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5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间而轼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文侯请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吾礼,无乃难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庐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指地位、权势。③量:满。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文侯A名B过C齐桓公者D盖能尊E段干木F敬G卜子夏H友I田子方J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解释为“让……做相国”,和《鸿门宴》中“使子婴为相”中的“相”用法相同。
B.以为,解释为“认为”,和《论语》中“仁以为己任”中的“以为”词义不同。
C.责,解释为“要求”,和“求全责备”“责人从宽,责己从严”中的“责”词义相同。
D.布衣,指粗布做成的普通衣服,常用来代指平民百姓;文中指段干木是个平民百姓。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B.和魏文侯用兵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
C.魏文侯对段干木敬重有加,而对翟璜却傲慢无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段干木是个看轻官位、俸禄的贤者,而翟璜却要官得官,要俸禄得俸禄。
D.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2)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
5.君子用兵,为什么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成”?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2023-11-0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项梁已破章邯于东阿,引兵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沛公又与秦军战于雍丘,大破之,斩李由。益轻秦。宋义谏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乃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二世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项羽、沛公攻外黄未下,去。闻武信君死,士卒恐,乃与将军吕臣引兵而东。徙怀王自盱眙都彭城。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章邯已破项梁,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大破之。赵数请救于楚。高陵君显在楚,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一》)

材料二:

楚王置宋义为上将军,又使项羽为次将,救赵。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我承其敝;不胜,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秦、赵。遣其子宋襄相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今岁饥民贫,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诸将皆慑服。使报命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项羽乃遣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项羽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莫敢纵兵。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为楚地兵A不足B忧C乃渡河D北E击F赵G大破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是疲劳、疲乏之意,与《过秦论》“率疲弊之卒”中的“疲”意思相同。
B.斗,指使⋯⋯争斗,与《苏武传》“反欲斗两主”中的“斗”用法不相同。
C.甬道,原指两旁有墙或其他障蔽物的驰道或通道,文中指秦军运粮的通道。
D.壁,本指军营的围墙,这里指营垒。文中诸侯军的应对可用“作壁上观”概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梁连续攻破章邯军,加上项羽、沛公又打败秦军,项梁不免有些骄傲。宋义发现这些迹象,提出警示,但项梁并不采纳,之后果然大败。
B.宋义被任命为上将军后,领兵救赵。在战略思路上,他认为应优先保存自己力量,消耗对方实力,最终可渔翁得利。而项羽不认同这个观点。
C.项羽看宋义派儿子去齐国,谋划造反,所以列举了宋义的战略失误和不臣之心以取得大义,然后果断出手,击杀宋义,夺取了兵权。
D.材料二真实刻画了项羽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形象,有其勇武果决的一面,也有心机谋算的一面,栩栩如生,逼真传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
(2)不引兵渡河,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非社稷之臣。
5.楚王重用宋义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3-11-0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史掾;曹参,狱掾;任教,狱吏;周苛,泗水卒史;傅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邸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挽车者,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再并而为七国,益战争,肝脑涂地,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农将相之例。汉祖以匹夫起事,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然楚、汉之际,六国各立后,尚有楚怀王心,赵王歇,魏王咎,魏王豹,韩王成,韩王信,齐王田儋、田荣等即汉所封功臣,亦先裂地以王彭、韩等,继分国以侯绛、灌等。盖人情习见前世封建故事,不得而遽易之也。乃不数年而六国诸王皆败灭,汉所封异姓王八人,其七人亦皆败灭。则知人情犹狃于故见,而天意已另换新局,故除之易易耳。而是时尚有分封子弟诸国,追至七国反后,又严诸侯王禁制,除吏皆自天朝,诸侯王惟得食租衣税,又多以事失侯,于是三代世侯、世卿之遗法始荡然净尽,而成后世征辟、选举科目、杂流之天下矣。岂非天哉!

(节选自《廿二史劄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君A既起自布衣B其臣C亦自多亡命D无赖之徒E立功F以取将相G此气运H为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待诏,等待诏命。古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谓之待诏。
B.务,指专力从事、致力,与成语“贪多务得”“除恶务尽”中的“务”词义都不相同。
C.角,指争斗、较量,与《促织》“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中的“角”词义相同。
D.征辟,是我国秦、汉时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主要分朝廷征召与地方辟举两种方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考察西汉初期大臣的出身,发现汉初的统治阶层大部分出身平民,由此认为秦汉之际发生重大变革。
B.作者认为,布衣将相的局面从战国时期已经开始显现,代表人物有出身低微的范雎、苏秦、张仪、孙膑、白起等。
C.与楚汉之争时立有六国的后代诸王一样,刘邦称帝后也分封诸侯,这说明过去分封诸侯的惯例难以立即改变。
D.七国之乱后,朝廷开始严格禁止分封诸侯,已有的诸侯国官吏都由中央派遣,很多诸侯因犯事被夺去封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
(2)则知人情犹狃于故见,而天意已另换新局,故除之易易耳。
5.作者所说的“布衣将相之局”是如何形成的?请简要概括说明。
2023-11-0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材料二: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


[注]①醮(jiào):嫁。②安乐公:蜀国原皇帝刘禅。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桓得管仲A而霸B用竖刁C而虫流D安乐公E得诸葛亮F而抗G魏H任黄皓而丧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仕蜀”与“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两句中的“仕”字含义相同。
B.服阕,古丧礼规定,父母去世后,要服丧三年,三年期满除去丧服。
C.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禹,也称“大禹”,曾奉舜命治理洪水。
D.“而朝廷无援”与“呱呱而泣”(《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而”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改嫁,他当时只有几岁,很是感伤,被祖母刘氏抚养,侍奉祖母以孝闻名,祖母生病时,他寝食难安。
B.李密年轻时在蜀国做官,曾出使吴国,因才智机辩被吴国人赏识。蜀国灭亡后他被晋朝征召,因祖母年高不应召,向皇帝上疏《陈情表》。
C.李密《陈情表》最后以一个降臣的口吻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朴实、真切而令人怜悯的语言,让晋武帝感叹李密的名节不虚传。
D.李密在温地任职,不喜欢从事,就写信给从事,引用历史典故讥讽从事,从事把这件事告诉上司,上司因李密清廉谨慎,没有弹劾李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5.晋武帝看了李密的诗后为什么愤怒?请简要说明。
2023-11-03更新 | 512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质检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齐王行车裂之刑,群臣诤之,弗听。 子高见齐王曰:闻君行车裂之刑,无道之刑也,而君行之,臣窃以为下吏之过也。王曰:寡人尔。 以民多犯法,为法之轻也。子高曰:然,此诚君之盛意也。 夫人含五常之性,有喜怒哀乐。 喜怒哀乐无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 民多犯法,以法之重,无所措手足也。今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住,无德则去。欲规霸王之业,与众大国为难,而行酷刑以惧远近,国内之民将,四方之士不至,此乃亡国之道。 君之下吏不具以闻,徒恐逆主意以为忧,不虑不谏之危亡。 其所矜者小,所丧者大,故曰下吏之过也。 臣观之,又非徒不诤而已也。 心知其事之为不可,将有非议在后,则因曰:‘君忿意实然,我谏诤,必有龙逢、比干之祸。’是为虚自居于忠正之地,而暗推君主,使同于桀、纣也。且夫为人臣见主非而不诤以陷主于危亡罪之大者也。人主疾臣之弼己而恶之,资臣以箕子、比干之忠,惑之大者也。齐王曰:谨闻命。遂除车裂之法焉。

(选自《孔丛子·对魏王》,有删改)

文本二: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 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 群臣莫敢谏王。 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 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 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 王曰:春子! 春子! 反! 何谏寡人之晚也? 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 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 莫敢谏若,非弗欲也。 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 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 此得失之本也。

(选自《吕氏春秋·恃君览》,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夫为人A臣B见主C非而不诤D以陷E主F于危亡G罪之H大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裂,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用五匹马把人分拉撕裂致死。
B.畔,指背叛,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字意义相同。
C.不肖,指不才、不贤,旧时也用于表谦卑的自称,谦称自己没有本事。
D.“箴谏不可不熟”与成语“熟视无睹”中的“熟”字的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高认为齐王的大臣之所以不进谏,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不进谏的危害,同时担心会像龙逄、比干一样,有性命之忧。
B.春居用楚国以所谓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一个人敢于劝谏楚王抛弃先王礼乐一事,引导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C.齐宣王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在听了春居的谏言后,齐宣王赶紧召见掌书官,让掌书官记载自己“好为大室”的过错。
D.文本一中子高见到齐王后先指出行酷刑是臣下的过错,接着肯定了其加重刑罚的想法,充分体现了文本二“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的说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喜怒哀乐无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
(2)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5.子高为什么反对“行车裂之刑”?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严武,中书侍郎挺之子也。弱冠以门荫策名,迁侍御史。至德初,肃宗兴师靖难,大收才杰,武杖节赴行在。宰相房琯以武名臣之子,素重之,及是,首荐才略可称,累给事中。既收长安,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以史思明阻兵不之官,优游京师,颇自矜大。出为绵州刺史,迁剑南东川节度使。入为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与宰臣元载深相结托,冀其引在同列。事未行求为方面复拜成都尹充剑南节度等使。广德二年,破吐蕃七万余众,拔当狗城。十月,取盐川城,加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

前后在蜀累年,肆志逞欲,恣行猛政。梓州刺史章彝初为武判官,及是小不副意,赴成都杖杀之,由是威震一方。蜀土颇饶珍产,武穷极奢靡,赏赐无度,由一言赏至百万。蜀方闾里以征敛殆至匮竭,然蕃虏亦不敢犯境。而性本狂荡,视事多率胸臆,虽慈母言不之顾。初为剑南节度使,旧相房琯出为巡内刺史,琯于武有荐导之恩,武骄倨,见琯略无朝礼,甚为时议所贬。永泰元年四月,以疾终,时年四十。

(节选自《旧唐书·严武传》,有删改)

材料二:

武幼豪爽。父奇之,曰:真严挺之子!然数禁敕。武读书不甚究其义,以荫调太原府参军事,累迁殿中侍御史。从玄宗入蜀,擢谏议大夫。至德初,赴肃宗行在,房琯以其名臣之子,荐为给事中。与元载厚相结,求宰相不遂,复节度剑南。

武在蜀颇放肆,一言之悦,赏至百万。蜀虽号富饶,而峻掊亟敛,闾里为空,然虏亦不敢近境。梓州刺史章彝始为武判官,因小忿杀之。琯以故宰相为巡内刺史,武慢倨不为礼。最厚杜甫,然欲杀甫数矣。永泰初卒,母哭,曰:而今而后,吾知免为官婢矣。

(节选自《新唐书·严武传》,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事未A行B求C为方面D复拜E成都尹F充剑南G节度H等使。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荫,在唐朝亦称恩荫,由于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所有子女在入学任官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B.迁,指官职的变动。迁除,指官吏的升调委派;迁乔,指官吏由低职位升到高职位;迁封,指加封爵位。
C.材料一“或由一言赏至百万”与材料二“或一言之悦”两句中“或”的含义相同。
D.“且曰”与“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且”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德初年,肃宗兴兵平难,广收人才,严武赶赴肃宗的驻跸之所,后任给事中。
B.房琯认为严武是名臣之子,并且有才能和谋略,一向器重他,还推荐严武做官。
C.严武读书不大推究深意,因门荫调任太原府参军事,多次迁任后,为殿中侍御史。
D.严武对待身为宰相兼任巡内刺史的房琯态度傲慢,不以礼相待,受到当时舆论的贬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史思明阻兵不之官,优游京师,颇自矜大。
(2)父奇之,曰:“真严挺之子!”然数禁敕。
5.材料二的第二段相比材料一的第二段,增加了哪些内容?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并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得乎?”

赵简子曰:“吾欲得范、中行氏之良臣。”史黡曰:“安用之?”简子曰:“良臣,人所愿也,又何问焉?”曰:“君以无为良臣故也。夫事君者,谏过荐可,章善而替否,献能而进贤,朝夕诵善败而纳之,听则进,否则退。今范、中行氏之良臣也,不能匡相其君,使至于难,出在于外,又不能入,亡而弃之,何良之为?若不弃,君安得之?夫良,将营其君,使复其位,死而后止,何曰以来?若未能,乃非良也。”简子曰:“善。”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而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晋荆战于邲晋师败绩荀林父将归请死景公将许之。士贞伯曰:“不可,城濮之役,晋胜于荆,文公犹有忧色,曰:‘子玉犹存,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及荆杀子玉,乃喜曰:‘莫予毒也!’今天或者大警晋也。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今杀之,是重荆胜也。”景公曰:“善!”乃使复将。

(节选自《说苑·卷八·尊贤》)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晋荆战A于邲B晋师败C绩D荀林父E将归F请死G景公H将许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行氏虽欲无亡”与“故不孝不慈亡”(《墨子·兼爱》)两句中的“亡”意思相同。
B.而,表示并列的连词,与“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中“而”的用法不同。
C.匡相,匡正辅助的意思,其中的“匡”与成语“一匡天下”中的“匡”意思相同。
D.南面,古代南面为尊位,君主临朝时坐北朝南,因此把登上帝位称为“南面为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唐太宗的责问,封德彝认为自己已经尽心寻找贤人,没有找到贤人是由于当今天下没有杰出的人才。
B.子路与孔子的对话侧重于探讨如何治理国家,而赵简子与史愿的对话则侧重于探讨什么是真正的良臣。
C.齐桓公对待管仲的态度与范、中行氏对待贤才的态度不同,君王不同的态度造成了不同的后果,或称霸,或灭亡。
D.士贞伯讲述晋文公胜仗后仍面露忧色,待楚国杀死子玉后才大喜的故事,意在告诫晋景公要心怀忧患意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2)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
5.唐太宗、齐桓公和范、中行氏各有怎样的用人理念或表现?请根据材料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023-10-2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卫侯使孙桓子、石稷、宁相、向禽将侵齐,与齐师遇。石子欲还。桓子曰:不可。以师伐人,遇其师而还,将谓君何?若知不能,则如无出。今既遇矣,不如战也。卫师败绩。石稷曰:师败矣,子不少须,众惧尽。子丧师徒,何以覆命?皆不对。又曰:子,国卿也。陨子,辱矣。子以众退,我乃止此。石稷且告车来甚众。齐师乃止,次于鞠居。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

孙桓子遂如晋乞师,臧宣叔亦如晋乞师,皆主郤克。晋侯许之七百乘。郤克曰: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请八百许之。郤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来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臧宣叔晋师,且道之。

及卫地,韩厥将斩人,郤克驰,将救之。至,则既斩之矣。郤克使速以徇,告其仆曰:吾以分谤也。

(节选自《左传·成公二年》,有删改)

材料二:

或曰;郤子言,不可不察也,非分谤也。韩子之所斩也,若罪人,则不可救,救罪人,法之所以败也,法败则国乱;若非罪人则不可劝之以徇劝之以徇是重不辜也,重不辜,民所以起怨者也,民怨则国危。郤子之言,非危则乱,不可不察也。且韩子之所斩若罪人,郤子奚分焉?斩若非罪人,则已斩之矣,而御子乃至,是韩子之谤已成而邵子且后至也。夫郤子曰以徇,不足以分斩人之谤,而又生徇之谤。是子言分谤也?昔者纣为炮烙,崇侯、恶来又曰斩涉者之胫也,奚分于纣之谤?且民之望于上也甚矣,韩子弗得,且望郤子之得之也;今郤子俱弗得,则民绝望于上矣。故曰:郤子之言非分谤也,谤也。且郤子之往救罪也,以韩子为非也;不道其所以为非,而劝之以徇,是使韩子不知其过也。夫下使民望绝于上,又使韩子不知其失,吾未得郤子之所以分谤者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①臧宣叔:鲁国大夫。②郤子:指材料一中的郤克。③韩子;指材料一中的韩厥。④崇侯,恶来:前者为商朝属国崇的首领,后者为商纣王的宠臣。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A非罪B人C则不可D劝之E以徇F劝之G以徇H是重不辜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古时一车三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四人,步卒七十二人。
B.“臧宣叔逆晋师”与“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逆”意思不同。
C.“郤子奚分焉”中的“奚分”与“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中的“何操”结构相同。
D.“益谤也”与“武益愈”(《汉书·苏武传》)两句中的“益”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国的军队与齐国的军队相遇时,石稷想要撤军。此时,孙桓子不同意,并建议应与齐国军队作战。
B.卫国军队战败之后,石稷先不止一次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后又发出通告。说援军的兵车来了不少,
C.郤克认为,在城濮之战中,晋国动用八百辆兵车;自己去救援鲁国与卫国,也需要同样数量的兵车。
D.郤克认为将韩厥所杀之人的尸体在军中示众可以替韩厥“分谤”。对此,韩非子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驳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国卿也。陨子,辱矣。
(2)不道其所以为非,而劝之“以徇”,是使韩子不知其过也。
5.韩非子以“昔者纣为炮烙,崇侯、恶来又曰斩涉者之胫也,奚分于纣之谤”作类比,其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年,越王请大夫种而问曰:吾今欲奉不羁之计,以雪吾之宿仇,何行而功乎?大夫种曰:夫欲报怨复仇破吴灭敌者有九术君王察焉。遂献九术,皆纳之。越王使木工三千余人入山伐木,得天生神木一双,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吴王大悦。遂受而起姑苏之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民疲士苦,人不聊生。十一年,越王仰观天文,集察纬宿,历象四时,虚设八仓,从阴收贮,望阳出粜,三年粮增五倍,越国炽富。十二年,越王谓大夫种白: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沉湎,不领政事。乃使相工索国中,得西施、郑旦。乃使相国范蠡进,吴王大悦,遂受其女。十四年,范蠡曰:行阵队伍军鼓之事,吉凶决在其工。今闻越有女子,出于南林,国人称善。愿王请之。越王乃使使聘之,问以剑戟之术,号曰越女。乃命五校之队长、高才习之,以教军士。

(节选自赵晔《吴越春秋》)

材料二:

命令相曰:大夫蠡、大夫种,越王与此二大夫谋伐吴,遂灭之,雪会稽之耻,卒为霸主。孔子曰:‘殷有三仁。’今以越王之贤,与蠡、种之能,此三人者,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其于君何如?

仲舒伏地再拜,对曰:仲舒智褊而学浅,不足以决之。虽然,王有问于臣,臣不敢不悉以对,礼也。臣仲舒闻,昔者,鲁君问于柳下惠曰:‘我欲攻齐,何如?’柳下惠对曰:‘不可。’退而有忧色,曰:‘吾闻之也,谋伐国者,不问于仁人也。此何为至于我?’但见问而尚羞之,而况乃与为诈以伐吴乎?其不宜矣。以此观之,越本无一仁,而安得三仁?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习俗大化,可谓仁圣矣,三王是也。《春秋》之义,贵信而贱诈。诈人而胜之,虽有功,君子弗为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童子言羞称五霸,为其诈以成功,苟为而已也。五霸者比于他诸侯为贤者,比于仁贤,何贤之有?

(节选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注】①命令相:命令,此处是“询问”之意。相,指董仲舒,当时任胶西王的相。②三王:此指夏、商、周三代君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欲报A怨B复仇C破D吴灭E敌者F有G九术H君王I察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羁,文中是才质高远、不可拘系的意思,与“放荡不羁”中的“不羁”含义相同。
B.宿,指恒星,古人分星象为二十八星宿,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中的“参”“井”。
C.使使,指派遣使者,与《苏武传》中“单于使使晓武”的“使使”含义、用法相同。
D.明,文中是明显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中“明于治乱”的“明”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一心报复吴国,洗雪会稽山上的耻辱,于是向大夫文种询问可行的办法,文种为他出谋划策,并与范蠡一起,辅助越王,复兴越国。
B.范蠡认为应提高将士们的作战技能,于是向越王推荐了一名善于使用剑戟的女子,越王听从了建议,并命令五校队长、高才向她学习,并加以推广。
C.在胶西王看来,越王与范蠡、文种君臣同心,谋划攻打吴国,最终使越国称霸,因此十分推崇这三个人,以“仁”赞许,并询问董仲舒的看法。
D.鲁国君主询问柳下惠是否可以攻打齐国,柳下惠认为不可以;但是柳下惠又担心自己因为仁义而不同意攻打的说法会影响君主的判断。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2)五尺童子言羞称五霸,为其诈以成功,苟为而已也。
5.董仲舒认为越国君臣三人是依靠欺诈他人才成功的,因此不能称之为“仁”。你如何反驳他的看法?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2023-10-24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复习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失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谓A诸将曰B吾降C张绣等D失不便E取其质F以至G于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旧时一种礼节。跪而头短暂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
B.“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与短语“且战且退”中“且”含义不同。
C.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相同相近关系的称谓。
D.‘遂亡归吕布”中的“亡”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
B.曹操年少有为,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尤其被桥玄、何颢看重。
C.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
D.《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
4.翻译下列句子。
(1)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5.文段二中,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去证明?请概括回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