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夜之间,官员直播带货风靡全国。许多政府官员化身网红,为农副产品代言,成为老百姓眼中的带货员

领导干部直播带货的背后,是一个包括物流、存储、包装、配送、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的产业系统。领导干部的直播间,对接起农户与市场。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这更是一场政府服务的变革。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领导干部做工作不能只是文山会海、发号施令、签字审批、纸上来纸上去,还要走出办公室,走到田间地头,深入移动互联网世界,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干实事儿。

不可否认,领导干部直播带货,兴起于疫情特殊环境,有其偶然性。但其必然性,是新技术的滚滚浪潮对基层治理理念、方式和效能产生的根本性影响。

在一些地方的实践中,也确实出现官员直播带货走样变形的情况。部分领导干部将直播间当成秀场,有的地方专门发文搞摊派,有的地方亏本赚吆喝,搞成了形式主义。

然而,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一种新兴形式在初期都有利有弊,这并不妨碍基层治理理念更新与改革的大方向。尤其是这种嵌入移动互联网、利用新技术手段优化行政生态、提高行政效能的有益尝试,拓宽了政府与民众互动的空间和渠道,增强了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感,值得大力探索并给以一定的容错空间。

——摘编自翟永冠、唐弢《要带货,更要带新思维》

材料二:

前不久,南昌市民万女士向南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称,自己在某电商平台直播间购买了深圳一家贸易公司销售的虾,收到后发现部分虾已经变质,虾头都是黑的,她在直播间向商家询问原因时,竟被污蔑为专业差评

无独有偶,今年,某明星主播一场直播下来销售额超1亿元,但其中多个产品此前涉嫌虚假宣传曾被处罚过。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也显示,消费者对于虚假宣传和商品来源渠道不正等乱象颇为担心。假货太多鱼龙混杂货不对板,是消费者反馈较多的内容。

而直播带货频频翻车的背后,是部分主播运营公司和主播缺乏足够的产品鉴别能力,有的甚至不问质量、给钱就播。

今年5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将互联网营销师列为10个拟新增的职业之一,并专门下设了直播销售员工种。业内人士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制定行业标准,引导直播带货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促进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摘编自《半月谈》2020年第12期

材料三:

在传统商业体系中,基于用户心理和消费行为,商业模式包括:20世纪早期出现的饵与钩模式,即搭售模式;50年代麦当劳率先推出的特许经营模式;60年代沃尔玛的超级市场模式……这些传统零售业的基本商业模式和关键成功因素主要基于LDFLocation(位置)、Detail(细节)、Franchise(连锁化)。而在新的商业形态里,零售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变成了SSSSocial(社群化)——企业与顾客不能只是交易关系,必须是社群化的生活伙伴关系,才能生存;Service(服务化)——传统零售的服务仅限于卖场内的便利,未来零售的服务必须提供直达家庭的服务;Supply-chain(供应链)——在渠道决定购买的阶段,供应链体现为采购的强权与压价,未来供应链则体现为对优质供应资源的争夺与供应链关系的维护。

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快速发展之后,全球商业模式革新的速度始终在加快。搜索引擎、社交媒体、O20、移动支付、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新兴思想和商业模式的诞生,对传统商业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商业模式从最早的线下实体商店,到后来的线上电商,再到移动互联网电商,此番疫情进一步催热直播电商模式。

直播电商是对传统电商的一场颠覆。这不仅体现在渠道、终端、传播、支付等方面,更体现在流量格局的重新分配。流量就是网民的自然访问量,是所有互联网经济的基础。传统电商需要靠其他网站引流,但是直播电商把直播过程做成内容,本身自带流量。究其原因,是商业生态背后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变。社会化媒体、即时通讯媒体的出现,使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信息的无障碍、自由、高保真、即时化的传递及互动。这让每个人都可以不受地域、生活圈的限制,与互联网上的任何个人实现交流。自此,商品售卖不用跨越万水千山,也无须在强势媒体上大搞宣传,只要掌握新媒体的社交化属性,便可相对容易地与目标顾客建立关系。

——摘编自吕本富王静云《直播带货风靡,商业模式升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导干部直播带货既是疫情催生的偶然结果,也体现了新技术浪潮对基层治理产生的根本性影响。
B.尽管直播带货出现虚假宣传等种种销售乱象,但面对新兴形式带来的这些问题,要给以容错空间。
C.从传统电商到直播电商,在渠道、终端、传播、支付和流量格局的重新分配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D.直播带货走样、翻车,一是因为地方官员搞形式主义,二是因为部分主播方缺少鉴别力,一味追求利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嵌入了移动互联网和新技术手段的官员直播带货,优化提升行政生态和效能,增加了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是政府服务的变革。
B.居民投诉被污蔑为“专业差评”以及消协发布的调查报告说明消除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矛盾、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还需时日。
C.从线下实体商店到直播电商的发展,反映了零售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已从原先的位置、细节、连锁化转向社群化、服务化、供应链。
D.商业生态背后社会形态的巨变,使得新媒体的社交化属性具有不受地域、生活圈限制的属性,相对容易地与目标顾客建立关系。
3.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营造“直播带货”的健康生态。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弹幕通常是观众对屏幕之中的剧情发表的即时评论,表述形式短小精悍,往往限于一两句话,甚至一个词。即时评论的内容五花八门,从崇拜、感叹、喜悦、剧透,到不解、调侃、吐槽,其中包含了许多弹幕文化的暗语行话,例如“前方高声色反应”“大猪蹄子”“劝你善良”,如此等等。

尽管弹幕被纳入评论范畴,但是,弹幕文化与传统的文艺批评存在巨大的鸿沟。传统的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深思熟虑。对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构成了传统文艺批评基本的工作方式。尽管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等人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与弹幕存在某种相似的形式,但是,对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操作程序。

相对地说,弹幕的首要特征是“即时”。弹幕的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譬如一个角色的相貌,出场那一刻的步态,他或者她的服饰、表情、语调,一句台词,一个镜头,道具是否逼真,如此等等。弹幕评论带有明显的即兴意味,令人瞩目的是现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而不是严肃的反思与真知灼见。

“弹幕”这个词形象地表明了碎片化的状态:电光石火,只言片语,率真,机智,反讽,偶尔一两句奇思异想,还有相当一部分表态式的感叹。碎片化状态缺乏对作品的整体理解。严格地说,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并非弹幕的即时评论愿意考虑的问题。

(摘编自南帆《弹幕:一个奇特的屏幕现象》)

材料二:

弹幕评论的出现,为观众提供了无门槛、无限制的文化场域,观众可以在这个公共表达空间里畅所欲言。范式标准和用词考究的评论样式,在碎片化、无深度的互联网文化中似乎失去了话语魅力,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更适合现代社会的表现特质。口语化的评论在颜色各异、字体不一甚至夹杂表情符号的弹幕评论中显得个性十足,不再拘泥于传统评论的连贯成篇和一气呵成,而是具有个体表达特征的公共话语体系,是视觉的延伸,也是思想和情感的延伸。

弹幕在“虚拟社区”中让观众有群体存在和共同观看的错觉,个体观看行为与群体线上评论在虚拟共时中相融,能激起观众的收视欲望,也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既有“我与你同在”的陪伴感,也有“英雄所见略同”的认同感。观众的个人化观看行为和私密化情感体验,在互联网时代有了安全保障。观众可以随心所欲地抒发情感,而不必担心身份被识破后的尴尬。只言片语丰富了画面稍纵即逝的隐蔽含意和个人感悟。

弹幕评论是瞬间灵感的迸发,是当下情感的传达,也是审美观感的表达。观众在观看视频内容时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感同身受,也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青春喟叹。

材料三:

“弹幕族”在参与创作时能获得快感和满足感,他们在放肆宣泄和尽情表达中能不断得到狂欢性体验,凡此种种让他们很难理性地思考相关的法律问题。弹幕的出现还可能分散参与者的注意力,使受众的关注点流于浅层和表面,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不利于受众完整的审美体验质量的提高。这种观察世界的模式会使许多整体性现象变成碎片,碎片化的内容会让受众无法把握现象真正该有的内涵。脱离原本的语境,部分依赖原文本的信息便无法获得。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匿名性会降低个人责任感,于是许多参与者便会无压力地进行宣泄,甚至参与网络暴力,即时性的评论互动经常引发不同观点的交锋,在网民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就可能形成骂战,抑或产生地域黑、群体黑、职业黑等现象。此外,弹幕语言的低俗化以及逆反化倾向不利于维护网络言论安全和构建网络和谐环境。

(摘编自张敏《“弹幕”流行的文化原因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角色出场那一刻的步态,他或者她的服饰、表情、语调,一句台词,一个镜头,都是弹幕的评论对象,而不是传统文艺批评的对象。
B.自己的快乐或者嫌恶,以及瞬间的感觉,都可以被置换为一句话投射到屏幕之上,显而易见,弹幕评论中没有严肃的反思与真知灼见。
C.弹幕评论者在放肆宣泄和尽情表达中能获得快感和满足感,而他们的互动经常引发观点的交锋,甚至会产生地域黑、群体黑、职业黑等现象。
D.“弹幕”这个词形象地表明了碎片化的状态,而碎片化状态缺乏通过多维的分析与衡量的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因此弹幕不是真正的评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弹幕长不过一两句话,短可以是一个词;就内容而言,从崇拜、感叹、喜悦、剧透,到不解、调侃、吐槽,可谓五花八门。
B.对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对作品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一直都是传统的文艺批评所离不开的技法。
C.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等人的评点式文学批评,就是古代的弹幕,且是高水平的弹幕。因为这都是金圣叹等人深思熟虑的结果。
D.弹幕评论或“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或抒发青春喟叹,都是匿名发表的,所以观众可随心所欲地抒发情感,而不必担心身份被识破后的尴尬。
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弹幕评论存在哪些问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潮”悄然兴起,并刮起强烈风暴。在天猫上搜索“国潮”,会出现各种贴着“国潮”标签的服装;在微博上搜索“国潮”,会找到上千个起名“国潮”的博主。可见,“国潮”已成为一种时尚,不仅是年轻人追逐的潮流,也是商家营销的卖点。

尽管“国潮”如此火爆,但人们对“国潮”的定义却莫衷一是。有人把“国潮”理解为“中国本土设计师及主理人创立的潮流品牌”,所以网络上大量以“国潮”为关键词的文章讨论的仅仅是时尚潮牌,理解相对片面。还有人认为“国潮”是以品牌为载体,既能满足年轻消费者个性的张扬及其对时尚的追求,又是对传统文化自然回归而产生的一种流行现象。它相对全面地概括了“国潮”所包含的基本要素:中国、品牌、潮流和文化。

“国潮”的字面释义虽简单明了,但其内涵却丰富多维。从表现形式看,“国潮”既可以是体现中国文化的复古中国风,也可以是展现国际潮流的创新中国风,中国元素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巧妙结合,形成灿烂多姿的时尚潮流。从载体看,“国潮”既有以实物产品为载体的中国制造之潮流,也有以文化现象为载体的中国文化之潮流,比如汉服文化的兴起等。从影响范围看,不仅本土的时尚品牌纷纷爆红,而且其他领域的国产品牌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和喜爱;不仅华为李宁等中国新制造在国际社会受到人们的追捧,而且许多中华老字号也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国潮”的迅速火爆看似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其实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有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动因。“国潮”热标志着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高品质国货赢得了市场,中国制造已经进军全球中高端产业链,“中国速度”正在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经济在转型中实现了成功起跳。

现在,从一定程度上看,中国制造不缺少高质量的产品,不缺少创新能力,也不缺少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缺少的是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不过,被先进技术、创意文化赋能的中国创造不断释放潜力,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国潮”的兴起,是中国人从满足温饱、看重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的消费偏好,转向注重品质消费的必然结果。

“潮”,代表了一种时尚潮流、一种流行趋势。“国潮”不仅可以用年轻人的语言诠释古老文化赋予现代的美感,也可以表现为将传统文化融入时尚的创意。“国潮”热展现的是人们对国家现在和未来发展的积极心理状态,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更是文化自信的提升。

不可忽视的是,当前的“国潮”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我国制造业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些落后企业还在利用低价策略抢占市场;市场上鱼龙混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的企业利用“国潮”的热度生产劣质产品,影响了国货声誉;一些行业的品牌跟风模仿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在很多领域的技术水平、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依然有待提升。

(摘编自姚林青《“国潮”热何以形成》)

材料二:

“国潮”,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就是“中国风+中国潮流”。它是具有独特文化元素的被广大民众认可的时尚。它与国家和民族所传承的物质、精神、行为、制度等文化及其相关的人、物、技、艺等息息相关,它不同于一般的潮流,即那些仅与年轻人有关联的物质消费品或流行文化艺术。

“国潮”,不是什么舶来品,是新时代背景下自然而然衍生出来的潮流,是综合国力、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在血脉中流淌,由内而外涌现甚或喷射而出的心理倾向,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文化,一旦有效有形地彰显出来,足以激发众多个体共鸣,也足以让品牌符号更为鲜活,更显价值。中国“国潮”产品以美好的品质,切合了新时代年轻人的内在需求,它凸显了消费者内在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国潮”产品作为国粹文化的可视载体,除了在外在形式上有活泼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将真情实感真正融入了其中,让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时空转换力。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无论是时间脉络上文化气质的变化,还是以某种单一形式为载体的文化演变,如戏曲、刺绣、古董等,有无限空间等待我们去了解与挖掘。我们要以虔诚与敬畏的态度,精巧而精致的艺术形式将其在“国潮”上表现出来,其中无疑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消费观念因人不同,存在多元化、个性化。自然,一千个人眼里也会有一千种“国潮”,但中国“国潮”产品的根本都是一样的,不可动摇。那就是,有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皈依于其中,并得到普遍的认同认可。中国“国潮”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国潮”产品站位高,舞台广。不难发现,除了大红大紫的故宫文创IP、国际时装大秀上的李宁,还有许许多多“国潮”品牌、跨界合作正在给我们带来一波又一波令人梦牵魂萦的惊喜。

浩浩荡荡的中国“国潮”,是中国心灵、中国灵感与中国文化的交汇与交响,既然来了,就如嘹亮的中国歌谣,众口同声,和合有序,抑扬顿挫;有致有情,势不可挡。

(摘编自程应峰《国潮,文化自信的光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国潮”风起云涌,已成为一种时尚,它是仅与年轻人相关的消费品,但人们对其定义目前并未形成一致看法。
B.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国潮”就是“中国风+中国潮流”,是具有独特文化元素的被广大民众认可的时尚,不是舶来品。
C.中国制造行业虽然还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但是仍然有高质量和创新型的产品,它的潜力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肯定。
D.中华优秀文化可以依托中国“国潮”产品发扬光大,而后者也会因前者的附着而产生更好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国潮”产品涉及范围很广,既可以是复古型的,又可以是创新型的;既可以是中国新制造,又可以是中华老字号。
B.虽然“国潮”代表着一种时尚潮流,但传统文化与这种时尚潮流并不矛盾,它们可以在“国潮”品牌产品中得到完美统一。
C.“国潮”热虽然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但也给“中国制造”带来了历史性突破,导致中国正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D.“国潮”不是来自国外,它是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自然而然衍生出来的,要做好“国潮”产品,可以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一旦得以充分释放,14亿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为本土市场注入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品牌想象力。
B.未来品牌小众化、个性化、定制化、各种潮牌成为大趋势,商家也更注重与年轻人的互动,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化传播,从而打动消费者。
C.中国本土品牌“国潮”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人创新品牌中,用年轻化的形象演绎中式情怀,引领潮流营销,纷纷走向广阔的国际舞台。
D.现在不管是淘宝、京东还是拼多多,抑或是其他一些平台,都在抢滩“小镇青年”市场,三线及以下消费市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中国“国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如《一个人的战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238页,配有图画212幅,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直观。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大众化了,因而扩大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漫画化。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然而,在读图时代,此类读物被大量的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的图解。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以致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

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向。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在读图时代,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因的地位;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太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读图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改变了文学原有的格局,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

(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

材料二:

就图像与文字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与叙述对象几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文字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图像是叙述对象的投射与镜像反应,文字是对叙述对象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化反应。正是由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这些天差地别,许多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势同水火,其实这些都仅仅是表象而已,它们之间更多的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字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形象性,它内隐着建构客观世界精神的。图文之间一直存在着天然联系,古时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述就很好地印证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图像化时代,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尽管文学深层次中的审美意义、情感内涵还无法通过图像进行完美演绎,但是文学语言图像化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读者对文学意蕴和情感的体会。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过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更多以心灵的体悟为主,人们从感知渠道来看属于单边的审美感悟。而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它内在的属性决定了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其进行认知和体味。因为语言的图像化意味着以感官来触摸文学深层次的灵魂,以眼、耳、鼻、口、舌来真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以有形来觉察无形,这势必会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摘编自杜更胜《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图文书中图像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图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沦为配角,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发生转变。
B.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甚至使经典著作庸俗化。
C.插图大量涌入文学作品,搅乱了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内在文脉,可能破坏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
D.图像有视觉的真实感和极强的情感渲染性,能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特点,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奇、精美、内容丰富的图像会大大增加读物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促使读者消费和阅读。
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剥夺读者对诗意语言的体验。
C.公众倾向于读图的快感,冷落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会使图像“霸权”加剧,文字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D.在读图时代,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和体味,鉴赏活动不再是单边的审美感悟。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面对空前发达和市场化的影视业,专为影视而生存的作家和专为影视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纷纷涌现。
B.精美的图画的艺术加强了语言艺术的审美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是纯粹的语言艺术所无法达到的。
C.图像化的写作将作家的“编码”过程与读者的“解码”过程缩短,在文字与图像的互文性阐发中扬长避短。
D.张爱玲小说《传奇》的封面,以一个现代人立于窗外的影子表达打开洋场社会一扇窗子的寓意。
4.材料一第二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在对待图文关系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21-03-17更新 | 741次组卷 | 17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现代化的内容呢?

每个中国人生来就属于一个毫无疑问的国家和民族,这种国家归属感和民族归属感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大概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中国人视为理所当然的这种国家和民族意识非常具有现代性。现代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无论是国内层面或国际层面,无不是建立在国家制度之上的,没有国家制度简直不可想象。在思想领域,民族主义是现代社会较之一切政治意识或宗教观念都更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利益高于阶级利益、教派利益。

中国人民历来把相连,把视为的扩大,国家成为我们华夏子孙最为稳定而深厚的人生依附和精神家园。除了外患所迫,中国鲜有企图从内部分疆裂土的。即使内忧外患最为深重的时候,中国也少有无政府状态。民族意识则往往更加强烈,民族命运屡屡浴火再生。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屈辱。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又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光明愿景。不能不说,人民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并保持社会稳定的强大推动力量。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爱国精神和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制度。

儒学之所以充满了现代性,乃是因为它是一种世俗的社会知识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它用世俗的、建立在实用理性基础上的观点和原则,解决了西方人需要借助神才能解决的信仰问题;同时,它又通过诉诸人的内在道德规范,解决了西方文化中必须通过外力强制立法才能解决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问题(即所谓法治和德治之分)。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儒家文化是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延续、稳定与治理。

儒家推崇仁、孝、义、礼、智、信、勇,讲究人禽之辨”“义利之辨的含义之一是指仁政,类似于现代的善治,这是孔子针对当时的天下乱局和人民苦难而提出的政治理想。儒家思想鼓励人们带着理想和道德积极入世,匡计时艰,并为此不断完善个人人格修养,锻炼个体意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道德理想曾激励过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和普罗大众。儒家文化的理想性一面不应该被忽略。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和位育,即思想不走极端,不陷入简单的二元对立,鼓励差异和矛盾双方和谐共存;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事万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有发展。这种和谐思想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可能是医治当今世界种族、民族和宗教冲突的良方。

(摘编自尹宝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

材料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决不仅局限在财力物力的极大提高上,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具有悠久文明,且从近200年以来西方压迫中重新崛起的一个大国的全面发展和全新探索。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说,中华民族要在西方的治理模式之外,锻造一种符合中国国情、最终能够实现长治久安的国家制度;在社会生活方面,我们要弘扬礼仪之邦等优良传统,打造一种高于西方自由主义的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在选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路径时,我们既不能简单复古,也不能照搬西方,而是要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将数千年滋养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对传统文化的两创应着眼于充分挖掘其现代价值。儒家思想和理念仍具有现实意义。儒家是一种典范完备的社会发展理论,儒家的核心概念是小康、大同、天下为公、治国平天下,无论是格物致知,还是修身齐家,最后落脚点都是治国平天下。

因此,儒家社会治理思想中有三大遗产对我们今天仍有特殊的意义:一是贤能政治,选贤任能,很多社会理想是通过贤能政治来实现的;二是儒家的经济是一种道义经济,儒家给所有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利益追逐设置了伦理界线;三是儒家的天下主义,在今天看也有特别的价值,它的理念是天下本位、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也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知识论角度讲,两创的目标是实现传统思想的更新,使这一文化、这一思想的精华融入现代知识体系和现代思想框架中去,从而为建设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借鉴。

摘编自王学典《汲取儒学生命活力》)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主张“家”“国”相连,注重以道德教化治国、平天下。
B.中国人生而具有的深厚而稳定的“国家”观念,始终保持着国家的稳定统一,少有无政府状态。
C.儒家思想主张积极入世,匡计时艰,服务社会,鼓励人们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锻炼个体意志。
D.传统文化强调万事万物各安其位,各有发展,这一思想在当下国内国际层面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都是建立在国家制度层面上,可见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国家意识非常具有现代性。
B.古代中国借助儒学思想实现国家治理,较西方必须借助神学与立法来规范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成本更低。
C.儒家反对弱肉强食,对经济活动设置伦理界线的思想基础是“仁政”“中和位育”“人禽之辨”“义利之辨”。
D.新时期我们对传统文化“两创”,是要汲取其现代价值,服务于民族复兴,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治理模式。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饿了么”的全职骑手2017年月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能力出众的“单王”月收入甚至可达3万元,这已远超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者的月均薪资。据报道,2018年富士康工人月平均工资为6000元,更何况普通制造业工厂根本拿不出富士康这么高的工资。结果就是:人往高处走,制造业则招不起人。

外卖骑手平均年龄在26-30岁之间,35岁以下占近70%。富士康27万名员工中,30岁以下的员工占到59.65%,看上去还算和外卖行业旗鼓相当,但相比2012年,青年人的比例已经缩减了三分之一。不能吸引年轻人是对制造业的致命打击,一个失去年轻人的行业将会如同一潭死水。

不妨参考一下美国的情况。1970年后,美国传统制造业所在的“铁锈八州”人口增量严重放缓,反倒是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和佛罗里达三州人口激增。“加德佛”三州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此次人口大迁移,其实是就业人口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结果,被称为“服务业革命”。因此,外卖行业从制造业抢人,从本质上说,属于中国式服务业革命中的一个具体场景。

(摘编自吴晓波《为什么几百万中国年轻人愿意送外卖不想去工厂》)

材料二:

制造业工厂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日益完善,从根本上削减了工厂对普通工人的用工需求。根据对国内2000家企业的调研,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为19.6%。在技术迭代的形势下,外卖员成了国内制造业工人转行的主要选择之一,由工人转行的外卖员成了行业主流。

受疫情影响,今年劳动力市场需求下降明显,但高技能人才依然短缺,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的空缺岗位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2.0。尽管如此,收入相对较高的技工,依旧很难成为年轻人的优先职业选项。从一个基层劳动者的角度看,在大致相当的薪资区间,相比能快速入行的快递外卖员,花费更高的培养成本、冒着更大风险去学习高级技工,则显得投入产出比太低。而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专业技能的快递外卖员们,也很难找到快递行业之外的工作。

从整体上看,中国制造业的年轻劳动力就业确实在萎缩,新经济下的新兴服务业更能吸引年轻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更重视工作性价比、岗位尊重、工作环境等因素,工厂要想留住年轻人,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提升。

(摘编自赵一苇《年轻人都去送外卖了,中国的制造业怎么办?》)

材料三:

最近,“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话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些媒体将某些工业生产厂家的用工荒与外卖送餐骑手数量迅速增长的事实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表面看似有理,实际上不合逻辑。

在相对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流向体现了市场的价值取向。外卖送餐骑手巨增和工业生产用工荒,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是劳动力市场流动和选择的结果。那些“宁愿……也不……”式的思维,其实还是受另一个非市场的价值标准支配着,这种认为去工厂高于当骑手的价值取向是那么令人不安。

然而,市场的无形之手正是通过配置资源来不断提高市场效率的,配置资源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劳动力市场价值的过程。工业生产用工荒,实际上反映了工业生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价值倒挂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既不能在减少外卖骑手的数量和收入上打主意,也不能在其他行业制造挤出效应以迫使劳动力转向工业生产行业,而只能顺应劳动力市场的行情,要么给劳动力以应有的价值,要么转业。那种“给6500元月工资还招不来一个成衣厂普工”的说法就多少显得矫情。6500元还招不来工,说明一个普工的劳动力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当然,个中原因并非仅仅是用工者付酬问题,更多的是整个市场价格信号体系以及税收、劳工保护、社会管理等体制性问题,而这也正是中国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理由所在。跳出“宁愿……也不……”式思维,才能找到工业生产用工荒的症结。

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作为新业态的组成部分,外卖送餐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前景看好,社会效益也同样很好。不能将这种市场现象与用工荒对立起来,进而做出损害外卖行业发展以补救工业生产用工荒的蠢事。

在经济发达国家,城市街道或高速公路上的车流中,快递车辆几乎抬眼可见。流通产生价值,流通实现价值。外卖送餐骑手是物流行业的劳动力,物流业是工业生产的延伸,是工业产品实现市场价值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外卖送餐行业发展迅速,说明其找准了市场需求,其结果是极大地扩容了餐饮市场空间,既提升了市场效率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关数据显示,仅美团外卖一家的日订单就达2400万,维系着360多万家商户和60万外卖骑手的生计,三成骑手月收入5000元以上,此外去年还有200多万兼职外卖骑手从平台获得了收入。这样的市场规模,吸引那么多“宁愿”的年轻人,奇怪么?

(摘编自光明网评论员《为什么有人惊诧于年轻人宁愿送外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物流外卖等服务业吸纳了普通动力中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已高于服务业。
B.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不超过两成,其他的岗位必须使用人工,所以才出现用工荒。
C.技工的薪酬相对于普通劳动力岗位虽然高一些,但培训的成本也比较高,有一定的风险,因而难以吸引年轻人。
D.快递外卖等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前景良好,而传统制造业已是一潭死水,这都是市场作用下优胜劣汰的结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外卖行业从制造业“抢人”是必然的,不应人为阻挡。
B.发达国家服务业革命已先行一步,中国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要有所借鉴。
C.不能听任“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现象危及中国制造业的壮大发展。
D.美团能吸纳数百方骑手的原因之一是外卖骑手的从业门槛低,不需要专业技能。
3.下列对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在文中无据可依的一项是(     
A.现代服务业将会吸纳更多的普通劳动力。
B.服务业和制造业薪酬差距将进一步加大。
C.工厂通过自我提升能够重新吸引年轻人。
D.市场配置资源使制造业劳动力价值提升。
4.材料一和材料二话题相同,表达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2021-02-25更新 | 734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区块链技术

材料一: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基础设施,由密码学、分布式通信、分布式计算等组成,并不是全新技术。”百度金融区块链负责人李丰说。区块链用集成算法和技术的信任来建立机制,改变了传统的依赖中心节点的信息验证模式。基于这种特性,人们可以构建在没有中介辅助下多个参与方之间的资产交易、价值传递的网络,通过建立执行智能合约,推动契约关系和规则的维护和履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专家介绍,区块链可以通俗地被理解为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这个账本由各个区块连成一个链条。在传统记账系统中,记账权掌握在中心服务器手中。而在区块链这个“账本”上,链条上的每一个点都能在上面记录信息,构成点对点的记账系统。因此,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技术。更关键的是,由于以非对称密码算法加密,区块链上的数据难以被篡改,保证了信息的可信度、真实性。

材料二:

早在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中国就将区块链技术列为战略性前沿技术。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2019年10月24日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明确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认为,中国企业更多是以促进区块链和实体经济的有效融合为方向,相比其他国家推动了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落地。根据全球知识产权产业科技媒体发布的2019年全球

区块链企业发明专利排行榜,入榜前100名的企业中,中国占比63%,美国占比19%,日本占比7%;而在前10名中,中国就已占7席。

从从业者数量和市场认知来讲,中国在区块链领域拥有良好基础。根据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研究,2018年中国区块链的市场支出规模达到1.6亿美元,预计这一强劲增长态势将在未来3年延续。到2022年,预计该市场的支出规模将达到16.7亿美元,2017至2022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80%。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块链技术将会“多点开花、加速推进”,在各行各业中实现突破。

(摘编自叶子《区块链“链”向未来》)

材料三:

网络匿名和去中心化会给区块链监管带来挑战。当前,以全球而论,尽管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区块链的巨大潜力,但在监管层面,还是偏保守的居多。相较而言,当下国内对区块链的态度,正努力让中国在区块链领域走在理论最前沿、占据创新制高点、取得产业新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区块链与监管科技实验室主任杨东强调:“对区块链进行监管需要打破传统,采取一些新型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以链治链’,也就是建立起‘法链’,借助区块链技术来对区块链行业进行监管。”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的监管科技,可以构建内嵌型的、技术辅助型的,解决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并考虑技术自身特性的有机监管路径。

区块链技术仍然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除了监管因素,区块链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也面临着标准不统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挑战。FT生态发起人张健提到,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应用,尤其是在通证经济的实践中,常遇到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比如现有的公链并不是很适合一些场景等,“我们作为从业者,有责任逐步完善这些基础设施”。

(摘编自李国辉等《区块链:从“泥沙俱下”到“正本清源”》)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链,具有去中心化、区块多点互通以及数据难以篡改等特性,有利于人们建立信任与合作。
B.随着技术发展,区块链可能在未来被应用到各个领域,目前中国已有超过一半的科技企业敏锐地感知到其中的商机并申请了专利。
C.区块链作为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已具备一定技术产业发展基础,且市场支出规模将在未来3年呈强劲增长态势。
D.“以链治链”将区块链技术用于监管区块链行业,采取新型方式,打破了传统,有助于提高监管有效性,显示了中国在区块链领域的认识水平。
3.请结合材料,概括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拓展现代戏的创作手法和表现空间

对话人:

贾文龙(河南豫剧院副院长、三团团长)

张曼君(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戏曲导演)

武丹丹(中国戏剧家协会《刷本》副主编)

任飞帆(人民日报记者)

记者:若以20世纪初时装新戏为起点,戏曲现代戏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尤其近年来,在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推动下,戏曲现代戏呈现生机勃发的景象。在文艺作品多样化的今天,现代戏为什么能够受到观众喜爱?

贾文龙: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现代戏展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很容易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比如我所在的河南豫剧院创排的《焦裕禄》在舞台上再现为民、求实、奋斗和无私的优秀党员干部形象,其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张曼君:现代戏不仅聚焦现实题材,而且体现时代精神。我们正置身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作为一名戏曲艺术工作者,我能够和同伴们通过戏曲作品反映这个时代的精神思想,表现这片土地上的火热生活,我感到非常幸运。

记者:现代戏与传统剧,新编历史剧相比,有哪些独特魅力?

武丹丹:传统戏比较注重人物的语言和外部动作,现代戏更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开掘,重视人物情感和心理的外化,这是现代审美的体现,也是对戏曲表现空间的拓展。此外,既善于表现现代生活。讲述观众身边的人与事,又绝不照搬生活的自然面目。而是恰如其分地拿捏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分寸,这是现代戏的另一大魅力。

记者:现代戏在题材上面对的是当代生活。在艺术形式上承接的是传统表现手法,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比如作为戏曲重要艺术手段的程式,如何适配于当代题材和人物?一方面,古典语境下的部分程式在今天的生活中难有用式之地;一方面,具有典型当代生活特点的情境。动作尚没有发展出成熟的程式。

贾文龙:当代生活与古代相比,确实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统戏中,很多生活场景都有相应的服饰和程式来表现,观众一下子就理解了剧情。在现代戏里,虽然不能再通过水袖、脸谱来帮助观众认识人物,但依然可以利用传统程式展现人物内心。比如在传统戏中跪搓步这个程式是双膝跪地,通过膝盖的交错挪动前行,一般用于危急之时。在现代戏《焦裕禄》中,我就用跪搓步来表现焦裕禄面对饥饿的乡亲时内心的痛苦;当主人公积劳成疾,终于坚持不住时,我再次借用传统戏中的动作,重重地倒在舞台上。一连串传统戏曲表现手法鲜明刻画出主人公一心为民的崇高精神,在最后这一瞬达到高潮。

武丹丹:程式是中国戏曲的审美载体,坚持虚拟化与情感外化是其重要特色。程式既要对典型的动作特征进行提炼和再创造,又要与传统戏曲的四功五法和写意之美结合。打个比方。表现现代生活中驾驶汽车、接打电话等动作,把相关道具直接搬上舞台是最简单的做法。但这样做有悖戏曲的审美特质。现代戏可以借助传统的步法身法,让观众意会。现代戏《梅兰芳·当年梅郎》有一个场景表现梅兰芳与一位黄包车夫的相遇:舞台上用一根麻绳、一盏马灯代指黄包车,拉车人坐车人通过脚下功夫,共同营造出车行车止。车快车慢等具体情境,进而表现出迷茫时的梅兰芳如何在普通大众身上找到前行动力。如何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这种手法就化自传统。

张曼君:程式对戏曲演员来说是表演的基本功。舞台上,一个演员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一个身段。一个亮相就能看出这个演员是不是有根基。我导演沪剧《敦煌女儿》,就是以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扎实的舞台塑造能力为基础进行的二次创作。与此同时,我不会被既有程式所束缚。我会根据具体创作的需要,融入民间音乐。舞蹈等元素,但是在做这样的加法时,会避免背离戏曲假定性。诗意化的本质特征一对生活进行高度。诗化的凝练是戏曲的宝贵之处,也是其有别于影视艺术之所在,这一点不能丢。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有关“程式”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程式是中国戏曲的审美载体,是戏曲的重要艺术手段,但古奥语境下的程式在今天的生活中已难有用武之地。
B.与古代相比,当代生活已发生巨大变化,现代戏不能再用传统戏曲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
C.程式要与传统戏曲的四功五法和写意之美结合,所以现代戏表演时不能简单地将相关道具直接搬上舞台。
D.程式是演员的基本功,演员在舞台上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这是张曼君导演豫剧《敦煌女儿》的初衷。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文龙以《焦裕禄》为例,说明现代戏深受观众欢迎的重要原因是现代戏能展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
B.武丹丹认为与传统剧、新编历史剧相比,现代戏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更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开掘、重视人物情感和心理的外化。
C.人民日报记者从现代戏的生机勃发谈起,抛出“现代戏为什么能够受到观众喜爱?”“现代戏有哪些独特魅力?”等问题,层层深入。
D.在现代戏的内容、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有其现实意义,可有助于拓展现代戏的创作手法和表现空间,丰富戏曲表现力。
3.在文艺作品多样的今天,要如何拓展现代戏的创作手法和表现空间,让其一直蓬勃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摘编自《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有删节)

材料二: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2050年可能超过70%。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观察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各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了乡村衰退问题,一般要到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乡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在我国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避免出现乡村衰退问题,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摘编自《求是》,有删节)

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发展。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到95%,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更为丰富、健康、多元。

(摘编自央视网

材料四:

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自几十年前烧炭业凋敝之后,就成了一无所有的荒山沟,几十年来,村民种过树、搞过养殖业,都效果甚微。近年来,炭厂村转变思路,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措施,加上产业精准政策,短短几年的功夫,打造出了山水相依、美景如画的人气景区神泉峡。村民拿股份、开民宿,炭厂村终于找到了产业振兴的正确道路,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炭厂村是北京市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的典范,未来两年,像这样的乡村将会越来越多地涌现在京郊大地。根据《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北京将顺应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推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努力培育形成一批突出首善标准、代表首都水平、展现北京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规划引领,典型示范,打造集中连片、点线面结合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摘自《农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虽然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但到2035年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才能进一步得到缓解。
B.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2017年已达到了58.52%;2050可能超过70%,以城镇为主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城镇化迈入转型提升阶段。
C.我国农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产品产量增长迅速,品类更加丰富多元。
D.北京市提出的乡村振兴规划,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培育乡村振兴样板,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农村发展的基础广泛深厚,潜力和后劲巨大,但任务繁重艰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之一便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农村表现最突出。
B.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我国在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需要重视各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的乡村衰退问题。
C.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致力于解决城乡矛盾,建设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工业化与城镇化保持了同步协调发展。
D.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国的农业模式传统、产业形式单一的状况,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变。
3.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以来,《风味人间》《探世界》等网络文化纪录片的热播得到业界与观众的一致好评,掀起了人们对小众文化的关注。

长期以来,网络播出纪录片大多是由各网站从版权方购买后直接进行播放。此类纪录片为电视播出而制作,时间长、节奏慢、重说教,对于渴望知识、对新事物好奇、对视频内容有表达欲和观赏欲的年轻网民,显然已经过时。这两年来,网络纪录片基于不同网络平台的用户画像和定位差异,开始生产适合年轻人的语态与表达方式的优质内容。网络纪录片也日渐成为年轻人获取知识的一种新途径,为他们持续提供着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

纪录片对于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网络纪录片虽崭露头角,但题材往往相对严肃与冷门,尤其是涉及小众文化题材的纪录片,受众面仍相对较小。网络视听平台正在努力打造能够被更多年轻人接受,并愿意主动分享与讨论的纪录片内容。

近年来,许多小众题材网络纪录片邀请明星为纪录片配音,通过跨界资源整合,创作出一批与年轻观众共生的优质内容,来满足年轻人对优秀作品的期待,让纪录片在充分拥抱新媒体过程中迎来发展的春天。

(摘编自《网络纪录片:小众题材用文化"破圈"》)

材料二:

我国纪录片主要播出视频网站

视频网站

类型

搜狐纪录片频道

人物、历史、自然、军事,社会、幕后、财经、搜狐视频大视野、剧情、旅游、科技、文化

爱奇艺纪录片频道

人物、社会、军事、探索、历史、地理、自然、文化、典藏、奇艺、旅游、公开课

优酷纪录片频道

人物、军事、历史、自然、古迹、探险、科技、文化、刑侦、社会、旅游

凤凰视频纪实频道

军事、历史、社会、人物、探索、文化,、旅游、风尚

腾讯纪录片频道

科技、人物、军事、刑侦、探索、自然、社会、历史、文化、地理

CNTV

纪实

中国纪录片网

人文、历史、军事、探索、社会、时政、其他

2019年国内主要新媒体平台纪录片上线情况

平台上线情况
优酷原创纪录片260个小时,占其播出总量的35%
腾讯视频自制纪录片23部,约占其全年新上线项目的1/3
哔哩哔哩出品并上线纪录片16部,合计55.6小时
爱奇艺自制加联合出品纪录片15部

(摘编自《2020—2025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市场运行咨询报告》)

材料三:

互联网与纪录片的结合是近十年的事情。网络平台最初的纪录片绝大部分来源于电视台,而网络纪录片的创作人员也大多来自电视媒体。

互联网改变了纪录片创作模式,文本的创造过程越来越开放。网络大数据可用于选题创意,受众反馈能够参与创作过程。如《风味人间》上线后,平台根据网友意见即时调整后续播出时间和内容。互联网与纪录片结合,让纪录片形态得以拓展,不仅出现时长更短的“微纪录片”,而且与其他视听节目产生更多融合。除了开拓新的疆域,网络纪录片创作还吸引了许多年轻制作人加入,他们通过网络纪录片探索世界,力求个性化呈现,给纪录片行业带来生机。

如今,纪录片是档案和文艺作品,也是文化产品。网络纪录片盈利模式更加多元,产值在纪录片产业中占比越来越高。

(摘编自《网络自制纪录片:贴近观众需求,传播主流文化》)

材料四: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的用户、品类、叙事语态上不断扩展。在内容选择上,网生纪录片的题材更加垂直细分。以美食类纪录片为例,区别于《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这类介绍世界各地美食的选题、网生美食类纪录片选取更小的内容切口,如《早餐中国》《日出之食》聚焦中国人的早餐。在叙事语态上,网生纪录片大多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如《风云战国之列国》以史实为核心,配以王劲松、李力群等演员的演绎,把晦涩的历史铺陈为生动鲜活的历史故事。同时,结合了说唱、戏剧等元素,一改传统纪录片的宣教风格,使比较静态的纪录片更生动,贴合新媒体受众的欣赏习惯。

在深耕美食等“小而美”题材的同时,视频平台开始尝试拍摄自然、科学、文化等题材的纪录片,题材全面开花。各大视频网站还纷纷联合美国国家地理、Discovery探索频道等知名国际品牌。除了视野上的拓展,网生纪录片在篇幅、节奏上也与传统媒体时代的纪录片有着较大的差异。尽管不同题材的纪录片,受众可接受的影片时长有所差别,但对于美食、访谈、旅行类视频,时长在11分钟至30分钟内更受偏爱。同时,相比传统的台播纪录片,网生纪录片更注重内容的快节奏推进,传递的内容层次也相对更多。

(摘编自《网络纪录片崛起的背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来,一些热播的网络文化纪录片得到业界和观众的好评,美食等小众文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B.《风云战国之列国》以史实为核心,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结合说唱等元素,贴合了新媒体受众的欣赏习惯。
C.我国有许多播放纪录片的网站,播放题材各种各样,但以人物、军事、历史、文化、社会等题材为主。
D.网生纪录片和传统台播纪录片最大的不同在于篇幅、节奏,前者内容推进节奏快,内容也更有层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前传统的纪录片由于时间长、节奏慢、重说教,受到年轻网民的排斥,近两年网络纪录片日渐成为年轻人获取知识的一种新途径。
B.小众题材网络纪录片虽然受众面相对较小,但通过网络视听平台的努力打造和跨界资源整合,完全可以满足年轻人对优秀作品的期待。
C.我国2019年主要新媒体平台纪录片上线情况中,优酷原创纪录片的播出量占其播放总量的三分之一还多,其他平台也有不俗表现。
D.近年来,网络视频平台在制作网络纪录片时,先从美食等“小而美”的题材入手,再进一步尝试拍摄自然、科学、文化等其他题材。
3.互联网的参与对纪录片有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