲的遭际足以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错。”我们都知道周朴园是《雷雨》人物不幸的制造者,是罪恶的元凶,他是鲁侍萍和蘩漪这两个女性不幸的制造者。

按理周朴园这个人物应该死去才应顺应人心,但是曹禺让周萍死,四凤死,他让鲁侍萍疯,让蘩漪疯,最让人感到不平的是作为剧中唯一一个保持纯洁个性与充满理想与美好愿景的人物周冲竟然也死了,他一直是为着自己美好的梦想而追求,多么天真、纯洁的人物,最后还是为救自己所爱的人死去。唯独没有让周朴园死也没让他疯,曹禺让他活着,孤独地活着,这是为什么呢?这一点就非常符合叔本华的第三种悲剧的哲学观点,即“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曹禺正是从这样一个意义上安排周朴园的结局,让他孤独地活着,这才是最不幸的。

从这几个人物的安排,可以看出《雷雨》的实际情节和结局完全体现了作者的这个本意。中国古代的戏剧家、戏曲家在戏中大多主要以塑造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模式来表现好人和坏人之间的冲突,或者表现一些人间的悲欢离合、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等题材内容,或者表现大团圆的结局。他不写好人坏人的斗争,他所塑造的人物像周朴园、蘩漪,像周萍、陈白露,我们很难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而常常是好坏兼备,丑美并具。两者复杂地扭结在一起,这才体现了人性的深度,他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不是好和坏的问题,而是致力于反映人物精神追求方面的深刻痛苦,深入探索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艺术手段把这种精神痛苦传达得淋漓尽致,所以他就超越了传统戏剧模式。

曹禺同情的、批判的、痛诉的对象往往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也不是哪一个具体的阶级,而是整个社会,是人类自身。曹禺极为出色地塑造了蘩漪、陈白露这两个悲剧典型,十分成功地刻画了鲁侍萍和曾文清、周萍等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悲剧形象,这是曹禺对现代文学的贡献。曹禺悲剧给我们的启发是:关键在于要写出痛苦的深刻性。悲剧的“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而只是些“具有普通品德的人物,在普通的环境中,彼此处于对立的地位,他们的地位逼使他们明知故犯地、争着眼睛地相互造成了极大的灾难。而他们当中,没有一方是完全错误的”。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这样的悲就是深刻的悲,这是至悲,最美的悲。

(选自顾颖《从“叔本华第三种悲剧说”看悲剧美感》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叔本华说,“盲目的运命”和遭遇一极恶之人的陷害所造成的悲剧,并不具有悲剧美,最具悲剧美的是第三种悲剧。
B.受到叔本华悲剧观的影响,曹禺创作《雷雨》的意图是表现天地间的残忍,这在四凤和周冲的死上面得到了体现。
C.周朴园是《雷雨》剧中人物不幸的制造者和元凶,他的专制直接造成了四凤和周萍的死,他还逼疯了鲁侍萍和蘩漪。
D.《雷雨》实际情节和剧中人物的结局,很好地诠释了第三种悲剧的哲学观点,这使得《雷雨》跟传统戏剧截然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出叔本华将悲剧分为三种状况,并重点运用第三种悲剧的哲学观点来分析曹禺的《雷雨》。
B.文章的第二段引用曹禺的原话,印证了曹禺创作《雷雨》,受到了叔本华的悲剧哲学的影响。
C.文章将周朴园和部分主要人物的命运进行对比,主要是说明了周朴园的结局其实才是最不幸的。
D.文章由《雷雨》中周朴园、繁漪等主要人物谈到曹禺其他剧作的主要人物,增强了观点普适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戏剧家、戏曲家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在人物的矛盾冲突上,在剧本的结局安排上,相对比较单一。
B.中国古代戏剧写好人与坏人的斗争,悲剧源自邪恶人物,结局是好人好报、恶人恶报,这样的戏剧还不能称之为悲剧。
C.曹禺笔下的人物很难贴上好人坏人的标签,常常好坏兼备,丑美并具,人物形象更为鲜活,人物内心更有深度。
D.曹禺刻画了繁漪、周萍、陈白露等一系列悲剧形象,表达的不是一般意义的悲,而是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深刻的悲。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3年圆梦,福建晋江水流进金门

本报讯(记者刘益清吴洪刘深魁)“来水了!来水了!”5日上午,随着来自福建晋江、穿越约28公里陆海输水管道的碧水,在金门田埔水库喷涌而入,3000多名围观的当地民众欢呼雀跃。

“金门缺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这是金门发展史上的一件大喜事!”专程赶到晋江龙湖观摩通水现场会的台中市金门同乡会理事长蔡少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上午10点,晋江龙湖岸边的通水现场。随着与会领导、嘉宾共同按下启动按钮,一股股源自泉州母亲河晋江的清澈水流,经过龙湖南岸晋金供水公司泵站机组加压抽水,源源不断流向通往金门岛的陆海输水管道。2分钟后,这股清水流入金门田埔水库,宣告晋江水成功直供金门。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金门与晋江,隔围头湾相望,最近处仅5.6海里。长期受困于资源性缺水的金门民众,深怀从大陆引水入岛的梦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时,就十分牵挂金门同胞的饮水用水问题,对福建向金门供水工作,从提出论证到具体措施,多次部署、亲自推动,体现了为台湾同胞谋福祉、办实事的真挚情怀。1995年,两岸提出从福建向金门供水的构想。两岸相关部门和专家曾提出了从厦门、泉州等地向金门供水等多个方案。最后,由晋江向金门供水的方案获得各方认可。

23年来,经双方多次商谈协作,金门供水工程持续推进:2015年7月,福建与金门签署供水合同;2015年10月,大陆段率先开工;2017年11月,海底管道全线贯通;2018年5月,双方进行联合测试,具备通水条件。

为让金门同胞早日喝上家乡水,从国台办、水利部到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各相关部门和群众,均全力支持。晋江龙湖镇党委副书记施纯玺表示,龙湖是金门供水工程的取水口,工程建设从征迁起,群众就积极保护水源地,龙湖水质常年达到Ⅱ类标准。

供水工程日设计流量3.4万立方米,远期可达到5.5万立方米。福建水投集团副总经理朱金良表示,我们将继续做好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确保24小时实时监测水质水量,让金门同胞喝上安全优质的家乡水。

“盼了23年,终于迎来大陆的清水!”在金门接水仪式现场,金门自来水厂厂长许正芳表示,通水后该工程可满足金门未来30年中长期发展用水需求,并间接改善地下水枯竭与湖库水质不佳等问题,不仅造福民生,更有助于金门产业发展。

金门县民意机构负责人洪丽萍表示,通水完成了两岸民众的历史心愿,金门人感恩大陆实实在在的善举,将继续与大陆手牵手、心连心,希望今后两岸交流之路越走越宽。

(摘编自《福建日报》2018年8月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标题是新闻的主要内容,数字“23”表明金门供水工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强化了圆梦的意义。
B.新闻开篇用“来水了!来水了!”勾勒出激动人心的新闻场景,表达了金门民众的兴奋喜悦之情。
C.福建向金门的供水工作,从方案提出、论证到措施制定,都由福建相关部门和专家们一起全力推动。
D.文章报道了福建向金门供水的原因、历程,并指出其影响和意义,让读者对供水工程有更全面的了解。
2.下列对本新闻报道特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同乡会理事长蔡少雄、水厂厂长许正芳的话,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B.本文使用不少的数字信息,有的表长度、有的表时间、有的表流量,增强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
C.本文报道金门通水这一新闻时,介绍了背景材料,目的是使新闻具有沧桑感和历史意义。
D.本文末段与标题呼应,既让文章结构谨严,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增强了新闻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做好通水工程的维护管理,确保水质水量,可以满足金门未来发展用水的需求,造福民生。
B.本文对晋江水直供金门的事实进行报道时,加入了官员和民众的反响,淡化了新闻的客观性。
C.本文记录了金门通水的历史时刻,该事件标志着两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两岸的交流。
D.经双方多次商谈协作,金门供水工程历时23年终于完成,体现了“两岸一家亲”的美好情感。
2020-07-13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谈诗歌朗诵

朱光潜

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和新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占优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歌的内容相称。这不免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人民为什么爱诗歌?理由也许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这个道理从我国一些传统剧种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许多旧剧的台词并不那么完美,可是演唱起来,却有极大的迷人的力量。不妨把《霸王别姬》《林冲夜奔》的台词改成白话,请最好的演员用话剧的方式去表演,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话剧本不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而诗歌按照它的本质却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的。

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其中,表达感情是基础,顺着自然的倾向,是自发的,倾泻的,无控制的,容许金粒与泥沙俱下的;而音律的形式按照规律的要求却是自觉的,有控制的,不但要披沙拣金,而且要用一定的模型把金粒熔成一定的形象。这样通过音律形式对思想感情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不是生糙自然的思想感情,而是经过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洗练和提高的思想感情。对于朗诵诗歌来说,做到这一步,才能算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

这只是理想。要实现这种理想,还要凭实践中的辛苦摸索才可以获得。在摸索之中要做的事很多,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习。我国历代诗人都特别重吟咏的功夫,过去诗文评家教人读诗,也强调要懂诗就必须学会诵诗。有人甚至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会诵诗,即对诗“终身为门外汉”。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书经》里就已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永言”就是《乐记》里所说的“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式的朗诵能维持到两千年左右,不能单是凭习惯的惰力,因为诗歌所要表现的情调是比较深永的,低徊往复的,走曲折线而不是走直线的,所以表现方式也要有相应的低徊往复和曲折。长言才能在低徊往复之中把诗的“意味”“气势”“骨力”和“神韵”玩索出来,咀嚼出来,如实地表达出来。假如这个看法略有一些道理,我们也就可进一步认识到诗歌的朗诵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办法。

目前诗歌朗诵不少是侧重表达感情的,有时是近于表演的。在节奏上大半不但不是“长言”,而且比语言的自然节奏还要快一点,急促一点,低徊往复的少。这和我们过去朗诵的传统有很大的距离。责任当然不能完全在诵诗人,毛病恐怕大半还是在诗本身。如果诗本身见不出音乐美,诵诗人当然就不能凭空添上音乐美。这就要求诗人们在语言和音律上多下更严肃的功夫。诗歌朗诵已经把诗歌的语言和音律问题很突出地提出来了。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戏曲中的台词与话剧台词要求不同。
B.朗诵中低徊往复是表达深永情感的需要。
C.过去的诗文评家认为诵诗是懂诗的前提。
D.旧诗在形式上的不足是由长言来弥补的。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直接指出了诗歌朗语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出了全文的论题。
B.文章举《霸王别姬》之例,是为了说明演员在传统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C.未经音律形式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诗歌朗诵表达出的感情易流于生糙。
D.诗歌朗通的成败不完全取决于朗诵者,诗歌本身的音乐美也非常重要。
3.如何纠正诗歌朗诵中“演话剧念台词”的倾向?请简要概括。
2020-07-12更新 | 2237次组卷 | 6卷引用: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精选练习)学易精品同步课程-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
19-20高一下·北京海淀·期末
9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禺传

田本相

①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②“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不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③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④他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阶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⑤《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他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说他是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他的创作纲领。在这里没有一条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刻地为他把握着,感受着,创作的规律也在其中蕴藏着。坦诚而率真,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造的灵感,创作的过程,其它如人物的借鉴和创造,形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艺术的分寸感等等,都为他天才地感到了,即使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以及对宇宙的憧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但是,《雷雨•序》贯穿的一个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是情感的汹涌激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场景的诞生,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情感酿成戏剧中的氛围和情境。不论他称它为情感、情绪也好,或者称它为“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也好,但都是他创作中所强烈感受到的。他曾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

(节选自田本相同名作品)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创作《雷雨》之前,曹禺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舞台经验,并且进行了文学创作实践。
B.文本第二段大量使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曹禺青年时代困苦的生活环境和苦闷的情绪。
C.《雷雨•序》道出《雷雨》创作的“秘密”:曹禺天才般地领悟到了戏剧创作的规律。
D.压抑的情感成为曹禺进行文学创作的原动力,《雷雨》文本创作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宣泄。
2.曹禺创作文学名著《雷雨》一经发表,名动天下。请结合文本,概括曹禺创作《雷雨》前后的情感变化历程。
3.曹禺说,他并不清楚《雷雨》的创作目的,只是凭着感情的驱动完成:“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而另一种文学创作方式,则是创作前有明显目的性,主题鲜明,如《平凡的世界》《巴黎圣母院》等。你更欣赏哪种创作方式?请简述理由。
2020-07-1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101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什么?

①不久之前的报纸披露,有专家倡议部分恢复繁体汉字。人们可以从繁体的汉字之中读出古人造字的匠心,例如“爱”之中包含了“心”,“親人”必须相见,如此等等。繁体汉字的阅读和书写犹如拜谒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有机会再次向祖先表示由衷的敬意。

②当然,汉字的“繁简之争”由来已久。反驳的声音迅速传来。繁体汉字笔划繁杂,孩童的识字必须耗费巨大的精力,甚至有可能畏难不前。一些人举出了几个典型的例子——先生们,请默写“簫、齊、鸞、齡、靈、叢、釁”这么几个字,感觉如何?

③如果允许插嘴凑趣,我愿意追加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使用篆书书写。篆书不仅更为接近古代的象形文字,形象直观;而且,篆书的历史更为久远。繁体汉字来自祖先的创造,篆书来自祖先的祖先。不能抱怨这种要求的刁蛮无理,若根据专家的逻辑,篆书与繁体汉字无非是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别罢了。

④相信我——提出篆书书写的意图并非制造某种夸张的调侃,而是再现文字史的概貌。篆书构成了文字史的第一个鼎盛期。众所周知,繁体汉字的流通大约中止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事实上,文字史内部另一个更大的转折是篆书退出日常的书写领域——时间大约是汉魏之际。我想指出的是,从篆书开始,或明或暗的汉字简化运动几乎始终活跃于文字史之中。总之,篆书、隶书、楷书以及相继而来的行书和草书无不包含了简化的意图。

⑤我不想纠缠每一个字的简化方案,也不想谈论隶书之后诸种字体性质各异的简化特征,我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是:那些专家为什么未能察觉文字史内部如此明显的演变倾向——为什么未能察觉,恢复繁体汉字恰恰与古人的理念背道而驰?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究竟是什么?

⑥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不胜枚举。从四大发明到长城或者大运河,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绚烂的唐诗宋词,历史曾经将一笔又一笔享用不尽的财富转交给后人。这些财富的内容如此丰富,以至于许多人常常遗忘了最为重要的一笔——古人的创造精神。

⑦偶尔能听到一种舆论:我们这个民族温柔敦厚,拘谨含蓄,很少显示出蓬勃的创新冲动。这种观点显然不对——一个没有创新冲动的民族怎么可能留下那么多文化遗产?但是,多数人愿意承认另一个特征:我们这个民族崇尚古人,尊重传统,敢于自我作古、独树一帜的人并不太多。对于某些人说来,古人的辉煌业绩时常悄悄地转化为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牢笼。这时,一个问题愈来愈尖锐: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什么?

⑧我想更多地提到“古人的创造精神”。相对于依循古制,创新远为艰巨。微信公众号:沈姐的语文课堂。创新不是单纯地依靠灵感、聪明和想象力,更为重要的是,创新还包含了历史条件的深刻洞察。创新意味着在最为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实施新的举措。为什么篆书消亡于汉魏之际?历史条件的改变无疑是极为重要的诱因。公务文字交流数量的急剧增加,书写工具的改变,这一切无不迫切地召唤另一种更为便捷的新型字体。这时,文字创新及时地赢得了一个空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汉字简化存在相近的理由:文字交流的规模前所未有,书写工具的日新月异,大众的识字如何更为容易,孩童如何启蒙教育——这时,汉字的简化成为一项疏通瓶颈的文化工程。尽管如此,对于许多人说来,一个小小的不适已经足够瓦解创新的冲动。

⑨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什么?至少可以从文字史的演变察觉,古人曾经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积极互动。如果想到的仅仅是恢复繁体汉字而没有意识到这些汉字的来龙去脉,没有意识到隐藏于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背后不懈的创造精神,那么,这种做法业已迹近于买椟还珠了。

⑩许多人已经熟悉了李鸿章的形容:现代社会的降临乃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科技,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各种剧烈的震荡纷至沓来。这时,古人的现成经验显然不够用了。期求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以前的古人完整地解答当前遭遇的问题,只能证明我们的平庸和懈怠。古人的业绩属于过去,古人给予我们的最大馈赠毋宁是:如何创造自己的时代。

⑪无论是争辩汉字的繁简还是别的主题,“古人的创造精神”必须成为我们关注的首要内容。

(有删改)

1.根据文意,第③段中“专家的逻辑”是指什么?
2.联系全文,下列有关“繁简之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繁简之争不仅是选择汉字形体的争议,更显示出思想观念的差异。
B.主繁方从字形的文化内涵角度强调恢复使用繁体字利于传承文化。
C.主简方从书写的便利实用角度强调简化繁体字与传承文化不冲突。
D.繁简之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恢复繁体汉字,因而是全文的中心话题。
3.概括第④段的大意。
4.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5.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试分析下列事例中所体现的“创造精神”。
近几年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如淘宝、京东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模式。
2020-07-10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彭浦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