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新乐府?人们通常依据的是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其收录标准说得明白:一是唐世,二是新歌曲。但由于郭茂倩依据了丰富的音乐文献,且依据的音乐文献大多失传,其界定的具体依据,今天我们是无从得知的,这就给后人造成了困扰,比如,哪些作品曾经是唐代的新歌曲?《乐府诗集》收录的新乐府并不完整,究竟应该如何界定、补辑,一直处在争论之中。

早在1995年葛晓音《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一文,对新乐府应该如何界定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她对唐世之新歌予以绝对的认可,据此进一步提出新乐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乐府指从旧题乐府中派生的新题,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取法汉魏古乐府,形成以”“”“”“为主的新题歌诗。狭义的新乐府指广义的新乐府中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的部分歌诗。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歌辞性标题只能是代表了一部分的乐府,有些乐府并不具有典型的歌辞性标题,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中绝大部分就不是这类题目,所以若以此衡量恐怕会遗漏一批新乐府辞;有些诗题虽带有”“”“等标志,但未必就是乐府诗,如刘禹锡的《城西行》就不在其乐府卷中。因此,此标准仍然有待完善。其后,人们纷纷尝试制订更为具体的判定标准。人们之所以不断探讨新乐府判定标准,就是因为看到了新乐府蕴含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其中反映时事、为民请命、总结一代之兴亡经验教训的乐府作品,体现了新乐府诗人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良知,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学价值。采用新乐府的形式记录历史、反映现实民生、追求理想政治,也是中国古代士人艺术理想与政治理想的完美结合。

然而由于人们对《新乐府序》的解读不同,新乐府的界定标准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拟定的标准或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都不能完美诠释唐代新乐府,这里就给研究者留下进一步开拓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还有新题乐府的概念。新题乐府侧重于表达题目的创新,其实和新乐府是一回事。根据实际创作情况来看,唐人所说的新乐府很丰富,既包括如元(稹)白(居易)新乐府那样揭露现实、批评政治的作品,也包括如娱乐场合演唱的作品。至于唐后,历代不乏题为新乐府的作品,都属于诗人的拟作了。

(摘编自张煜《新乐府相关问题辨析》)

材料二:

认为新乐府概念不明而质疑新乐府运动存在的观点,主要源于对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的误解: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人们在解读时,基本是将通假为,认为是未尝被于声。如2017年版中华书局点校整理本的《乐府诗集》,在其出版说明中直说新乐府辞是辞拟乐府而未配乐。有的学者在引用该文献时,也是径直改为未尝被于声,如黄耀堃《音乐与讽刺——新乐府考》等。据此理解就导致唐世之新歌未尝被于声互相矛盾,导致乐府与诗的边界也不清晰,其未诏伶人者,远之若曹陆依拟古题之乐府,近之若唐人自撰新题之乐府,皆当归之于诗,不宜与乐府淆溷也(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张煜《新乐府辞研究》指出,在文献出现的不同场合有不同含义,郭茂倩对新乐府辞的界定是有其标准的,而新乐府辞是当时已经入乐演唱的或是清唱的乐府歌辞2017年,乐府学研究用力最深的吴相洲先生又对这段话重新进行解读,并在《文学遗产》发表《论郭茂倩新乐府含义、范围及入乐问题》,该文认为‘唐世之新歌’,意为唐代乐府新歌辞,名称来自《乐府新歌》等歌录;‘辞实乐府’,是说其乐府性质确切无疑;‘未常被于声’,意为不经常表演,而非从不表演。这就解决了郭茂倩关于新乐府的界定前后矛盾的问题。

从现存文献来看,《乐府诗集》所录新乐府,部分确有入乐的记载。如李峤《汾阴行》,孟棨《本事诗》所载,云:天宝末,玄宗尝乘月登勤政楼,命梨园弟子歌数阕。有唱李峤诗者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不终曲而起,曰:‘李峤真才子也。’其他如刘禹锡的《泰娘歌》《捣衣曲》等。

因此,新乐府是以歌辞性质被收录于《乐府诗集》的,这些歌辞虽不常配乐演奏,但仍有被采入乐府机构演唱的机会,从而实现乐府诗的相应功能,实现创作者的心理期待。白居易的《新乐府》组诗正反复表达了这种被采诗的愿望。

(摘编自万紫燕《论新乐府的歌辞性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郭茂倩对新乐府的界定标准是正确的,但他所依据的音乐文献大多失传,因此按照郭茂倩的标准很难界定新乐府。
B.尽管葛晓音对如何界定新乐府进行了深入 的探讨,且提出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但这一标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C.对新乐府的界定始于郭茂倩,其后人们不断尝试制订新的界定标准,但都不尽如人意,仍需进一步开拓研究。
D.对“未常被于声”中“常”字的不同解读导致人们对郭茂倩的新乐府界定的不同理解,直到吴相洲确定为“尝”后,这一问题才解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人们对郭茂倩新乐府的界定有误读,但材料一并没有对此给出自己的解读。
B.有些唐代诗歌标题中虽然有“歌”“行”等标志,但仍不属于新乐府,因此新乐府的标准仍然有待完善。
C.按照《乐府诗集》“出版说明”对“未常被于声”的解读来界定乐府,可能会使乐府与诗的边界不清晰。
D.材料二认为,新乐府作品有的已人乐,有的未人乐,但创作者们还是有被采诗入乐的心理期待。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论证新乐府具有歌辞性质观点的一项是(     
A.“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
B.“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任华《寄杜拾遗》)
C.“文人乐府,亦有不谐钟吕,直自为诗者矣。”(冯班《钝吟杂录》)
D.“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旧唐书·李贺传》)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结合材料一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将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归入新乐府的理由。
21-22高一下·全国·课后作业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朋友们:

我们现在安葬的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1814年生于萨尔茨维德尔,她的父亲冯·威斯特华伦在特利尔城时和马克思一家很亲近;两家的孩子在一块儿长大。当马克思进大学的时候,他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已经知道他们的生命永远连在一起了。

1843年,马克思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莱茵报》的主编,在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以后,他们就结婚了。此后,她不仅和丈夫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而且以高度的自觉和炽烈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

这对新婚夫妇动身前往巴黎,自愿出境很快变成了被迫出境。甚至在巴黎,马克思也受到普鲁士政府的迫害。我必须遗憾地指出,像亚·洪堡这样的人竟卑鄙到和普鲁士政府合作,怂恿路易·菲利浦政府把马克思逐出了法国,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二月革命爆发了,布鲁塞尔也随着动荡不安,比利时警察局不仅逮捕了马克思,而且毫无理由地把他的妻子也监禁起来。

1848年的革命高潮,到第二年就低落了。又一次驱逐开始了,起初到了巴黎,后来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涉,便搬到伦敦。这次驱逐历尽了重重艰难。尽管这次驱逐使她的三个孩子(其中两个是男孩)死亡,她还是决心忍受被驱逐者通常遭到的一切苦难。但是看到一切政党,不管是执政的还是在野的(封建派、自由派、所谓民主派),都联合起来反对她丈夫,对他进行最卑鄙下流的诬蔑,看到所有报刊都不登载他的文章,让他在敌人面前陷入孤立无援和手无寸铁的境地,他们两人用来对付敌人的就是蔑视——这一切对她却是莫大的痛苦。而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但这不是没有尽头的。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了。它使文明国家相继参加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最先参加战斗的是她的丈夫。开始补偿她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候终于来到了。她生前终于看到,曾经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完全烟消云散;她生前终于听到,各国反动派曾经企图扼杀的她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公开地胜利地传播了;她生前终于看到,充满胜利信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罗斯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临死前得知德国工人阶级不顾一切镇压法令,在最近一次选举中光辉地显示了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她的一生表现了极其明确的批判智能、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她这一生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事情,是公众看不到的,在报刊上也没有记载。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过的人才了解。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我们将不止一次地为再也听不到她的大胆而合理的意见(大胆而不吹嘘、合理而不失尊严的意见)而感到遗憾。

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这是她的朋友们都知道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

1881年12月5日

(选自《中外名人演讲精粹》,中国书籍出版社)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从回顾燕妮与马克思两家的关系入手,来悼念这位伟大的女性,意在赞美燕妮与马克思矢志不渝的爱情。
B.文中大量文字写马克思的工作与遭遇,这是因为两人始终生活战斗在一起,可以侧面表现燕妮的工作与精神。
C.燕妮在革命斗争中,先后经历了流亡的痛苦,失去爱子的痛苦,遭受诬蔑、孤立无援、不被人们理解的痛苦。
D.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融为一体,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赞美、悼念和惋惜之情。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燕妮生前承受了苦难,但去世后得到了“补偿”: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烟消云散,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传播,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席卷欧洲和美洲。
B.欧洲的工人阶级活动进入高潮时,国际工人协会成立,马克思最先参加了斗争,开始补偿燕妮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C.本文对燕妮·马克思这位杰出的女性崇高的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情赞颂了她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一切贡献。
D.本文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悼念和惋惜之情,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沉而含蓄的情感,沉痛压抑。
3.这是一篇悼文,这类文章应该赞美逝者的品德,从而表达人们对逝者的敬意。文章却说“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你是怎样理解的?
4.在燕妮生前,她得到了怎样的“补偿”?请概括作答。
2022-03-04更新 | 370次组卷 | 4卷引用: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必修下册)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今天,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更为明晰,但几千年积攒下来的中医经验仍是抗疫“利器”。中医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中医治疗针对寒和湿,注重调节机体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疫”之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针对临床治疗期确诊患者推出了中医治疗通用方“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汤”用于改善患者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阻断病情进展,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对于重症患者,西医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技术对抢救生命来说必不可少,中西医深度结合,携手开展临床治疗,大批患者因此受益,推动患者救治形势积极向好。医学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去照料和护理身体不适的人,让他们身心各方面与环境、社会相适应。中医、西医采用的手段不同,但都是在“照顾”患者,目的一致。在我国,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对症选用,优势互补,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相较人口数量始终比较紧张,中西医结合将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局面,用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照顾”。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医学上的重大优势,也是宝贵财富,不应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之。

(摘编自李红梅《用好中医瑰宝》,《人民日报》202034日)

材料二:

中医在治病和防病二者之间,重视以防病为主。中医说:“养之不素则病生。”这个“素”,是人生命的根本,也就是人生命的平衡态。中医是奉行中道的医学,和谐是它防病治病所奉行的至高原则。

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没有能量,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但中医并不鼓励过分地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强调适度地获取能量,因为能量的过剩,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身体内还需要分解出另外一种力量来消化这些能量,过分的能量摄取成了身体的负担。中医还强调能量消耗的适度。中医提出“不妄作劳”的观点——不要过分劳累。中医重视“固本培元”,注意身体内部根基的培植。人生病往往与对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最终破坏了身体的内在平衡,形成疾病。

中医认为,防病的关键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来自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影响。中医主张人要注意契合自然的节奏,实现人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如春天气温上升,人的身体也渐渐形成外张的态势,气血由内部浮向体表,皮肤松弛,汗腺舒张,容易产生湿症,必须防湿;夏天天气燥热,此时人容易急躁不安,要有所抑制;秋天是收缩的季节,人的气血由外部而潜向内里,皮肤紧缩,汗腺收紧,这时要注意水的补充,食物要清淡;冬季多有寒症,如伤寒、关节疼痛,由于室外活动少,长期封闭,容易消沉,必须注意调节。

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病从心起,养生重在养心。人不是机器,也不是一般的动物、人是具有复杂情感和精神的动物,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精神平衡被打破,容易引起疾病。如人遭受精神刺激,疾病往往也会跟着到来,人心胸狭窄,患得患失,性情暴烈,盲目攀比,心情长期处于不平衡之中,或者是消极郁闷,或者是孤独无依,或者是偏执独断,等等,都是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容易带来疾病。中国人有“仁者寿”的说法,长寿的人,往往是待人和善、精神平衡的人,也就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

(摘编自叶朗、朱良志《寻求整体平衡的中医》,《中国文化读本》普及本)

材料三: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的疾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冬不养藏,春必病温”“介疾有喜”的疫病防治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禅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

“上医治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编自李伟《天道、人道、医道疫情防控》,《光明日报》2020316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医的经验对此次新冠肺炎的认识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中药“清肺排毒汤”的调理,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
B.中医预防医学强调人体在能量消耗上的平衡,人生病就是与对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破坏平衡,从而形成疾病。
C.中医的修心养性观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德行修养是一脉相承的。“治心修养”可看作是对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继承。
D.把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等传统文化观和医道观相结合,加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情防控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就能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开展临床治疗时,应酌情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成本低,且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局面。
B.民间在立秋时讲究“贴秋膘”,即大量食用肥厚味重的肉食,补充因夏季天热胃口不好而流失的脂肪和体重。这有助于实现身体能量的平衡。
C.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因此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
D.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医注重调节机体平衡,这体现了中医的疫病防治观,对当下疫情的防控和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下列中医谚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鱼生火,肉生痰,萝卜青菜保平安。”
B.“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C.“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D.“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伤。”
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以上三则材料的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

4 . 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吴光

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王阳明诞生于余姚一个官宦之家。幼名为“云”,五岁时改名“守仁”,盖取《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

阳明十二岁时,开始拜师读书。他经常捧书沉思,思考人生真谛。有一天,他突然问书塾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疑惑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个“读书学圣贤”的心愿,表达了少年王阳明要做圣贤的远大志向。

弘治十二年春,阳明二十八岁,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举进士出身。

明武宗正德元年,阳明三十五岁。司礼太监刘瑾专权跋扈,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御史薄彦徽等会同南京给事中戴铣,上疏请诛刘瑾等“八虎”。刘瑾大怒,逮薄、戴等人下诏狱,各杖三十。戴铣竞被杖死狱中。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挺身而出,抗疏力救,刘瑾遂逮阳明下诏狱,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

在贬谪龙场期间,王阳明经历了身体与心灵的“百折千难”,但他并未被种种天灾人祸所击垮,而是自强不息,从容应对。面对种种困境,他常常思考“圣人处此,当有何道”的问题。在一个风雨交加深夜,他突然大彻大悟《大学》“格物致知”之旨,不禁欢呼雀跃,“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便是所谓“龙场悟道”,其关键在于领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其逻辑的结论是求理于心,而非求理于外。这标志着王阳明主体意识的觉醒,也为他日后在讲学中形成良知心学奠定了心灵觉悟的基础。

正德五年三月,王阳明经历了两年贬谪生活后被朝廷起用,升为庐陵知县。他以民为本,推行了多项德政,特别是冒着被罢官处分的风险蠲免了困扰境内百姓的苛捐杂税,深得民众拥护。同时,他敦励风俗,推行孝道,以儒家道德人文精神教化民众,使民风归于淳厚。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对朝廷。当时,阳明正奉命到福建途中,仓促闻变,立即回军吉安,调兵“勤王”。在王阳明的精心调度与策划下,竟能“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宁王)十万之众”,这在军事史上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也成就了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文武双全的历史声名。

从正德十二年到十六年,王阳明大多时间在江西赣州和南昌。这段时期,他经历了自贬谪龙场以来人生最艰难险恶的时期,但种种苦难的磨砺,使王阳明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促使他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从而完成了阳明学的哲学建构。正如阳明自己总结的:“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阳明良知之教的成型,不仅使其精神境界升华到新的高度,更使他在复杂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气定神闲、宠辱不惊,自立于不败之地。

嘉靖六年五月,广西田州土司叛乱,数剿无效,朝廷遂命王阳明进剿“乱贼”。王阳明率师抵达广西以后,对恩恩、田州地区瑶族土司的武装反叛采取了安抚为主、罢兵息战的政策。不到半年,即促使其首领卢苏、王受率数万之众竭诚投降,使得迁延数年、屡剿无效的思田之乱宣告平息。

广西平乱的战事,前后经历一年多。这一年多来,王阳明以衰病之躯,奔走于炎热潮湿、瘴疠遍布的崇山峻岭,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嘉靖七年十月初十日,王阳明向朝廷上了平生最后一道奏疏,说明自己“炎毒益甚、遍身肿毒,喘嗽呕吐”的严重病况,请求朝廷允许他回乡养病,其词悲切。眼见病情日重,他已等不及朝廷的批复了,于是班师北归。于十一月二十五日抵达南安府(今大余县),二十八日晚,舟停青龙铺水面。二十九日上午,他已处于弥留之际,其弟子周积请问有何遗言,阳明只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瞑目而逝。享年五十七岁。

(摘编自吴光《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相关链接:

“先生(王阳明)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八王阳明先被贬龙场,后困居江西,经受种种苦难的磨砺,始终坚持潜心苦思,终成就了阳明之学。
B.王阳明为戴铣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与专权跋扈的刘瑾抗争,表现了他坚持正义、无所畏惧的道德勇气。
C.王阳明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强调虽圣人之道遥不可及,但自我都可追求主体心灵的觉悟。
D.王阳明临终时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寥寥八字,可视为对王阳明人生与学问的概括。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王阳明年少时便立下圣贤之志,不愿走入仕途,成年后却历经三次科举而投身官场,奔走四方,颇立功业。
B.人生的艰难险恶,促使王阳明思想的升华;而思想的升华,更使他气定神闲地面对政治斗争中的复杂险恶。
C.阳明之学虽为王阳明首创,却是吸纳前人思想精髓所得,他曾学朱熹、佛老,历经艰难,方悟得良知之教。
D.本文史论结合,选取王阳明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展示了明朝这位著名哲学家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
3.王阳明一生有哪些主要成就?请结合文本分类概括。
2021-05-1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蒲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胡博士

张中行

胡博士是个有大名的民国人物。在手持玉帛的人们的眼里是这样,在手持干戈的人们的眼里似乎尤其是这样。可是以他为话题却很不合适。一是他的事迹:“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不用说了,其后,作了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校长,渡海峡东行,作院长、大使等等。二是关于学术成就:他是经史子集无所不问,大兼早直到老庄和孔孟,小(按旧传统说)兼晚直到《红楼梦》和《老残游记》,所谓文献足征。但是不管谈哪方面,都会碰到评价问题。向一方偏,站在另一方的人们不能容忍。居中,两方都会斥为骑墙派,总之将是费力不讨好。不得已,只好谈一些琐屑。

胡博士一九一七年来北大,已经是老人物了。中等以上身材,清秀,白净。永远是“学士头”,永远穿长袍。总之,以貌取人,是个风流潇洒的本土人物。

形貌本土,心里口中却有不少来自异国的东西。初露锋芒是破蔡元培校长的《石头记索隐》。说蔡先生那里是猜谜,经不住科学方法的事实一撞。胡博士这篇《<红楼梦〉考证》后,大家对索隐派的猜谜没有兴趣了,改为集中力量考曹府,以及与之有关联的脂砚、敦敏等。

“五四”前后,胡博士成为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主要原因自然是笔勤,并触及当时文化方面的尖锐问题,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文学革命。还有个原因是他长于社交。大家都觉得,他最和易近人。即使是学生,去找他,也是口称某先生,满面堆笑。这样,因为他有名,并且好客,所以同他有交往就成为文士必备的资历之一,有个说法是:“我的朋友胡适之。”

要上课,要待客,要复信,要参加多种社会活动,还要治学,写文章,其忙碌可想而知。可是看见他,又总是从容不迫的样子。他是个聪明有趣的人,记得有次谈某年清华大学请他当校长,他回电说:“干不了,谢谢!”以下他加个解释,说:“我提倡白话文,有人反对,理由之一是打电报费字,诸位看,这用白话,五个字不是也成了吗?”

谈“外面儿”难免近于虚浮,一个常会引起的联想是风流人物容易风流。胡博士像是不这样,而是应该谨严的时候并不风流。根据道听途说,他留学美国的时候,也曾遇见主动同他接近的某有名有才的女士,但他还是回到老家,安徽绩溪,同父母之命的江夫人结了婚。来北京,卜居于地安门内米粮库,做主妇的一直是这位完全旧式的江夫人,不能跳舞,更不能说yesno

闲谈到此,未免不郑重。那就再说一件,十足的郑重其事,是他对朋友能够爱人以德。那是一九三八年,中国东、北半边已经沦陷,北大旧人还有住在北京的,其中一位是周作人。盛传他要出来做什么,消息也许飞到西方,其时胡博士在伦敦,就给周寄来一首白话诗,诗句是:“藏晖(胡博士化名)先生昨夜作一个梦,梦见苦雨庵(周作人的书斋名)中吃茶的老僧,忽然放下茶盅出门去,飘然一枚天南行。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用诗的形式劝勉,“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情很深;“智者识得重与轻”,意很重。我忝为北大旧人,今天看了还感到做得很对。

文本二:

1917年,《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文中,胡适首次公开提倡现代白话文,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其实早在汉魏,因传播的需要,当时的僧人故意采用文白夹杂的文体。明清的小说和戏曲,则将古白话这一书面形式推向高峰。然而,但正如“高考是指挥棒”一样的道理,在八股文年代,白话文不可能撼动文言文的正统地位。

“五四”时期,《新青年》开始刊发白话文,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等。然而,也有一片反对声。国学大师黄侃针锋相对,也出了一例,“太太死了,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长达11个字。而用文言文则仅需‘妻丧速归’4个字即可”。20世纪初,随着翻译作品出现,欧美语言进入汉语,也出现了为欧化而欧化的文艺腔。如徐志摩的《巴黎的鳞爪》开篇:“他是一个画家,住在一条老闻着鱼腥的小街底头一所老屋子的顶上一个A字式的尖阁里”;生硬构造英语中的名词后缀,“很难”改为“难度高”;本来是说“问题很多”,却爱说“有很多问题存在”等等。

在网络时代,书写的门槛已被打破,文字不再单单为少数精英所掌握。如今的汉语又要面对以段子、缩写、误写、假借、颜文字、表情符等方式的庞杂“网络化”问题。相较于白话文运动,网络语言一方面既可精确记录口语,暗合“我手写我口”的理念(如“港真”“酱紫”“香菇蓝瘦”),又在一方面与“五四”先驱们试图以白话文替代文言文,以拉丁字母替代白话文,最终让中文走上表音文字的努力相背(如“保”“囧”、颜文字都是以象形符号的方式存在于网络)。面对无限的网络空间和多种技术手段,“网化文”的未来在何方,着实让人纠结。


注:胡适(1891年-1962年),新文化运动领袖。曾任《新青年》编辑、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49年去美国,1962年在台北病逝。文本一摘编自《张中行散文精品集》,文本二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17年1月上《从“我手写我口”到欧化汉语白话文运动100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适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人们对他的事迹、学术成就存在不同判断。作者调侃说无论褒贬都会得罪一方,所以选择写生活琐碎。
B.因为笔耕不辍,文字常触及文化方面的尖锐问题,而且擅长社交,平易近人,胡适成为“五四”时期文化界的一位风云人物。
C.胡适用“干不了,谢谢!”的例子证明白话文的优势;黄侃与之针锋相对,用“妻丧速归”的例子回击他,证明文言文的简明。
D.白话文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与文言文的地位“争夺战”,在八股文年代,因为类似“高考是指挥棒”的道理,并未立刻占据正统地位。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朋友胡适之”的说法、胡适用白话给朋友写劝勉诗的例子,说明胡适能爱人以德、待人以诚,因此他的朋友能够布满天下。
B.白话文发展由来已久,最初是民间为了交流需要而使用古白话,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到“五四”白话文运动后,现代白话文终于大行其道。
C.我国明清时期出现了《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影响深远、家喻户晓的长篇小说作品,其文字已经是现代白话文的代表。
D.徐志摩,我国现代诗人、散文家,在留学英国期间,深受西方教育熏陶及欧美现实主义和唯美派诗人影响,奠定其现实主义诗风的基础。
3.你认为胡适是老派文人还是新派人物?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4.有人说:一百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告别纸笔,通过电子设备用网络语言表达交流时,网络语言或许会替代白话文,成为下一代人的通用规范用语。请结合文本与现实,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看法。
2021-05-12更新 | 18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三河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8848.86米——珠穆朗玛峰最新测定的高程。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互致信函,共同宣布了这一数字。珠峰是中尼两国的界峰,此次宣布的8848.86米,是“基于全球高程基准的珠穆朗玛峰雪面高程”。这是中尼两国团队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开展扎实工作最终确定的。几十年来,中尼不仅实现登山队员联合登顶,还在珠峰环保等方面开展合作,两国友谊在珠峰见证下结出累累硕果。2020年5月27日,中国人又一次登上地球之巅的消息传来,让世界刮目相看。这次珠峰登顶和高程测量,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上个世纪50年代,英国和瑞士登山队先后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顶珠峰。但在中国境内的北坡登顶,始终无人能够攻克。1960年5月25日,组建仅有5年的中国登山队,完成了从北坡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那次攀登,是在中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和严峻外部环境的形势下,一次担负特殊使命的国家任务。“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有力地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摘编自新华社2020年12月9日《中尼元首共同宣布珠峰“身高”有何深意?》)

材料二:人类对珠峰高度的第一次科学测量是1852年,由英国人和印度人共同完成。1958-1960年,我国测量工作者在绒布寺河谷开阔地段丈量基线,使用水银气压计测定基线端高程,并开展天文测量,获得珠峰高度为8882米。1975年,我国首次将3米觇标竖立在珠峰山顶,提高了测量的瞄准精度,这是人类首次对珠峰的精密测量,获得珠峰海拔高程8848.13米。之后,我国对珠峰高程又进行了四次测定。2020年4月30日,中国宣布启动2020珠峰高程测量。5月27日,中国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提供更高精度的测量结果,不仅可以结束国际上珠峰高程不统一的混乱局面,而且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青藏高原由于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而一直处在隆升状态,垂直形变约5.3毫米/年。定期对珠峰开展观测,将不同期次的高程数据进行差分处理,是分析该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及形变速度、开展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距离2005年最近一次测量已经过去15年。15年来珠峰地区构造运动活跃,尤其是2005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9.3级地震和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都对青藏高原及珠峰地区地壳运动产生重大影响。重新测定有助于了解掌握该地区地壳构造、运动规律。全球气候变化也对珠峰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在该地区开展高精度测量,既可为青藏高原尤其是珠峰地区冰川、地质、水文等研究提供定量依据,也可为全球环境变化分析提供科学支持。

(摘编自柳建乔《珠峰测量工作综述》)

材料三:珠峰高程的确定需要外业进行登山测量并完成珠峰区域数字的传输和内业的测量数据处理等多方面合作。珠峰测高,测算出来的结果,有测也有算。数据处理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算。此次的珠峰水准测量,从日喀则国家一等水准点向珠峰脚下布测了数条水准线路,并且首次将国家高程基准传递至中国与尼泊尔边界。而且在本次测量过程中,人类首次实现了实测珠峰峰顶重力值,还采航空重力测量,连片测量了人类无法涉足区域的重力值。正因如此,这次数据处理中心收集了珠峰及邻近地区一百多万平方公里最新地形数据,总量达1.44亿条之多,远远超过2005年。本次测量,将我国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于珠峰峰顶大地高的计算,获取了更长观测时间、更多卫星观测数量的观测数据北斗与GPS数据融合,获取了峰顶雪面精度±0.9cm大地高成果,与2005年成果相比,精度提高了2.1cm,而且,本次珠峰测量过程中,还首次将5G和北斗结合。

(摘编自2020年12月8日澎湃新闻《探秘珠峰测算背后的数据基地》)

1.下列对材料中“珠峰高程测定”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次宣布的8848.86米,是“基于全球高程基准的珠穆朗玛峰雪面高程”,距离最近一次测量已经过去15年,因为15年来珠峰地区构造运动活跃,本次高程测量很有价值。
B.国际上珠穆朗玛峰高程数据不统一的局面一直存在;历年来,我国对珠峰高程进行了多次测定,数据也不一致。本次测量提供了更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C.从使用水银气压计测定高程,到将觇标竖立到珠峰山顶进行实地测量,珠峰高程测定精度不断提高。在2020年这次测量中人类首次实现了实测珠峰峰顶重力值,连片测量了人类可涉足区域的重力值。
D.珠峰高程的确定不仅需要登山队员登顶测量,完成珠峰区域数字的传输,还需要数据处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海量数据的处理。8848.86米这个数据是测和算协作的结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世界第一高峰,把红旗插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珠峰登顶后的实地精密测量,着实振奋人心。
B.从5月27日中国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到12月8日中尼两国领导人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测定的高程,时隔半年之久,是因为后期数据处理的工作量远超之前任何一次。
C.本次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是我国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于科学探索。北斗与GPS数据融合,获取了精度更高的数据。
D.地震会对青藏高原及珠峰地区地壳运动产生重大影响,而且青藏高原由于不同板块相互碰撞一直处于隆升状态,定期对珠峰开展观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此次珠峰高程测量的意义。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读书报:20世纪70年代您就开始诗歌创作,诗歌使您的作品具有怎样的底色?

梁衡:诗歌是时代的号角。我写诗也是受到时代的影响,1975年我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一首写大寨的诗歌。我小时候受古典诗文的熏陶,被父亲逼着背《千家诗》。大学赶上激情澎湃的时代,《回延安》《雷锋之歌》《向困难进军》《祝酒歌》等等,我都背过。诗歌对我的创作的影响,一是陶冶情感,二是锤炼语言。旧诗给人意境,新诗直接点燃人的激情。

中华读书报:进入新时期举办第一次全国好新闻奖,您的人物通讯《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光明日报》1980年11月14日)就得了奖。新闻和文学,您是如何转化自如的?

梁衡:首先是时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正好抓住了。英雄人物是时代的主角,记者是时代的主笔,我写《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就赶上了这个时代的关口。但那篇通讯只有几千字。正好《青年文学》创刊号要出版,我以此为题材写了篇报告文学,发表后获得几个文学奖项,这是时代给予的。

中华读书报:20世纪90年代,即使您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创作也没有停止。《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政治散文被誉为红色经典。创作这类作品,您是否愿意谈谈是如何把握的?有何特点?

梁衡:写政治散文和我的经历有关。自古作家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家、思想家兼作家,比如范仲淹和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文章是站在政治舞台上的思考;一种是专业作家,比如李白、司马相如。那时兼职作家多于专业作家。当然现在专业作家多了,倒过来了,多于政治作家。作为官员作家,我认为有责任从我理解的高度为下一代讲清楚历史。我写的都是大家熟悉的人物,但我走的一条特殊的路子,把伟人的思想人格提炼出来,用辩证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把历史的面貌剥清楚,挖掘其轨迹和情感。文学是人学,当然也应该是伟人之学。

我的政治散文把握这样几点,一是直接抒写同时代的重大政治人物和事件,剖析理事,不避尊讳。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共产党六位总书记我写过三位,包括瞿秋白、张闻天、毛泽东等,其他重要领袖人物如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方志敏等也都写过。二是书写前代人物、事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进行审视,找到独特的切入点,关照现实。

中华读书报:对于散文创作,您的主张是什么?

梁衡:我的文学主张是二为三境五诀二为指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散文唯美是对的,但文章只有美的技巧,作家就成了一个杂技演员。我主张文以载道,要有思想。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境界,一是客观的描述之美,形境;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教人留恋体味,情境;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谓之理境,这三个境界一个比一个高。五诀是:形、事、情、理、典。指要达到三境的方法,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

中华读书报:我发现您谈的最多的是时代。您的文学创作与国家命运总是连在一起的。无论为人还是为文,为什么您有这种大格局、大胸怀、大气魄?

梁衡:一是来自家庭熏陶。我父亲是个老教育工作者,解放后担任霍州县长。他读了很多书,我受他的思想影响。二是来自时代和大学教育的影响。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和大家一起照相,他坐在前边的椅子上,后面的同学很清楚地看到他肩膀上的补丁。人大就是那样艰苦奋斗的氛围。当年我们学雷锋学焦裕禄,每到周末同学们找地方帮别人义务干活。时代造就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三是受马列主义、西方科学史和共产党的世界观的影响。

(摘编自舒晋洽《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材料二:

自宋代起,司马相如就被尊为赋圣,与骚圣屈原、史圣司马迁、书圣王羲之等一起,共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元朔二年,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真正结束了绵延一千余年的分封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司马相如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又合称《天子游猎赋》)完成于推恩令的酝酿期。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司马相如敏锐地感觉到了诸侯王横行的时代即将过去,大一统的时代即将到来,于是他以当时刚刚兴起的赋体文学,纵笔讴歌了这一历史转变。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尽管从经学的角度肯定了司马相如赋的成就和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对相如赋主题的误读。笔者认为,《天子游猎赋》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歌颂汉朝的统一、强大、文明和昌盛,肯定朝廷对诸侯王的规范与管理;第二个主题是劝导汉武帝戒奢从俭,实行德政。第二个主题,只是司马相如顺便对汉武帝做的一个提醒与劝诫,并且是以天子芒然而思,似若有亡,曰:嗟乎!此大奢侈即自我悔悟、改弦易辙的方式体现的,用语十分含蓄。

赋圣崛起,离不开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从分封制走向郡县制,从国家分裂、诸侯割据、战争连绵、民生涂炭,走向天下一统、经济繁荣、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时代。

(摘编自踪凡《赋圣何以诞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对梁衡创作产生两方面影响:陶冶情感和锤炼语言。诗歌使他学会了意境营造,时代直接点燃了他的激情。
B.英雄人物是时代的主角,记者是时代的主笔。梁衡抓住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关口,做到了新闻和文学转化自如。
C.与一般人不同,梁衡所有作品都是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炼伟人思想人格,挖掘伟人思想轨迹和情感。
D.《天子游猎赋》主题是歌颂汉的统一、强大、文明和昌盛,劝导汉武帝戒奢从俭,实行德政,“然其要归引之节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衡认为散文唯美、文以载道,主张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但是他反对作家像杂技演员只追求美的技巧。
B.梁衡有大格局、大胸怀、大气魄,是受家庭、马列主义、西方科学史和共产党世界观的影响,也是时代造就的。
C.李白、司马相如等都曾是帝王近臣,理应站在政治舞台上思考,有责任在政治思想的高度为后代讲清楚历史。
D.“赋圣”崛起离不开那个伟大时代,只能在特定时代才能得到君王青睐。因而《天子游猎赋》的成功不可复制。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梁衡散文主张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桃花源记》B.苏轼的《赤壁赋》
C.范仲淹的《岳阳楼记》D.姚鼐的《登泰山记》
4.材料一的访谈涉及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筒要概括。
5.有评论家认为,文学家只有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时代相契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经典之作。你是否同意此说法?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2021-05-07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天门中学、仙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首次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特指世界新兴市场。金砖国家最初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因为这四个国家英文首字母组成的“BRIC”一词,其发音与英文的砖块Brick)一样,所以被称为金砖四国。2009年6月,金砖四国领导人在俄罗斯举行首次会晤,金砖国家之间合作机制正式启动。2010年12月,四国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正式吸收南非加入该合作机制。南非加入后,金砖四国便改称为金砖国家。

目前,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面积的26%,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2%左右。近年来,金砖国家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总量的20%,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15%,对全球的经济贡献率约50%。

近年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以领导人会晤为引领,以部长级会议及工作组为支撑,在政治安全、经济发展、务实合作三领域开展合作的架构,已发展成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金融和发展领域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平台,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带动全球经济增长、加强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

一段时间来,世界形势又发生许多新变化,金砖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如何抓住机遇,化解风险挑战,是金砖国家必须面对的课题。机遇来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动能逐渐释放,为生产力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新天地。挑战突出表现为保护主义、霸凌主义逆流而动,冲击国际贸易和投资,加剧世界经济下行压力。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金砖国家加强团结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和协同效应,努力将务实合作的资源禀赋和共同发展的迫切愿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对金砖五国、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金砖国家领导人约翰内斯堡会晤上,中国同南非携手提出建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的倡议。通过深化数字化、工业化、创新、包容增长、投资等合作,联手加快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和转型升级。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迅速成为推动金砖合作的重大旗舰项目,一年以来取得可喜进展,为培育和提升金砖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

约翰内斯堡会晤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双、多边场合强调建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2019年11月13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再次强调,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是下阶段金砖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抓手。要敢于先行先试,将企业合作同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结合起来,争取在创新、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拿出更多亮眼成果,助力五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为重要抓手,金砖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

同时,金砖国家要加强贸易投资、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把合作蛋糕做大做实。为营造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金砖国家要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舞台上,坚定维护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

(摘编自《把金砖合作的蛋糕做大做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砖国家最初只有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个国家,合称“金砖四国”。
B.“金砖四国”特指世界新兴市场,得名和四国英文首字母组成词语的发音有关。
C.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于2009年在俄罗斯正式启动,次年正式吸收南非加入。
D.土地和人口均不足世界三分之一的金砖国家,对全球却有约占一半的经济贡献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金砖国家经济整体上保持着稳定快速的增长势头,但是五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需要加强合作,实现五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B.2016年,GDP排名前三位的金砖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巴西。印度GDP总量同比增长7.5%,是五国中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
C.2016年,巴西和俄罗斯两国GDP出现负增长,南非GDP总量在五国中垫底,可见这三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出现了经济下滑。
D.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在金砖合作中加强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依然是最重要、最有潜力的。
3.2019年,金砖合作机制开启第二个十年。金砖国家应如何“把合作蛋糕做大做实”?请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
2021-05-0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高平一中、阳城一中、高平一中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业市场,但种业大国却不是种业强国。

21世纪最初10年,中国种业刚刚起步,跨国种企已开始全球布局,目前,包括行业前10强在内的70多家国际种业巨头已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这使得一大批洋种子渗透到国内田间地头——比如,美国先锋公司20余个玉米品种已全覆盖我国粮食主产区东北、黄淮海地区,这一现象背后也凸显了当前国内市场的种子隐忧:不少农业干部、农民和行业专家反映,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既影响我国在国际种子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更存较大风险。现在国际上种子垄断性比较强,这意味着价格上是供应方说了算。如果中国种业不能及时补上研发短板,那么中国的菜篮子”“米袋子就可能受制于人。

仓廪充实、餐桌丰富,种业安全是基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给粮食市场带来深刻影响,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避免关键领域被一剑封喉,必须加快种业自立自强。

目前,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一些品种、领域和环节,如果出现极端断供情况,虽然不会一卡就死,但确实会影响农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如何打赢翻身仗?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

在中国农科院新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现场,相关工作正抓紧推进。新的资源库今年建成后可保存150万份种质资源,保存能力位居世界第一,在智能化、信息化方面也将有显著提升。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推进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重点攻克并建设高通量、规模化表型及基因型鉴定平台,发掘携带优异基因资源种质材料,定向改良创制高产、优质、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的新种质。

农业农村部已确定,把种业作为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来抓,保持水稻、小麦等品种的竞争优势,缩小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品种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生物工程技术是育种产业的一把利剑。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新华社《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从中央一号文件看打赢种业翻身仗》(有删改))

材料二:

本人在种业从业三十余年,见证了中资外资博弈的历程,愿意就以下几个问题还原种业真面貌。

一、关于外国公司控制中国种子市场

我们先来看看我国农民使用国外农作物品种的情况。对大宗农作物,国外公司目前涉入的只有玉米种子业务。美国岱字棉公司曾经在中国经营抗虫棉种,后来撤出。小麦、水稻、大豆种子目前还没有外资介入。

下面再来看看数据。玉米种子算是外国公司控制重灾区,因为美国先锋公司(杜邦公司旗下)和德国 KWS 公司的玉米品种较有优势。但即便如此,所有国外玉米品种在我国合计年推广面积也不超过 8000 万亩,占我国玉米总播种面积15%

二、中国种子已经沦陷,是真的吗?

涉及国外品种的小作物种类较多,如甜菜、向日葵、番茄、甜椒、菠菜、胡萝卜等,但加在一起,也不足2000万亩。连同玉米的8000万亩共1亿亩,不足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亿亩(耕地18亿亩,有一部分复播)的5%

可见,受国外品种冲击较大的作物还是玉米,但也只有15%,而且这些品种是国外公司通过其在中国的合资公司生产经营的,更何况这些合资公司还是中方控股。种子在中国,亲本种子(生产种子所需要的种子)也在中国,公司的管理者及员工都是中国人,即使发生了战争,国外公司也无法将这些种子运出国门。所谓受国外公司控制,从何谈起?

三、关于国外停止向中国出口种子中国会出现粮食危机

根据中国种子贸易协会公布的数字,中国 2017 年进口种子数量为 7.4 万吨,不足全国种子播种量的 1%。进口贸易额为 4.17 亿美元,约合 28 亿人民币,约占我国种子市场总销售额的 3%。且进口种子主要为牧草、蔬菜、向日葵、甜菜等,没有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进口的原因,不是我们没有,而是国外这些品种比较高产优质。如果不进口,换成国内品种,会影响这些作物产量和品质,和粮食危机不搭边儿。

四、关于杂交种种子是断子绝孙的种子,不能繁殖后代

网上关于转基因种子、杂交种种子、进口种子是断子绝孙的种子不能继续繁殖的说法完全是误传。杂交玉米、杂交水稻都是同一物种内部品种间杂交,其后代育性不受影响。专家说杂交种必须每年更换新种子,是因为农民自留种种子(称为杂交二代种子)没有新种子(称为杂交一代种子)产量高。当然,真正断子绝孙的转基因种子也出现过,但因为经营这样的种子会受到道德谴责,发明者放弃了推广计划。

粮食安全问题在我国具有重大优先地位,国家用各种办法保证我国粮食生产不受过分冲击,为此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外商必须通过与中方合作,建立合资公司才能进行,而且由中方控股;直接供农民使用的主要农作物商品种子不能直接进口,只能在国内生产;转基因种子更是要严格审批,至今还没有批准任何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的转基因种子的种植;粮食进口除大豆没有配额,玉米、小麦、水稻都是配额管理,每个作物进口配额几百万吨,占总需求的3%8%。配额内进口关税 3%,配额外关税 23%。至今还没有企业在配额外进口。

简言之,农作物种子关系国计民生,种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制约下有序发展。所谓被外国控制”“杂交种断子绝孙等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

(《中国种子已经沦陷,是真的吗?(有删改)》)

1.下列对以上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种业的现状是国内对种子的需求很大,虽然水稻、小麦等品种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品种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
B.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影响到我国在国际种子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造成种子供应方对我们的价格垄断,甚至可能有其他风险。
C.我国政府非常注重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种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制约下有序发展,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用各种办法保证我国粮食生产不受过分冲击。
D.杂交玉米、杂交水稻都是同一物种内部“品种间杂交”,其后代不会出现“断子绝孙”的情况,只是“杂交二代”没有“杂交一代”产量高罢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已经开始,建成后保存能力将位居世界第一,在智能化、信息化方面也将有显著提升,现已能保存150万份种质资源。
B.目前我国玉米种子受国外品种冲击较大,美国先锋公司20余个玉米品种已全覆盖我国粮食主产区东北、黄淮海地区,比德国 KWS 公司的玉米品种更有优势。
C.当前我国的种业现状确实存在一些隐忧,但国家已经在采取各种措施争取打赢翻身仗,为加快种业自立自强提供资源、技术、法律等方面的支持。
D.为了限制外国种子公司进入国内市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以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保护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
3.下列各项事实陈述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政府将2011年以来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鼓励种业创新、深化种业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维护科技人员科研成果的合法权益。
B.2016年新《种子法》修改颁布,提升了新品种保护的法律地位,加大了基层农业主管部门对侵权假冒的执法力度,大幅提高了对侵权假冒行为的民事赔偿标准和行政处罚力度。
C.鼓励企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为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对于达到审定标准的,审定委员会颁发审定证书。
D.1999-2018年,我国种业市场空间从330亿增长至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2018年我国种子市值1201.67亿元,保持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地位。
4.材料一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以上两则材料都涉及到我国种业所面临的问题,我国为了维护种业安全从哪些方面采取了措施?请根据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礼仪的出现、演化,本身是人与自然关系博弈、平衡的产物。当远古人们认识到应对宇宙天地心存敬畏时,便有了祭祀活动。由此而演化来的“礼”与“仪”正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自我,对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这一认识的行为体现和制度约束。

拱手礼在“礼”的层面,首先体现的是人类敬天的思想,即人类对赖以生存又可敬可畏的自然的臣服与膜拜。拱手礼最早的文化意义便是伸出双手,束手就缚,以自身为天地的祭品。进而将这正式而严谨的祭祀礼仪拓展、渗透到对同类的尊敬、礼让。因而拱手礼所承载的社会价值便体现着人际关系信息,形成和巩固着社会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以及塑造着人们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中国传统社会阶级之间从行拱手礼的不同规范就可反映出不同阶层的尊卑、亲疏。《周礼秋官·司仪》:“昭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所以别亲疏内外也。”《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正如李为香博士所论:“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拱手礼亦然。追求拱手礼的精神核心,便是“敬天”“尊人”,是与自然相处时要放低姿态,谦恭敬天;与人交往时要尊重他人,礼遇他人。这种深入骨髓、发自内心的“敬天”“尊人”的思维才是拱手礼在其礼制背后所反映的核心价值。

在“仪”的层面,拱手礼有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仪表原则。正如《拱手礼》歌词中所唱“右拳握如日,左掌弯如月”,行礼时,应双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这些仪式现象看似繁文缛节,却是“敬天”“尊人”这些精神内核的极好保障,通过这些程式化的仪式,强化了对天、对人的敬意,确立了对天,对人的秩序。若在国家层面上将这些规范固定下来,就有了典章制度,就成了礼制。礼制一旦确定,就为一定阶段社会运行提供法则,成为历代统治者为国治政之本,普通社会成员安身立命之道。《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在人际交往中和社会运行中执行这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拱手礼仪式,使每个人按既定的身体仪式行事,既可“敬天”“尊人”,同时也是“自敬”“自尊”。人若“敬天”,天则“爱人”,人与自然平衡和谐。人若“尊人”,施之以拱手礼仪,对方也会还礼,这便是“敬人”的同时巩固和彰显了自身的身份地位。《礼运》:“夫礼,先王以承天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社会成员若按照规范得当的礼仪相施,人们按照恰当得体的拱手礼相见,人人相敬,人人相亲,则国家的秩序自然就通畅井然了。

拱手礼的“仪”与“礼”,一表一里,共同传递着中国传统社会“敬天”“尊人”的思想,共同传承着中国传统社会经典的礼仪文化。

(摘编自张丽娟《中国传统拱手礼及其对现代礼仪体系构建的作用》)

材料二

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易传染疾病;多握之后易疲劳;握后常不能及时洗手,给健康带来隐患;明知有传染病却因害怕失礼而不得不握:此四者为不科学。十数人须一一握手颇费时间,数十人不能遍握而于无意中造成亲疏之别,群众场合只能握其代表;此三者为繁而不周。有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

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此为显明之理,不再具论。其实,拱手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敬天祭地可以用拱手礼来表达敬意,逢年过节、祝贺庆典、相逢离别都可以用拱手礼来表达情意。《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而握手礼是近代的舶来品,既然存在诸多弊端,不如重行拱手礼。

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五条。其一,避免了上举“七累”,已是于我民族功莫大焉。其二,当前疫情严重,需要全面防治,不但需要有医疗保障,有诸多净化环境的科学措施,还要有改礼惠民的人文措施。废“握”改“拱”,不费一钱一物,可谓“一举手之劳”,而风气所开,顿可“防患于未然”。其三,今后若有甲肝、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至少不会因每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转传播,害我人民。其四,拱手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五,拱手礼颇有特点,潇洒自如,仪态端庄而礼意浓切,颇具中华文化的魅力,若能成为“国礼”,则为又一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礼花”。

(摘编自项纯文《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材料三

从握手礼进入中国成为流行的相见礼仪,已经上百年的时间。但在这百年之间,人们对握手礼的思考和争议没有中断过。另一方面,百年间中国的国力却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巨变,中国人正在走向富裕,中国人的文明素养不断得到整体性的提升,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广大中国人的整体性共识。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正在由“输入型现代化转换为辐射型现代化”,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去,旅游、学习、工作……中国的国家形象、民族形象也需要来一个全新的重塑和传播,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的历史,也需要在新的全球化语境中得到更为深广的认知。在此语境下,从文化意义来说,将相见礼仪予以革新,以拱手礼逐渐取代握手礼,则正逢其时。变革的窗口已经再一次出现,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原有的生活、工作节奏,可以预见,疫情将无差别地改变各国人们的固有思维、行为习惯。

推行拱手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根本的分歧不在于其是否要原封不动地照搬传统的形式,而在于如何以当代的需要,创造性地改造传统的形式,让它既有传承的印记,又更加契合时代气质,为大众所接受,为丰富、提升当下的生活品质而服务。

(摘编自张承良《握手礼还是拱手礼——疫情背景下相见礼节变革的文化审思》)

1.下列对材料中“拱手礼”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拱手礼的“礼”与“仪”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行为体现和制度约束,它们一表一里,共同传承着中国传统社会经典的礼仪文化。
B.拱手礼最早的文化意义并没有“尊人”的思想内核,经拓展后才有着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对社会秩序的协调等更多的社会价值。
C.拱手礼的好处有五条,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便是在当前环境之下,可“不费一钱一物”,用“一举手之劳”“防患于未然”。
D.拱手礼的回归是一种文明生活方式的回归,有于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有助于展现中国的国家形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程式化的仪式,确立秩序,就形成了典章制度,即礼制。礼制一旦确定,就成为一定阶段社会运行之法,成为统治者为国治政之本,社会成员安身立命之道。
B.拱手礼的正确手势,正如《拱手礼》歌词中所唱“右拳握如日,左掌弯如月”一样,应是双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
C.敬天祭地可以用拱手礼来表达敬意,逢年过节、祝贺庆典、相逢离别也可以相互行拱手礼来表达情意。
D.国际通行的握手礼从20世纪初引入中国并逐渐流行至今,但人们对握手礼的思考和争议没有中断过。
3.下列关于材料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多处采用引用论证,其中从《周礼·秋官·司仪》和《左传·隐公十一年》相关内容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尊卑有序,亲疏有别。
B.材料一主要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论礼的,作者指出拱手礼和其他的礼俗一样,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和谐的追求,都是传统文化中的良礼美俗。
C.材料二的论证语言颇具特点,文白夹杂论证方法多样,用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积极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D.材料三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论证了推行拱手礼的原因,指出了人们的固有思维和行为习惯都将会有改变的事实。
4.材料三指出“将相见礼仪予以革新,以拱手礼逐渐取代握手礼,则正逢其时”,请结合三则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理由。
2021-05-0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