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9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前二十一世纪正迎来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的浪潮,这样的时机可以说是百年一遇。

正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之下,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了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从国家层面对中国信息化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这对于更好更快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国家数字竞争力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下行通道,逆全球化思维盛行,同时工业经济加速向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转型升级。新基建契合的正是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浪潮这个“新”机遇,与“数字中国”战略一脉相承。

(摘编自吴绪亮《新基建与数字中国发展的战略逻辑》,《中国经济时报》2020年4月23日)

材料二:

当今,世界各国纷纷抢占数字世界制高点,数字国家的建设风生水起。对我们国家而言,以“数字中国”为抓手,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抓住了数字时代的最核心竞争力。“数字中国”建设,是治理路径、方法、执行实施、结果复盘的全方位创新实践,也进一步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变革再造和重塑。在治理能力竞争的赛道上,我们通过“数字中国”的建设基础,驰而不息。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不少成功案例。今后通过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创新,创造出基于人、事、物、数据的运营平台,在有域无疆的,新的数字世界里,根据多维度的数据对物理世界的治理进行创新和重构。

(摘编自王晶《“数字中国”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学习时报》2019年11月22日)

材料三: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35.8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36.2%,而2005年这一比例仅为14.2%。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7%。数字技术已经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关键力量。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国际市场明显萎缩,尤其对于传统产业来讲,伤害更为明显。但在福建长乐,当地积极拥抱互联网,加速实施数字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业,很多公司厂房里,曾经人头攒动的场景不再,眼前是有序挥舞的机械臂和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有理由相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活力,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步伐。

今年以来,各地加速布局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福建省提出三年基本建成国家东南区域网络枢纽和海上数字丝绸之路信息通信枢纽;浙江省计划三年投资近万亿元,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投资领先的标杆省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开展5G创新应用400余项,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600余个,不仅持续拉动投资,也正激发中国经济内在活力。

(摘编自秦平《期待数字中国战略进一步智能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国网2020年10月13日)

1.下列对“数字中国”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是我国在二十一世纪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来临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出的,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B.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是从国家层面对中国信息化所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当前的“新基建”与“数字中国”战略是一脉相承的。
C.我们国家以“数字中国”为抓手,抓住了数字时代的最核心竞争力,抢占了数字世界的制高点,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产生了许多成功的案例。
D.我国“数字中国”战略的推行,促进了大数据、人工智能、5G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开始融入并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创新,我们可能创造出基于人、事、物、数据的运营平台,这有助于我们对社会治理进行创新和重构。
B.2005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为14.2%,2019年这一占比已经达到36.2%。这组数据表明,数字技术驱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C.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我国传统产业,数字技术有助于改造传统产业,将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活力。
D.为了抵抗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扭转西方国家逆全球化思维,2020年以来,我国各地加速布局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
3.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有哪些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5-0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预测全国卷(二)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态势,运用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我国养老模式创新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智慧养老”由学术概念迅速发展为国家的行动计划、企业的商业实践和部分老年人的时尚生活方式,成为养老跨界融合发展的热点,为我国诸多养老难题的破解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有效的方案。

在居家社区养老领域,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缓解了服务提供方与老年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帮助服务提供方有效降低了寻找客户的成本,保证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得到快速及时的响应,也为政府精准智能监管提供了大数据分析支撑。在机构养老领域,采用智慧养老服务系统和智能产品,可以有效降低养老机构运行成本和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实时监测和防范意外风险,辅助管理方进行精准决策,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综合竞争力。

(摘编自李志宏《智慧养老要由“云端”落到“地上”》,《中国社会报》2020年7月23日)


材料二:

融合是智慧养老的生命,智慧养老不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其本质是与传统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模式的有机融合,融合度越高,智慧养老就越有生命力。在老年人的各类养老服务需求中,老年人安全健康需求最为迫切,针对传统照护服务可能存在的不及时、不适老等问题,智慧养老将使老年人照护、健康管理、安全保护等服务更加及时、便捷、有效,大大地提升老年人养老生活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智慧养老虽然好,但也不是万能的,要防止“智慧不养老,养老不智慧”,避免技术至上,炫技术、炒概念,做表面文章,因为技术再好,也代替不了养老服务特有的人文属性。养老的本质是服务,而养老服务的最大特征是人本,人对人带有情感的近身服务是其基本形式。

(摘编自吴玉韶《智慧养老既要技术精度更要人文温度》,《中国社会报》2020年8月20日)


材料三:

上海作为当前我国高度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呈爆发性增长,同时对养老服务也有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一般家政服务和生活照料。在此背景下,智慧养老应运而生。位于上海长宁区的上海金福连锁养老院下辖5个养老院、2个护理院。近年来,我们通过运用智慧养老信息平台,让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和实时的监控状态。

虽然智慧养老的应用为养老院解决了不少问题,带来了工作便捷,但在实行中也面临了诸多问题与困境。

互联网养老服务企业提供的平台与服务五花八门,缺乏严格的监控标准,服务标准难以统一。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对数据的处理、分析整合与应用技术却相对落后,难以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制订养老服务方案。此外,目前智慧养老采取比较传统和方便的呼叫中心模式,模式相对简单,只能借助呼叫器接入智慧养老平台,难以针对日常监测数据深度分析养老服务需求。

老年人因为年龄、知识、习惯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其互联网应用能力较低。老年人对层出不穷的诸多软件、应用等难以熟练操作,加之这些软件更新较快,许多功能也不符合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影响互联网养老的积极性。各养老院内大多护理人员是外来务工或难就业缺乏技能的人员,他们本身对互联网知识的缺乏、对智能设备的操控能力较低,也直接影响了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

(摘编自《构建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联合早报》2019年10月21日)

1.下列对智慧养老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新养老模式,智慧养老新在信息技术的运用。
B.智慧养老有助于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C.近年来,智慧养老发展迅速,已成为国家的行动计划。
D.智慧养老与其他养老模式融合度越高,效果越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既降低了服务提供方寻找客户的成本,又能让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得到快速及时的响应,达到双赢的效果。
B.年龄的增长使老年人对安全健康的需求最为迫切,而智慧养老能及时地对老年人的健康进行管理,提升老年人养老生活的安全感。
C.养老服务具有特殊的人文属性,人对人带有情感的近身服务是其基本形式,因此智慧养老在注重技术精度的同时,更要有人文温度。
D.上海作为高度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呈爆发性增长,对养老服务也有更高的要求,是我国老龄化问题最突出的城市。
3.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我们应如何解决智慧养老实行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2021-05-0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全国百强校“领军考试”(4月)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冯其庸的“大国学”

孟宪实

如何评价冯其庸先生的学术,这是一个难题。或许,只有“国学”这个词语,概括冯先生的学术人生最合适。众所周知,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景下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国学因此成为国运的一个影子。艰难困苦,曲折沉痛,国运与国学的背景,就这样映照着冯先生的一生。

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前洲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这一年,冯玉祥发动北京事变,把末代皇帝赶出故宫。抗战时期,少年冯其庸经历过死亡威胁和失亲之痛。因为家贫,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如果别人把读书当作义务,他则把读书当作享受。

以冯先生的经历看,他的国学修养,不能不归功于江南之地传统文化的丰富留存。冯先生总是说当年书少,读不够。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都是在初中之前。有一次,二哥帮他一次性买来史震林的《西青散记》、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琅嬛文集》,还有叶绍袁、叶小鸾、沈宜修等人的作品。有一个朋友,家里富有图书但不爱读,随手送冯其庸两册,一部是王士祺的《古诗笺》,一部是袁昶的《安般簃诗续钞》。说实话,今天的中文系大学生的阅读书目,也未必有这么多。

冯先生的戏剧爱好和修养,也离不开乡土的气息。秋天的时候,无锡各地都保存着社戏的传统。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一个以演昆剧著称的剧团,为挣口饭吃,在前洲镇演出了很长时间。包括冯其庸在内的一帮学生,不用买票就可以入场听戏,时间久了,冯先生与一些昆曲名角渐渐熟络起来,并与他们保持了终生的友谊。

1943年夏天,冯其庸再次失学,先是回乡务农,后来以教书为业,但读书写作,已经成为其日常功课。他的国学素养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饥一顿饱一顿”地持续修炼着。1946年初,冯其庸入学无锡国专,接受了系统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冯先生至今仍记得朱东润先生开设的《史记》课和杜甫专题,朱先生会朗诵,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然后备引诸家观点,在仔细对比评论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正确的学问方法,很自然引得学生登堂入室。冯振心先生开设的《说文解字》课,让他看到了学问的深奥。有一次,钱穆来国专讲学,告诉学子要从大处着眼,称作“我见其大”,这让冯先生特感震撼。

“文革”结束,在所有的运动冲击过后,冯先生留下了累累硕果。《瓜饭楼丛稿》分作三个部分,共三十三卷。另外,还有《瓜饭楼外集》十五卷已经提交商务印书馆。

冯先生的国学基础,归于文学的范畴似乎过于狭窄;他的许多国学之思,在后来的新学科中,无处投放。直到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决定成立国学院,盛情邀请已经离休十年的冯先生出山,他一生的国学积累,才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他倡导的导师制、游学制和国学论坛等办学特色,至今都在国学院施行。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冯其庸先生以其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1.下列对冯其庸成为大国学家原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其庸虽然出身农家,家境贫困,但是他孜孜求学,享受读书过程,涉猎广泛。
B.江南之地传统文化的丰富留存,使冯先生耳濡目染,获得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C.无锡国专一枝独秀的系统国学教育,众多名师的指点,使冯先生登堂入室。
D.在国学院施行的导师制、游学制和国学论坛等办学特色,深为世人学者钦叹。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先生通书画,兼文史,擅红学、西域学,所涉浩瀚,故国学最能概括其学术人生。
B.无锡的社戏传统,与昆曲名角的终生友谊,都促进了冯先生的戏剧爱好和修养。
C.文中列举史震林、袁昶等人的作品,意在说明当今中文系大学生的国学素养堪忧。
D.朱东润、冯振心和钱穆等大师的讲学,给予冯其庸学术上的启迪,使他受益匪浅。
3.文中说“国运与国学的背景,就这样映照着冯先生的一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国运”对冯其庸先生的“国学”产生怎样的影响?
2021-05-0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技术所到之处,无不构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某种新的关系。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一种新技术出现,有可能对结构造成影响。然而,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为人们所用时,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

人的行动无时不受到“结构”的制约,所谓结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具有制约性的外部环境,例如应试教育可能形成一种制约人行动的“结构”。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结构与行动相互建构,结构对行动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这种制约性和使动性表现为结构为行动提供操作空间以及边界,并通过价值观念对行动进行引导。

人们试图应用技术变革结构,但结构也可能对行动进行制约和使动,驯服技术并把技术作为结构自身的强化。例如,在应试教育结构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未能冲破应试的束缚,反而在某种程度与应试共谋。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革新性新技术,在给教育结构带来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被结构驯服与同化的可能,成为更精致、更高效的应试技术。在这种前提下,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达,不过是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更有效、更无孔不入的规训技术。而一旦人工智能沦为应试的精致工具或规训技术,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初衷就要落空。这也是人们寄希望于新技术变革教育的愿景一再落空的一个重要原因:新技术未能有效地抵制旧结构的诱惑,反而强化了旧结构。

(摘编自蒙石荣《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变革教育的可能与限度》)

材料二:

说“互联网+”甚至能够直接摧毁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并非耸人听闻,“互联网+”对教育的各方面影响是深至骨髓的。“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比如某中学已经能够做到“班班通、人人通”,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显然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有可能彻底消失。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正对学校发起强有力的冲击。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同进步。

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的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互联网+”加速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自我进化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率低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自我进化能力低下的原因在于教育系统自身的封闭性。“互联网+”敲开了教育原本封闭的大门,也就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人人都是教育的生产者,人又都是教育的消费者,这种新型的教育生态必然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

材料三:

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和引导者。“互联网+教育”直接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没有了以往的约束和限制,各要素无须同时出现在同一空间内,教育俨然变成了另一种样子。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传授习得,而隐性知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如学习过程中需要塑造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包括诚信、责任心、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等。“互联网+教育”形态中一些隐性知识也有所体现,但其真实性仍有待考量。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均会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师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榜样。但在“互联网+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则比较困难。在线学习往往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完全自学的极端情境,对学生的主动性要求很高,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把控。这种情境下教师丧失了基本的指引功能,只是单纯地成为一个解疑的输出者,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数字设备的一分子,这不仅扭曲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更是与国家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由此可见,网络世界始终有别于现实生活,学生要成为一个真实的社会人,仍需要多方面合力共同完成。

(摘编自张惠惠《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对教育育人的挑战与应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材料一作者看来,当一种新技术作为工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项技术有可能和结构产生双向的影响。
B.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革新性新技术,在给教育结构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一定会被结构驯服与同化,所以新技术变革教育的愿景一再落空。
C.“互联网+”能够直接摧毁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教师、教材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校的地位也被弱化。
D.材料三认为教师的职能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被简化,教师不再具有对学生的指引功能和传授隐性知识的权力。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互联网+”下,学生获取知识变得非常快捷,他们的知识量有高于老师的可能性,所以教师的定位也将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B.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打破了师生的界限,消除了教育的区域化差异,让教育实现了真正的公平。
C.“互联网+”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育需要自我进化,这样才能培养出更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D.教师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所以哪怕互联网给学生提供了足够多的知识资源,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仍是必要的。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西南地区最好的高中之一成都七中同步上课,让当地的基础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
B.老师在网上阅卷,通过大数据分析呈现学生考试情况,有利于教师针对性教学,提高上课效率。
C.慕课,即大规模在线课程,形成了一种改变学生上课时间、地点及方式的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D.北京某小学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更多关于苏轼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大数据分析,启发学生研究苏轼生平足迹。
4.材料二是从哪些方面谈互联网+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的,请简要概括。
5.某中学想要引进一套远程同步教学系统,使学生可以和省内名校学生共同上课,参与省重点中学的名师课堂。请结合材料,对该中学这套教学系统的使用提出合理建议。
2021-05-0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读书报:20世纪70年代您就开始诗歌创作,诗歌使您的作品具有怎样的底色?

梁衡:诗歌是时代的号角。我写诗也是受到时代的影响,1975年我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一首写大寨的诗歌。我小时候受古典诗文的熏陶,被父亲逼着背《千家诗》。大学赶上激情澎湃的时代,《回延安》《雷锋之歌》《向困难进军》《祝酒歌》等等,我都背过。诗歌对我的创作的影响,一是陶冶情感,二是锤炼语言。旧诗给人意境,新诗直接点燃人的激情。

中华读书报:进入新时期举办第一次全国好新闻奖,您的人物通讯《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光明日报》1980年11月14日)就得了奖。新闻和文学,您是如何转化自如的?

梁衡:首先是时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正好抓住了。英雄人物是时代的主角,记者是时代的主笔,我写《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就赶上了这个时代的关口。但那篇通讯只有几千字。正好《青年文学》创刊号要出版,我以此为题材写了篇报告文学,发表后获得几个文学奖项,这是时代给予的。

中华读书报:20世纪90年代,即使您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创作也没有停止。《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政治散文被誉为红色经典。创作这类作品,您是否愿意谈谈是如何把握的?有何特点?

梁衡:写政治散文和我的经历有关。自古作家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家、思想家兼作家,比如范仲淹和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文章是站在政治舞台上的思考;一种是专业作家,比如李白、司马相如。那时兼职作家多于专业作家。当然现在专业作家多了,倒过来了,多于政治作家。作为官员作家,我认为有责任从我理解的高度为下一代讲清楚历史。我写的都是大家熟悉的人物,但我走的一条特殊的路子,把伟人的思想人格提炼出来,用辩证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把历史的面貌剥清楚,挖掘其轨迹和情感。文学是人学,当然也应该是伟人之学。

我的政治散文把握这样几点,一是直接抒写同时代的重大政治人物和事件,剖析理事,不避尊讳。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共产党六位总书记我写过三位,包括瞿秋白、张闻天、毛泽东等,其他重要领袖人物如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方志敏等也都写过。二是书写前代人物、事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进行审视,找到独特的切入点,关照现实。

中华读书报:对于散文创作,您的主张是什么?

梁衡:我的文学主张是二为三境五诀二为指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散文唯美是对的,但文章只有美的技巧,作家就成了一个杂技演员。我主张文以载道,要有思想。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境界,一是客观的描述之美,形境;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教人留恋体味,情境;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谓之理境,这三个境界一个比一个高。五诀是:形、事、情、理、典。指要达到三境的方法,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

中华读书报:我发现您谈的最多的是时代。您的文学创作与国家命运总是连在一起的。无论为人还是为文,为什么您有这种大格局、大胸怀、大气魄?

梁衡:一是来自家庭熏陶。我父亲是个老教育工作者,解放后担任霍州县长。他读了很多书,我受他的思想影响。二是来自时代和大学教育的影响。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和大家一起照相,他坐在前边的椅子上,后面的同学很清楚地看到他肩膀上的补丁。人大就是那样艰苦奋斗的氛围。当年我们学雷锋学焦裕禄,每到周末同学们找地方帮别人义务干活。时代造就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三是受马列主义、西方科学史和共产党的世界观的影响。

(摘编自舒晋洽《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材料二:

自宋代起,司马相如就被尊为赋圣,与骚圣屈原、史圣司马迁、书圣王羲之等一起,共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元朔二年,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真正结束了绵延一千余年的分封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司马相如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又合称《天子游猎赋》)完成于推恩令的酝酿期。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司马相如敏锐地感觉到了诸侯王横行的时代即将过去,大一统的时代即将到来,于是他以当时刚刚兴起的赋体文学,纵笔讴歌了这一历史转变。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尽管从经学的角度肯定了司马相如赋的成就和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对相如赋主题的误读。笔者认为,《天子游猎赋》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歌颂汉朝的统一、强大、文明和昌盛,肯定朝廷对诸侯王的规范与管理;第二个主题是劝导汉武帝戒奢从俭,实行德政。第二个主题,只是司马相如顺便对汉武帝做的一个提醒与劝诫,并且是以天子芒然而思,似若有亡,曰:嗟乎!此大奢侈即自我悔悟、改弦易辙的方式体现的,用语十分含蓄。

赋圣崛起,离不开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从分封制走向郡县制,从国家分裂、诸侯割据、战争连绵、民生涂炭,走向天下一统、经济繁荣、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时代。

(摘编自踪凡《赋圣何以诞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对梁衡创作产生两方面影响:陶冶情感和锤炼语言。诗歌使他学会了意境营造,时代直接点燃了他的激情。
B.英雄人物是时代的主角,记者是时代的主笔。梁衡抓住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关口,做到了新闻和文学转化自如。
C.与一般人不同,梁衡所有作品都是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炼伟人思想人格,挖掘伟人思想轨迹和情感。
D.《天子游猎赋》主题是歌颂汉的统一、强大、文明和昌盛,劝导汉武帝戒奢从俭,实行德政,“然其要归引之节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衡认为散文唯美、文以载道,主张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但是他反对作家像杂技演员只追求美的技巧。
B.梁衡有大格局、大胸怀、大气魄,是受家庭、马列主义、西方科学史和共产党世界观的影响,也是时代造就的。
C.李白、司马相如等都曾是帝王近臣,理应站在政治舞台上思考,有责任在政治思想的高度为后代讲清楚历史。
D.“赋圣”崛起离不开那个伟大时代,只能在特定时代才能得到君王青睐。因而《天子游猎赋》的成功不可复制。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梁衡散文主张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桃花源记》B.苏轼的《赤壁赋》
C.范仲淹的《岳阳楼记》D.姚鼐的《登泰山记》
4.材料一的访谈涉及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筒要概括。
5.有评论家认为,文学家只有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时代相契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经典之作。你是否同意此说法?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2021-05-07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天门中学、仙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爱你,中国!

鲍盛华

2017年元月的吉林长春,寒风凛冽。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姚立华匆匆走进录音棚,专门为一个人录制一首歌曲。音乐响起之前,她这样默念着:“今天我要为您把《我爱你,中国》再次唱起,用歌声把您和我们留学人员共同对祖国的爱传递下去。”

几年前的一次吉林大学留学人员联谊会上,姚立华演唱了这首歌。一曲终了,一位个头不高、身材微胖的人走过来一边和她握手一边说:“这首歌让我感动,我们常年在国外的人,对祖国的爱很深很深。”她能看出来,这位老师刚刚流了泪。

现在,这位听到《我爱你,中国》就会热泪盈眶的人却永远走了,消失在北方银色的冬天里。

他,在英国18年,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他,曾经住在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里,妻子还经营着两家诊所;他,2009年放弃英国的一切,作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回到祖国;他,选择了母校吉林大学做全职教授,成为东北第一个引进的“千人”专家;他,负责“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及相关领域科研攻关,国家财政投入数亿元人民币,是当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科研项目中获得支持力度最大的一个;他,没日没夜地工作,多年来,他办公室深夜明亮的灯光被称为吉林大学地质宫“不灭的灯火”……

他叫黄大年。

“如果你不回去,咱们就散伙。”2009年年底,黄大年一改往日温和的语调,坚决地对妻子说。

如此决绝的态度源于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给黄大年发的一封邮件,邮件中是国家“千人计划”的有关材料。刘财不知道,这一封邮件让黄大年心潮澎湃。“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毕业纪念册上这样写道;“我一定会回来的!”——18年前,他对为自己送行的老师说;“知识精英是民族脊梁,别忘了,你是有祖国的人!”——2004年,病重的父亲在电话中给他留下最后的嘱托……

妻子知道,是时候了。于是,她卖掉了诊所。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和妻子走下飞机,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6天后,黄大年与吉林大学正式签订全职教授合同。

作为一个世界级的科学家,黄大年的梦想是把地球变得透明一些、更透明一些。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就是找到开启“地球之门”的钥匙。曾在国外生活多年的黄大年深知相关装备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国外是如何严控这些装备对华出口的。

让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就必须争分夺秒。以吉林大学为中心,黄大年通过各方力量,迅速会集起400多名来自高校和中科院的优秀科技人员,展开了一个又一个攻关。经过7年时间,黄大年的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2016年6月28日,“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通过评审验收,专家组最终的结论是:项目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成功的背后,是黄大年异常忙碌的身影。开展项目研究的办公室在吉林大学一座被称为“地质宫”的老建筑内,自从2009年黄大年来到这里,每天都会有一盏灯一直亮到凌晨两三点钟。如果哪一天没亮,那一定是他出差了。

不忙不行啊! 2016年元宵节在办公室加班到午夜的黄大年,发了一条朋友圈:“办公楼内灯稀人静,楼外正是喜气洋洋。我们被夹在地质宫第5层,夹在‘十二五’验收和‘十三五’立项的接合部,夹在工作与家庭难以取舍的中间。”为了让祖国的科技水平获得巨大幅度的提升,黄大年急啊!

在“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验收的前夜,黄大年半夜赶到北京,然后让团队人员把手里的材料都拷贝给他。大家都知道,对于黄大年来说,那又是一个不眠之夜。第二天答辩之前,他从怀里拿出一瓶速效救心丸,含进嘴里几粒,调整一下笑容就上台了。

项目通过了验收。然而,黄大年的忙碌并没有结束。

2016年11月28日,黄大年由北京前往成都开会,在飞机上突发疼痛至休克,下飞机简单处置后,第二天又出现在会场。12月4日,他在长春做完检查后,又急着赶去北京出差。12月8日,他被大夫催着住进了医院。

让大家无论如何也不肯相信的是,2017年1月8日,那个不知疲倦的黄大年永远地离开了,年仅58岁。

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一首《我爱你,中国》唱出了海外赤子的心声;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刻,一位赤胆忠心的科学家又重新诠释了这首歌曲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年生活在海外,使得黄大年听到歌曲《我爱你,中国》时总会热泪盈眶。
B.为了支持黄大年回到祖国的决定,妻子最终还是卖掉了在英国经营的两家诊所。
C.通过争分夺秒的努力,黄大年团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D.由于异常忙碌、操劳过度,2017年1月8日,年仅58岁的黄大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大年是世界级科学家,他作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回到祖国,成为东北第一个引进的“千人”专家。
B.黄大年之所以在2009年毅然回到祖国,父亲临终前“别忘了,你是有祖国的人!”的嘱托是重要原因之一。
C.黄大年在英国时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回国后主要从事地球深部探测相关领域研究工作,成就卓著。
D.在工作与家庭之间,黄大年选择了工作而舍弃了家庭,他经常在办公室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经常出差在外。
3.文章以“我爱你,中国!”为题,突出了黄大年的爱国精神。根据全文,简要概括这种精神在黄大年身上的具体体现。
2021-05-0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百年前,老京张铁路实现了我国自主设计建设零的突破,詹天佑和他设计的“人”字形八达岭线路让国人振奋;2019年底开通的新京张高铁,成为第一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实现自动驾驶等功能的智能高铁。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新老京张铁路见证了中国铁路的百年飞跃。

科技创新的时代大潮奔腾不息。除了高铁这张响亮的名片,我国在信息通信、航空航天、核能等领域也已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一次又一次刷新着我国高科技领域知识产权的纪录。2020年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全球131个经济体中,中国创新能力持续位居世界前15行列,是跻身综合排名前30位的作一中等收入经济体。我国商标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著作权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连年提升,2019年达到7.39%。

正如所说,总的看,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体系和保护体系不断健全、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升,对激励创新、打造品牌、规范市场秩序、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开始了。1950年,我国颁布了《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商标注册暂行条例》等知识产权法规,对实施专利、商标制度作出了初步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知识产权工作逐步走工正现化轨道。

(摘编自《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科学指南》,《求是》杂志编辑部2021年O月02日)

材料二:

科技实力直接关系到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当今世界,核心技术、高端科技就是现代的"国之利器",谁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任凭风浪起,稳坐约鱼船”,赢得长远发展的巨大优势。

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国际上,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各国都千方百计筑强已有的科技优势,而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也是换不来的,在引进高新技术上我们不能抱任何幻想。我们必须奋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首要的是明晰主攻方向。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找准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和应走的路径,把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统筹起来考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将现存的“卡脖子”环节逐个攻克。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创新创造者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搞好相关服务;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努力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要狠抓创新体系建设,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同时也要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重点是抓好科技创新主体。既要有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又需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力争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没有科技的自立自强就没有出路。我们要深刻认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长期性、艰巨性,凝前谋划,保持定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保已经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真正落实到位,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技创新的动力引擎。

(摘编自何铁城《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解放军报》2020年11月09日)

材料三: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自主创新的内容而非内涵。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国家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实力上,经济竞争力、文化影响力最终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它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和发展的筋骨,是一国持久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对于企业来说,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自主集成和应用各种技术知识并由此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技术搜索能力、学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等;对于国家来说,自主创新能力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意识地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流动和应用并在此过程中创造财富从而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一种制度能力,而不完全是一种技术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同于国家竞争力。

(摘编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球131个经济体中,我国创新能力持续位居世界前15行列,是跻身世界综合排名前30位的唯一中等收入国家。
B.当前国际形势严峻,我们难以引进关键核心技术,必须奋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
C.1950年,我国颁布了《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商标注册暂行条例》等知识产权法规,知识产权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规化轨道。
D.创新能力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国家崛起和发展的支柱,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文化事业的日益繁荣和一系列政策的落实到位,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科技创新成果也将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B.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不断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取得历史性成就,法规制度体系逐渐健全、产权意识明显提升,对规范市场、激励创新、打造品牌、扩大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C.我们必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D.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无到看,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
3.请综合三则材料说明我国科技事业应如何发展?
2021-05-0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16年2月12日,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沸腾了——百年前已经被预言的引力波,终于被探测到了!

②普通大众却很少有人知道:引力波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探测到它需要百年的努力?它又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③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将引力解释为时空的弯曲。它的意思是,我们平时感知的空间貌似是平直的,但真实的情况中,却是像在哈哈镜里一样,是弯曲的。这种弯曲是物质造成的,质量越大,造成的弯曲就越大。我们可以把宇宙想象成一个蹦床,如果没有任何干扰,它是平坦的,但当有质量的物体出现时,比如一个鸡蛋,来游乐场的小孩子,或者是地球这样的庞然大物,它就会变得弯曲。这种弯曲,由于我们跟着蹦床一起弯曲了或弯曲太微小,我们完全感觉不到。但如果这个大质量物体发生变化——鸡蛋被吃了,小孩子蹦走了,或者地球爆炸了,蹦床就会开始震动,这种震动就是引力波。当然,跟着一起震动的我们也感觉不到它在震动。

④但物理学家可不这么想,他们急需感觉到震动,来证明自己确实读懂了宇宙。于是,他们发明了世界上最大和最贵的——圆规,或许很像,但他们把它叫做迈克耳逊干涉仪,或是LIGO。 LIGO的“两条腿”每条都有4000米长。它的原理是什么?假设我们有两个短跑运动员,他们在任何情况下跑步速度都一样,那么,如果跑道因为引力波扰动,长度发生了变化——就像蹦床表面会因受力,在一个方向上拉伸一样,他们从LIGO的两条腿上跑回来的时间就会发生些微的差异。我们就知道,空间确实在震动。

⑤然而,这并不是那么简单的。第一,震动太小了,也许4000米只会发生0.000000000000000001(我帮你数好了,这里应该有17个0)的变化。第二,我们不能让诸如跺脚、打喷嚏或是地震影响我们的观测,所以要用各种设备让两条腿稳定。同时,我们还要在很远的地方再建一个,如果两个都震动了,我们就知道这不是科研人员绝望情况下掀桌子引起的。

⑥这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的项目前前后后已经花去了数十亿美元。对于大众来说,或许会怀疑花费这么多美元去探索引力波有何意义。听到这个消息,爱因斯坦当然会高兴,因为这证明了他不像普通人类的脑袋瓜又对了。不过,其他物理学家呢?对他们来说,这轻轻的一震,比《美人鱼》、《星球大战》乃至人类史上所有的电影加起来都好看,因为它蕴含的剧情,是宇宙诞生的画面。

⑦我们从小都被告知一个最著名的猜想——宇宙是在一场爆炸中诞生的。这意味着,在时空的开始时,这个大蹦床有一次最剧烈的震动。引力波就能让我们还原这个震动——它是否存在,有多大规模等等。据科学家说,这次的引力波就是在距离我们超级远的地方,由我们看不到的超级大的黑洞的变化引起的。

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第②段能否删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加以分析。
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写出两种)
2021-05-07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高中部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三校生)
9 . 阅读下面节选自《金岳霖先生》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这就更怪了。后来在美国讲学期间把眼睛治好了,——好一些,眼镜也换了,但那微微仰着脑袋的姿态一直还没有改变。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联大的教授穿衣服是各色各样的。闻一多先生有一阵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是一个亲戚送给他的,领子很高,袖口极窄。联大有一次在龙云的长子、蒋介石的干儿子龙绳武家里开校友会,——龙云的长媳是清华校友,闻先生在会上大骂“蒋介石,王八蛋!混蛋!”那天穿的就是这件高领窄袖的旧夹袍。朱自清先生有一阵披着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他的眼神即使是到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1.说说这段文字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的。
2.文中另有闻一多先生和朱自清先生的穿着描写,这似乎和金岳霖先生没有关系,你以为如何?
3.这段文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金先生?
4.这段文字读来生动活泼,作者在写人时用了什么笔法?
2021-05-0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高中部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三校生)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首次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特指世界新兴市场。金砖国家最初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因为这四个国家英文首字母组成的“BRIC”一词,其发音与英文的砖块Brick)一样,所以被称为金砖四国。2009年6月,金砖四国领导人在俄罗斯举行首次会晤,金砖国家之间合作机制正式启动。2010年12月,四国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正式吸收南非加入该合作机制。南非加入后,金砖四国便改称为金砖国家。

目前,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面积的26%,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2%左右。近年来,金砖国家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总量的20%,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15%,对全球的经济贡献率约50%。

近年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以领导人会晤为引领,以部长级会议及工作组为支撑,在政治安全、经济发展、务实合作三领域开展合作的架构,已发展成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金融和发展领域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平台,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带动全球经济增长、加强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

一段时间来,世界形势又发生许多新变化,金砖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如何抓住机遇,化解风险挑战,是金砖国家必须面对的课题。机遇来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动能逐渐释放,为生产力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新天地。挑战突出表现为保护主义、霸凌主义逆流而动,冲击国际贸易和投资,加剧世界经济下行压力。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金砖国家加强团结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和协同效应,努力将务实合作的资源禀赋和共同发展的迫切愿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对金砖五国、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金砖国家领导人约翰内斯堡会晤上,中国同南非携手提出建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的倡议。通过深化数字化、工业化、创新、包容增长、投资等合作,联手加快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和转型升级。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迅速成为推动金砖合作的重大旗舰项目,一年以来取得可喜进展,为培育和提升金砖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

约翰内斯堡会晤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双、多边场合强调建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2019年11月13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再次强调,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是下阶段金砖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抓手。要敢于先行先试,将企业合作同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结合起来,争取在创新、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拿出更多亮眼成果,助力五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为重要抓手,金砖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

同时,金砖国家要加强贸易投资、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把合作蛋糕做大做实。为营造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金砖国家要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舞台上,坚定维护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

(摘编自《把金砖合作的蛋糕做大做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砖国家最初只有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个国家,合称“金砖四国”。
B.“金砖四国”特指世界新兴市场,得名和四国英文首字母组成词语的发音有关。
C.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于2009年在俄罗斯正式启动,次年正式吸收南非加入。
D.土地和人口均不足世界三分之一的金砖国家,对全球却有约占一半的经济贡献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金砖国家经济整体上保持着稳定快速的增长势头,但是五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需要加强合作,实现五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B.2016年,GDP排名前三位的金砖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巴西。印度GDP总量同比增长7.5%,是五国中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
C.2016年,巴西和俄罗斯两国GDP出现负增长,南非GDP总量在五国中垫底,可见这三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出现了经济下滑。
D.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在金砖合作中加强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依然是最重要、最有潜力的。
3.2019年,金砖合作机制开启第二个十年。金砖国家应如何“把合作蛋糕做大做实”?请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
2021-05-0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高平一中、阳城一中、高平一中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