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9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无私交才显王道

王安石(1021—1086)

个性名片: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奈何“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人物简介: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一心为民力主改革,可惜天未亮,他起得太早。

著名的包公包青天难得人情世故一回,借着牡丹花开,很风雅地置办了酒宴,请来同事小聚。作为主家和上司,包公周全地一一请酒。平日里不喜应酬、滴酒不沾的司马光,碍于情面,勉力喝了几杯。轮到王安石时,包公嘴皮子都磨破了,一张黑脸都急白了,执拗的王安石仍目中无人地岿然不动。最后,暴脾气的包公没脾气了,只得放弃。

此时的王安石,已至中年,并在官场浸泡二十余载,依然做不到官场那种客套又俗套的应酬——酒肉吃进肚里,朋友挂在嘴上。他的人生信条简单得可怕,你走天桥,我走地下道,无私交才是王道。

碰王安石钉子的,不独有实力派的包公,还有权力派的仁宗。

按照帝国规定,凡进士高第者,为官一任即三年后,便可回京述职,留到皇帝身边。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提拔方式,有宋一代,一直被视为仕途发达的最佳捷径,他人没有条件也想创造条件地上,王安石却一再矫情地拒绝,拿仁宗签发的入京圣旨当白纸。一来二去,连钦差都习惯了他的躲猫猫,直接把圣旨送到家门口。这一次,王安石竟然极富想象力地躲进了茅房。钦差左等右等不见人来,只好把圣旨放到桌上就走。得知消息的王安石从茅房里跳出来,抓起圣旨一路狂奔,硬生生将圣旨还了回去。

情商如此低下,又如此不识抬举,王安石的前途,本该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但神宗的1069年,却变成了他一个人的舞台,他像一颗大彗星,拖着长而明亮的大尾巴呼啸而来,官拜参政知事(宰相职),权倾朝野,政界为之变色。

没办法,他情商低自有低调的活法,让别人无话可说。

当年,20岁的他一路风尘仆仆来到开封,当时的文化名流曾巩、欧阳修等,一看他的文稿,惊为天人。第二年,科举应试之日,王安石的锦绣文章,被主考官一眼就相中为状元卷子。他用甩开他人若干条街的才华,让人望尘莫及。

随后25年里,他从县令一级级地干到太守。其间,在每一个地方,全部政绩斐然。而且,在此期间,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开办农民贷款法,也就是后来的青苗法的雏形,全部大获成功。他靠真枪实弹挣得的官声与民望,让文武百官、黎民百姓都埋头点赞。

最绝的是,他不贪色、不爱财。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大坏官,无非这两条,可他一条都不沾。

他终生不纳妾,这在风流开放的宋代文人中几乎绝无仅有。他正经得连自己夫人都觉得无趣,于是夫人亲自出面,为他物色了一个美貌女子。结果,他不仅退还了女子,还帮女子家还清了债务。

他节俭清廉,视富贵如浮云。每次发官饷,总是拎了装钱的袋子回家,直接就上缴给夫人。据说,他的宰相俸禄几乎已经变成公款,任凭亲友甚至同事花费。而且,官居宰相高位那么些年,从未用此权力为自己及其亲族谋过私利。

如今,翻看官方修订的《宋史》,我们会赫然发现:王安石变法的最重要支持者、参与者、助手、学生和继承人,几乎全部被列入奸臣的行列,只有他这位高举变法大旗的首倡者安然无恙——他活得如此低调又本分,人品和文品一样无可挑剔,即便是他最凶猛的敌人,也很难找到攻击他的破绽来。至于变法的完败,真是怨不得他,悲剧在于,天还没亮,而他起得太早了——超前,注定了他是孤独的伟大者。

1.王安石能“官拜宰相职”的原因,下面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支持。神宗主张改革,信任王安石,使其官拜参政知事(宰相职),权倾朝野。
B.文品卓著。当时的文化名流曾巩、欧阳修等,一看他的文稿,惊为天人。
C.政绩斐然。25年里,王安石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开办农民贷款法,全部大获成功。
D.人品可贵。他不贪色、不爱财,活得低调又本分,是高举变法大旗的首倡者。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个性名片中介绍王安石“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表明在宋代王安石变法孤立无助,注定失败;其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王安石是伟大的改革家。
B.包青天难得置办酒席宴请同僚,连不喜应酬、滴酒不沾的司马光都勉力喝了几杯;王安石却是执拗不喝,表现出王安石目中无人,固执己见。
C.由于不满宋仁宗的统治,不愿意留到皇帝身边,王安石一再矫情地拒绝入京圣旨,不识抬举的王安石前途一片漆黑。
D.在地方任职的25年里,王安石在每一个地方,全部政绩斐然。这不仅使他赢得了官声与民望,而且也为他后来制定新法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3.王安石的人生信条是“无私交才是王道”,你赞同这样的看法吗?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021-04-2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校外培训广告满天飞,‘制造焦虑、贩卖焦虑’‘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引发社会关注……在小学教育课堂深耕多年的王欢委员,对当前的教育问题直言不讳。习近平总书记凝神静听后,他深有感触讲了一番话:

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别的孩子都学那么多,咱们不学一下还行啊?于是争先恐后。这个问题还要继续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还表示:不仅是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网络上还有很多污七八糟的东西,未成年人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这些问题属于社会性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解决。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社会关切的教育公平一事:

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就是在北京这个问题也很突出。所以学区房加价很高,都往好学校的片区钻啊。

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我们应该通过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说:

我们来共同关心这些教育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

(摘编自《我们来共同关心这些教育问题(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人民日报》20210307日)

材料二:

据《2020年的教育培训消费舆情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获悉的,今年以来,教育培训特别是在线教育培训领域因乱象频现、消费投诉居高不下等问题,已被中国消费者协会、江苏省消保委、上海市消保委、深圳市消委会等点名。中消协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重点关注在线教育培训等新兴消费业态和消费模式。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全网共监测到2020年有关教育培训消费舆情信息3847566条。其中,正面舆情信息458997条,占比11.93%;中性舆情信息676431条,占比17.58%;负面舆情信息2712138条,占比70.49%。报告显示,教育培训消费负面舆情主要集中在退费困难、宣传误导、培训质量不高和合同纠纷4个方面。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4家在线教育机构的广告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原因在于这4家机构请了同一位老师为其做广告。这名老师一会儿是数学老师,一会儿是英语老师,由此引发消费者对于在线教育机构师资造假、虚假宣传的质疑。

(摘编自《教育培训行业屡被点名,该如何规范发展?》《工人日报》202132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林认为,一些在线校外培训机构因加重中小学生负担”“贩卖升学焦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亟须政府部门给予高度重视,支持与规范两手并举,积极培育和引导其健康发展。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开展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在线教育实践。刘林认为,在线教育异军突起,固然有突发疫情倒逼发展的客观原因,也是近年来蓄势积累的结果,更是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的大势所趋,其发展态势对我国教育改革创新、数字经济发展、居民消费、就业等都有重要影响。

在线教育高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在线教育培训机构发布虚假广告,技术故障、质量不高、服务不佳、卷款跑路等问题频频爆出。刘林经过调研发现,在政府管理方面,对在线教育培训机构存在主责部门不明、系统规划不够、支持手段不多、监管力度不足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刘林表示,要进一步完善在线教育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与审批管理,依法重新设置在线教育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在线教育办学许可证制度,加强审批管理,从源头上把关。

(摘编自《刘林委员:在线教育培训机构贩卖升学焦虑亟须引导》,《中国教育新闻网》20213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乱象的滋生,家长内心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主要原因之一。
B.降低或提高学区房房价,可以极大程度缓解教育公平的问题。
C.多家教育培训机构聘请同一位老师做广告,说明教育培训机构可能存在的师资造假,虚假宣传的问题。
D.线上教育高速发展态势,肯定存在诸多问题,亟需我们出台相应的制度措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教育培训乱象横生,治理艰难,我们需共同努力想方设法解决。
B.教育系国运,针对诸多突出的教育问题,一定要紧盯不放,坚决彻底改到位。
C.教育培训消费负面舆情占比达七成,说明教育培训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D.新冠疫情发生,促进线上教育的发展,进而带来教育培训中的诸多乱象问题。
3.针对教育培训乱象,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强大后劲,都取决于包括科学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需要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能工巧匠,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广大民众是基础和支撑。没有公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大军,难以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实力。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创新型人才深深植根于综合素质高、科学素质好的国民群体之中,植根于激励有章、赏罚得法的良好体制机制环境之中,如果没有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具有较高科学素质水平的庞大的公众群体,就不可能形成创新型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需求,我国科学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利于促进科普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广大群众充分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有利于培育理解支持创新的优秀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摘编自《公民科学素质也是核心竞争力》)

材料二: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下,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高,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从2010年的3.27%提升到2015年的6.20%,2018年进一步达到了8.47%。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已经进入快速提升阶段,逐步缩小了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

按地区划分,2018年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我国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10%的省市共有6个,分别是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其中上海市以21.88%的比例位列第一,北京市以21.48%位列第二。

我国科普人才队伍明显壮大,2016年科普人员就已经达到185.24万人,比2006年增加22.89万人;科普经费投入力度显著增强,2016年科普经费筹集额为151.98亿元,比2006年增长224.54%;科普基础设施加速完善,大众传媒科普资源持续增加。

科学普及已经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公众高度关注科技进展,积极支持科技发展,2018年有82.6%的公众赞成“现代科学技术将给我们的后代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有81.6%的公众赞成“尽管不能马上产生效益,但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必要的,政府应该支持”。公众高度关注科技进展,主要集中在生活与健康、环境污染及治理、农业发展、科学新发现、新发明和新技术、医学新进展、宇宙与空间探索等领域。其中对生活与健康的关注比例高达92.9%,对环境污染及治理的关注比例达85.1%。

(摘编自《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2018)》)

材料三:

近年来,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谣言,以伪科学为包装,让人真假难辨。比如,吃受到微波炉辐射的食物损害健康,不良商家用黑色塑科袋制作紫菜等,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认为,公众科学素质能起到谣言“粉碎机”的作用。“比方说在家附近建一个移动电话的基站会遭到很多抵制,这个其实就是对辐射有关的科学知识不了解的缘故。现在自媒体、互联网上有很多的谣言,有些谣言其实一看就知道,但是如果不具备基本科学知识的话,就有可能上当。”

公众科学素质过硬,不信谣、不传谣,谣言当然也就不攻自破。在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何薇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公众就能掌握独立思考能力,形成求真务实的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公众科学素质的调查采用的是国外早年设计的指标和测试题。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大光说,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发展特点,因此需要优化相关指标,使它更精准地发挥作用。“在很多欧洲国家,公众不知道PM2.5里的PM是什么,因为在他们的天气预报里根本就没有,但是在中国就是严重的问题。尽管现在空气已经好了很多,这个是必须肯定的,但是对于公众出行、生活安排以及减排的基本要求来说,不了解基本术语和基本的概念,他怎么可能去做呢?”

(摘编自《公民科学素质,你达标了吗?》)

1.下列对材料中“公民科学素质”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能促使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实力,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B.2018年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发展较快的省市均为经济发达区域,这说明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的前提条件是提升地方经济水平。
C.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与科普人才队伍明显壮大、科普经费投入力度显著增强、科普基础设施加速完善等方面均有关系。
D.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需要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科学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只有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才能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B.谣言的传播与公民科学素质密切相关,在相关研究人员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公民科学素质提高,对待谣言将更加具有分辨能力。
C.我国科学普及已经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国家将大量人力、财力等投入到科普事业当中,这些都可以很快带来效益。
D.我国对公众科学素质的调查采用的指标和测试题已不符合当前国情,应全部推翻,建立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调查体系。
3.怎样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1-04-2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试卷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7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这一重要指示,对于我们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争取全年经济发展好成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仓廪实,天下安。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的十六连丰。我国粮食产量从1982年的3.55亿吨增加到2019年的6.64亿吨,增长87%。今年以来,尽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仍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夏粮产量达到2856亿斤,增产24.2亿斤,同比增长0.9%,创历史新高: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在田作物长势良好,可以争取有好的收成。总的来说,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就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保持经济持续复苏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基础。

(摘编自《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人民日报》2020年7月26日)

材料二

新华社长沙4月7日电(记者周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个国家和地区出于粮食安全考虑,开始限制本国粮食出口,这引发了全球关于粮食危机的担忧。记者电话联系到了正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攻关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对于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有可能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袁隆平表示,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希望大家不要担心。

袁隆平一直在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忙碌。记者了解到,袁隆平团队今年将在全国推广精心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超优千号1000万亩,预计每亩增产100公斤。3月23日举行的三一工程(三分地养活一个人)双季稻高产攻关示范2020年度工作会议,确定了在湖南13个县;(市、区)的攻关基地开展以第3代杂交水稻托底的双季稻高产攻关示范,目标是两季总产达到每公顷18吨。

去年10月首次公开测产、试验田亩产达到1046.3公斤的第三代杂交水稻,目前也即将在南繁基地完成今年的制种任务,预计4月10日就能收获种子。此外,袁隆平领衔的耐盐碱水稻(海水稻)稻作改良试验面积也在去年扩大到了1000亩,试验田设置在不同类型的盐碱地中,包括东北、渤海湾、新疆、东南沿海等地。袁隆平曾表示,中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其中具备改造潜能的盐碱地面积在2亿到3亿亩之间,每亩的目标产量在300公斤。袁隆平强调,尽管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但确保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松懈不得,这次全球疫情就是一记警钟。

(摘自新华社消息,2020年4月7日)

材料三:

据央视新闻消息,现在有些所谓大胃王吃播秀,浪费现象严重,甚至有人吃了再把东西吐出来!

作为农业大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们自幼便懂。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餐饮行业的蓬勃发展,浪费情况仍然屡禁不绝。

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曾联合发布<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调研发现,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此外,大型聚会浪费则达38%,而学生盒饭有1/3被扔掉。

报告指出,经初步测算,2015年中国城市餐饮业餐桌食物浪费量在1700万至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摘自新浪财经《大胃王吃播秀被央视批评但制止餐饮浪费需全民参与》,2020年8月12日)

材料四:

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做出的重要指示精神——重视粮食安全”的新闻所写的一篇新闻评论。
B.材料二是一则新闻,可以用句话概括为一袁隆平表示:中国不会出现“粮荒,”粮食完全能够自给自足。
C.材料三是一则央视新闻消息,批评“大胃王”“吃播秀”以浪费食物误导消费者,指出制止餐饮浪费需全民参与。
D.材料四是两组图表,通过图表中的横向与纵向比较,能够得出中国在粮食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的结论。
2.下列保护粮食安全措施中,哪一项与上面四则材料的内容都不相关(     
A.严守耕地保护红线。B.保障种粮农民收益。
C.提升粮食储运科技水平。D.严格控制涉粮外资企业数量。
3.根据上面材料,概括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应注意哪些问题,每条概括不超过10个字。
2021-04-26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内蒙古包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汽车工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的机会。与此同时,汽车智能化技术正逐步得到广泛应用,这项技术使汽车的操作更简单,行驶安全性也更好,而其中最典型也是最热门的未来应用就是无人驾驶汽车。也许这一趋势能使无人驾驶汽车比新能源汽车更早走入大众的生活。

无人驾驶,是指通过给车辆装备智能软件和多种感应设备,包括车载传感器、雷达、GPS以及摄像头等,实现车辆的自主安全驾驶,安全高效地到达目的地并达到完全消除交通事故的目标。美国NHTSAC(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分5级定义汽车的自动化等级:0级,由驾驶员驾驶;1级,具备1种以上自动化控制功能(如自适应巡航和车道保持系统ACC等);2级,以汽车为主体执行多种操作功能;3级,当以汽车为主体的驾驶行不通时可指示驾驶员切换为手动驾驶;4级,完全可以无人驾驶。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这块领域,将尖端的IT技术运用到汽车领域中,希望为消费者驾车出行带来更多美好体验。麦肯锡(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预测,到2025年无人驾驶汽车可以产生2 000亿〜1. 9万亿美元的产值;市场研究公司IHS预测,20354级完全无人驾驶车每年销量可达480万辆。对任何一个行业而言,这都具有足够的市场诱惑。

国外著名汽车企业及IT行业巨头谷歌都竞相着手研发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研发进程十分迅速,不少研发车型已接近量产。

(取材于杨帆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对“无人驾驶汽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比新能源汽车更早走入大众生活B.已经实现了车辆的自主安全驾驶
C.车辆需装备智能软件和感应设备D.以汽车为主体执行多种操作功能
2.根据材料一推断,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离不开的两个关键因素是(     )
A.技术问题和资金问题B.资金问题和动机因素
C.动机因素和市场需求D.市场需求和技术问题

材料二

无人驾驶技术研究过程中安全一直是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环境中的动态障碍物如行驶中的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等是对无人驾驶汽车行驶安全影响最大的因素。为了能够保证无人驾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不与动态障碍物发生碰撞,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无人驾驶系统要可靠地检测并跟踪周围对行驶有影响的动态障碍物,这需要传感器精确测量出障碍物的位置变化,并能够提取出障碍物特征用于不同时刻的障碍物之间的匹配与运动状态估计;其次,需要识别动态障碍物的种类,不同的障碍物具有不同的运动特性,对无人驾驶汽车采取的应对策略有很大影响;最后,必须能够预测动态障碍物的轨迹,这对碰撞检测以及避撞动作至关重要。

动态障碍物的类型影响着无人驾驶汽车的避撞行为决策。对行人,无人驾驶汽车会优先采取减速停车的避撞策略,而对动态车辆则会采取更加灵活的避撞策略,如换道或减速。障碍物类型也会影响动态障碍物轨迹预测使用的方法。传统的障碍物识别方法使用的是实时检测障碍物几何轮廓特征,但激光雷达数据的稀疏性会造成特征少,最终导致识别率低,所以无人驾驶汽车动态障碍物识别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利用激光雷达数据提高动态障碍物的识别率,为更加合理的避撞决策提供障碍物类别信息支持。

由于动态车辆速度较快且是最主要的交通参与者,要避开与动态车辆的潜在碰撞危险,不但需要获得动态车辆当前的运动状态,还需要准确预测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轨迹,所以需要 重点研究动态车辆轨迹预测方法,但动态车辆的运动轨迹受到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意图控制,使用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模型或运动状态变化速度不变的运动模型都难以准确预测出其未来轨迹,所以动态车辆的驾驶行为意图检测是轨迹预测的基础,如何完成驾驶行为意图检测 并根据驾驶意图预测出准确的行驶轨迹是动态车辆轨迹预测的关键问题。

(取材于黄如林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无人驾驶技术研究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安全问题。
B.无人驾驶汽车对行人、动态车辆的避撞策略都有减速。
C.利用激光雷达数据,就可以提高动态障碍物的识别率。
D.动态车辆轨迹预测的基础是检测驾驶行为的意图。
4.下列诗句中适合做增强行路安全意识主题标语的一项是(       )
A.舶胪万里来往,有祷必安全。(赵师侠《诉衷情》)
B.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杜荀鹤《泾溪》)
C.彩笔题桐叶,佳句问平安。(吕渭老《水调歌头》)
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材料三

与人类其他早期科技发展不同,人工智能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特征,人工智能系统已经可以在不需要人类的操作和监督下独立完成部分工作,例如GoogleX实验室研发的全自动驾驶汽车,不需要驾驶者就能启动、行驶以及停止。伴随人工智能系统这些特征而来的就是各种问题和挑战,从法律的角度来讲,目前主要体现在个人隐私(数据)保护和责任划分与承担等方面,这也是各国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是各国立法长期以来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欧盟甚至将其上升到人权的高度。

责任划分和承担问题也是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主要法律挑战。目前,关于人工智能的责 任问题已经出现,各方也在积极探讨如何对人工智能的责任进行划分和界定。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与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关于机器人伦理的初步草案报告》中对机器人的责 任进行了探讨,报告提出了 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即:采取责任分担的解决途径,让所有参与到机器人的发明、授权和分配过程中的人来分担责任。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合伦理设计:利用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统最大化人类福祉的愿景》提出的基本原则之二就是责任原则。责任原则涉及如何确保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统是可以被问责的。其指出,为了解决过错问题,避免公众困惑,人工智能系统必须在程序层面具有可责性,证明其为什么以特定方式运作。为此,IEEE对不同的主体在人工智能责任方面的应当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即:立法机构应当阐明人工系统开发过程中的职责、过错、责任、可责性等问题,以便于制造商和使用者可以知晓其权利与义务;人工智能设计者和开发者在必要时考虑使用群体的文化规范的多样性;利益相关方应当在人工智能及其影响超出了既有规范之外时一起制定新的规则;自主系统的生产商和使用者应当创建记录系统,记录核心参数。

(取材于何波的相关文章)

5.如果你是一名投资者,近期要选择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进行投资,请根据以上三则 材料,概括投资这个行业可能面对的有利因素和问题挑战。
2021-04-26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密云区高三一模语文检测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以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交互网络正联结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平面纸质阅读到手机阅读、社交阅读等网络阅读,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应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加入学习任务群,使之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现者、记录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阅读以不同媒介为载体的信息,首先应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而非目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整合丰富的语料,锻炼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从本质上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但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不是新闻传播学范畴的,而是语文学科范畴的“媒介素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反思并适应媒介技术对母语习得的影响,在不断接触、分析、判断、评价的过程中实现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聚焦时代发展的前沿,彰显语文学科的自我成长,意义重大,但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如何抵御多元媒体对教学的干扰问题。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拓宽学生的阅读与交流空间,但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追求声、光、电的交响,而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则得不偿失。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目前虽然还面临很多挑战,但只要广大师生能积极面对时代发展给语文的“教”与“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拓宽跨媒介视野,创造性地开展“教”与“学”的实践,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编自任明满、郑国民、王彤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

材料二:

2018年的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VR诵经典”古诗词虚拟现实体验等数字阅读的多媒介互动展示,而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体验让读者了解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像这样的“VR+书”的跨媒介阅读场景正逐渐泛在化,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姿势”。

首先发生改变的是阅读习惯。读者开始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与阅读传统文字印刷的文本相比,阅读时读者眼球的转动速度是不一样的。另外,阅读形式也越来越协同化。所谓协同化,实质上就是个体阅读逐步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过去我们说阅读是很个体化的,一个人拿一本书,安安静静地在一个地方读。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在阅读之前,总会先上网翻看网友的评价。那么如果某一个平台不推送某本书的相关信息,你还会不会关注它?这是不是影响了你的阅读习惯?当阅读入口开始发生改变,只要你愿意开放自己的“书架”,别人就可以看到你对这本书的批注,同理,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不同人的批注、圈阅,这会不会影响你的阅读认知呢?

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跨媒介阅读不能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形态改变。要想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阅读成为跨媒介阅读的首选。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关键,要知道,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是截然不同的。

思维之美的另一种体现是要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的个人阅读知识体系。跨媒介里面有很多元素,戏剧有戏剧表现语言,绘画有绘画表现元素,数字艺术更是元素众多,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注意的。这种分拆和关联背后,实际上是分类思想,先分类再建立关联,然后重新将关联以后的知识结构化,形成一种思想,让阅读成为一个体系。跨媒介阅读不止于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新的跨媒介阅读知识图谱。

(摘编自吴钟铭《跨媒介阅读改变了什么》)

材料三:

经典名著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应列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面对新媒介技术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以及我们被逐渐改变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想要继续发掘经典名著的多重教育价值,就应该借助互联网、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

传统媒介下的经典名著通常以印刷文字为载体,印刷文字有一定优势,如阅读印刷文字能够赋予人们想象力,能够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但在自媒体和互联网信息时代,经典名著想要经久不衰就要不断寻求新的理解媒介。我们应该了解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介。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亡,而是会将传统媒介纳入自己的内容体系。传统媒介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所以经典阅读在新时代下寻求新的理解媒介并不是要完全抛开传统媒介。

另一方面,要用跨媒介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经典名著因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被演绎成不同形式的作品,方便师生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到不同形式的经典名著。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将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发挥两者优势。

以《水浒传》为例,随着广播、影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兴起,《水浒传》打破了原有的传播范围,拓宽了受众范围,增添了经典名著的表现形式。借助无线广播,《水浒传》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传播达到鼎盛状态。随之而来的是影视媒介对《水浒传》的影响,自从电视普及后,电视剧就超越了无线广播对《水浒传》的影响,随着拍摄技术的提高和对《水浒传》的解读越来越深刻,199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自制剧《水浒传》,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观看《水浒传》电视剧的热潮。而在网络方面,有专以讨论《水浒传》及其相关作品为主要内容的贴吧,将解读的权力真正放到了大众手中。各类媒介对《水浒传》的解读与《水浒传》原著文本之间达到了“互文互读”,跨媒介阅读给经典名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张砚妮《经典名著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B.“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没有“整合”,就不能丰富语文学习内容,难以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生活的联系。
C.多元媒介对教学造成了许多干扰,可见开展跨媒介阅读实践活动面临严峻挑战。
D.在跨媒介阅读中,读懂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就能读懂思维之美。
2.根据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跨媒介阅读让阅读者身份多样化,人人都可能成为发现者、记录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
B.跨媒介阅读应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及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
C.在跨媒介阅读中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结合是常态,影视作品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D.“VR+书”的跨媒介阅读场景泛在化,将利于激活经典名著的生命力、挖掘其多重教育价值。
3.下列做法中,不属于跨媒介学习的一项是(     
A.在观看话剧视频《雷雨》后,学生们分角色饰演课本剧情,体会课文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B.学习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后给屠呦呦写一段颁奖词。
C.看电影《鸿门宴》片段,学生按事件发展顺序编写剧本大纲。
D.教师通过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方式展示《与妻书》作者林觉民烈士的事迹,并组织学生在清明节期间通过写诗的方式进行“网上祭英烈”活动。
4.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目前,各学校正在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围绕这一经典名著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该如何进行?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提出你的建议。
2021-04-26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四月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对此,中国访谈网特邀中央党校三农问题专家徐祥临教授为您解读。

记者:与以往相比,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亮点?

徐祥临:亮点很多,但最突出的,一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二是在这个前提下做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总书记提出精准脱贫以来,我们就打脱贫攻坚战,主要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还有农民的两不愁、三保障,住房、就学、就医等民生主要问题,但它并不全面。而乡村振兴要讲全面振兴,要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充分地体现出来。比如农民还需要在政治上、社会上、文化上都要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同等的待遇,获得同样的社会地位,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等等,只有做到了全面,脱贫攻坚的成果才能够巩固。

记者: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产业振兴在乡村全面振兴的环节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徐祥临: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中国吃饭的问题,就是总书记强调的中国的饭碗里要装满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粮食,这是粮食安全问题,也是国家战略安全问题,这个问题首先要通过产业振兴,特别是粮食生产来解决。其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农业农村,尤其体现为中西部农村农业发展相对滞后。所以,我们要让经济平衡、全面地发展,也必须让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实质的提升,让农民在农村搞农业也能获得较高收入。所以,产业振兴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中处于最主要的地位。

记者:乡村产业如何振兴?

徐祥临:地方首长一定要有把粮食安全问题解决好的这根弦。在此基础上,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要尽可能地安排经济作物,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业项目,让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不光要搞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都要发展起来,这样产业结构才会比较平衡。平衡的目的是能够让农业、农村有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让农民更多地增加收入,他才更愿意当农民。

记者:十三五时期,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但有些贫困县在脱贫之后还存在一定的返贫风险,接下来关键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您认为,如何做好有效衔接?特别是脱贫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又将如何开局?

徐祥临:如果真正做到全面振兴了,就能做到有效衔接。一些中西部特困贫困地区之所以穷,不是它没有发展,而是它的发展比较单一。我认为,组织振兴要抓起来,一旦个别少数人出现返贫的问题,他就能依靠组织、总体的力量来解决。脱贫攻坚以来,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都特别强调内生动力。所谓内生动力,就是激发农民脱贫致富的内在的愿望,并把它变成实际行动。这个实际行动,单靠农民不行,农民可以在田间地头完成农业播种、管理、采摘,可一旦进入市场,还是要依靠组织的力量。

记者:组织去引导他。

徐祥临:对,把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做,这样就让农民感到不孤单,背后有支撑。虽然他不可能搞什么高精尖的项目,但是正是大众的项目,大众的产品才是有社会普遍需求的。我们整个把底不断地提高,他就能够在全面小康进程中,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人的内生动力非常重要。

记者:他的内心觉得有托底了,接下来才能够专心地种粮,而且能够种好粮。

徐祥临:是的。

(摘编自《解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建设要规划先行 提升基础设施人居环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脱贫攻坚的胜利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与基础,正是在农民收入、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得以基本解决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全面振兴。
B.徐祥临认为,产业振兴首先有利于解决粮食的问题,其次能够促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有助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C.乡村产业的振兴要有意识与行动的双重保障,在行动上主要体现为调整产业结构,这样才能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农民的收入。
D.乡村组织振兴是全面振兴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可以有效解决部分人的返贫问题,促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访谈网记者围绕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做好乡村全面振兴与脱贫攻坚的衔接问题与徐祥临进行了深入对话。
B.徐祥临作为被访谈的对象,向记者清晰、求实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强调“内生动力”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
C.记者在访谈前对2021年一号文件的学习、深入理解以及访谈过程中沉稳不乱、细心听取,是顺利完成这次访谈的必备要素。
D.记者与徐祥临的问答完成了对2021年一号文件重要内容的解读,能使读者详细了解未来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方向与诸个方向的发展途径。
3.访谈的质量往往取决于记者的问题,此次访谈在设置问题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4-26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皖豫名校联盟体高中毕业班4月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法典是同一门类的各种法规经过整理、编订后,形成的系统性法律。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对几乎所有民事活动都会发挥保障作用。2019年12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民法典(草案)的议案,决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提请2020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审议通过后,将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化的法律。

著名法学家王利明称,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是19世纪风车水磨时代的民法典代表;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是20世纪工业社会的民法典代表;那么我国的民法典应该是21世纪民法典的代表之作。

王利明说,民法典(草案)最大的亮点就是,人格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独立成编,这在世界民生立法中没有先例。人格权关系到每个人的人格尊严,被认为是民事主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包括生命健康、姓名、肖像、名誉、荣誉、信用、隐私等权利。

民法典(草案)其他各分编都有现行单行法作基础(比如,物权编有物权法作为基础,侵权责任编有侵权责任法作为基础),人格权编没有专门单行法为基础,而是在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基础上进行编纂。

人格权编中,对性骚扰防护主体做了扩大,被认为是一大亮点。

此次提交审议的人格权编中,对此前草案规定的“用人单位应当采取合理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做出修改,将“用人单位”修改为“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孟强说,学校内部间没有雇佣关系(师生间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所以,学校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用人单位。而学校又是未成人和年轻人最为集中的场所,所以扩大性骚扰防护主体的范围,有利于强化对于未成年人和年轻人人身权益的保护,体现了民法典对于青年一代的关爱和保护。

人格权编还有鲜明的时代性,对一些新技术对人格权的挑战,明确划出了法律红线。近年来,“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人体冷冻胚胎权属纠纷案等,引发舆论热议。人格权编明确规定: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危害人体健康,不得违背伦理道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从摇篮到坟墓,民法典怎样影响每个人的一生?》)

材料二:

民法典草案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对一些新模式、新问题做出规范。“随着互联网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子合同、网络交易等将会更加普遍。”全国人大代表蔡学恩解读说,民法典草案在合同编中增加电子合同订立规则,能够有效规范网络交易行为,为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经济活动中更广泛应用奠定了法律基础。

对于民法典草案中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做出规范,北京雷石律师事务所赵森杰律师解读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声音的应用日益广泛。“这意味着承认声音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格利益加以保护。”

(《“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来了!民法典“上新”有哪些科技亮点?》)

材料三:

牛年伊始,新的《民法典》正式开始实施。在《民法典》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下,这些行为要赶紧打住!

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网名,也会与人们的真实姓名一样,具有人身和财产的双重价值,并往往享有一定声誉。《民法典》第1014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民法典》第1017条规定: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译名、字号、姓名和名称的简称等,参照适用姓名权和名称权保护的有关规定。

目前已有不法分子通过3D软件合成“假脸”认证网络平台账号,在受害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虚假注册、诈骗等不法行为。针对人工智能发展之后出现的AI换脸技术,《民法典》第1019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确立了禁止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肖像权的规则。

针对计算机、人工智能算法和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民法典》首次将声音权作为一种独立的新型人格权予以特殊保护,以适应未来人格利益发展的需要。《民法典》第1023条第二款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

(《拒绝个人隐私“裸奔”,民法典时代这些行为要注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民法典(草案)的议案;2021年,民法典正式施行。
B.《民法典》第1019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C.民法典其他各分编都有现行单行法作基础,而人格权是民事主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故人格权编是在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基础上进行编纂的。
D.人格权编还有鲜明的时代性,对一些新技术对人格权的挑战,明确划出了法律红线:禁止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
2.著名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称:“我国民法典应该是21世纪民法典代表作。下列不属于我国民法典新亮点的一项是(     
A.我国民法典将人格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独立成编,开创了世界民生立法的先例。
B.我国民法典明确“机关、企业、学校等”的防止性骚扰责任,扩大性骚扰防护主体的范围,强化对于未成年人和年轻人人身权益的保护。
C.我国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化的法律,将各种法规进行整理、编订后形成系统性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D.我国民法典与时俱进,对基因编辑、人体冷冻胚胎等新技术划出了法律红线,明确规定不得危害人体健康,不得违背伦理道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3.请结合材料二、三,概括民法典是如何回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时代特色的。
2021-04-26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浙北G2(嘉兴市一中、湖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日,多地启动无人驾驶汽车路测,引发关注。随着业内大公司的持续推动及相关政策的扶持,无人驾驶时代加速到来。不过,当前无人驾驶技术还不能做到真正的无人

无人驾驶作为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的高级形态,成为汽车行业竞相角逐的阵地。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预计至2030年,与无人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

虽然无人驾驶在技术方面日趋成熟,但我国现有的法律对无人驾驶的包容性还不足,尚未在国家层面形成明确、完整的无人驾驶法律和政策框架。我国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驾驶机动车,应当依法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由于无人驾驶汽车无法明确驾驶人,一旦出了交通事故,责任方认定就变得十分困难。

无人驾驶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核心技术成熟,又需要智能交通设施完善和新一代移动通信普及,还需要道路测试过关、交通法规完善。无人驾驶汽车现在使用的传感器受特殊天气的影响较大,一旦遭遇恶劣天气,车辆可能无法完全正确地感知距离、识别标志和行人。而且,目前虽然多地已开展道路测试,但大多是封闭道路测试。此外,在现有条件下,根据相关法规要求,一些无人驾驶汽车也并不能真正做到无人,而是需要在特定范围、规定场景以及有人员监管的前提下实现。

可以预见的是,无人驾驶技术将在不久的未来出现在大众生活中,无人驾驶汽车作为未来汽车智能化的代表,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驾驶方式。不过,在无人驾驶时代到来之前,有关部门需要做好准备,加快制定无人驾驶汽车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对我国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为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测试和商业化应用提供法律保障,推动我国无人驾驶汽车产业实现创新驱动、结构升级,抢占发展制高点。

(摘编自胡建兵《真正实现无人驾驶仍需跨越诸多门槛》,《经济日报》2020年5月14日)

材料二:

无人驾驶汽车逻辑与物理工作过程图

(摘编自公众号人工智能头条《无人驾驶:人工智能三大应用造就老司机》)

材料三:4月22日,外媒援引海外市场研究和咨询、数据及分析服务提供商J. D.Power的市场报告称,时至今日,部分北美消费者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市场信心开始动摇,市场接受程度开始下降。

J. D.Power 在该市场报告中总结道:如果美国和加拿大消费者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最新看法有什么暗示的话,那便是汽车制造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J. D.Power表示,在100点的指数范围内,美国人对无人驾驶的信心从36点降至35点;在加拿大,人们对无人驾驶汽车的信心从39点降至36点。

同时,J. D.Power强调,这份数据调查来自今年3月,那时北美地区还未发生大规模公共卫生安全事件。J.D.Power认为,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开发成本非常高昂,如果消费者甚至还不能广泛接受它的话,这对汽车制造商来说将会是一条艰难的路。

J. D.Power 旗下负责驾驶员互动与人机界面研究执行的董事Kristin Ko lodge表示:他们(汽车制造商)正在推动消费者似乎不太感兴趣的技术。尤其是现在,汽车制造商需要重新评估他们的支出。他们在这些技术上投资了数十亿美元,但他们也需要投资于消费者教育。

有业内人士分析,绝大多数美国人(67%)不认为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成熟,也不认为社会已经准备好整合它,参与这项研究的专家甚至认为,因为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出现,人们可能会看到消费者不再专注于个人交通工具转而转向共享交通工具。许多公司把共享移动作为未来重新定义交通的一种方式。

(摘编自《北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信心下降》,环球网2020年4月23日)

1.下列有关“无人驾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人驾驶”的技术日益成熟,但目前依然无法做到真正的“无人”。
B.“无人驾驶”作为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的高级形态,中国市场前景广阔。
C.“无人驾驶”因无法明确“驾驶人”,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就无法认定责任方。
D.“无人驾驶”代表着汽车智能化发展方向,将会从根本上改变驾驶方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得知,尽管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但仍然可以确信“无人驾驶”时代将会到来,我们需要做好各项准备。
B.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在一个控制周期内,传感器、计算机和执行器各司其职,协同完成“无人驾驶”的整个过程。
C.从材料三可以得知,部分北美消费者对无人驾驶汽车信心下降,原因之一可能是人们由专注于个人交通工具转向专注于共享交通工具。
D.从当前的情形来看,“无人驾驶”尽管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要好于美国,但对两国而言,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3.下列关于“无人驾驶”需要在哪些方面加以完善以真正进入人们生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尚需建立和健全,比如安全责任主体还需要法律予以明确。
B.目前“无人驾驶”的制造成本较低但开发成本较高,不利于普及,还需进一步降低。
C.智能交通设施、新一代移动通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也要随之提升,为“无人驾驶”提供保障。
D.技术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比如传感器的感知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复杂的环境条件。
2021-04-2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0-2021学年高二4月学业阶段性评价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宫夜宴》打破了古典舞唯美抒情的固有风格,呈现出烟火气与民俗风,厚重的历史感与文化感结合当代的视觉审美,带给观众熟悉的陌生感,引发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

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春节期间,一群娇憨灵动、活泼可爱的唐朝小胖妞凭借一支古典舞火遍网络。在由郑州歌舞剧院创排的《唐宫夜宴》中,她们走出《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的古老画卷,穿梭在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国宝文物之间,把大唐风华融于少女的一颦一笑中,时而雍容娴雅,时而天真烂漫,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中国版的博物馆奇妙夜。国宝、国风与国潮同频共振,激荡出浓浓的烟火气,生动展示了大气磅礴的盛世风华。

截至目前,《唐宫夜宴》的视频在微博上吸引了累计4862万人次观看,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超过2亿。

《唐宫夜宴》缘何能出圈?答案是对传统文化守正出新的当代演绎。在这个时长不足6分钟的舞蹈作品里,处处体现出艺术匠心,妆容、服饰等最大限度还原了唐三彩乐舞俑的真实形态;而舞者俏皮灵动的舞姿、国宝国潮的融入、虚实相接的舞台科技,则拉近了当代观众与历史的距离。最终,古董级复原现代性表达让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貌。

(摘编自《古典舞<唐宫夜宴>凭什么出圈成为爆款作品》)

材料二:

不管是宏观的总体设计,还是微观的舞蹈编排,《唐宫夜宴》都做到了推陈出新。从宏观上看,5GAR技术的加持,实现了人在画中行,打造出博物馆奇妙之夜的独特感官体验,让观众获得更加新鲜和震撼的视觉感受。从微观上看,创造性加入诙谐幽默的故事性元素,让这支古典舞更接地气也更具张力,不可谓不妙趣横生。

除了推陈出新,更重要的是,该作品的细节处处讲究,有趣之余更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舞蹈演员们的穿着与妆容完美重现了盛唐别样的审美风姿,使观众真切感受、认知唐代服饰文化;唐三彩、鹤莲方壶、簪花仕女图、五牛图等文物元素在舞台的集中呈现,为节目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这些背景元素和舞蹈表演相得益彰,共同展现出中华文化独有的旨趣和魅力,令人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创新带来新意,让人耳目一新;走心带来心意,使人共情共鸣。只有着调的形式,或者只有可考究的历史,都无法构成能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唐宫夜宴》的成功出圈告诉我们,创新与走心,新意与心意,二者不可偏废。

(摘编自周轲儒《出圈的<唐宫夜宴>,兼具新意与心意》,有删改)

材料三:

近些年,我们围绕传统文化,推出了诸多文艺创新之举。比如《国家宝藏》这档电视节目,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以小戏院形式讲述文物的前世此生。曾经的故宫特展,万人争睹宋代《千里江山图》,即便排队5个小时,也才能匆匆看上5分钟。而《国家宝藏》的编导,将画卷背后的故事细细还原,让国宝在众人眼前了,了,亲切了。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中华文化也更能深入人心。事实上,守正创新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正因为中华民族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和追求,中国文化才得以绵延不绝,并且总是能够在历史前进中不断创造新繁荣。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该束之高阁,而应以更炫的方式走进生活。传统文化如果仅仅停留在过去式,和现代生活距离很远,故步自封,裹足不前,就会在遗忘中生出僵化。《唐宫夜宴》之所以能霸屏多日,是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正是文艺创新带来的效果,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收获了观众的芳心,可谓一举两得。文艺创新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同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服务当代,面向未来,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才能书写出当代文艺的辉煌篇章。

(摘编自李群《以文艺创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1.下列对《唐宫夜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宫夜宴》打破了古典舞唯美抒情的风格,走的是烟火气与民俗风路线。作品忠实还原了传统文化,所以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B.《唐宫夜宴》中,演员们从《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的古老画卷中走出,在国宝文物之间穿梭,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中国版的“博物馆奇妙夜”。
C.《唐宫夜宴》的独特感官体验来自5G和AR技术的加持,其更接地气也更具张力则是因为加入了诙谐幽默的故事性元素。
D.《唐宫夜宴》讲究细节,演员们的穿着与妆容体现了盛唐服饰文化,唐三彩、鹤莲方壶等文物元素为节目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群娇憨灵动、活泼可爱的“唐朝小胖妞”凭借一支古典舞火遍网络,《唐宫夜宴》生动展示了大气磅礴的大唐风华。
B.《唐宫夜宴》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使人产生认同感。而作品形式上的“新”,却无法让人民群众喜欢。
C.中国文化得以绵延不绝并且能在前进中不断创造新繁荣的原因,是中华民族有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理念和追求。
D.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故步自封,不该束之高阁,而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走进当下生活,书写新的辉煌。
3.三则材料都探讨了《唐宫夜宴》成功的原因,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