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9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5G,连接美好未来

①每年三四月份,草长莺飞日,赏花正当时,玉渊潭公园都会迎来樱花节。今年的樱花节,游客感到购票更方便,游园体验更舒适。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将5G网络技术应用到景区,节省了游客入园时间。

②无论3G、4G还是5G,这其中的“G”代表Generation(代)的意思。5G指的是第5代移动通讯网络,它是目前4G网络下一代的升级版。

③从理论上讲,5G网络速度将是4G的百倍甚至更多,其峰值数据传输速率可达20Gbps,甚至能达到25Gbps。这将给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游戏的普及提供可能。目前,用手机在线玩AR、VR游戏还比较困难,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4G网络达不到AR、VR技术所需的网速。5G时代,人们的移动娱乐生活将更加丰富精彩。

④5G能够连接大量物联网设备,具有低延迟的特点。从固定的用户终端,一直到时速500千米的超高速列车,5G保证未来用户的数据连接不会掉线,从而建立一个更智能、更连接的世界。今年4月3日,全国首例5G远程心脏微创手术由广州教授团队“隔空”指导,高州医院医生主刀实施。相距400公里,手术画面却几乎没有延迟,身处广州的医学专家仿佛亲临现场。如果信号传递慢,网络反应延迟,指令下达出现迟缓,就难以达到理想效果。5G技术为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插上了翅膀,给病患带来福音。

⑤未来,5G网络信号无处不在。目前,在日常生活中,上班族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烦恼:乘坐地铁时,刚好客户打来微信电话,还没谈几句便因网络信号不佳而被迫中断。这种情况将不会再发生,5G基站是一种微基站,身量更小、分布更多,可以发出比4G信号塔更高密度的信号,因此解决了地下空间等区域信号存在盲点的问题。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就意味着将获得更高质量的语音和视频通话服务。

⑥目前,中国的5G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有着巨大的商业潜能,前景广阔。5G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后,会涌现出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等大量新兴业态。2019年的央视春晚,中国电信率先通过5G网络实现4K高清直播和视频回传,全程流畅无卡顿、无中断。

⑦移动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不是一蹴而就的,仍有一些发展难题需要不断解决。中国迈入5G时代的铿锵步伐,正不断激发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尽想象。

(根据《人民日报》《科学大众》等资料整理)

1.下面各项,对“5G”的优点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未来,5G网络信号无处不在。
B.5G使 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游戏得到了普及。
C.5G网络速度是4G的一百倍。
D.我国的5G产业正在高速发展,有着巨大的商业潜能,前景广阔。
2.本文第④段举“首例5G远程心脏微创手术”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A.5G指的是第5代移动通讯网络,它是目前4G网络下一代的升级版。
B.5G峰值数据传输速率可达20Gbps,甚至能达到25Gbps。
C.5G基站身量更小、分布更多,可以发出比4G信号塔更高密度的信号,因此解决了地下空间等区域信号存在盲点的问题。
D.5G能够连接大量物联网设备,具有低延迟的特点。
3.下列各项对本文内容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第①段通过写5G网络技术应用到景区后使游客游园体验更舒适的事例,开门见山,开篇点题,增强了文章趣味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5G指的是“第5代移动通讯网络”,它是4G网络下一代的升级版。无论3G、4G还是5G,这其中的“G”就是“代”的意思。
C.5G能够带给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因为5G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后,会涌现出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等大量新兴业态。
D.5G时代,正不断激发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尽想象。但移动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并不顺利,在发展中更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阻断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4.下列各项有关本文的说明文知识,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B.本文运用了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生动具体地说明了5G的特点和对人类的影响。
C.第④段中“几乎”一词是不能删除的,“几乎”是“接近于”的意思,说明手术画面接近于没有延迟,若删去则变成手术画面没有延迟,说法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用十分枯燥乏味的语言说明了说明对象——“5G,连接美好未来”,使读者获得了专业知识,了解了发展于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
2021-05-20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一中高考第一次仿真检测汉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

艾斐

所谓文化价值的质点,是指文化的原生价值、本质价值。价值质点是一切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生命之腱与活力之源,是文化主体劳动绩效的凸显,更是文化对人和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体现。

价值形式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化的一种价值辐射与效能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高度自觉而有效地强化文化价值的质点,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否则,文化的本体价值和终极效能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耗,以至于使文化发生易质,变成空壳,沦为物欲化的精神尘嚣。

在精神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对于文化来说,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衍生出来的副价值,它们既不体现文化的本质形态和主体功能,也构不成文化价值的质点,最多只是文化主体价值的衍生物与附加值。如果不是这样,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就笃定会是一张白纸、一孔涸泉了。因为历来真正的文化创造者、文艺创作者、心灵宣慰者、精神提升者、智能开拓者和文明传播者,就从来不是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的。他们的一切劳作和创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开智、养心、励志、修德,是张扬正义、布达真理、激励人生、繁昌社会。如果老子、孔子、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们所追求的不是文化的本质价值,不是文化的精神救赎,不是文化的社会效能,而只是金钱、物欲和娱乐,那就不会有《道德经》《论语》《离骚》《史记》《红楼梦》的存在。

这是中华民族的大幸。正是由于这些圣哲们在文化上做出的如此显赫成绩和重大贡献,我们才会拥有如此灿烂的文明和精神的家园。否则,我们的民族就会因为失去文化的滋养而变得形容枯槁、精神萎靡。想想看,如果没有四书五经,没有《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没有孔子、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鲁迅,中华民族还是中华民族吗?中国人又该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灵魂?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又在何处?

这便是文化价值的质点,也即文化价值的核心与本质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文化价值的衍生物固然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但文化价值的质点却永远不可改变,也永远不能改变。如果改变了,文化也就不是文化了。文化价值的质点一旦易质,其后果自当是不堪设想的。如果把赚钱当成了文化的唯一目的,势必就要放弃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引导与提升功能,必然要使文化陷入低俗、畸靡的渊薮。

任何事物,都只有在具有价值之后才会有意义和作用。但各种事物的价值形成、价值规律和价值质点却是不尽相同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在经济学中,价值主要体现在商品所涵蕴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和对物质资源的附有上。这种价值不但可以量化,而且可以转换,尤其可以用货币来标示和兑换。但文化却不行,文化价值的核心内容、终极效能和主要实现方式,始终都在于它所天然赋有并理应履施的社会性、公益性、思想导向、智能寄寓和精神内涵。文化不但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揭示和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且要在不可逆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中给生活增添亮色,使社会焕发光彩,让精神得以提升,促人性更臻完美。凡此种种,既是文化的社会担当,又是文化的效能旨归。正因为如此,文化价值的质点也便被赋予了独具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

文化的这一价值质点,是文化的生命线。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任何文化形态都不应违逆。文化一旦离散了这个价值质点,其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便会随之消失殆尽。文化的商品意义,永远都只能是和只配是文化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的延伸物与衍生品,就像在提炼石油时得到了沥青,但我们却永远也不能只为得到沥青而去提炼石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价值形式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尤其要自觉而有效地强化文化价值的质点。
B.文化的衍生物与附加值过多,会削弱文化的主体功能。
C.民族的圣哲们坚守文化的精神救赎,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D.文化的价值质点是不会改变的,是不会变质的。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价值形式与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文化产品越来越多地沦为物欲化的精神喧嚣。
B.没有老子、孔子、曹雪芹,没有《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我们的民族必然形容枯槁,集体失魂。
C.对人和社会的引导和提升是文化的生命线,一旦离散了这条线,文化也就失去了它的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
D.文化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作家讲究个人利益也就失真、伪善和虚美。
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的发展,文化价值的衍生物越来越多,我们应如何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请根据文文意分析。
2021-05-20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浙江省义乌市高三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洪铎:解开朗格汉斯细胞之迷

1949年秋,时任中国医科大学教务长的田志东带人到上海开招生会。陈洪铎与几位同学来到现场,田志东告诉他们,中国医科大学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是唯一一所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医科大学。听完这段辉煌校史之后,陈洪铎不顾家人反对,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放弃上海优厚的条件和当时所学的专业,选择了中国医科大学。

1950年2月,18岁的陈洪铎顺利通过中国医科大学的入学考试。就在陈洪铎入学的头一年,抗美援朝开始了。中国医科大学师生从沈阳出发,前往中苏边境的黑龙江北安。冬天的北安最低温度在零下50摄氏度。陈洪铎回忆:“我一个南方人第一次来到东北,真冷得受不了!”几位从南方来的同学适应不了那里艰苦寒冷的环境,实在扛不住,不得不打道回府。但陈洪铎咬牙挺着,依旧竭尽全力学习。在他看来,与求医报国的理想相比,这些苦头都不算什么。

1979年1月,陈洪铎考取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他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朗格汉斯细胞。陈洪铎是个有心人,在皮肤移植的研究中,他根据田鼠颊囊和人的角膜移植后成活率较高,而二者又都缺少朗格汉斯细胞这一事实,提出这样设想:移植物内的朗格汉斯细胞可能对移植物是否被排斥具有决定性作用。

那段时光,陈洪铎像陀螺一样,辗转在图书馆、实验室、动物房等之间。陈洪铎工作起来是不要命的,有时甚至是以身体健康为代价。午饭后爱犯困的陈洪铎,索性不吃午餐,只吃早、晚两顿饭,每顿饭的时间基本也不会超过五分钟;在美国租的房间里没有床,他不去买,也不去借,竟整整在地板上睡了900多个夜晚,终于,陈洪铎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历经近千次动物实验后,他在国际上首次揭示朗格汉斯细胞具有传递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功能,并在国际上第一次用动物实验证实了朗格汉斯细胞在免疫排斥中的重要功能。

留学期间,鉴于陈洪铎的突出工作,宾夕法尼亚大学破格聘请他为客座教授。在当年,一位中国讲师能够被美国著名大学聘为教授,非常罕见,是极大的荣誉。1982年,在美国完成了学业的陈洪铎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国,他的导师塞尔维斯多次挽留,希望他能在美国长期工作,可陈洪铎一再谢拒。面对导师的诚意,陈洪铎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是为振兴中国的医学事业出国学习的。我的事业在我的祖国。我们的设备暂时是比较落后的。但正因为落后,才需要我们去改变,去更新啊。”

回国途中,陈洪铎受到日本东京大学的邀请,参加了在东京举行的第十六届国际皮肤科大会。在宣读论文前,大会主席介绍与会发言人,当介绍“下一位发言者是来自美国的陈洪铎教授”时,只见陈洪铎大步走上讲台,用清晰有力的语调郑重声明:“我是中国人,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

回国后,中国医科大学的校、院领导关切地问陈洪铎:“生活上有什么要求?”他马上说:“生活上我无所需求,我只有两点希望:一是尽快成立实验室,把我在国外进行的科学实验继续下去。二是希望组织上帮助我克服缺点,使我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陈洪铎一做起实验就什么都忘了。这一点他的妻子翟明最清楚。一个深秋的凌晨,翟明急匆匆地前往实验室,因为她的丈夫已经三天没有回家了。到了实验室后,她看见陈洪铎在吃长了绿毛的月饼,她再也忍不住眼里的泪水。

陈洪铎三次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在皮肤科学界是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唯一获得者。截止到2018年11月27日,陈洪铎领导的科室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317篇,其中450篇发表于外文期刊。尽管如此,他仍不满足:“这没什么了不起。要知道,在20世纪80年代,我的导师一生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比咱们国家总共发表的还多。我们差得远啊!”。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3月25日)

相关链接:①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30多岁的陈洪铎就显示出了自己在医学研究上的天赋。一天,他在门诊出诊,发现一名患者脸上长的癣颜色异常,就认真询问患者的病史,当他听说患者饲养的家兔身上也长了癣时,脑子里立刻闪过了一个念头:“家兔会不会是病菌的传染源呢?”善于思考的他经过多次实验研究,预想得到了证实。这位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成为国际上第一个证实家兔是须癣毛癣菌传染源的人。

(摘编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4年第29卷)

②在陈洪铎看来,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所在,也是教学、科研、医疗创新的主力军。陈老处处注重培养中青年人才,指导撰写论文,推荐出席国际会议,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送年轻人去先进国家学习和进修。

(摘编自东北新闻网2017年7月2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洪铎不顾家人反对,放弃所学专业,而选择了地处东北的中国医科大学,此举与他听了该校辉煌校史让他萌生求医报国的理想有关。
B.陈洪铎面对北安零下50摄氏度的严寒,咬牙坚持学习,而几位同样是从南方来的同学却打道回府,这说明理想对于人生有很大影响。
C.陈洪铎领导的科室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317篇,取得了很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他并不满足,是因为他的导师比他发表的文章还要多。
D.陈洪铎非常重视中青年人才培养,这是科研之外又一大贡献,只有涌现出更多的杰出人才,才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洪铎年轻有为。留美期间,被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破格聘请为客座教授,此荣誉与他不要命地拼命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
B.陈洪铎回国途中在日本开会,面对大会主席的错误介绍,他郑重声明自己是中国人,回国后又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C.陈洪铎留学时,在图书馆、实验室、动物房等不停地辗转;回国后,他为了做实验三天不回家,把长了绿毛的月饼当饭吃。
D.陈洪铎不只是治疗,而且探索患者长癣的原因,将兔子和人联系在一起,通过多次实验研究提出并证明了自己的猜想。
3.陈洪铎把一生都献给了医学研究事业,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他身上的精神品质。
2021-05-20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2.41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7.3%,人口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加剧。另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随着以物联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产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以及老年人群体信息素养不断提升,智慧养老产业不断向外延伸,衍生出更多的支持产业,如金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智慧养老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而随着养老服务逐渐走向精细化、分工化,以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智慧社会、智慧医疗等构成的智慧养老模式将成为应对养老困境的必由之路。

2010-2018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及占总人口比重(亿人,%)

摘编自《2019年中国养老产业全景图谱》)

材料二:

随着养老人口的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科技的进步发展,单一的国家福利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性的需求,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其中智慧养老模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新型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主要运营方式是通过企业与政府的联合,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上的保障,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进行服务。它以智慧孝老为理念基础,以智慧居家养老作为核心业务,以政府云服务平台为核心平台,深度贯彻十九大相关精神,以远程健康管理、咨询管理、慢病检测管理、机构平台信息化服务等功能模块,打造适合老年人,可应用性强(风险回避型)的智能养老体系。政府作为企业最有利的后盾,购买相关基建,提供政策支持,建设社会公益性质的养老服务平台;养老服务企业提供服务,社区养老服务站完善事后监管,构建老年终端+公共养老服务平台+企业+社区养老服务站产业链。

摘编自赵雅丹等《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材料三:

分析表明,当前中国许多智慧养老产品之所以很难打动老龄群体,就是因为在产品研发时凭感觉把软性需求当成了刚性需求,把锦上添花当成了雪中送炭。那么,智慧养老如何避免闭门造车呢?

日本企业为研发护理机器人,深入到单元型、多床型等5家不同类型的护理院,以30秒为单位,仔细观察护理员一天当中要做哪些工作,每项工作用多少时间,甚至是工作时采用什么样的姿势,最终将护理流程细化成270个项目。研发团队通过实证调查,进一步明确护理机器人的研发方向。

德国企业在研发智慧养老产品时,将老龄群体纳入研究团队之中,与年轻设计师编成多个小组,既鼓励老年人自己提出创意,也听取老年人对创意的感觉和建议。老人与年轻人共同参与,研发出产品后,先在各个小组间充分试用,有效提高了通用性,多次获得各种制造奖项。

(摘编自李佳《智慧养老亟待走出闭门造车》,《中国经营报》2019年6月1日)

1.下列对材料中“智慧养老”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智慧社区、智慧医疗等构成的“智慧养老”模式或将成为解决我国养老困境的必然选择。
B.随着物联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养老产业不断向外延伸,导致养老服务逐渐走向精细化、分工化。
C.政府与企业联合的新型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满足了老年人生活多样性的需求,是发展前景较优、可应用性强的养老体系。
D.当前中国许多的智慧养老产品很难打动老龄群体,跟产品在研发时“闭门造车”,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刚性需求有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0-2018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在逐年递增,并且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加速攀升,人口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加剧。
B.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逐年扩大,智慧养老产业及其衍生出的支持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C.我国养老产业的多元化服务模式尚未十分成熟。从未来趋势来看,企业与政府联合养老的模式比国家福利性的养老服务更具优势
D.企业在研发智慧养老产品时,要真正打动老龄群体,尚需学习日本企业的实证调查或德国企业的共同参与里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3.结合上述材料,提出实现中国“智慧养老”的合理化建议。
2021-05-1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诸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提到一座城市,人们往往会想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600岁的紫禁城见证着北京城的过往,拓荒牛雕塑标记着深圳的开拓进取,珠海大剧院“日月贝”讲述着“珠生于贝,贝生于海”的城市记忆,古典园林里生长着苏州的温婉……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与人们产生紧密的情感连接、文化认同。

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城市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现象也引起社会关注。

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融为一体,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反之,若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滥造钢筋水泥地标,即便再大的“手笔”,也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一个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厂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间,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面对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化地标。

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文化地标还应当发挥服务公众的功能。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人们才能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建院以来,为观众带来1万多场演出,开展大量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及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持久。

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口碑和影响。

(选自《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1日)

材料二:

“文化地标”作为公共建筑,势必要把公共利益、大众审美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其风貌品质不能由少数人的喜好、审美决定,更不能罔顾专业建议和公众感受。从根本上管住“权力之手”、告别权力乱为,才能杜绝滥建“文化地标”。一方面,改革考核机制,引导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充分考虑当地财政承受能力,防止盲目花钱影响民生,从源头上制止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另一方面,完善决策机制,保障公共建设决策科学民主、公开透明,发挥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集体讨论等法定程序的作用,赋予专业人士更大的话语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设计方案比选论证和公开公示制度,对于不符合城市定位、规划、设计要求的,或专家意见分歧较大、公示争议较大的,不得批准建筑设计方案。还要强化事后监督,对不担当、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绝不允许“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

停住滥建的手,也不能一拆了之。如此大兴土木已经造成浪费损失,通报之后,后续如何整改利用,考验着地方的管理智慧。“文化地标”体现的应是地域文化特色,是市民文化和心理认同,比如说到厦门人们会想到鼓浪屿,说到西藏会想到布达拉宫。与其滥建“文化地标”,不如“走心”思考如何理解大众文化的审美,吸纳合理创新的审美,打造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景点,让建筑艺术真正起到提升城市形象、彰显文化特色、增进人民福祉的作用。

(摘编自韩小乔《文化地标应名副其实》,《安徽8报》2020年10月2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地标是城市精神和文化的象征,从中人们既可以了解历史文化,又可以见识时代风貌。
B.各类文化地标都成了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成了展示地方良好形象的最佳文化名片。
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亲近自然”要求文化地标在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上能和谐共生。
D.城市文化地标的设计方案要进行比选论证和公开公示,至于专业建议和公众感受可忽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地标,若是一味追求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就无法唤醒人们共同情感记忆。
B.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公共建筑,如果想使它的形象更加亲切、持久,就需要传播文化、服务公众。
C.人们到一座城市旅游观光,如果不参观博物,那就无法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形成认知。
D.城市文化地标建设要理解大众文化审美,要为人民增进福祉,把公共利益、大众审美与艺术性结合起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全属于城市文化地标的一项是(     
A.北京的鸟巢、水立方和“巨蛋”形国家大剧院。
B.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城隍庙和黄浦江。
C.株洲炎陵县的红军标语博物馆、神农大剧院。
D.杭州西湖的雷峰塔、国际会议中心和新世界。
4.如何从根本上管住权力之手、告别权力乱为以杜绝滥建文化地标?请结合材料二做简要概括。
5.材料一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6 . 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吴光

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王阳明诞生于余姚一个官宦之家。幼名为“云”,五岁时改名“守仁”,盖取《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

阳明十二岁时,开始拜师读书。他经常捧书沉思,思考人生真谛。有一天,他突然问书塾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疑惑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个“读书学圣贤”的心愿,表达了少年王阳明要做圣贤的远大志向。

弘治十二年春,阳明二十八岁,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举进士出身。

明武宗正德元年,阳明三十五岁。司礼太监刘瑾专权跋扈,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御史薄彦徽等会同南京给事中戴铣,上疏请诛刘瑾等“八虎”。刘瑾大怒,逮薄、戴等人下诏狱,各杖三十。戴铣竞被杖死狱中。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挺身而出,抗疏力救,刘瑾遂逮阳明下诏狱,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

在贬谪龙场期间,王阳明经历了身体与心灵的“百折千难”,但他并未被种种天灾人祸所击垮,而是自强不息,从容应对。面对种种困境,他常常思考“圣人处此,当有何道”的问题。在一个风雨交加深夜,他突然大彻大悟《大学》“格物致知”之旨,不禁欢呼雀跃,“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便是所谓“龙场悟道”,其关键在于领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其逻辑的结论是求理于心,而非求理于外。这标志着王阳明主体意识的觉醒,也为他日后在讲学中形成良知心学奠定了心灵觉悟的基础。

正德五年三月,王阳明经历了两年贬谪生活后被朝廷起用,升为庐陵知县。他以民为本,推行了多项德政,特别是冒着被罢官处分的风险蠲免了困扰境内百姓的苛捐杂税,深得民众拥护。同时,他敦励风俗,推行孝道,以儒家道德人文精神教化民众,使民风归于淳厚。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对朝廷。当时,阳明正奉命到福建途中,仓促闻变,立即回军吉安,调兵“勤王”。在王阳明的精心调度与策划下,竟能“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宁王)十万之众”,这在军事史上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也成就了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文武双全的历史声名。

从正德十二年到十六年,王阳明大多时间在江西赣州和南昌。这段时期,他经历了自贬谪龙场以来人生最艰难险恶的时期,但种种苦难的磨砺,使王阳明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促使他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从而完成了阳明学的哲学建构。正如阳明自己总结的:“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阳明良知之教的成型,不仅使其精神境界升华到新的高度,更使他在复杂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气定神闲、宠辱不惊,自立于不败之地。

嘉靖六年五月,广西田州土司叛乱,数剿无效,朝廷遂命王阳明进剿“乱贼”。王阳明率师抵达广西以后,对恩恩、田州地区瑶族土司的武装反叛采取了安抚为主、罢兵息战的政策。不到半年,即促使其首领卢苏、王受率数万之众竭诚投降,使得迁延数年、屡剿无效的思田之乱宣告平息。

广西平乱的战事,前后经历一年多。这一年多来,王阳明以衰病之躯,奔走于炎热潮湿、瘴疠遍布的崇山峻岭,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嘉靖七年十月初十日,王阳明向朝廷上了平生最后一道奏疏,说明自己“炎毒益甚、遍身肿毒,喘嗽呕吐”的严重病况,请求朝廷允许他回乡养病,其词悲切。眼见病情日重,他已等不及朝廷的批复了,于是班师北归。于十一月二十五日抵达南安府(今大余县),二十八日晚,舟停青龙铺水面。二十九日上午,他已处于弥留之际,其弟子周积请问有何遗言,阳明只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瞑目而逝。享年五十七岁。

(摘编自吴光《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相关链接:

“先生(王阳明)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八王阳明先被贬龙场,后困居江西,经受种种苦难的磨砺,始终坚持潜心苦思,终成就了阳明之学。
B.王阳明为戴铣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与专权跋扈的刘瑾抗争,表现了他坚持正义、无所畏惧的道德勇气。
C.王阳明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强调虽圣人之道遥不可及,但自我都可追求主体心灵的觉悟。
D.王阳明临终时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寥寥八字,可视为对王阳明人生与学问的概括。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王阳明年少时便立下圣贤之志,不愿走入仕途,成年后却历经三次科举而投身官场,奔走四方,颇立功业。
B.人生的艰难险恶,促使王阳明思想的升华;而思想的升华,更使他气定神闲地面对政治斗争中的复杂险恶。
C.阳明之学虽为王阳明首创,却是吸纳前人思想精髓所得,他曾学朱熹、佛老,历经艰难,方悟得良知之教。
D.本文史论结合,选取王阳明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展示了明朝这位著名哲学家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
3.王阳明一生有哪些主要成就?请结合文本分类概括。
2021-05-1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蒲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

张桂梅,筹建了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该校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建校12年,1645名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张桂梅一直坚守教育岗位,把用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2019年该校的综合升学成绩位居当地第一。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的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记者:学校目前取得的成绩,您满意吗?

张桂梅:不满意。我想让孩子们全部上一本或者是双一流,我想要山里的孩子走进最好的学校。

记者:这是专门给贫困山区的女孩子上的高中吧?

张桂梅:我们没提贫困两个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隐私。我们就叫大山里的女孩儿。

记者:您为什么想筹建这样的学校?

张桂梅:我在民族中学时,常有女生从课堂上消失,这些姑娘被家里定下婚事,要出嫁了。华坪儿童之家成立,收养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婴,这让我萌生了筹建免费的女子高中的想法。

记者:为什么不男女生一起招收呢?

张桂梅:女孩子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三代人。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

(画外音):2002年起,张桂梅开始为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四处奔波。2007年,《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让张桂梅和她的女高梦在全国传开,来自爱心人士的捐款以及当地政府的出资共同汇聚在华坪,2008年8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张桂梅担任校长,并吸引来了16名教职员工。首届共招收女生一百名,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成绩始终提不上去,这点是张桂梅始料未及的。

张桂梅:他们说,能够考上职大就行了,我说,要读职大,用不着读这所高中。去山里家访,好多人家祖祖辈辈第一个高中生在我们这儿,因为我们这不收费。有学生的爷爷奶奶说,孙女读高中了,我们可以放心地死了。想想知识在山里人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回来我对老师们说,好不容易人家把孩子给我们了,我们至少要让他们上二本。

(画外音):当时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不少教师打了退堂鼓。加之学校条件简陋,建校才半年十七名教师中就有九名提出辞职,学校工作近乎瘫痪,学生将被分流到其他高中。心灰意冷的张桂梅整理资料,准备交接。但老师们的资料让她眼前一亮。

张桂梅:整理资料我才发现,剩下的八人中有六个党员,一下子我底气就来了,我把他们找来开会:如果在战争年代,阵地上剩一名党员,这个阵地都不会丢掉;作为党员,我们不能把这块扶贫的阵地丢掉!我说咱们重温入党誓词。没有钱,我们就画了一面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没宣誓完,我们全都哭了。

(画外音):从那之后,张桂梅以校为家,成了学生们眼中的魔鬼,从洗漱、吃饭到自习,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

张桂梅:我们要付出的远超过一般学校的老师。老师结婚,办完了婚礼,第二天就回来上课。我们的孩子开始刷题,人家说这个方式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呀,尽管苦一点、累一点,但大山里的学生也可以考到名校,这一切都值了。

记者:每天每夜都跟着这些孩子在一起,您没有自己的生活吗?

张桂梅:事实上也不是说自己不想要自己的生活,只是一天做着,就把时间做没了,把自己的生活忘了。

记者:那您觉得这辈子的价值在哪儿?

张桂梅: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摘编自中央电视合《面对面》节目《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华坪女中目前取得的成绩,张桂梅并不满意,她希望孩子们能进最好的学校,这是她创建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
B.华坪女中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张桂梅觉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是一种隐私,应该给于保护,于是称学生们为大山里的女孩。
C.在学校工作近乎瘫痪之时,张桂梅召集愿意留下的党员教师,重温入党词担当起党员责任,投身到华坪女中艰难的教育工作中。
D.张桂梅坚守教育岗位,整天忙于工作,这让她忘记了自己的生活,她把学生们以后能过上比她更幸福的生活,作为自己最大的安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次专访中,记者从张桂梅学校取得的成绩引发对话,从筹建学校的缘由谈到了张桂梅人生价值观等问题,这将采访引向深入。
B.中央电视台这次对张桂梅的专访,让大家了解到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暗含希望爱心人士捐献善款,更好办好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之意。
C.张桂梅在与记者的对谈中,重点介绍了办学的坎坷,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惧艰难、扶弱济困的精神品质。
D.在这篇电视专访稿中,有几处介绍张桂梅工作情况的画外音解说,这可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被访者,也能使本专访稿的结构更为紧凑。
3.张桂梅筹建这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长

张桂梅,筹建了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该校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建校12年,1645名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张桂梅一直坚守教育岗位,把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2019年该校的综合升学成绩位居当地第一。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的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记者:学校目前取得的成绩,您满意吗?

张桂梅:不满意,我想让孩子们全部上一本或者是双一流,我想要山里的孩子走进最好的学校。

记者:这是专门给贫困山区的女孩子上的高中吧?

张桂梅:我们没提贫困两个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隐私。我们就叫大山里的女孩儿。

记者:您为什么想筹建这样的学校?

张桂梅:我在民族中学时,常有女生从课堂上消失,这些姑娘被家里定下婚事,要出嫁了。华坪儿童之家成立,收养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婴,这让我萌生了筹建费的女子高中的想法。

记者,为什么不男女生一起招收呢?

张桂梅:女孩子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三代人。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遗弃掉吗?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

【画外音】2002年起,张桂梅开始为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四处奔波。2007年我有一个梦想节目的报道,让张桂梅和她的女子高中梦在全国传开。来自爱心人士的捐款以及当地政府的出资共同汇聚在华坪,2008年8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张桂梅担任校长,并吸引来了16名教职员工。首届共招收女生一百名,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成绩始终提不上去。这点是张桂梅始未及的。

张桂梅:他们说,能够考上职大就行了,我说,要读职大,用不着这所高中。去山里家访,好多人家祖祖辈辈第一个高中生在我们这儿,因为我们这不收费。有学生的爷爷奶奶说,孙女读高中了,我们可以放心地死了。想想知识在山里人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回来我对老师们说,好不容易人家把孩子给我们了,我们至少要让他们上二本

【画外音】当时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不少教师打了退堂鼓。加之学校条件简陋,建校才半年,十七名教师中就有九名提出辞职,学校工作近乎瘫痪,学生将被分流到其他高中。心灰意冷的张桂梅整理资料,准备交接。但老师们的资料让她眼前一亮。

张桂梅:整理资料我才发现,剩下的八人中有六个党员,一下子我底气就来了,我把他们找来开会:如果在战争年代,阵地上剩一名党员,个阵地都不会掉;作为党员,我们不能把这块扶贫的阵地丢掉!我说咱们重温入党誓词。没有钱,我们就画了一面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没宣誓完,我们全都哭了。

【画外音】从那之后,张桂梅以校为家,成了学生们眼中的魔鬼,从洗漱、吃饭到自习,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

张桂梅:我们要付出的远超过一般学校的老师。老师结婚,办完了婚礼,第二天就回来上课。我们的孩子开始刷题,人家说这个方式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呀,尽管苦一点、累一点,但大山里的学生也可以考到名校,这一切都值了。

记者:每天每夜都跟着这些孩子在一起,您没有自己的生活吗?

张桂梅:事实上也不是说自己不想要自己的生活,只是一天做着做着,就把时间做没了,把自己的生活忘了。

记者:那您觉得这辈子的价值在哪儿?

张桂梅: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摘编自中央电视合《面对面》节目《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华坪女中目前取得的成绩,张桂梅并不满意,她希望孩子们能进最好的学校,这是她创建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
B.华坪女中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张桂梅觉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是一种隐私,应该给以保护,于是称学生们为大山里的女孩。
C.在学校工作近乎瘫痪之时,张桂梅召集愿意留下的党员教师,重温入党词担当起党员任,投身到华坪女中艰难的教育工作中。
D.张桂梅坚守教育岗位,整天忙于工作,这让她忘记了自己的生活,她把学生们以后能过上比她更幸福的生活,作为自己最大的安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次专访中,记者从张桂梅学校取得的成绩引发对话,从筹建学校的缘由谈到了张桂梅。
B.中央电视台这次对张桂梅的专访,让大家了解到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以此号召更多的人重塑价值观,这将采访引向深入。
C.张桂梅在与记者的对谈中,重点介绍了办学的坎坷,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爱岗敬业的精神。
D.在这篇电视专访稿中,有几处介绍张桂梅工作情况的画外音解说,这可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她无私奉献、不惧艰难、扶弱济困的精神品质。
3.张桂梅筹建这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5-17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甘肃省金昌市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涧溪春晓》是人民日报记者徐锦庚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文章报道了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在徐锦庚眼中,三涧溪就是中国乡村的缩影。文本展示的既是一位村官(高淑贞)的奋斗历程,也是一个村庄的治理故事。

记 者:您从何时开始有创作这部作品的计划?

徐锦庚:2019年9月,中国作协启动“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我领受的任务就是采写三涧溪。我对三涧溪并不陌生。我在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工作12年来一直关注这个老典型,多次安排记者去采写,还率分社党员骨干去参观学习。我最初的打算是,挖掘扶贫脱贫素材,讲好勤劳致富故事。然而,当我融入三涧溪,触摸其灵魂深处时,渐渐有了新的感知。

记 者:三涧溪这个地方有什么特别之处?

徐锦庚:三涧溪曾经“阔”过。老铁匠马世昆在改革开放初期组建了钢铁冷断加工队,带领乡亲走南闯北,1979年为集体创收18万元,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在他的带领下,村里集体经济厚实,村民生活富裕,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三涧溪陷入混乱,违法乱纪不断,村庄脏乱不堪,村支书像走马灯似的连年更换,村集体欠债严重,成了个烂摊子。

2004年,乡村女教师高淑贞临危受命,回到三涧溪担任村支书。15年来,她强班子,治村容,勇担当,敢亮剑,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敏锐把握机遇,顺势而为。三涧溪逐渐走出泥淖,再次脱贫致富,村集体净资产上亿元,人均收入2.8万元,还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平安家庭创建先进单位”“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殊荣。2019年底,就在我采访时,三涧溪又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三涧溪的贫富交替有迹可循:过去贫穷,是因普遍贫困、苦无出路;脱贫致富,靠的是苦干苦熬,勤劳致富;后来返贫,乃因人心涣散;再后来脱贫攻坚,是受益于国家扶持、区域优势。自2003年以来,连续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皆关注“三农”,近年更是倾力扶持,多方力量叠加,乡村躬逢盛世。作为章丘的城郊村,三涧溪被征土地多、就业机会多,脱贫水到渠成。所以,三涧溪的脱贫攻坚有其鲜明特点:不仅由“穷”到“富”,更是由“乱”到“治”。换言之,其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提高治理能力、提升文明素养。鉴于此,我改变创作初衷,围绕八字着墨;成风化人,由乱到治。

记 者:报告文学写作也需要写好典型人物,高淑贞是怎样一个典型?

徐锦庚:雁飞千里靠头雁,要当好乡村领头雁,尤为不易。在乡村领头雁群体中,高淑贞是鲜明独特的“这一个”。

三涧溪是个大村,有3000多人,“苗不一样齐”,历史遗留问题多。但高淑贞总是以昂扬向上的姿态,遇到困难不躲,遇到障碍不绕,敢碰硬,不退缩,头拱地,往前冲。

高淑贞为了解决问题,能伸能屈,原则问题寸步不让,策略问题灵活机动。她深知,三涧溪由富返贫的症结是组织涣散、人心浮动。所以,她想办法把人拢起来,人尽其才。她说:“如果只盯着人的缺点,天下无可用之人;如果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到处是可用之人。对这些小年轻,你推一把,就是对手;你拉一把,就是朋友。”几句平实话语,道出用人精髓。

记 者:高淑贞的工作成绩有目共睹,从中也体现出了她的担当作为。

徐锦庚:农村脱贫攻坚,关键在于领头雁担当作为。担当作为正是高淑贞的亮点。高淑贞先在娘家村,后在婆家村,一干二十年,清路障,拔穷根,换班子,摸家底,建公寓,盖澡堂,修学校……一桩桩,一件件,之所以能善作善成,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她躬身入局,担当作为,不怕跑断腿,不怕磨破嘴,始终激情洋滋,就像不知疲倦的陀螺,一个人带动一村人。

高淑贞干中学、学中干,境界逐步提高,从自发上升到自觉,“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成为信念。涉及村民利益,她总是一碗水端平,努力写好“公”字。脚跟站得正,说话有人听。她能一呼百应,威信就是这样建立的。高淑贞政治站位高,机遇意识强,不逞匹夫之勇,巧妙借力使力,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事半功倍。每年中央一号文件一出来,她先学深悟透,活学活用,从字里行间寻找村庄发展新机遇。正是高淑贞抢抓机遇,尽心尽责,谋事有基,成事有道,得到上级鼎力支持,才使村庄“一步跨十年”。

记 者:中国乡村急剧变化,处于多年未有之大变局,亟待新的治理方式。您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看到脱贫要面对哪些难点?

徐锦庚:过去,人们为生计疲于奔波时,文明素养容易被忽略。如何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既是后脱贫时代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现代农村的主要矛盾。乡村人民进入现代社会后,思想观念仍在缓慢转型中,“身子已住楼房,头脑还在平房”。同时,在乡村,矛盾纠纷由过去的家庭,邻里矛盾为主转变为经济纠纷居多,化解难度增大。另外,大批农村精英迁入城市,导致农村缺乏生机活力,治理人才短缺,治理主体弱化,村官素质下降,缺乏乡村治理能力。

(摘编自《徐锦庚:破译乡村治理的“密码”》,《文艺报》2020年11月1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领受了采写三涧溪的写作任务,将其命名为《涧溪春晓》,作品的成功于作者对三涧溪村的深入了解和长期关注。
B.目前,中国乡村急剧变化,正处于多年未有之大变局,村级管理亟待探索一套新的治理方式,三涧溪村的成功为此提供了借鉴。
C.三涧溪村在改革开放初期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富村,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思想陈旧,方法失误,村民再次陷入贫困。
D.徐锦庚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涧溪春晓》,独辟蹊径,把主题指向“后脱贫时代”的乡村治理,揭示了目前中国乡村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涧溪村再次脱贫致富,有多方面的因素,当然,与其处在章丘的城郊,被征土地多,就业机会多也不无关系。
B.一个好的村干部,应该在干中学、学中干,逐步提高境界,敢碰硬,不退缩,既要坚持原则,也要有灵活的方法。
C.目前,农村的矛盾纠纷由过去的家庭、邻里矛盾转变为经济纠纷,矛盾错综复杂,涉及面广,化解难度增大。
D.怎样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既是农村当前的主要矛盾,也是后脱贫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3.三涧溪村再次成功脱贫致富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口,如何做好乡村振兴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的工作,本期节目特地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朱启臻为您解读。

中国网:我们说到了乡村振兴,其实它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全面振兴。您认为这五个方面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朱启臻:总书记提出来要实现五个振兴,就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五大振兴也好,总目标也好,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都是渗透在一起的。同样,我们讲五大振兴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比如说产业和人才的关系,没有产业就吸引不了人才;没有人才,产业也发展不起来。所以这五大振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融合在一起的。

中国网:近些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成果显著。特别是我国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大幅度提升了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您的调研来看,我国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朱启臻:经过这些年的建设,我们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比如说村村通工程,我们不仅通了公路,还通了网络、水电,基础设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还有一个很积极的方面是我们为很多地方的老百姓找到了一个增收的途径。

但是也要看到另外一个方面的特点。比如说乡村的老龄化问题,有的乡村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可能都在50多岁,甚至60岁,老龄化非常严重。

此外,我们看到一些地区的乡村还在继续衰败。跟老龄化这个现象相一致,有的地方出现了空壳村,有的房屋没人住了,院子里面长满了草,房倒屋塌,农村人口过疏化的现象也正在出现。

中国网:近看十四五时期,远看2035年远景目标,您认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点是什么?比如,从哪些重点领域推进?如何推进?

朱启臻:不同地区,不同乡村,有不同的需求,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搞一刀切,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村制宜,因村施策。

就全国总体来讲,我们认为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这两个方面就总体而言还是有短板的。第一是产业发展很不平衡。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能让乡村的老百姓稳定增收的产业,乡村才能可持续发展。另一个方面,我们乡村环境的变化,也是发展不平衡的。乡村环境治理好了,就可以吸引人来到乡村。过去我们叫二元制的结构,农村人进城受到严格的限制;今天我们也没有打破这种限制。现在我们鼓励农村人进城,但同时限制了城市人下乡。我们大城市周边的乡村为什么还在衰败,限制城市人下乡就是原因之一。

中国网:下一步在进一步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以及乡村的高质量发展上,您有哪些感受或。者建议?

朱启臻:在未来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这些年我们很多地方之所以走了弯路,或者是建设失败,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排斥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所以我们在进行乡村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坚定一个信念:农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满足农民的需要,由农民自己建设自己的家园。

(摘编自《如何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农问题专家划重点》,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乡村振兴就是为了巩固其成果而被提出的。
B.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战的延续,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村人民是否能过上真正幸福美好的生活。
C.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非常严重,跟现在我们鼓励农村人进城,但同时限制了城市人下乡有关系。
D.经过这些年的建设,我们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振兴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振兴的“总目标”要靠“五大振兴”来实现,“五大振兴”又必须融合发展才能实现总目标。
B.尽管产业发展不平衡是乡村振兴的短板,但是,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产业依然是不应选择的策略。
C.有的地方出现了空壳村,导致农村正在出现人口过疏化的现象,这是振兴乡村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D.过去,有些乡村的产业发展或环境变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整体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3.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朱启臻认为应该如何推进乡村振兴。
2021-05-13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