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8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莱夫勒在研究白喉的早期,证明了实验动物因注射白喉杆菌而死亡时,细菌仍留在注射点的附近。他认为动物死亡是由细菌的毒素所造成。根据这一假说,鲁(法国细菌学家)做了大量实验,企图证实细菌培养液中的这种毒素,虽做了很多努力,却都失败了。尽管如此,鲁仍坚信这一假说,最后孤注一掷,给豚鼠注射了三十五毫升的大剂量培养液滤液。奇怪的是,这只豚鼠在注射了如此大量的液体后居然没死。过了一些时候,他满意地看到这只豚鼠死于白喉中毒。确认了这点以后,鲁很快就查明,他的困难是因培养液中细菌培养时间不够,从而产生毒素不足所致。因而,增加细菌培养的时间就能制成毒性很大的滤液,这一发现引出了预防白喉的免疫法,并使抗血清用于治疗。

贝尔纳根据神经冲动沿交感神经传导并引起化学变化从而在皮肤中生热的假说,切断了家兔颈部的交感神经,希望导致兔耳变凉。使他吃惊的是,该侧的耳朵却变得更热了。贝尔纳没有意识到耳血管与通常使耳血管保持适当收缩的神经作用是有联系的;结果血液流量增大,耳朵变热。他是完全偶然地发现了动脉中的血流量是由神经控制这一事实。这是自哈维经典性的发现以后,对血液循环认识最重要的进展之一。贝尔纳在实验过程中显示了他放弃原有推断、追踪新线索的能力。他在叙述这次经过时写道:“我们对于正在研究的设想,绝不应过于全神贯注。”

在大不列颠和澳大利亚西部某些地方出现一种羊群的神经性疾病,叫做缺铜病,原因多年不明。在澳洲西部,根据某种理由。贝内茨怀疑该病是由铅中毒所致。为了证实这种假说,他用铅的抗毒剂氯化铵来治疗羊群。第一次试验效果很好,但是后来的试验却不成功。这使人们想到该疾病是由于缺少某种矿物质所致,而这种矿物质可能少量存在于第一次使用的氯化铵中。贝内茨根据这个线索进一步研究,很快就证实该疾病是由缺铜所致,而过去并不知道有因缺铜引起牲畜疾病的先例。贝内茨自己说:“澳洲西部病原问题的解决是由证实错误假说时发现的偶然线索所致。”

(摘编自贝弗里奇《科学之路·实例》,有删改)

材料二:

假说是研究工作者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其主要作用是提出新实验或新观测。确实,绝大多数的实验以及许许多多的观测都是以验证假说为明确目的来进行的。假说的另一作用是帮助人们看清一个事物或事件的重要意义。若无假说则这一事物或事件就不说明问题。例如,在进行现场考察时,一个用进化论假说武装头脑的人就比没有这种假说武装的人能够作出许多更为重要的观察。假说应该作为工具来揭示新的事实,而不应将其视为自身的终结。

上面的实例说明了假说促成新发现的某些途径。这些实例告诉我们,虽然绝大多数的假说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一个不正确的假说有时能非常富有成效。当然,我们不应该认为这些就是真正有代表性的实例,因为正确的猜测比错误的猜测更容易收到成效,而且,错误猜测有时也有成效这一事实,并不能说明力求正确解释是不重要的。

当第一次实验或第一组观测的结果符合预期结果时,实验人员通常还需进一步从实验上搜寻证明,方能确信自己的设想。即使假说为若干实验所证实,也只能被看作在进行实验的特定条件下才是正确的。有时,研究人员所要求的或需要的就是这点,因为眼下他已经有了一个解决眼前问题的办法,或有了一个为某种理论所需要的假说,以便为进一步研究该问题进行部署。有时,假说的价值在于,以该假说为基点,将研究工作的新方向朝四面八方铺展,而且,把这种假说尽可能多地应用于各种具体情况。如果假说适用于各种情况,则可上升到理论范畴;如果深度够,甚至可上升为“定律”。然而,具有普遍性的假说却不能被绝对证实;但是,在实验中,如果假说能经受住各种关键性的检验,特别是,如果这种假说符合一般科学理论的话,它就会被接受。

当第一次实验或观测的结果不能证实假说时,有时用一种能起澄清作用的补充性假说来适应矛盾的事实,而不是一股脑地抛弃原来的假说。这种修正的过程可一直进行下去,直至主要假说滑稽地附加了一大堆特设条件。是否达到这一步,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的判断力和鉴赏力的问题。到此,大厦方始倾倒,而代之以另一座大厦,它更合理地综合了现今可以获得的一切事实。

有一句话发人深省:                        。对于以实验为根据的东西,多数人都乐于依赖,唯有实验者知道那许多在实验中可能出错的小事。因此,一件新事实的发现者往往不像外人那样相信它。另一方面,人们通常总是非议、挑剔一个假说而其提出者却支持它往往为之献身。我们在批评别人的建议时也应牢记这点,因为鄙弃他的意见就可能伤害他,打击他。假说是一件个人性质很强的事情,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科学家研究自己的设想通常比研究别人的设想效果更好。当设想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即使没有亲自做工作,提出者也是既获得了个人的满足,又荣膺了主要的功劳。研究他人假说的人常常在一两次失败以后就放弃了,因为他欠缺那种想要证实它的强烈愿望;而科学正需要这种强烈的愿望去驱使他做彻底的试验,并想出各种可能的方法来变化实验的条件。

(摘编自贝弗里奇《假设在研究中的运用》,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贝尔纳认为,科学家对于研究假说不能过于执迷,要学会果断地及时转向。
B.经过证实的、具有普遍性的、符合一般科学理论的假说,就可以成为定律。
C.提出正确的假说对科学研究来说非常重要,它是科学家最重要的思想方法。
D.科学家验证假说的过程表明科学发现往往出于偶然,所以不能忽视偶然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验证假说的过程中,要重视补充和修正,因为它有可能让我们发现新事实。
B.在科学实验和观测过程中,相比于证实,科学家们往往更重视并致力于证伪。
C.高明的研究工作指导者应该想方设法引导研究人员自己提出研究假设和计划。
D.对假说进行评判的审查者不应轻易接受一个假说,也不要轻易否定一个假说。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为了研究糖尿病,贝尔纳曾经成功地穿刺小白鼠的第四脑室,造成糖尿病,但此后多次实验,却无法再现这次实验,直至找到必需的精确方法时才成功。
B.兽医施密特为治疗病牛的产乳热,为病牛注射碘化钾溶液的同时注进大量空气,他认为空气能把溶液推到乳腺各部,这种疗法非常有效,但不久以后,人们发现只注入空气也同样有效。
C.1932年,杜马克发现染剂——百浪多息对链球菌具有疗效。当法国化学家特雷弗再次合成这种药物时,他发现,药物之所以有效并非由于它是染剂,而是由于包含了磺胺,而磺胺不是染剂。
D.两位西方教授1889年研究胰脏功能时,切除了一只狗的胰脏。事后助手意外发现这只狗的尿招来了成群的苍蝇。教授分析尿的成分后发现其中有糖。由此,人类发现了糖尿病和用胰岛素控制糖尿病的方法。
4.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入材料二第五段中横线上的句子是(     
A.新事实的发现者,往往是自己的反叛者。
B.假说和实验,是科学发现不可或缺的双翼。
C.除了它的创始人,谁也不相信假说;除了那些实验者,人人都相信实验。
D.提出一个假说,比验证一个假说更难能可贵。
5.请结合上述材料一中有关“假说”的事例以及下面哥伦布航行的故事,从“假说”的角度,概括第一流的科学发现的主要特征。

哥伦布航行的故事具有科学上第一流发现的很多特征。哥伦布全神考虑着一个设想:既然世界是圆的,他就能向西航行到达东方。他曾从一个水手那里获得了新的佐证,此人被大风刮离了航道,据他自己说,他在西方重登陆地,然后返航。他好不容易才得到资助,得以检验自己的设想,而且,在进行实验性航行的实际过程中也历尽了艰辛。最后成功的时候,他找到的不是预期的新航线,而是整整一个新大陆。大约任凭一切佐证于他不利,他仍然死死抱住自己的假说不放,并相信自己是找到了通往东方的航线。他生前所获赞誉和酬报甚少,不论他自己或是别人都未充分认识到他的新发现的意义。

7日内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仿真联考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盲盒的热卖到卡游的火爆,都似乎表明年轻消费者热衷于为“情绪”买单,这种购买热情也释放出千亿赛道的市场潜力,带动“拒绝emo”(拒绝情绪消极)、“逢考必过”等商品的热销。这些产品的特性在于引发快乐及其它正面情感。《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21——2022)》显示,18岁至34岁的青年焦虑平均水平显著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面对工作、学业等带来的紧张和压力,年轻人开始寻找解压方式,甚至花钱为“疗愈”买单。

近年来,人们把能满足情绪和情感需要的消费行为,通俗地归为“情绪消费”。在古代社会,人们就已经开始通过购物来表达和满足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需要。时代变迁,商业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情绪消费的演变。随着19世纪大众媒体的兴起,广告开始利用人们的情绪和情感,使用温馨、浪漫等情感手段来推销产品。进入20世纪,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商家开始利用心理学原理来设计产品和制定营销策略。他们发现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于是开始利用积极的情感化语言和图像来吸引消费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心理也在不断变化,以“悦己”为目的满足情绪需求的消费越来越重要。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仅仅关注商品的功能和价格,还会考虑商品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情绪商品能够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让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动等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去年夏天,“多巴胺”穿搭以高饱和度色彩席卷了各个社交平台,几个月后,美拉德色系又在秋冬大行其道。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喜爱彩色?高饱和的明媚色彩可以给人们带来活力与生机。萌宠亦成为年轻人缓解压力、寻求陪伴和寄托情感的对象。在祈福消费中,也透露出为情绪买单的现象。下单“好运喷雾”,好比收获一张幸运符,在参加考试等重要事情之前,给自己“喷”一下, 就会觉得好运降临, 信心和动力更足。

随着95后,00后消费力的崛起。意味着与数字世界共生长的一代人正式进场。他们的个性不趋同。喜欢有创意的内容和有趣的事物。对小众新奇的情绪商品的兴趣自然高于一般人。这些看似小众无厘头的消费,却有着不低的交易额,或带给人幽默,或给予人松弛,或呈现着对不完美的包容。

在消费者群体方面,年轻消费者是情绪消费的主力军。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情绪消费体验和情感故事,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让情绪消费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时常面临种种压力和焦虑,而情绪商品消费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出口,他们不再满足于物质的堆砌,“该省省,该花花”。

(摘编自雷玄《“情绪消费”的深层动力》)

材料二:

当95后和00后消费者成为主力军,他们的消费需求与习惯正在重塑着消费市场。年轻一代的消费观既不像上一代的始终节俭,不会单纯为了省钱而委屈自己,也不会为了追求所谓的潮流,而让自己陷入囊中羞涩的窘境。《2023青年消费调研》显示,49.3%的受访青年在部分品类上消费变多的主要原因是这件商品或服务能够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41.6%的受访青年表示支出更多是因为自己在今年产生了新的爱好。

相比于上一代人更加强调的“勤俭持家”和“细水长流”,年轻一代“取悦自我”的价值观在消费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一些悦己的消费品交易额出现大幅上涨,如零食、香水香氛、鲜花、宠物、盲盒和自我成长课程等。只要通过消费能够让自我身心愉悦,那么当代的年轻人并不介意花费时间耐心等待,更不介意拿出真金白银疯狂抢购。

消费心态的变化,首先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关。年轻群体出生的年代,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超越父辈,这使得年轻群体的消费观不会被“勤俭持家”与“物资匮乏”等因素所过度限制。其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反思消费主义,思考“买买买”背后的真正意义,不盲目跟风,也不被消费主义所裹挟。第三,年轻人热衷通过消费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和主张,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和工作,试图寻找一片独属自己内心的空间和宁静,希望在自己的圈子里获得满足感和认可感。

(摘编自胡光旗《年轻人为何更愿为情绪价值买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人热衷于为能引发快乐等正面情感的商品买单,对此类商品的购买热情将使消费市场更广阔。
B.消费心理发生变化的当下,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由原来的追求功能转向了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C.正在重塑消费市场的年轻一代,既有属于自己的消费观,也不排斥上一代人“勤俭持家”的理念。
D.从消费中获得情绪价值,让自我身心愉悦,是年轻人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和工作的一种方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家利用情绪情感进行广告宣传、产品设计,制定营销的策略,为“情绪消费”提供了商业基础。
B.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情绪消费体验和情感故事,说明社交媒体的普及推动了“情绪消费’的流行。
C.根据《2023青年消费调研》,可见“取悦自我”的消费需求与习惯已经成为促进青年消费的驱动力。
D.一些“悦己”消费品的交易额大幅度上涨,这一现象表明当今社会年轻人已然成为主要消费群体。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情绪消费”商品广告的一项是(     
A.汇晋醋大成,酿传世经典。B.补钙新观念,吸收是关键。
C.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D.打开灯,看见花,房子变成家。
4.为什么“年轻消费者是情绪消费的主力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当今社会,各种“情绪消费”产品层出不穷,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的情绪价值。请结合材料简述下列情绪商品的情绪价值。
(1)2024年春节,短视频平台对福建“游神”祈福活动进行直播。
(2)以薄荷曼波为潮流色的商品。(“薄荷”代表春天的绿色,曼波源自拉丁舞种)
(3)淘宝上的“吾皇的伞”“开水壶头套”“碧绿青蛙勺子”等丑东西商品。
2024-05-11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新乐府?人们通常依据的是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其收录标准说得明白:一是唐世,二是新歌曲。但由于郭茂倩依据了丰富的音乐文献,且依据的音乐文献大多失传,其界定的具体依据,今天我们是无从得知的,这就给后人造成了困扰,比如,哪些作品曾经是唐代的新歌曲?《乐府诗集》收录的新乐府并不完整,究竟应该如何界定、补辑,一直处在争论之中。

早在1995年葛晓音《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一文,对新乐府应该如何界定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她对唐世之新歌予以绝对的认可,据此进一步提出新乐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乐府指从旧题乐府中派生的新题,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取法汉魏古乐府,形成以”“”“”“为主的新题歌诗。狭义的新乐府指广义的新乐府中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的部分歌诗。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歌辞性标题只能是代表了一部分的乐府,有些乐府并不具有典型的歌辞性标题,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中绝大部分就不是这类题目,所以若以此衡量恐怕会遗漏一批新乐府辞;有些诗题虽带有”“”“等标志,但未必就是乐府诗,如刘禹锡的《城西行》就不在其乐府卷中。因此,此标准仍然有待完善。其后,人们纷纷尝试制订更为具体的判定标准。人们之所以不断探讨新乐府判定标准,就是因为看到了新乐府蕴含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其中反映时事、为民请命、总结一代之兴亡经验教训的乐府作品,体现了新乐府诗人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良知,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学价值。采用新乐府的形式记录历史、反映现实民生、追求理想政治,也是中国古代士人艺术理想与政治理想的完美结合。

然而由于人们对《新乐府序》的解读不同,新乐府的界定标准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拟定的标准或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都不能完美诠释唐代新乐府,这里就给研究者留下进一步开拓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还有新题乐府的概念。新题乐府侧重于表达题目的创新,其实和新乐府是一回事。根据实际创作情况来看,唐人所说的新乐府很丰富,既包括如元(稹)白(居易)新乐府那样揭露现实、批评政治的作品,也包括如娱乐场合演唱的作品。至于唐后,历代不乏题为新乐府的作品,都属于诗人的拟作了。

(摘编自张煜《新乐府相关问题辨析》)

材料二:

认为新乐府概念不明而质疑新乐府运动存在的观点,主要源于对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的误解: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人们在解读时,基本是将通假为,认为是未尝被于声。如2017年版中华书局点校整理本的《乐府诗集》,在其出版说明中直说新乐府辞是辞拟乐府而未配乐。有的学者在引用该文献时,也是径直改为未尝被于声,如黄耀堃《音乐与讽刺——新乐府考》等。据此理解就导致唐世之新歌未尝被于声互相矛盾,导致乐府与诗的边界也不清晰,其未诏伶人者,远之若曹陆依拟古题之乐府,近之若唐人自撰新题之乐府,皆当归之于诗,不宜与乐府淆溷也(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张煜《新乐府辞研究》指出,在文献出现的不同场合有不同含义,郭茂倩对新乐府辞的界定是有其标准的,而新乐府辞是当时已经入乐演唱的或是清唱的乐府歌辞2017年,乐府学研究用力最深的吴相洲先生又对这段话重新进行解读,并在《文学遗产》发表《论郭茂倩新乐府含义、范围及入乐问题》,该文认为‘唐世之新歌’,意为唐代乐府新歌辞,名称来自《乐府新歌》等歌录;‘辞实乐府’,是说其乐府性质确切无疑;‘未常被于声’,意为不经常表演,而非从不表演。这就解决了郭茂倩关于新乐府的界定前后矛盾的问题。

从现存文献来看,《乐府诗集》所录新乐府,部分确有入乐的记载。如李峤《汾阴行》,孟棨《本事诗》所载,云:天宝末,玄宗尝乘月登勤政楼,命梨园弟子歌数阕。有唱李峤诗者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不终曲而起,曰:‘李峤真才子也。’其他如刘禹锡的《泰娘歌》《捣衣曲》等。

因此,新乐府是以歌辞性质被收录于《乐府诗集》的,这些歌辞虽不常配乐演奏,但仍有被采入乐府机构演唱的机会,从而实现乐府诗的相应功能,实现创作者的心理期待。白居易的《新乐府》组诗正反复表达了这种被采诗的愿望。

(摘编自万紫燕《论新乐府的歌辞性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郭茂倩对新乐府的界定标准是正确的,但他所依据的音乐文献大多失传,因此按照郭茂倩的标准很难界定新乐府。
B.尽管葛晓音对如何界定新乐府进行了深入 的探讨,且提出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但这一标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C.对新乐府的界定始于郭茂倩,其后人们不断尝试制订新的界定标准,但都不尽如人意,仍需进一步开拓研究。
D.对“未常被于声”中“常”字的不同解读导致人们对郭茂倩的新乐府界定的不同理解,直到吴相洲确定为“尝”后,这一问题才解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人们对郭茂倩新乐府的界定有误读,但材料一并没有对此给出自己的解读。
B.有些唐代诗歌标题中虽然有“歌”“行”等标志,但仍不属于新乐府,因此新乐府的标准仍然有待完善。
C.按照《乐府诗集》“出版说明”对“未常被于声”的解读来界定乐府,可能会使乐府与诗的边界不清晰。
D.材料二认为,新乐府作品有的已人乐,有的未人乐,但创作者们还是有被采诗入乐的心理期待。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论证新乐府具有歌辞性质观点的一项是(     
A.“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
B.“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任华《寄杜拾遗》)
C.“文人乐府,亦有不谐钟吕,直自为诗者矣。”(冯班《钝吟杂录》)
D.“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旧唐书·李贺传》)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结合材料一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将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归入新乐府的理由。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年”这个概念很熟悉——过完12个月就是一年,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圈就是一年。但实际上,世界范围内所使用的“年”的定义各不一样,且每一种“年”的概念下,一年的天数也各不相同。

举个例子,我们中国现在就通行着两种“年”:公历年和农历年。我们按照公历年日期生活和工作,有时候按农历年放公共假期(比如每年的清明、春节、中秋等)。在公历年中,平年的天数是365天,闰年则是366天,但在农历年中,平年为354.3672天,闰年则为383.8978天。

世界各地还通行着希伯来历、印度历、伊朗历等多种历法,这些历法中对“年”的定义各不相同,一年的天数也各不一致。不过在这些“年”的时间长度计算中,基本单位都是国际单位制中的秒,并且规定一分钟为60秒,一小时为60分钟,一天为24小时,所以“天”这个单位的时间是统一的,都是86400秒,但由于不同的“年”所规定的天数不一致,就导致了如果我们按照不同的“年”的概念来看地球的年龄,差距会很大。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默认一年是365天,一个人默认一年是365.25天(这是天文学中的儒略年),每一年虽然仅差0.25天,但乘以地球的46亿年,这两个人观念中地球的年龄将会差300万年。

由于“年”最初是根据人们对自然周期性变化的观察所总结出来的一个时间单位,所以最初并没有那么准确。比如中国古代,年的概念其实是从四季轮回中来的。最初,一年只有春秋两季,因为农耕时代最要注意的就是植物的春种秋收,一种一收就是一年,所以我们至今还在用“春秋”代表一年。但无疑,这个观测是非常不准确的——植物的生长与多种因素都有关系,推后或提前十多天都有可能。

随后,人们开始观测天象——也就是利用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来定年,有些根据月相的周期(也就是月亮围绕地球运动的状态)来安排历法,这种历法叫做太阴历(比如伊斯兰历),有些则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周期来安排历法,这种历法叫做太阳历(比如我们现在用的公历)。还有些会兼顾月相周期与太阳周期,被称为阴阳历(比如农历),这种是为了配合季节,方便耕作。

但由于不同文明所处的位置,以及天文学的观测精度和文明发达层次不同,导致了它们的观测结果以及历法的安排都是不同的。不过由于许多传统历法一直使用至今,成为根深蒂固的文化或宗教传统,虽然有更精确的年的定义,但囿于这些传统,人们不得不在这些传统历法上“打补丁”,这也是“年”各不同的原因。

目前在科学领域,使用比较多的是两种“年”的概念,一个是儒略年,这个主要使用在天文学领域中,作为一种时间计量单位使用,其规定一年恒定为365.25天,光年的年,就是这个单位。要注意的是,这个“年”现在只用于测量持续时间,而不用于测定日期并制定历法。另一个是回归年,这个年份是基于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而确定的,指的是太阳光连续两次通过黄道上相同点(一般用春分点)的时间间隔——这其实就是每一年精确的四季周期,也被用于现在确定每年的公历。当然,每年的回归年的具体长度有非常微小的变化,比如2000年,这个值是365.242190419天,而1900年,则是365.2421979天。

(摘编自《科学大院》)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的概念为人们熟悉,目前世界各地采用的历法对它的定义并不一致。
B.目前中国通行两种“年”,工作和生活时按照公历年,放假则按照农历年。
C.与“年”不同,“天”这个时间单位的长度是统一的,即每天86400秒。
D.即便是科学领域中使用较多的回归年,也不能避免每年具体长度的差别。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历法中每一年的差别不大,但科学领域对“年”的要求更精准,这是为了更准确地计算地球年龄。
B.历法的安排与人们对天象的观测有关,兼顾月相周期与太阳周期,为方便耕作而安排的历法称为农历。
C.以下事例均属于文章第六段提及的“打补丁”现象:国际通行公历每四年一闰;2023年我国农历闰二月。
D.作者在介绍“年”的概念时,用了下定义、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本文内容更准确、科学。
3.为什么世界范围内使用的“年”的定义、天数不尽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7-1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早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腊科学家泰勒斯就在观察中发现,琥珀经过毛皮、丝绸摩擦后可吸引一些轻小物体。泰勒斯认为,琥珀之所以具有这种性质,是因为摩擦使它具有了和天然磁石一样的“磁性”。尽管后来科学家证实了琥珀的这种性质和天然磁石的磁性截然不同,但人们还是将泰勒斯视为有历史记载的静电实验第一人。

我国西晋时期的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道:“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意即当人梳头或脱衣时,会由于摩擦产生小火星,同时还伴有轻微的响声,这在当时可谓是对静电现象最详尽的描述了。

(摘编自科学网《静电的发现者们》)

材料二:

在对电现象的早期研究中,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首推英国医生威廉•吉尔伯特,他在文章中说:“随便用一种金属制成一个指示器……在这个指示器的另一端,移近一个轻轻摩擦过的琥珀或者是光滑的磨擦过的宝石,这指示器就会立即转动。”他通过大量的实验驳斥了许多关于电的迷信说法,并且发现不仅摩擦过的琥珀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而且其它物质如金刚石、水晶、硫磺、硬树脂、明矾等也有这种性质,他把这种性质称为电性。1660年,马德堡的盖利克发明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他用硫磺制成形如地球仪的可转动物体,用干燥的手掌摩擦干燥的球体使之停止可获得电。盖利克的摩擦起电机经过不断改进,在静电实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   赵凯华   陈熙谋   《电磁学》)

材料三:

凡容易得失电子且电阻率很高的材料都容易产生和积累静电。如固体物质的粉碎、研磨过程;大面积的摩擦;在压力下接触而后分离;在挤出、过滤时与管道、过滤器等发生摩擦;在混合器中搅拌各种高电阻率物质;高电阻率液体在管道中流动且流速超过 1m/s,液体喷出管口或注入容器发生冲击、冲刷或飞溅时;液化气体、压缩气体、高压蒸汽在管道中流动和由管口喷出等。任何物体所带的静电若没有外来补充,总是会消散的。改变外部条件可以影响静电消散的速度。静电消散有两种方式——中和、泄漏,前者主要是通过空气消散,后者主要是经过带电体自身消散。

(摘编自吕俊霞   胡雪梅《静电的预防措施和方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泰勒斯发现琥珀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这与天然磁石具有磁性是一样的。但后来经科学家证实,这种观点是违背科学事实的。
B.关于物体摩擦产生火星和响声这一静电现象,《博物志》“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是最详尽的描述。
C.吉尔伯特发现,摩擦后的金刚石、水晶、硫磺、硬树脂和明矾等具有与琥珀同样的电性,这些物质都能在摩擦后吸引轻小物体。
D.在吉尔伯特对电现象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盖利克用硫磺制成形如地球仪的可转动物体来获得电,并由此发明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
2.下列选项中,属于从源头做起预防静电的一项是(       
A.面粉厂在研磨面粉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此时可利用静电除尘装置及时消除悬浮在空气中的可燃粉尘。
B.车辆行驶时,轮胎和地面摩擦产生静电,若在制造轮胎的橡胶中添加导电材料可及时将产生的静电导走。
C.使用刚出厂的新纸印刷,可将铁丝的一头捆在吸纸护栏上,另一头接地,也可以采用在压印滚筒上擦水的方法。
D.加油站储油时,为避免液体在容器内喷射和冲击,将油管延伸至容器底部或接近底部,并将流速限制在1m/s以下。
3.静电实验为科学研究工作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说明。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认识植物的武林秘籍

口香糖、枫糖浆的甜味来自哪些植物?

大王花到底会不会吃人?

家门口的银杏树竟是地球冰川期的幸存者?

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是时候准备一本武林秘籍了!《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以人类观察、利用、保护植物的过程为基本线索,为家长和孩子们展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秘境和奇趣植物。

我们赶紧翻开书来看看吧!书中的每一个展开页就是一个主题页,围绕某一类植物或某一种自然现象展开说明,主题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孩子们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文化研究者刘华杰说:这本书集结了中国植物科普界的力量,编纂历时两年,其中每一个知识点的选取、每一张图片的选择和修饰,都需要精心完成。

认识植物与数学学习有关吗?在解释植物形态术语时,书中就将叶序”“花序转变为了有趣的算术题和几何题。当你看到向日葵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这并不是一朵花,而是由上千朵小花组成的头状花序,其中蕴藏着植物生存的智慧。

对很多家长来说,让孩子乖乖地吃下蔬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倘若能将蔬菜背后的历史呈现给孩子,让他们看到人类经过怎样的努力才将作物驯化成功,说不定孩子便能与桌上的饭菜和解,更加珍惜面前的食物了。

《中国植物》一章巧妙地融入青蒿素抗疟、水稻育种等科技热点,并穿插诗词、历史等人文趣味知识点。看过这一章之后,孩子们能了解到中国古人赋予花草的种种文化内涵,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植物、认识祖国,真正做到博闻强识。

从盘中蔬果到路边的花草,再到书桌上的盆栽,书中的内容以中国本土植物与常见外来物种为主,贴近日常生活,我们可以结合实际观察进行阅读,还可以通过游戏和实验,与植物零距离接触,或是直接把绿色带回家,参照这本书的自然DIY”版块,勇于尝试和实验,打造属于自己的小花园,从而更好地认识人类身边的植物邻居

正如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史军所说:对孩子们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介绍了多少种植物、囊括了多少个知识点。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实验,孩子也能从中得到乐趣,观察不同植物的形态和生存智慧,可以体会到生命的平凡而伟大,进而完成深入的自我认知。用橙子皮戳破气球,像特工一样写密信给朋友,将废弃的胡萝卜头变成独特的小盆栽……书中有各种各样新奇好玩的实验,家长也能乐在其中,孩子更能享受主动探索知识的乐趣。

今年春季,甘肃地区三北防护林被破坏的新闻登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榜,引发了人们对生态保护的强烈关注。保护植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是每个人的义务,因此我们也要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与植物和谐共生。本书就向孩子们揭示了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介绍了许多颠覆常人认知的知识。其中,入侵植物这一概念就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如凤眼蓝、马缨丹等虽然美丽,却是危害中国本土生态的入侵植物,这样的外来物种引入后,会打破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成为危害环境的入侵者,危害本土植物的生长。

在书中,我们还可以学习银杏、桫椤、鹅掌楸等珍稀植物知识,了解物种灭绝、生态失衡背后的原因。书中最后一个主题页——林中君子,就介绍了春兰、兜兰、石斛等珍稀兰花。这些兰花因为人类无节制地采挖、贩卖和走私,已渐渐走向濒危。

特别是独花兰,这是中国特有的兰科植物,野生分布极少,中国标本采集员陈常年曾于1931年采集到独花兰的珍贵标本。采集标本可不是随意采花采草那样简单,陈常年最终因为野外工作不幸逝世。然而这样宝贵的独花兰,却因为盗采泛滥而濒危,不由得让人心痛。

万籁生命的交响曲已经奏响,追寻草木的藏宝图正在展开。翻开《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让我们一起走进植物王国,探索生命的过去与未来!

(选自《百科知识》20212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植物的外在形态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植物学之外的知识方法则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植物的这种生存智慧。
B.为了让孩子们全面深入了解植物,真正做到博闻强识,《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融入了一些科技热点和人文趣味知识点。
C.《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打破其它科普读物单一的纸质阅读形式,创造性地引导孩子通过实验获得主动探索知识的乐趣。
D.珍稀植物标本采集需要标本采集员长期在野外进行艰辛的工作才能完成,这使得像独花兰这样的珍贵植物标本更加可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连用三个问句导入,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文章在展开时逐一解答了这些问题,使这篇推介文章更加具有针对性。
B.孩子可能与饭菜“和解”的说法很有趣,以孩子的态度变化,形象地表达了《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能够改变孩子对蔬菜的认知的观点。
C.“入侵植物”的概念是指那些被引入的外来物种,它们虽然美丽但危害中国本土生态,它们的进入会打破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
D.文章重点介绍了《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的内容和特色,同时在文章末尾还总结了本书具有探寻植物宝贵的经济价值的作用。
3.北京植物园科普中心主任王康在《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新书发布会上说,这本书“能帮助孩子对自然形成正确的理解”。请根据材料对此进行简要说明。
2022-05-27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检测(一)语文试题
21-22高一下·全国·课后作业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朋友们:

我们现在安葬的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1814年生于萨尔茨维德尔,她的父亲冯·威斯特华伦在特利尔城时和马克思一家很亲近;两家的孩子在一块儿长大。当马克思进大学的时候,他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已经知道他们的生命永远连在一起了。

1843年,马克思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莱茵报》的主编,在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以后,他们就结婚了。此后,她不仅和丈夫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而且以高度的自觉和炽烈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

这对新婚夫妇动身前往巴黎,自愿出境很快变成了被迫出境。甚至在巴黎,马克思也受到普鲁士政府的迫害。我必须遗憾地指出,像亚·洪堡这样的人竟卑鄙到和普鲁士政府合作,怂恿路易·菲利浦政府把马克思逐出了法国,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二月革命爆发了,布鲁塞尔也随着动荡不安,比利时警察局不仅逮捕了马克思,而且毫无理由地把他的妻子也监禁起来。

1848年的革命高潮,到第二年就低落了。又一次驱逐开始了,起初到了巴黎,后来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涉,便搬到伦敦。这次驱逐历尽了重重艰难。尽管这次驱逐使她的三个孩子(其中两个是男孩)死亡,她还是决心忍受被驱逐者通常遭到的一切苦难。但是看到一切政党,不管是执政的还是在野的(封建派、自由派、所谓民主派),都联合起来反对她丈夫,对他进行最卑鄙下流的诬蔑,看到所有报刊都不登载他的文章,让他在敌人面前陷入孤立无援和手无寸铁的境地,他们两人用来对付敌人的就是蔑视——这一切对她却是莫大的痛苦。而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但这不是没有尽头的。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了。它使文明国家相继参加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最先参加战斗的是她的丈夫。开始补偿她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候终于来到了。她生前终于看到,曾经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完全烟消云散;她生前终于听到,各国反动派曾经企图扼杀的她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公开地胜利地传播了;她生前终于看到,充满胜利信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罗斯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临死前得知德国工人阶级不顾一切镇压法令,在最近一次选举中光辉地显示了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她的一生表现了极其明确的批判智能、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她这一生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事情,是公众看不到的,在报刊上也没有记载。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过的人才了解。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我们将不止一次地为再也听不到她的大胆而合理的意见(大胆而不吹嘘、合理而不失尊严的意见)而感到遗憾。

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这是她的朋友们都知道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

1881年12月5日

(选自《中外名人演讲精粹》,中国书籍出版社)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从回顾燕妮与马克思两家的关系入手,来悼念这位伟大的女性,意在赞美燕妮与马克思矢志不渝的爱情。
B.文中大量文字写马克思的工作与遭遇,这是因为两人始终生活战斗在一起,可以侧面表现燕妮的工作与精神。
C.燕妮在革命斗争中,先后经历了流亡的痛苦,失去爱子的痛苦,遭受诬蔑、孤立无援、不被人们理解的痛苦。
D.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融为一体,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赞美、悼念和惋惜之情。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燕妮生前承受了苦难,但去世后得到了“补偿”: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烟消云散,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传播,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席卷欧洲和美洲。
B.欧洲的工人阶级活动进入高潮时,国际工人协会成立,马克思最先参加了斗争,开始补偿燕妮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C.本文对燕妮·马克思这位杰出的女性崇高的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情赞颂了她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一切贡献。
D.本文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悼念和惋惜之情,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沉而含蓄的情感,沉痛压抑。
3.这是一篇悼文,这类文章应该赞美逝者的品德,从而表达人们对逝者的敬意。文章却说“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你是怎样理解的?
4.在燕妮生前,她得到了怎样的“补偿”?请概括作答。
2022-03-04更新 | 358次组卷 | 4卷引用: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必修下册)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今天,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更为明晰,但几千年积攒下来的中医经验仍是抗疫“利器”。中医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中医治疗针对寒和湿,注重调节机体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疫”之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针对临床治疗期确诊患者推出了中医治疗通用方“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汤”用于改善患者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阻断病情进展,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对于重症患者,西医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技术对抢救生命来说必不可少,中西医深度结合,携手开展临床治疗,大批患者因此受益,推动患者救治形势积极向好。医学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去照料和护理身体不适的人,让他们身心各方面与环境、社会相适应。中医、西医采用的手段不同,但都是在“照顾”患者,目的一致。在我国,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对症选用,优势互补,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相较人口数量始终比较紧张,中西医结合将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局面,用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照顾”。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医学上的重大优势,也是宝贵财富,不应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之。

(摘编自李红梅《用好中医瑰宝》,《人民日报》202034日)

材料二:

中医在治病和防病二者之间,重视以防病为主。中医说:“养之不素则病生。”这个“素”,是人生命的根本,也就是人生命的平衡态。中医是奉行中道的医学,和谐是它防病治病所奉行的至高原则。

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没有能量,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但中医并不鼓励过分地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强调适度地获取能量,因为能量的过剩,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身体内还需要分解出另外一种力量来消化这些能量,过分的能量摄取成了身体的负担。中医还强调能量消耗的适度。中医提出“不妄作劳”的观点——不要过分劳累。中医重视“固本培元”,注意身体内部根基的培植。人生病往往与对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最终破坏了身体的内在平衡,形成疾病。

中医认为,防病的关键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来自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影响。中医主张人要注意契合自然的节奏,实现人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如春天气温上升,人的身体也渐渐形成外张的态势,气血由内部浮向体表,皮肤松弛,汗腺舒张,容易产生湿症,必须防湿;夏天天气燥热,此时人容易急躁不安,要有所抑制;秋天是收缩的季节,人的气血由外部而潜向内里,皮肤紧缩,汗腺收紧,这时要注意水的补充,食物要清淡;冬季多有寒症,如伤寒、关节疼痛,由于室外活动少,长期封闭,容易消沉,必须注意调节。

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病从心起,养生重在养心。人不是机器,也不是一般的动物、人是具有复杂情感和精神的动物,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精神平衡被打破,容易引起疾病。如人遭受精神刺激,疾病往往也会跟着到来,人心胸狭窄,患得患失,性情暴烈,盲目攀比,心情长期处于不平衡之中,或者是消极郁闷,或者是孤独无依,或者是偏执独断,等等,都是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容易带来疾病。中国人有“仁者寿”的说法,长寿的人,往往是待人和善、精神平衡的人,也就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

(摘编自叶朗、朱良志《寻求整体平衡的中医》,《中国文化读本》普及本)

材料三: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的疾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冬不养藏,春必病温”“介疾有喜”的疫病防治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禅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

“上医治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编自李伟《天道、人道、医道疫情防控》,《光明日报》2020316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医的经验对此次新冠肺炎的认识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中药“清肺排毒汤”的调理,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
B.中医预防医学强调人体在能量消耗上的平衡,人生病就是与对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破坏平衡,从而形成疾病。
C.中医的修心养性观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德行修养是一脉相承的。“治心修养”可看作是对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继承。
D.把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等传统文化观和医道观相结合,加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情防控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就能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开展临床治疗时,应酌情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成本低,且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局面。
B.民间在立秋时讲究“贴秋膘”,即大量食用肥厚味重的肉食,补充因夏季天热胃口不好而流失的脂肪和体重。这有助于实现身体能量的平衡。
C.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因此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
D.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医注重调节机体平衡,这体现了中医的疫病防治观,对当下疫情的防控和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下列中医谚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鱼生火,肉生痰,萝卜青菜保平安。”
B.“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C.“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D.“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伤。”
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以上三则材料的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天问出自《楚辞》,以之作为工程名称,厚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易于广大群众接受,便于记忆和传播,也彰显了中国人迈向更远深空的决心和毅力,引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理想情怀。

专家表示,研究火星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启示。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环境最为相似的行星,火星不仅有大气,也有适宜的温度,还和地球有着相似的自转周期。研究火星与地球的异同,互为参考,是极具价值的基础研究。

(摘自冯华《天问一号离火星还有多远》,《人民日报》2020 年 04 月 25 日)

材料二: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将于今年 7 月搭载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次探测的任务目标是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目标,开展对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的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进行精细巡视勘察。一次发射同时要完成环绕、着陆、巡视3 种探测目标,实属少花钱,多办事。一举多得的背后,是复杂的技术和较高的风险,国际上也鲜有先例。

火星是人类未来移民的首选地毋庸置疑,人类第二家园这一诱惑实在太大。不仅如此,研究火星地质、表面成分的长期演变过程,岩石和空气、水的相互作用等,有助于我们理解火星生命可能存在和消失的原因,进而分析和预测地球的未来。4000 年来,火星也从最初的遥不可及,到遍布人类的探测器,火星探测的任务次数甚至已经超过了同期的月球探测项目。然而,至今全球火星探测成功率大约为 40%,火星探测最大的难点在于恐怖 7 分钟——在进入、下降与着陆过程中,要在 7 分钟内将探测器的时速从 2 万千米降低到零。这需要融合多种减速手段才能实现,包括气动外形、降落伞和反推等,也需要自主导航控制技术来保证。

(摘自于紫月《天问一号:在探火路上来一次后发先至》,《科技日报》2020年5月22日)

材料三:

面对跨越式突破带来的各种难题。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简称北京中心)的任务型号团队勇闯难关、赢得挑战:

采用超大变时延开环控制技术——压缩地火时空距离。为了突破因地火距离太远而产生的信号超长延迟的瓶颈,北京中心采用超大变时延开环控制技术,设计了全新的超远距离测站捕获模式。

采用地火空间精密定轨与预报技术——全面掌握天问一号位置。型号团队设计了首次火星任务轨道动力学公用库和精密定轨原型软件,以仿真打靶的方法完成全过程定轨预报精度分析。

采用火星车遥控操作任务规划技术——精准遥控、科学开车。火星车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它要前往的目的地、选择的路径以及路途中的各种动作,都需要地面工作人员提前告诉它。在这方面,操作团队就要扮演好先知的角色,通过对当前火星车所处环境的掌握、分析和规划,预测路径的安全性,否则石块、沙丘都可能对它造成致命伤

(摘自宋星光等《天问一号:中国首次火星之旅》,《解放军报》2020年7月10日)

1.下列对“天问系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问”出自《楚辞》,“天问系列”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的名称,“天问一号”则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的任务名。
B.以“天问”作为工程名称,是因为它易于群众接受,便于记忆和传播,彰显中国人迈向更远深空的决心和毅力。
C.“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将对火星开展全球性和综合性的探测,并且对火星表明重点地区进行精细的巡视勘察。
D.今年“天问一号”一次发射要同时完成环绕、着陆、巡视 3 种探测目标,风险较高,需要复杂的技术作为支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星周围遍布人类的探测器,火星探测的任务次数已经超过了同期的月球探测项目,说明人类对火星的探索怀有高度的热情。
B.火星探测难点在于在进入、下降与着陆过程中,要融合多种减速手段才能在 7 分钟内将探测器的时速从 2 万千米降低到零。
C.超大变时延开环控制、地火空间精密定轨与预报、火星车遥控操作任务规划等技术合力保障“天问一号”完成相关探测任务。
D.火星车具有自主能力,如果地面工作人员提前告诉它要前往的目的地、选择的路径和途中的动作,它便能顺利完成探测任务。
3.人类为什么要探测火星?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批信息侵权违规行为,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频繁曝光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反映出:当下一些手机应用的数据收集、使用和管理,事实上仍处于失控状态;且商业机构在利益驱使之下,并不重视将用户的核心隐私做好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难以避免地要使用一系列网站和手机软件,在用户注册和刷脸过程中会将部分个人信息授权给商业机构,如果这些信息不能被有效保护,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在海量个人信息收集的背后,商家对于用户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平台的责任和权力边界都不明确。同时,用户也难以了解个人数据的用途,对个人信息是否会被用于其他目的缺乏知情权。一旦出现信息泄露的情况,用户往往对于如何举证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两眼一抹黑

个人信息安全威胁的背后,数据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防护问题日益凸显,网络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

维护网络安全,一方面,要探索建立数据管理和安全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加紧出台一系列细化的、有可操作性的个人数据保护方面的标准和政策法规,加强顶层设计和全局性制度设计,落实主管单位和责任部门。另一方面,也要持续开展对违法违规收集、泄露个人信息行为的整治,包括加强日常评估、拓展举报渠道等,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也让试图效法者望而却步。

维护网络安全,关键还要突破网络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我国网络技术水平已位居世界先进行列,但在芯片和操作系统等领域存在短板,要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维护国家网络安全。

人是安全的核心,维护网络安全最终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要提升大家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摘编自王轶辰《信息安全保护任重道远》,《经济日报》2021-04-14)

材料二:

材料三:

随着5G的商用和普及,万物互联正逐步走近现实。同时,随着终端连接、数据存储、利用规模的扩大,移动安全问题日趋复杂,网络犯罪手法也在不断翻新,导致技术对抗的难度加大。

5G时代人们的个人信息安全会有哪些威胁?又该如何应对?

面对持续高发的网络诈骗犯罪,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同时相关企业更应该有所行动,加强风险防范,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

电信诈骗套路上新。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也潜滋暗长,产生了许多新的骗术,如常见的微信诈骗套路包括代购诈骗、克隆头像诈骗、二维码诈骗、刷单诈骗、点赞诈骗、爱心传递诈骗等,这些诈骗令人防不胜防,传统手段应对现今的电信网络诈骗等个人信息安全问题面临很大挑战。同时,随着5G的日益普及,各类新技术、新应用也迎来爆发时机。5G技术超高速率、超大连接、超低时延的特性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更多个人信息,甚至个人敏感信息。如何在5G时代合理合规合法运用数据,为各行各业高效赋能的同时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措并举打击电信诈骗。事实上,目前我国已制定了《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不断织紧个人信息保护网。工信部作为电信行业的主管部门,依法履职,主动作为,按照发现、取证、处置、曝光工作机制,强化监督检查,聚焦社会高度关注的APP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从2019年开始,工信部已连续两年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包括App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下载在内的四方面十大类问题。同时,相关企业和机构也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信息审查,参与防范电信诈骗,助力用户个人信息保护。

齐抓共管打击电信诈骗。近年来,我国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日益重视,各部门不断加大对违规违法现象的打击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果。当然,顶层设计还只是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起步和开头,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形成共识,规范管理,离不开执法部门、企业的努力,更离不开每个用户的参与。

相关安全专家表示,在使用手机的时候,应时刻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持高度警惕,不给不法分子和组织可乘之机。专家建议:

……

⑤不要轻易将智能手机交给他人保管和使用,手机失而复得或维修后进行必要检测。

⑥不把手机当密码记录本,不把身份证号、地址、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存在手机里。

⑦更换手机时,尽量销毁旧手机内私人文件和信息,并恢复出厂设置。

⑧一旦发现手机流量异常或可疑应用上传隐私数据,应及时求助于正规售后服务商。

(摘编自赵超《5G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如何守护?》,《人民网》2021-04-16)

1.下列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人们无法避免地要使用网站和手机软件,在注册和“刷脸”时会将个人信息授权给电信部门,如果这些信息不被保护好,就会造成严重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B.个人信息安全威胁的背后,保护数据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问题日益凸显,信息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
C.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不断滋生,骗术也花样翻新,用传统手段应对现今的电信网络诈骗等难度加大,个人信息安全面临失控的危险。
D.做好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工作,既要顶层设计,又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形成共识、规范管理,同时也离不开执法部门、企业的努力,更离不开每个用户的积极参与。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频繁曝光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说明一些手机应用在数据收集、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重大问题,且商家不重视保护用户的核心隐私,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并未解决。
B.从材料二图一中可以看出,电信诈骗案件中受骗的年轻人远比老年人多,这或许与年轻人熟悉互联网生活,在消费中更多地使用了网络支付手段不无关系。
C.维护网络安全,关键是要做好探索建立数据管理和安全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同时又要做好持续开展对违法违规收集、泄露个人信息行为的整治这两项工作。
D.在海量个人信息收集的背后,商家对用户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平台的责任和权力边界都不明晰;用户也不易获知自己的信息是否会被用于其他目的。
3.结合文中画线句,在文中省略号处对专家的建议补充四点内容。
2021-07-0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