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新乐府?人们通常依据的是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其收录标准说得明白:一是唐世,二是新歌曲。但由于郭茂倩依据了丰富的音乐文献,且依据的音乐文献大多失传,其界定的具体依据,今天我们是无从得知的,这就给后人造成了困扰,比如,哪些作品曾经是唐代的新歌曲?《乐府诗集》收录的新乐府并不完整,究竟应该如何界定、补辑,一直处在争论之中。

早在1995年葛晓音《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一文,对新乐府应该如何界定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她对唐世之新歌予以绝对的认可,据此进一步提出新乐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乐府指从旧题乐府中派生的新题,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取法汉魏古乐府,形成以”“”“”“为主的新题歌诗。狭义的新乐府指广义的新乐府中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的部分歌诗。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歌辞性标题只能是代表了一部分的乐府,有些乐府并不具有典型的歌辞性标题,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中绝大部分就不是这类题目,所以若以此衡量恐怕会遗漏一批新乐府辞;有些诗题虽带有”“”“等标志,但未必就是乐府诗,如刘禹锡的《城西行》就不在其乐府卷中。因此,此标准仍然有待完善。其后,人们纷纷尝试制订更为具体的判定标准。人们之所以不断探讨新乐府判定标准,就是因为看到了新乐府蕴含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其中反映时事、为民请命、总结一代之兴亡经验教训的乐府作品,体现了新乐府诗人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良知,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学价值。采用新乐府的形式记录历史、反映现实民生、追求理想政治,也是中国古代士人艺术理想与政治理想的完美结合。

然而由于人们对《新乐府序》的解读不同,新乐府的界定标准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拟定的标准或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都不能完美诠释唐代新乐府,这里就给研究者留下进一步开拓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还有新题乐府的概念。新题乐府侧重于表达题目的创新,其实和新乐府是一回事。根据实际创作情况来看,唐人所说的新乐府很丰富,既包括如元(稹)白(居易)新乐府那样揭露现实、批评政治的作品,也包括如娱乐场合演唱的作品。至于唐后,历代不乏题为新乐府的作品,都属于诗人的拟作了。

(摘编自张煜《新乐府相关问题辨析》)

材料二:

认为新乐府概念不明而质疑新乐府运动存在的观点,主要源于对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的误解: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人们在解读时,基本是将通假为,认为是未尝被于声。如2017年版中华书局点校整理本的《乐府诗集》,在其出版说明中直说新乐府辞是辞拟乐府而未配乐。有的学者在引用该文献时,也是径直改为未尝被于声,如黄耀堃《音乐与讽刺——新乐府考》等。据此理解就导致唐世之新歌未尝被于声互相矛盾,导致乐府与诗的边界也不清晰,其未诏伶人者,远之若曹陆依拟古题之乐府,近之若唐人自撰新题之乐府,皆当归之于诗,不宜与乐府淆溷也(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张煜《新乐府辞研究》指出,在文献出现的不同场合有不同含义,郭茂倩对新乐府辞的界定是有其标准的,而新乐府辞是当时已经入乐演唱的或是清唱的乐府歌辞2017年,乐府学研究用力最深的吴相洲先生又对这段话重新进行解读,并在《文学遗产》发表《论郭茂倩新乐府含义、范围及入乐问题》,该文认为‘唐世之新歌’,意为唐代乐府新歌辞,名称来自《乐府新歌》等歌录;‘辞实乐府’,是说其乐府性质确切无疑;‘未常被于声’,意为不经常表演,而非从不表演。这就解决了郭茂倩关于新乐府的界定前后矛盾的问题。

从现存文献来看,《乐府诗集》所录新乐府,部分确有入乐的记载。如李峤《汾阴行》,孟棨《本事诗》所载,云:天宝末,玄宗尝乘月登勤政楼,命梨园弟子歌数阕。有唱李峤诗者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不终曲而起,曰:‘李峤真才子也。’其他如刘禹锡的《泰娘歌》《捣衣曲》等。

因此,新乐府是以歌辞性质被收录于《乐府诗集》的,这些歌辞虽不常配乐演奏,但仍有被采入乐府机构演唱的机会,从而实现乐府诗的相应功能,实现创作者的心理期待。白居易的《新乐府》组诗正反复表达了这种被采诗的愿望。

(摘编自万紫燕《论新乐府的歌辞性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郭茂倩对新乐府的界定标准是正确的,但他所依据的音乐文献大多失传,因此按照郭茂倩的标准很难界定新乐府。
B.尽管葛晓音对如何界定新乐府进行了深入 的探讨,且提出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但这一标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C.对新乐府的界定始于郭茂倩,其后人们不断尝试制订新的界定标准,但都不尽如人意,仍需进一步开拓研究。
D.对“未常被于声”中“常”字的不同解读导致人们对郭茂倩的新乐府界定的不同理解,直到吴相洲确定为“尝”后,这一问题才解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人们对郭茂倩新乐府的界定有误读,但材料一并没有对此给出自己的解读。
B.有些唐代诗歌标题中虽然有“歌”“行”等标志,但仍不属于新乐府,因此新乐府的标准仍然有待完善。
C.按照《乐府诗集》“出版说明”对“未常被于声”的解读来界定乐府,可能会使乐府与诗的边界不清晰。
D.材料二认为,新乐府作品有的已人乐,有的未人乐,但创作者们还是有被采诗入乐的心理期待。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论证新乐府具有歌辞性质观点的一项是(     
A.“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
B.“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任华《寄杜拾遗》)
C.“文人乐府,亦有不谐钟吕,直自为诗者矣。”(冯班《钝吟杂录》)
D.“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旧唐书·李贺传》)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结合材料一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将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归入新乐府的理由。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对学生来说,在劳动实践中,不仅可以掌握一些劳动知识、收获一些生活技能,而且能够培养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不仅更加自信快乐地面对当下的学习与生活,而且更有能力、更有勇气开启今后的幸福人生。所以说,劳动是创造的基础,是人成长所需之课堂。把劳动教育进行到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发力,三管齐下。

学校是主阵地,应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注重系统培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一些与家政、手工、园艺、耕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的劳动实践课程,培养学生自觉参加劳动,学会诚实劳动,把劳动教育理论化、课程化、生活化。

家庭要多注重日常养成。加强劳动教育,不能止于课堂。家长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有助于在孩子心中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一定要多放手让孩子做事,不要舍不得,要把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让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小到整理书桌房间,大到参加家务劳动,从点滴处培养劳动意识,在经常性的家务中养成劳动好习惯。

社会要发挥协同作用,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除了搭建多样化实践平台,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实践需求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汇聚正能量,强化舆论引导,积极涵育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广大医护人员、公安干警、人民解放军、社区干部、公益志愿者,挺身而出、舍生忘死,昼夜奔波在抗疫第一线,坚守岗位,不胜不休,为阻击疫情贡献着实实在在的力量,创造着一个个高光时刻,理当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厚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赞美和学习的榜样。钟南山、李兰娟、陈薇院士这样的侠之大者就是我们应该追的明星偶像

(摘编自于洪良《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学校家庭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材料二:

有人也有疑问,智能化时代加速到来,还有必要提倡劳动教育吗?其实,劳动教育对于人生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中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

(摘编自张凡《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材料三:

学校要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在于对家庭劳动教育给出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要积极调动和开发有利的社会教育资源。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这即是学校发挥主导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校可以通过家委会等家校互动机制,协助家长指导学生在家庭中从事日常生活劳动,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多种多样,不可能全部在学校课堂上习得,更多地要依靠家庭生活场城,依靠家长的示范、引导、教育。学校可以制作指导手册,提出教育要求,并通过组织劳动教育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日常生活劳动技能。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学校不是专门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教学场所,劳动教育资源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大课堂中。学校还可以利用区域内的资源,借助于职业技能学校或与劳动教育基地、厂矿企业等联合开发校外劳动教育课程,延伸学生对于当代劳动形态的理解,贴近劳动人民,形成社会主义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念。《意见》特别提出劳动周的实践要求,小学高年级以上就需要寻找合适的社区、社会劳动场所,安排集中的劳动锻炼。设计劳动周课程应凸显集中的集体劳动中的合作性特征,不仅每个学生要有各自的劳动体验,而且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劳动的社会合作性,懂得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如何协调、劳动权益如何维护等,形成劳动教育中的社会参与素养。

(摘编自牛瑞雪《中小学如何构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推进劳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协同发力,其中学校是负主要责任的一方。
B.家长日常对孩子言传身教,让孩子通过做家务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就能使孩子产生“劳动光荣”的意识。
C.社会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协同作用,主要表现在搭建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多样化实践平台,强化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D.智能化时代开展劳动教育,不仅可以让人掌握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更能培育劳动精神,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对文章观点进行阐述。
B.材料二立足当下,着眼人生,回溯历史,有力地批驳了某些人对提倡劳动教育的质疑。
C.材料三采取总分式结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
D.三则材料都紧扣劳动教育问题展开论述,观点鲜明,层次清晰,但论述侧重点各有不同。
3.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B.清朝刘蓉《习惯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
C.清朝朱柏庐《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D.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复兴中学拟在新学年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请根据你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从如何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角度向学校提出建议。
2021-05-07更新 | 2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1高三下·山东·专题练习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网络短视频迅猛发展,并因其广泛的影响而备受关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40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18亿,占网民整体的87.0%。在我国网民使用各类应用时长的占比中,网络视频(含短视频)位居第二,时长占比达到12.8%,仅次于即时通信的13.7%。

历史上,媒介技术的发展、应用与普及,总是带来新的信息呈现与传播方式,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思维和价值观念。作为数字时代催生的内容形态,网络短视频逐渐发展成一种新的叙事方式、信息来源、传播方式、自我表达与交流空间,日益孕育并塑造着新的认知心理、审美体验、价值偏好,其中既充满了便利和机遇,也存在着风险和挑战。

相对于传统专业的长视频拍摄制作,短视频制作的门槛和成本较低,增加了普通公众自我表达的机会和社会参与的形式。短视频充分发挥视听语言的优势,并在极短的时长内快速推进情节、表达观点,内容呈现直观生动,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强,更易调动情绪、引发共鸣,可以形成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短视频直观具象的内容呈现,更易于理解,有助于加速信息在更加广泛群体中的推广普及。此外,短视频与移动化、伴随性密切相关,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短视频,观看时间和场景更加灵活,填补了人们的碎片时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网络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流行也引发了人们对其负面影响的忧虑。短视频由于时长所限,往往难以展开深入探讨与思考,有些片面或肤浅的内容甚至会让人们忽视内容的本质和信息的深层内涵。短视频需要迅速吸引并抓住观众,有的短视频过于追求在极短时间内形成冲击力,对内容的完整性和严谨性有所放弃,可能影响人们的审美追求,造成对刺激的渴求。

伴随着愉悦感的阈值不断提高,网络短视频可能导致闲暇无聊感的提升,使人更容易感到焦躁、沮丧,甚至失落空虚。本来用以填补碎片时间的短视频,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人们注意力的日渐分散,使人们变得难以沉下心来、集中精力进行深入的思考。由于制作门槛低,短视频内容良莠不齐,而快餐式的信息传播,在降低了信息获取门槛的同时,也容易使用户被断章取义甚至偷换概念的信息误导。而在商业化、市场化和流量变现等因素的驱动下,有的短视频制作者为博取流量甚至刻意歪曲逻辑或事实,传递出不当的价值观念。

网络短视频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将与其他传播媒介形态并存、融合发展。短视频和长视频,网络视听与图文阅读,可以并行不悖,但确实需要反思、引导和治理。人们应当善用这柄数字时代的双刃剑,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正视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生活的现实,并多一些自我反思,提醒自己,牢牢把握生活的控制权,合理分配时间、安排短视频使用。

(摘编自蒋俏蕾《短视频发展中自律与创新同样重要》)

材料二:

一项调查显示,有49.1%的受访者每天花费半小时以上浏览短视频,而有66.3%的受访者表示曾在网上发布过自己拍摄的短视频。然而,在那些多则几十秒,少则数秒的短视频中,真正反映现实生活、记录真善美的寥寥无几,盲目模仿、恶搞低俗、内容涉黄……渐成网络新宠的短视频,日渐暴露其良莠并存的内容生态现状。

一些短视频兼容了碎片化接受情境和感官化内容形态两种特征,迎合了受众填补闲暇时间的需求或获取感官刺激的心理,某些内容已经触及了法律底线。短视频低俗化现象泛滥,归根结底是平台为了短期变现快速获利而无所不用其极。动辄数十亿的市场规模,早就让不少失控失序的平台急火攻心,在野蛮生长期选择了下三路发展。但凡监管稍有疏漏,利益驱动之手就会赚得盆满钵满,而短视频平台为了利益,往往对某些低俗内容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长足发展,用户尤其是年轻受众正逐渐从围观走向参与。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年轻受众群体正处于三观塑造期,他们所追逐的流行风潮,必将润物细无声般内化于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之中。

短视频虽短,监管不能。虽说一些用户为追求感官冲击,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包含低俗内容短视频的传播空间,但从净化网络空间计,短视频内容仍需要以符合法律规定、尊重公序良俗为底线。整治低俗内容,不能仅靠平台把关审核,监管部门要主动治理、防患于未然,尽快完善针对网络内容管理和内容生产者的相关法规,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惩戒机制,形成对不良低俗以及违法违规内容上传者的威慑效应。

(摘编自吴学安《短视频虽短   监管不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显示,中国网民人口数量、短视频用户规模巨大,大部分网民使用网络仍然以即时通讯为主要目的。
B.媒介技术的发展、应用与普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思维和价值观念,必将带来网络短视频的迅猛发展。
C.网络短视频的内容易于理解,观看时间和场景灵活,有助于信息的推广传播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
D.当下的短视频平台内容以假恶丑为主,低俗化现象泛滥,对青少年用户造成恶劣影响,平台要对此做好监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运用视听语言、制作快速、生动呈现、感染力强,可以形成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
B.短视频因时长短,情节推进迅速,而无法引导人们走向深入,让人们的认知变得肤浅。
C.短视频制作的门槛和成本较低,目前我国有超过半数的民众曾发布过自己拍摄的短视频。
D.短视频市场巨大的利益让网络平台失控失序,靠满足受众的感官刺激来追求利益最大化。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短视频描述中不属于危害网络空间的一项是(     
A.母亲教孩子使用筷子,并反复说明筷子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B.一位姑娘在电梯中跳舞,并多次用手或腿阻挡电梯门关闭。
C.夕阳下,两位老人背对镜头,手牵手沿着铁轨走向远方。
D.某主播将若干个不文明的视频剪辑到一起,进行讽刺挖苦。
4.论证讲求严密性,请结合文本分析材料二论证的严密性。
5.当前应该怎样规范短视频市场?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2021-04-28更新 | 14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北江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1高三下·广东·阶段练习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学是教育机构,也是研究机构,但大学存在的主要原因既不能从它向学生传授纯粹知识方面寻找,也不能从它为院系成员提供纯粹研究机会方面去寻找。

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一所大学的任务就是师生一起运用想象力去获得知识经验。

大学传授知识,但它是富有想象力地传授知识。至少,这就是大学对社会应履行的职责。充满活力的气氛产生于富有想象的思考和知识的改造。在此,一件事实将不再是纯粹的事实,因为它被赋予了全部的可能性。记忆不再是一种负担,因为它如同我们梦境中的诗人和我们的目标设计师一样富有生机。

想象与事实不能分离,想象是探明事实的一种方式。它的作用在于,引出适应于事实的一般原则(正如事实的存在一样),并对符合这些原则的各种可能性进行理智考察。它能使人建构一种新世界的理智的远见,并以提出令人满意的目标来永葆生活的热情。青年人是富于想象的,如果通过训练使想象力得到增强,这种想象的活力大都能保持终身。世界的悲剧在于,那些富于想象力的人经验不足,而那些富有经验的人又贫于想象。蠢人们凭想象行事而缺乏知识,学究们又凭知识行事而缺乏想象,大学的任务就是要将想象力和经验融为一体。

而大学对想象力的培养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在现时代,恶化的可能性已大为增加。在一个大机构中,作为新手的年轻人,必须服从命令,照章行事……其结果是只注重经验而职业后期所需的想象力很容易在早期被践踏。这仅是更多的一般事实的一个事例,即所需的良好技术只能通过那些易于摧残心智活力的训练去获得,而这种心智活力本应是要指导技术性技能的。这是教育中重要的事实,也是大多数困难的症结所在。

大学为诸如现代商业或传统一类的智力化职业做准备的方式在于增进对作为职业基础的各种一般原则的富于想象的思考。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他们在将具体事务与一般原则相联系的过程中已经践行过的想象,进入其技术学徒制阶段。具体事务也就获得了意义,并例证了被赋予的那种意义的原则。因此,一个人要受到适当的训练,应期望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必需的习惯去获得想象的训练,而不是单凭经验去做苦工。

大学如何培养想象力呢?想象力是一种传染病,它只有通过其成员自身也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大学进行交流传递。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具有想象力。那么如何让教师有想象力呢?就让他们与正处在一生中最有朝气、最富有想象力时期的青年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吧。

想象力和学问的结合需要悠闲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气氛,需要多种多样的经验,需要那些在观点上和智力训练上不相同的心智相互激发。还需要在促进知识的发展时,为周围社会的成就而自豪的兴奋和自信。

大学应该成为年轻人和年长者共同进行探险的故乡。

(摘编自怀特海《想象力:大学存在的理由》)

材料二:

无论教育以什么为目的,它绝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绝不能使他们的这些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弱。

因此,教育应该想方设法地提供便利,让某个专业的学生了解其他专业所使用的方法,已经取得的成就,人们的希望和理想,遇到的挫折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我们不可能有足够的知识,但是我们不能以此为由,不去探求尽可能多的知识。我们还是鼓励一个人拓宽视野,这样他就能超越目前这个他似乎被认为应该生活在其中的狭小世界。一般来说,不下大功夫,没有老师的帮助,大多数人是无法认识这个世界的。懒惰、无知、教条主义、蒙昧主义、厌恶思考与辩论、仇视新生事物,更有甚者,人们对相邻学科充满嫉妒和忧虑,唯恐其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所有这些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障碍,必须揭露并克服。

我还要假设:一般来说,人类有权提高其思维能力与感知能力,无论社会在技术上多么迫切需要;较之批判性思维、自由的想象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康的个人生活,社会的安定与社会公德不一定更受欢迎。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能够也应该成为人类实现这些目标的有力工具;无论如何,它不能是一种障碍。

要实现这一目标,人们就不能依靠规范,而只能依靠例证——必须发现或培养一些具有足够的知识、才能与想象力的教师,他们会把自己的学识传授给学生。我们一定遇到过好老师,他们极具人格魅力,能使学生焕然一新。我们需要有才华的阐述者。有才华的阐述者,几乎能使任何话题变得趣味盎然,但还是有思维能力的指标。

(摘编自以赛亚·伯林《教育在于培养思维与想象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不是向学生传授纯粹知识,而是师生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的研究,并运用想象力去获取知识经验。
B.让师生保持知识与火热的生活之间的相应联系,需要大学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的研究。
C.运用想象以引出适应于事实的一般原则并理智考察符合该原则的各种可能性,能使人具有建构新世界的理智的远见。
D.人们必须揭露并克服懒惰、无知、教条主义、蒙昧主义等认识世界的障碍,尤其要消除对相邻学科的嫉妒和忧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只有富有想象力地传授知识,才能让一件事实不再是纯粹的事实,让记忆富有生机而不再是一种负担。
B.通过训练得到增强的想象力大都能保持终身,所以对青年进行想象力的增强训练,同时将经验有机融入,就成了大学的任务。
C.没有自由的气氛、多样的经验、不同心智的相互激发,以及为社会成就自豪的兴奋与自信,想象力与学问将难以结合。
D.超越目前似乎被认为应该生活在其中的狭小世界,要下大功夫,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人们大都无法认识这个世界。
3.下列各项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邢沁妍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大学的任务是师生一起运用想象力去获得知识经验”无关的一项是(     
A.讲授结构力学核心知识,按知识模块进行层级细分,在课堂上逐一讲析,以帮助学生巩固、深扎每一个知识点、能力点。
B.从“概念”出发指导“应用”,再从实际应用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后,引导学生逐步探索背后隐藏的概念和原理。
C.请马来西亚留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内容,找一些家乡日常生活中的“结构”应用,与同学们分享,共同领略马来西亚建筑风格。
D.播放2020年疫情暴发时建设火神山医院的视频,介绍工程建筑涉及的力学概念,让学生感受结构力学的重要作用与强大魅力。
4.材料一论证结构清晰严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大学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021-04-28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学科网2021年高三5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广东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文件,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等六大体系基本形成,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实现规模化生产,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实现市场化应用。

智能汽车既是人工智能与机械化的结合,也是信息文明时代人、社会和智能相互融合的一种方向,是智慧城市的一个要素。构建智能汽车的六大体系,是同时发展实现目标,还是分时间和重点一个个突破,这个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而智能汽车能不能上路,既在于技术是否实用,也在于与之相关的社会要素是否配套,因此,尽管智能汽车的六大体系需要推进,但还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套发展。

按照科技与社会关系的架构,技术的发展在先,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推动力量,因此,技术是先行者,之后,人类社会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适应技术创新。现在的智能汽车就是如此。一方面,需要对原有的交通规则进行修改,或者重新制定智能汽车时代的交通规则;另一方面,必须要解决智能汽车的伦理问题——对人类社会的伤害减到最小或接近零。哲学家菲利普·福特1967年提出了一个哲学难题,在智能汽车时代,这一问题可能会更加凸显和尖锐。

无论智能汽车的技术如何尖端和适用,道路基础设施如何先进,智能汽车上路也会有产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在事故将要发生时,AI的选择是挽救路人还是保护汽车中的乘客,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2018年8月,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大规模调查结果,揭示了自动驾驶汽车在全球不同国家的伦理偏好以及这些偏好的区域差异。对233个国家的受访者进行的调查表明,不同社会的伦理具有共性,保护人类的生命,而非其他动物的生命;拯救多人的生命,而非少数人;保护年轻人的生命,而非老年人。

智能汽车无论是否出现事故,法律上该负什么责任,也必须在智能汽车上路前制定规则。而如今,社会配套方面并没有制定相应的规则。2018年3月18日晚,美国Ube r的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撞上了49岁的妇女伊莱恩·赫茨伯格,并导致其死亡。2019年11月19日,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宣布,车祸主要归咎于Ube r脆弱的安全文化,公司的法人代表要负主要责任。但是,这并不是法律上的判决。而且,当时Ube r自动驾驶汽车上还有一名安全员,并非完全无人驾驶。

在未来,如果完全是无人驾驶,出现事故是公司法人负责,还是智能汽车的设计者负责,抑或智能汽车的运营者、审批者负责,或者是都有责任?种种伦理和法规,都是需要在智能汽车上路之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张田勘《智能汽车六大体系之外,伦理和法规同样重要》)

材料二:

智能汽车与一般所说的自动驾驶不同,它指的是利用多种传感器和智能公路技术实现的汽车自动驾驶。智能汽车首先有一套导航信息资料库,存有全国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城市道路以及各种服务设施(餐饮、旅馆、加油站、景点、停车场)的信息资料;其次是GPS定位系统,利用这个系统精确定位车辆所在的位置,与道路资料库中的数据相比较,确定以后的行驶方向;道路状况信息系统,由交通管理中心提供实时的前方道路状况信息,如堵车、事故等,必要时及时改变行驶路线;车辆防碰系统,包括探测雷达、信息处理系统、驾驶控制系统,控制与其他车辆的距离,在探测到障碍物时及时减速或刹车,并把信息传给指挥中心和其他车辆;紧急报警系统,如果出了事故,自动报告指挥中心进行救援;无线通信系统,用于汽车与指挥中心的联络;自动驾驶系统,用于控制汽车的点火、改变速度和转向等。

对车辆的操作实质上可视为对一个多输入、多输出、输入输出关系复杂多变、不确定多干扰源的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控制过程。驾驶员既要接受环境如道路、拥挤、方向、行人等的信息,还要感受汽车如车速、侧向偏移、横摆角速度等的信息,然后经过判断、分析和决策,并与自己的驾驶经验相比较,确定出应该做的操纵动作,最后由身体、手、脚等来完成操纵车辆的动作。因此在整个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人为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一旦出现驾驶员长时间驾车、疲劳驾车、判断失误的情况,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通过对车辆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可以提高车辆的控制与驾驶水平,保障车辆行驶的安全、畅通、高效。对智能化的车辆控制系统的不断研究完善,相当于延伸扩展了驾驶员的控制、视觉和感官功能,能极大地促进道路交通的安全性。智能车辆的主要特点是以技术弥补人为因素的缺陷,使得即便在很复杂的道路情况下,也能自动地操纵和驾驶车辆绕开障碍物,沿着预定的道路轨迹行驶。

(摘编自百度百科智能汽车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国标准智能汽车六大体系,届时我国的智能化汽车将实现规模化生产、市场化应用。
B.智能汽车能否上路,既取决于技术是否实用,也取决于与之相关的伦理、法规等社会要素是否配套,不可操之过急。
C.哲学家菲利普·福特提出的关于智能汽车发展的哲学难题,今天可能会更加凸显和尖锐,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D.智能汽车的导航定位、感知信息、预防碰撞、紧急报警、无线通信、自动驾驶等系统,实现的是线性的控制过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等体系建设方面较为落后,所以国家11部委专门制定发展战略。
B.自动驾驶汽车虽在不同国家、区域有不同的伦理偏好,但在保护人类生命而非其他动物的生命方面是一致的。
C.在事故将要发生时,AI的选择是挽救路人还是保护乘客的问题之所以棘手,在于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
D.对智能化车辆控制系统的研究完善相当于延伸扩展了驾驶员的控制、视觉和感官功能,能促进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智能汽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车联网、云平台等通信系统研究
B.智能转向、制动等执行系统研究
C.蓝牙、影音等车载娱乐系统研究
D.摄像、毫米波雷达等感知系统研究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智能汽车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主流文学一般而言更加关注现实和历史,而科幻文学关注的是未来。所以在文学手法上,科幻更多的不是去反映、隐喻或批判现实,而是把作家的思考投射到未来。此外,在读者群上,主流文学背靠学院正统,在其身后存在一个庞大而悠久的评价体系。相比之下,科幻文学则更依赖于市场和读者的肯定。

在科幻界还有一种说法,即科幻是最大的一种现实主义。因为所谓未来,正是必将到来的现实,是现实在靠前的时间轴线上的投影。科幻文学同样可以带入问题意识,去探讨主流文学正在涉及或未曾涉及的领域,并通过在时空上拉开距离形成陌生化的效应。

其实科幻文学也和中国梦产生了莫大关联。有人认为,科幻是唯一可以直接描写出中国梦的文学题材——因为其他文学类型都只能聚焦于未完成的当下,科幻小说却可以直接描摹出中国梦成为现实的绚烂图景。在这种意义上讲,科幻文学的确是一种最具现代感和现实性的文学类型。

不仅主流文学,任何文学类型的创作都要求作家足够洞悉世界、生活和人本身,科幻也不例外。但对于科幻文学,只深入生活是不够的,还需要作家了解科技前沿,寄托思考和想象,尤其要发挥创新能力。我认为,科幻文学是创新意识最强的一种文体。科幻文学的兴盛,将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幻文学是一种让想象力得到驰骋与磨砺的文学体裁,无论创作还是阅读,都是对想象力的锻炼,而它与科技的内在关系,也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科技在当代社会的地位。自然,科幻文学并不能直接授人以科学知识,但它通过对想象世界的描写和对科技社会的预言,足以激活我们的创造力,也激发出指向科技领域的强烈兴趣。事实上,有许多最终走上研究之路的科学家,都曾经受到过科幻文学的影响。

(取材于刘慈欣《让科幻文学推动创新》)

材料二:

吴言:对于科幻文学评论您有什么建议?

刘慈欣:现在文学界对包括科幻在内的类型文学的评论,都是套用主流文学的评论语境和框架。不可否认,所有文学体裁都有共性,但不同的文学类型也有自己的规律,套用主流文学的评论方式来评价类型文学不是恰当的评论方式,如果用这样的标准和语境来评价,包括我的小说在内,相当一部分国内和国外的科幻作品将一无是处。比如说,传统的文学评论认为,文学是人学,由此推论包括科幻文学在内的类型文学中的那些类型元素,如科幻中的科幻创意、侦探中的推理等,都只是提供了一种背景、平台和工具,最终目的是用来表现人性的。事实上不是这样,这些类型元素就是类型文学本身的目的,比如在科幻小说中,环境和作为一个整体的种族,都可能成为与人物一样的独立的文学形象。有许多主流文学作品都有大量的科幻元素,比如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戈尔丁的《蝇王》、奥威尔的《1984》等,这些都是很经典的作品,但一般不被当成科幻小说。

(取材于《星空的奥妙——刘慈欣访谈》)

材料三:

在人们开始带有某种乐观的倾向去关注中国科幻创作时,我们更应该反思那些制约中国科幻发展的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其实是多方面的,此如,一直以来我们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积极作用的认识不够全面,在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人文关怀方面有所缺失,可能是其中重要的制约因素。

从科幻的社会教育意义来说,《三体》仅是其中的一种类型。近年来国内科幻界为数不多的较高质量的科幻作品中,像更关注科技伦理问题的王晋康等人的一些科幻小说,也是颇为值得重视的。科幻作品对科技伦理问题的深入探讨,也是未来中国科幻创作另一个值得鼓励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刘兵《〈三体〉现象与中国科幻》)

材料四: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本土科幻原创力量的薄弱,作者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都很有限,大部分中青年作者又长期陷于(科幻世界)杂志体系,造成科幻文学一定程度的小众化和边缘化。缺少或没有专职作家,这个问题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其他的类型文学。以校园在读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作家在刊物上成名较早,但到了而立之年又大部分因为生活、工作等压力销声匿迹。中年作家留守的寥寥无几,留守的作家刘慈欣以一人之力用一个大部头作品将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但却由于中国科幻力量的体量小和结构性失衡而形成后继无人的窘境。

(摘编自《中国科幻图书出版的初步考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学手法方面,科幻文学不是去反映、隐喻或批判现实,而是关注并思考未来。
B.既然科幻文学是文学的一种,就应该具备一般文学的基本特征,遵循普遍的创作规律。
C.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相比,其内容在时空上拉开距离使之客观上具有超越现实的特征。
D.科幻元素是科幻文学的标志,因此含有科幻元素的文学样式都可以算作科幻文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文学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套用主流文学的评论方式来评价科幻文学不是恰当的方式。
B.我国有较高质量的科幻文学作品为数不多,科幻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小众化和边缘化的。
C.不少青年作家因生活、工作压力不再“留守”类型文学,致使我国科幻文学发展后继无人。
D.科幻文学具有社会教育意义,如科技伦理小说,深入探讨科技伦理问题,这值得关注与鼓励。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二所论观点的一项是(     
A.刘慈欣称新生代作家、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陈楸帆的《荒潮》为当代中国科幻界最有影响力的小说。
B.有杂志评论:“科幻文学的语境不是人文的,而是冰冷冷的理智和逻辑的”。
C.作家舒乙认为,奇幻武侠小说作家龙人的创作仍属通俗小说范畴,质量不高。
D.刘慈欣把阿西莫夫的作品给一位小说编辑看,对方认为阿西莫夫的作品是初中生水平。
4.科幻文学有哪些主要特点?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如何使我国科幻文学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清代袁枚《续诗品》中,将“著我”列为二十四品中的一品:“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纳新,其庶几乎!孟学孔子,孔学周公,三人文章,颇不相同。”它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创新,另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独特性。所谓“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家书创作与诗文创作一样要强调自我,强调个性,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著我”的家书,在创作中表现强烈的自我个性,表达了对艺术个性化的愿望和追求。

在家书审美创造、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但凡优秀的家书作品,其中必然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色彩,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欣赏朱自清的《给亡妇》,全篇既不是捶胸顿足,也没有呼天抢地,只是深情地细诉亡妻生前的一切,平实地回忆了她十二年来对自己和孩子的种种恩情,语气平淡冲和,不见任何突兀之处,但是我们能深深地感觉到作者的哀悼之情。同样是写给亡妻的家书,并拥有相同的形式和内容,蔡元培的《致亡妻黄仲玉》却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蔡元培的家书是一种直抒胸臆火山爆发般的感情,声泪俱下地哀悼与自己风雨同舟的妻子黄仲玉。家书中感叹词“呜呼”前后出现了十三次,作者心灵的风暴翻江倒海般地扑面而来,让人感慨万千、涕泪横流。面对一封封血肉俱丰的家书,我们进行审美鉴赏时,一定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主体审美意识,将审美视角锁定在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蕴,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领略家书艺术的审美价值。

(选自《家书的审美风格》)

材料二:

以“真善美”为思想内核的家书,不仅让收信人重新观照自己,也鼓舞其他鉴赏者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家书表现出的审美功用。

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家书来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它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去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奥秘,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

除了具有启迪特色的认知价值,家书还有审美教育价值。家书作品所涵盖的对象本身,因其“著我”要求而倾注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审美取向。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包围着家书传递的信息。当鉴赏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受到感化和熏陶时,家书的教育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因而家书的“教育”可以说成“教化”,“化”便是荀子“化性起伪”中的化,我国的传统教育的精髓向来是“化”胜于“教”的。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主体与创作主体通过家书这一审美中介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这种共鸣不是“臭味相投”的低俗认同的话,壮美或优美的思想情感便成为审美情感的旋律,家书因之实现了使鉴赏主体情感“净化”或灵魂“升华”的功能。

家书鉴赏之中的“赏玩”,则是侧重于家书的娱乐价值。中国传统家书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载体,那些写在各式信笺上的蝇头小楷和遵从着长幼礼仪的书信格式,都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即使是信封的设计与信纸的折叠,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伊犁人民出版社的《书信折纸基础》一书中,介绍了91种信封和信纸的折法,让人享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染下的一场视觉盛宴。不论是对家书书法、工艺的赏玩还是对家书故事的聆听,都可以触摸不同历史时空的鲜活容颜。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肯定了“诗”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家书作为书信文学、作为艺术文化,对人的审美功用是立体的、综合的,它的终极审美目标在于通过对家庭范围内人性美的讴歌,造就审美主体完整的个性。

(选自《家书的审美价值》,有删改)

材料三:

当今社会,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诚然,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

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不难想象,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所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现在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后”“00后”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

(选自《让家书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袁枚认为“法古”和“著我”都应成为家书创作的原则,后者尤其重要,否则就会有敷衍之弊。
B.家书创作过程中,强烈的自我色彩与独特的个性风格,会使一封家书成为与众不同的优秀作品。
C.家书的个性风格因创作主体抒情需求而异,有的平淡深沉,有的涕泪纵横,其中并无优劣之别。
D.若能整体把握作者的主体审美意识,用心领略家书传达的心理体验与深厚内蕴,就能产生共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创作上看,家书与诗歌等艺术作品有不少共通之处;从欣赏上看,家书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
B.从家书的内容到家书的形式,甚至家书信纸的折法,都有值得鉴赏之处,其蕴含的文化和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功能。
C.家书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文化作品,其历史悠久、意蕴丰富,可雅俗共赏,传承家书文化具有深远的时代发展意义。
D.快速发展的信息科技对传统家书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情感并不都能用键盘打出来,青年人还应坚持手写家书。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4.下面一段材料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很好地体现了家书的认知价值,请根据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十八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计亲族邻里中或及于难,弟日内心绪之忧恼万难自解。然事已如此,补救一分,即算一分。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然自馁也。”


【注】①十八:十八日②苶然:精神颓丧的样子。
2021-04-23更新 | 165次组卷 | 8卷引用: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省实验中学、广雅中学、深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有助于深化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过去产业模式更新滞后的阶段,经济增速下降,出现了供给失衡的情况:一方面市场提供的产品不符合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库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一状况的解决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优化产能,注重需求方的需求,提升合理的供给能力。

共享经济的出现带动了资源的再分配,使部分资源得以重新组合;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的参与成本低,平台参与度、发展迅速,对传统商业市场造成了冲击,削弱了传统商业模式的竞争力。以滴滴快车与出租车相比为例,滴滴快车的司机税收政策不明确、收费低、接单多。而传统的出租车因为投入多、运营成本高,打车费用高而逐渐失去市场占有力。这自然会引起传统出租车司机和出租车公司的不满,出租车司机抵制“专车”司机的情况屡见不鲜。

共享经济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经济模式,我国还未对共享经济颁布明确的责任追究、税收监管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共享经济大都是通过网络手段来进行认证,资质认证门槛较低,交易平台很难提供足够安全的保障,一旦出现问题,现有的法律法规很难厘清真正的责任人。

(摘编自《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及治理对策》

材料二

2012—2020年中国互联网共享经济行业规模及增长率预测

2019年中国网民使用共享经济产品情况调查

(摘编自《2018—2019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全景研究报告》)

材料三

在行业成熟度比较高的共享模式中,一些现象偏离了“通过激活社会存量资源来创新经济发展”的初衷。名曰共享经济,其实是资本市场的包装,往往多于盈利模式的创新;个性化服务的提升,也可能多于社会公共成本的节省。比如,最初的网约车,说好了是利用空闲私家车和空余座位减轻交通压力,结果却催生了不少专职网约车司机。到底是提升了资源利用率,还是增加了通行压力,这笔账并不那么好算。如今的共享汽车,也是走的类似模式,更多是通过增量服务释放了潜在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共享经济光谱中的不同价值增量。倘若共享成色更浓一些,比如对顺风车、拼车、合租等优化闲置社会资源的方式,应该以宽容发展的原则,创造适应新业态发展的宽松环境,扶持它们形成站得住脚的盈利模式。而偏向提升服务水准的共享模式,则要相应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审慎研究行业准入办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并处理好其与传统经济的关系,最终在平衡中把握机遇、化解冲击。

通过共享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人类文明一贯的追求。共享经济真正的活力,不仅来自互联网技术或者将社会潜在资源激活的商业模式,更源于对社会真实需求、美好期待的有效回应。采取市场化的手段,也应警惕纯粹的逐利彻底压倒实现社会价值增量这个目标。抵御住资本套利的诱惑,致力于价值的共赢,共享经济才能行稳致远,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摘编自刘天亮《共享经济应追求社会价值增量》

材料四

共享单车、共享医疗、共享充电宝、共享厨房、共享衣橱,共享雨伞……距离被称为“共享经济元年”的2015年已过去了4年,中国共享经济迅猛发展,已渗透进许多细分领域和市场,成为互联网经济的新蓝海。中国共享经济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世界瞩目。外媒注意到,中国共享经济正在转型中稳步发展。

西班牙媒体称,借助移动应用程序共享各种资源,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的日常生活方式。数以百计提供各种共享服务的企业应运而生。西班牙《发展报》称,除了共享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以外,中国人又开发出其他的共享服务,如篮球、手机充电宝和雨伞等。

“共享经济”在全球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潮”。美国“福布斯新闻网”对此发表评论称,中国企业带来的“共享经济模式”正在掀起一股新潮流,美国企业也在争相模仿。从“共享经济”的传播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企业有能力进入新市场,引领全球的新经济潮流。

中国服装和自行车会员制服务随着共享经济发展不断增长,《日本经济新闻》201993日刊文称,中国广泛覆盖的快递网络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愿意分享更多的物品的转变,以会员制服务为基础的业务在中国正不断获得增长。中国共享经济正从音乐,流媒体视频推广至有形消费品,比如服装、自行车,化妆品,鲜花等。

(摘编自《共享经济告别”野蛮生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大意义,而其他的经济模式则难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B.当下,我国共享经济已渗透进许多细分领域和市场,并且还在进一步拓展,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
C.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其增长率自2013年开始一直呈下滑趋势。
D.共享经济虽对我国民众的生活有着积极影响,但目前都是通过网络手段来进行认证,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问题。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衍生出的新的商业模式对传统商业模式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削弱了传统商业模式的竞争力。
B.从“2019年中国网民使用共享经济产品情况调查”图表来看,交通方面的共享经济产品形式多样,其中共享单车的使用比例相对较高。
C.我国的共享经济模式涉及范围广、普及快,这和我国快递网络覆盖范围广和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有密切关系。
D.由于西班牙等国的媒体纷纷报道了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相关情况,“共享经济”在全球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潮”。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       
A.“共享经济平台本身没有基于产品和服务本身的固定成本支出,其成本来自共享经济平台维护等相关支出,属于轻资产运营。”
B.“共享经济低成本,低消耗等特点,成为共享经济规模扩大的必然条件,因此共享经济一定会成为未来的主流。”
C.“共享短租本质上使用户能享受到高性价比以及更佳的居住体验,并使房东的闲置房源得以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共享经济的作用。”
D.“共享经济的内涵是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过程。去中介化是供需双方不再依附传统商业组织,再中介化是供需双方依附共享经济平台。”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材料四中,世界各国媒体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我国的共享经济进行了报道?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夏商直到春秋时期,文学传播以口头传播为主。那时虽然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它们在文学传播方式中还不能居于主导地位。《汉书》中有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全在竹名故也。也就是说,《诗经》虽然在秦代被焚毁,但是汉代还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因为人们口口相传,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

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为世人追捧,出现过每有一诗到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的场面。

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进入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得到了统治者的鼓励。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清人编著的《书林清话》记载: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而其间分三类:曰官刻本,日私宅本,日坊行本。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现的特征——宫府、私人和民间集体共同参与,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

《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

(摘编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

材料二:

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术逐渐成熟并渗入日常生活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士人敏锐感受到了印刷术发展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急遽增多的书籍对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士人不得不放弃抄本时代字斟句酌的反复咀嚼。获取书籍的便捷,在缓解记诵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士人读书的粗疏。

尽管如此,时代确实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前发展。士人的阅读方式和知识结构持续改变。曾让杜甫沾沾自喜的读书破万卷,对宋人而言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王安石自称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欧阳修不但读书多,而且以读书为人生第一乐事,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宋人的阅读量空前增长,知识面迅速拓宽,因而建立起淹通经史、学兼四部的新型知识体系。新型知识体系又促使他们的思考方式发生转变。新兴的文艺思想即在此基础上得以生长。

北宋中后期,宋代文艺思想迈入全面繁盛的阶段。印刷术发展对宋代文艺思想的潜移默化,于此时收获了累累硕果。首先,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宋人以博学相尚。基于印本的易得和阅读速度的提升,士人们读书之多、学问之博,一般远超前代文人。据记载,有人对宋神宗说,苏轼文才可与李白相比,宋神宗回答: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在他的眼中,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神宗的说法虽只是一己之见,但也反映了宋人对学识的重视程度之高。

其次,宋人不仅追求学识的积累,还追求学识的创造性转化。伴随知识增长而来的,是理性的判断和积极的思索。宋人不满足于知识的组合与叠加,而追求博学基础上的超越和探索属于自己的特色。这一倾向在诗学领域的体现尤为突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哲理性、议论性的增强,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重要特征。智性思维和思辨色彩,也成为宋代文学及文艺思想的突出特色。

再次,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系的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学艺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大量的阅读与坚实的储备,不但有助于宋人遍考前作,而且激励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文学内部而言,各文体之间的相互勾连、相互影响极为突出,形成破体为文的重要观念。破体为文的现象在宋代文学中大量存在,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作者不断吸收其他文体的特长,充分发掘各文体的表现潜能,丰富了文学的面貌。与此同时,文学又与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交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音乐基础上,词的独特形制与艺术专长得以成型,进而成为宋代文学之突出代表。

从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南宋印刷术达到极盛。随着印刷业的持续扩大,专门性的文艺批评著作得以迅速增多。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识爆炸之后的反思。知识的大幅增多,固然拓展了眼界,但也带来了许多困惑——面对众多庞杂的信息该如何取舍?对知识的依赖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知识积累是否是提升文学艺术境界的唯一途径?正是在这类反思中,主张铺张学问”“点化陈腐的江西诗风遭到反拨,闭门觅句的做法受到否定。

(摘编自周剑之《印刷术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竹木简、帛丝等文字载体未能在文学传播方式中居主导地位,但秦朝之后《诗经》得以完整保留,仍与竹帛的记录方式有关。
B.魏晋时期,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就完全依靠了“佣书”。
C.印刷术发展带来的不全是正面的影响,急遽增多的书籍对宋代士人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读书的粗疏。
D.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等做法丰富了文学的面貌,是文学内部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史料可知,雕版印刷源自唐朝初期,到宋代已取得空前发展,呈现出了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等特征。
B.如果李白、杜甫与苏轼都生活在宋代,那么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而杜甫也就更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的乐趣。
C.唐诗宋诗各有特色,唐诗胜在“丰神情韵”,而宋诗胜在“筋骨思理”,宋诗的智性思维与思辨色彩是宋代文艺思想的折射。
D.两则材料对印刷术的论述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它与文学传播的关系,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它对宋代文艺思想演进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雕版印刷所使用的版料,一般是纹质细密且木质极为坚实的木材,例如枣木、梨木、黄杨木等,并需把它们锯成一块块木板。
B.唐朝后期雕版印刷逐渐普及开来,长安、四川、淮南、江浙等地民间盛行雕印和出售日历、佛经、字书、诗文、占卜等书。
C.宋朝文学体裁多种多样,不仅有词、诗歌、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而且还有游记、科学说明文、笔记体小说等。
D.宋诗之所以形成“以学识为诗”的特色,是因为宋人有重视学识的观念,比如严羽认为诗歌“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4.材料一是文章的节选,它在文章中处于最前面的位置,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5.印刷术给宋代文艺思想的演进带来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宋人所走过的道路又能为当今的文艺工作者提供哪些启示呢?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4-2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卓雅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