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9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于孔子曰:“管仲之为人何如?”子曰:“仁也。”子路曰:“昔管仲说襄公,公不受,是不辨也;欲立公子纠而不能,是不智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槛车,无惭心,是无丑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贞也;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固若是乎?”孔子曰:“管仲说襄公,襄公不受,公之暗也;欲立子纠而不能,不遇时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知权命也;桎梏而无惭心,自裁审也;事所射之君,是通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虽死,过与取仁,未足多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益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管仲论》)

【注】①威,齐桓公:文,晋文公。②灵公,晋灵公。③孝公,齐孝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公死A诸侯B不敢叛C晋D晋袭文公E之余F威G犹得H为诸侯之盟主I百余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桎梏,是一种古代刑具,指脚镣和手铐,现大多用来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B.道,指方式、方法,与《过秦论》中“行军用兵之道”中的“道”意思相同。
C.恃,依赖、倚仗,文中有依靠之意,与成语“恃才傲物”中的“恃”意思相同。
D.疏,指书写、分条陈述,与《滕王阁序》中“恭疏短引”中的“疏”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认为召忽选择自杀,比管仲更忠心,而孔子却认为召忽并不值得赞美,因为他过于追求仁义。
B.孔子认为管仲向齐襄公游说之事不能证明管仲没有口才,立公子纠未成功,也不是管仲缺乏智谋。
C.虽然晋文公在很多方面不及齐桓公,但其霸主地位却比齐国长久,与晋国尚有老成练达之臣有关。
D.管仲临死前没有像史鰌斥退弥子瑕、荐举蘧伯玉一样推举鲍叔等人,是因为齐国当时并没有贤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所射之君,是通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
(2)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谈者悲文信公之忠,而惜其才之不称也,余以为不然。夫信公非无才者也。当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已去,而信公以一远郡守,募万余乌合之众,率以勤王,而众不遗,此非有驾驶之术不能也。丹徒之役能以智窜免,间关万死,而后至闽,复能合其众,以收已失之郡邑。而所遣张汴、邹濁遇李恒悉败,既再散而再合矣;而举军皆大疫,死者过半,五坡之役,复遇张弘范以败。凡天祥之所用将,皆非恒、范也。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真以至宋。宋自朱仙 之后未有能抽一矢、发一骑而北驰者。元举太山之势以压宋卵,而信公欲以单辞羁身鼓舞其病妇弱息,以与贲、育 之徒抗,盖未接刃而魄先夺矣,虽有韩、白,未易支也。故信公之数败而能数起,吾以是知其才。其数起而数败,吾不谓其才之不称也。

(节选自《王世贞文选·文天祥论》)

材料二:

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日“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量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 朱仙: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南,相传岳飞在此大战金兵。② 贲、育:古代勇士名。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观其从容A伏质B就死C如归D是其所欲E有甚F于生者G可不谓之H仁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关万死”与《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中“间关”词义不同。
B.“皆非恒、范敌也”与《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中“敌”词义相同。
C.“不期而会者”与《归去来兮辞》“帝乡不可期”中“期”词义不同。
D.“兵败身执”中“执”与《离骚》“謇朝谇而夕替”中“替”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末年,文天祥面对宋朝衰败的危局,挺身而出,招募万余士兵率领他们救援朝廷。
B.文天祥虽然势单力薄,但仍能数败数起,勇于抗击元军,保家卫国的决心坚定不移。
C.元世祖被文天祥的气节和才能折服,扣留文天祥多年并试图招降他,最终没有成功。
D.这两则材料分别批驳了当时针对文天祥的不当言论,都充分论证了文天祥的才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真以至宋。
(2)自古志土,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
5.请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要概括文天祥数次失败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武王名发。初,高辛氏之世妃曰姜嫄,助祭郊禖,见大人迹,之,遂有身而生男。以为不祥,弃之隘巷,羊牛避而不践;又送之山林之中,伐林者;又取而置寒冰上,大鸟以一翼籍覆之。姜嫄以为异,乃收养焉,名之曰弃。长为尧稷官,有功于民。后稷之孙曰公刘,有德,诸侯皆以天子之礼待之。及公刘之后,十三世而生季历。季历之妃曰太任,梦长人感己,溲于豕牢而生昌,是为周文王。昌为西伯,作邑于丰。文王之妃曰太姒,梦商庭生棘,太子发植梓树于阙间,化为松柏棫柞。以告文王,文王币率群臣,与发并拜告梦。季秋之甲子,赤爵衔书及丰,置于昌户。昌拜稽首受。其文要曰:姬昌苍帝子,亡殷者纣王。将畋,史编卜之,曰:将大获,非熊非罴,天遣太师以佐昌。臣太祖史畴为禹卜畋,得皋陶。其兆类此。至于磻溪之水,吕尚钓于涯,王下趋拜曰:望公七年,乃今见光景于斯。尚立变名答曰:望钓得玉璜,其文要曰:‘姬受命,昌来提,尔洛钤报在齐。’尚出游,见赤人自洛出,授尚书:命曰吕,佐昌者子。文王梦日月著其身,又蒨瑽鸣于岐山。孟春六旬,五纬聚房。后有凤凰衔书,游文王之都。书又曰:殷帝无道,虐乱天下。星命已移,不得复久。灵祇远离,百神吹去。五星聚房,昭理四海。文王既没,太子发代立,是为武王。武王骈齿望羊。将伐纣,至于孟津,八百诸侯,不而会,咸曰:纣可伐矣。武王不从。及纣杀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乃伐纣。渡孟津,中流,白鱼跃入王舟。王俯取鱼,长三尺,目下有赤文成字,言纣可伐。王写以世字,鱼文消。燔鱼以告天。有火自天止于王屋,流为赤乌,乌衔谷焉。谷者,纪后稷之德;火者,燔鱼以告天,天火流下,应以吉也。遂东伐纣,胜于牧野。兵不血刃,而天下归之。乃封吕尚于齐。周德既隆,草木茂盛,蒿堪为宫室,因名蒿室。既有天下,遂都于镐。

《竹书记年·周纪》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履,意为踩踏,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履”的词义不同。
B.会,指适逢。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中“会”词义不同。
C.撰,指才华。与《四子侍坐》中“异乎三子者之撰”中“撰”的词义相同
D.期,指约定,与《归去来兮辞》中“帝乡不可期”中的“期”词义不相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武王的先祖名“弃”,生下来后被丢弃,但每次都吉人天相、化险为夷,长大后成为尧的后稷官。
B.姬弃的孙子公刘,有道德品行,诸侯们都以天子之礼来对待他,其十四代孙姬昌后来被封为西伯。
C.文王之妃太姒,在梦中看见殷商朝庭生荆棘,殷商太子在宫门种植梓树,就把这个梦告诉了文王。
D.季秋甲子,赤爵送丹书给西伯,西伯占卜得知上天将派太师辅佐自己,于是到磻溪,遇到了吕尚。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不祥,弃之隘巷,羊牛避而不践。
(2)殷帝无道,虐乱天下。星命已移,不得复久。
(3)遂东伐纣,胜于牧野。兵不血刃,而天下归之。
4.武王伐纣经过了哪几个阶段?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2024·浙江·一模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高适者,渤海蓚人也。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

②禄山之乱,征翰讨贼,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仍佐翰守潼关。及翰兵败,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之势曰:“仆射哥舒翰忠义感激,臣颇知之,然疾病沉顿,智力将竭。监军李大宜与将士约为香火,使倡妇弹箜篌、琵琶以相娱乐,樗蒱饮酒,不恤军务。蕃浑及秦、陇武士,盛夏五六月于赤日之中,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故有望敌散亡,临阵翻动,万全之地,一朝而失。南阳之军,鲁炅、何履光、赵国珍各皆持节,监军等数人更相用事,宁有是,战而能必胜哉?臣与杨国忠争,终不见纳。陛下因此履巴山、剑阁之险,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

③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

④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累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

(选自《旧唐书•高适传》)

【注释】①樗蒱:赌博。②蕃浑:吐蕃与吐谷浑。③鲁炅、何履光、赵国珍:时安禄山叛乱,鲁炅为山南节度使,何履光为岭南节度使,赵国珍为黔中节度使,三人皆出战不力。④虿毒:虿尾之毒,比喻祸害,毒害。虿:蝎子一类的毒虫,音chài。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李林甫       (2)适谏不可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解褐汴州封丘尉(      )
A.脱下官袍   B.穿上官袍   C.卸下官职   D.担任官职
(2)累为藩牧(      )
A.地方长官   B.边疆郡守   C.部落首领   D.蕃族牧民
3.第①段画线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四处标识出来。
适 少 濩 落 不 事 生 业 家 贫 客 于 梁 宋 以 求 丐 取 给
4.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
5.高适向玄宗陈奏“潼关败亡之势”,得到玄宗的称许,请根据第②段内容,归纳高适所提出的潼关战败的原因。
6.《旧唐书》载史臣赞美高适“以诗人为戎帅,险难之际,名节不亏,君子哉”,请联系全文,从“诗人”和“君子”的双重身份角度分析高适其人。
2024-03-02更新 | 193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

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子胥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子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

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有删减)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注】①于斧:渡口名。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A吴王阖闾B始C得D子胥之时E甘心F以贤之G以为上H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指谋划、筹划、考虑,与《孔雀东南飞》“不图子自归”中的“图”意思相同。
B.壶浆即茶水酒浆,以壶盛之故称,多指施舍他人,与成语“箪食壶浆”中的“壶浆”所指不同。
C.楚荆,本是同一种树木的两个不同称谓,楚人在此立国,故称荆国或称楚国,或荆楚、楚荆联称。
D.不行,指不去做,其中的“行”与《陈情表》“九岁不行”中的“行”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伍子胥认为吴王的问题很难回答,但他还是清清楚楚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后代君主无道,奸佞之人将至,恳请吴王明察。
B.伍子胥奉命打败了强大的楚国,为报复楚国,久久不肯撤兵,最终是一位曾经救过伍子胥命的渔者出面,才使伍子胥撤兵。
C.范蠡认为伍子胥不懂得变通,知道危险却不肯避开,而伍子胥则认为范蠡不理解自己的内心,自己有不能离开的充分理由。
D.子贡高度评价了伍子胥和范蠡,伍子胥能坚守忠信之道,范蠡能明察凶吉变化,两人的德行可以并列,但对文种颇有微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2)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5.材料二说“非道不言”,联系材料一看,伍子胥说过哪些符合“道”的话?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2024-03-02更新 | 19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富公知青州,岁穰而河朔大饥,民东流。公以为从来拯饥多聚之州县,人既猥多,仓廪不能供,散以粥饭,欺弊百端,由此人多饥死,疫疾随起,居人亦致病毙。是时方春,野有青菜,公出榜要路,令饥民散入村落,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使富民等级出米以待之。民重公令,米谷大积。分遣寄居闲官往主其事。问健吏募民中曾为吏胥、走隶者,皆倍给其食,令供簿书、给纳、守御之役。借民仓以贮,与流民约,三日一支,出纳之详,一如官府。比麦熟,人给路粮遣归,饿死者无几,作丛冢葬之。其间强壮堪为禁卒者,募得数千人,奏乞拨充诺军。自是天下流民处多以青州为

(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

材料二:

以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织纴常岁平敛之荒则蠲救之。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荒歉有端,则计官取赢,先令躅某物、贷某户,民未及困而奏报已行矣。议者或讥爱不直赈救而多贱出以济民者,则又不然。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赈给少则不足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又给多侥幸,吏群为奸,强得之多,弱得之少,虽刀锯在前不可禁——以为“二害”。灾沴之乡,所乏粮耳,他产尚在,贱以出之,易以杂货,官之力,转于丰处,或官自用,则国计不乏;官多贱出菽,资之粜运,散入村间,下户力农亦能自免阻饥——以为“二胜”。

晏常言:“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可谓知本之论,其去桑、孔远矣!王荆公但知理财,而实无术以理之;亦自附养民,而反多方以害之。故上不能为刘晏,而下且不逮桑、孔。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①富公:富粥,北宋明相。②晏:刘晏,唐朝明相。③桑、孔:汉代政治家桑弘羊、孔仅,善管理国家政财。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在A赐与B当使之C耕耘D织纴E常岁F平敛之G荒则蠲H救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范式,与“商君佐之,内立法度”的“法”词义相同。
B.活,属使动用法,与“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的“蕃”用法相同。
C.侥幸,企求非分,与“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中的“侥幸”词义不同。
D.因,依靠,与“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因”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弼认为将灾民聚集在州县的做法十分不可取。公家库存供应不足,很多灾民会饿死,由此引发的疫病又会导致其他居民染病身亡。
B.富在赈灾时改变以往集中管理的方式,引导流民分散到村落;灾后又安置流民返乡,将流民中的健壮者招募、充实到军队中。
C.刘晏日常密切关注当地气候和收成情况,在老百姓因歉收而陷入贫困之前,就及时将救灾的措施呈报朝廷,可以称得上善于筹划。
D.冯梦龙赞赏刘晏理财以养民为先的做法,认为刘晏的才能离桑弘羊、孔仅还有距离,但是超过在理财、养民方面表现不佳的王安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
(2)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
5.在赈灾过程中,富弼和刘晏分别发挥其善用人与善理财的优势。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7 . 阅读材料, 完成小题。

苏秦为赵合,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西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己!故愿大王早计之。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 赵代良马,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寡人自料【A】以楚【B】当秦【C】未见胜焉【D】内与群臣谋【E】不足【F】恃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为赵合从”与“约从离衡”(《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B.“天下莫能当也”与“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
C.“臣闻治之其未乱”与“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D.“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与“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伶官传序五代史》)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都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立场,从地理、外交等多个角度呈现出不同选择的利与弊。
B.楚国是天下强国,疆域广阔、军力充足、粮食丰裕,国君贤能,足以与秦国抗衡,这是苏秦能够说服楚王的最根本原因。
C.苏秦认为主张连横的人都是想通过割地事秦的方式以求自保,殊不知这实则是奉养仇敌,最终会遭到虎狼之秦带来的祸患。
D.楚威王同意加入合纵联盟,一方面是苏秦的游说让他更加看清其中利弊,另一方面也是自己苦心思虑、左右权衡之后做出的选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2)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
2024-02-29更新 | 75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曾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延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旧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新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B.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C.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D.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是指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B.“会禄山乱,天子入蜀”中的“会”,同“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会”含义相同。
C.行在,亦称“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指皇帝行幸所至的地方。
D.“绝言者路”中的“绝”,同“而绝江河”(《劝学》)、“不绝如缕”(《赤壁赋》)中的“绝”含义都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多次向皇上进献文章,还常自己夸耀自己,说自己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光大《六经》,但还是可以比得上扬雄、枚皋的。
B.杜甫和房琬曾是贫贱之交,房琯被罢免了宰相后,杜甫上奏章为房琯说情,惹得皇上大怒,皇上让三司会审他。
C.杜甫流落剑南,于是依附世交节度使严武,严武对他非常亲善。但杜甫性格有时褊狭浮躁,经常酒醉登上严武床,严武怀恨在心。
D.杜甫和李白、高适交往颇深,曾经相伴旅行,一起在汴州,酒酣后登台怀古,抒发慷慨之志,人们都很理解杜甫心中的悲愤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
(2)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5.请结合文本及教材中《登高》一诗,简要概括杜甫五十九岁时去世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老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扔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疏。谗人间之,身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太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

臣始入A邦B伏见C衰亡D之证E当霸吴厄F会之际G后王H复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笞,文中指用鞭、杖等抽打,与《过秦论》中“鞭笞天下”的“答”意思相同。
B.见,在文中表示被动,与《屈原列传》中“是以见放”的“见”意思不相同。
C.且,在文中指将要,与《苏武传》中“且陛下春秋高”的“且”意思不相同,
D.内,文中指内心,与《鸿门宴》中“距关,毋内诸侯”的“内”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阖闾敬尊伍子胥为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但起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回答吴王。
B.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以求吴国退兵,最终是一位渔夫让他撤兵。
C.范蠡听说伍子胥因谗言将要被诛杀,认为他明知道有危险迫近却不离开,这是不明智的表现。
D.子贡评价伍子胥能坚守忠信,审度吉凶,爱君如躯,直言进谏,即使死去,也将留名于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
(2)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
5.伍子胥“非义不行”的表现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简述。
2024-02-28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卜式者,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亲死,式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分,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予弟。式入山牧十余岁,羊致千余头,买田宅。

是时汉方数使将击匈奴,卜式上书,愿输家之半县官助边。天子使使问式:“欲官乎?”式曰:“臣少牧,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如此,子何欲而?”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输委,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具其言入以闻。天子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

式归,复田牧。岁余,会军数出,浑邪王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其明年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卜式持钱二十万予河南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人籍,天子见卜式名,识之,曰:“是固前而欲输其家半助也。”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输之助费。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节选自《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先,牛十二犒师,曰:“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敞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 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注】①县官:朝廷,官府。 ②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答案标号涂黑。
A明年B贫民C大徙DE仰给F县官G无以H尽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指假设,如果,与《赤壁赋》“ 苟非吾之所有”中的“苟”词义相同。
B.然,是代词,指这样,与成语“不以为然”中的“然”词义不相同。
C.者,结构助词,在句子中将宾语“贫人”提到动词前面,使句子成为宾语前置句。
D.韦,加过工的熟兽皮,与成语“韦编三绝”中的“韦”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人卜式在父母去世后,分家时对弟弟照顾有加;之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十多年,拥有了田地、宅舍和一千多只羊。
B.丞相公孙弘认为卜式的做法不合常理,希望皇帝不要答应卜式捐献家财的请求,皇帝采纳了公孙弘的建议,立即打发卜式离开京城。
C.秦军经过周都城北门时,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看到这种情形,王孙满认为秦军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败。
D.郑穆公派人到客馆查明情况后,让皇武子驱逐杞子等人,于是杞子等人逃出郑国;偷袭郑国计划败露后,孟明撤军。
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5.请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卜式和弦高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2024-02-28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镇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卷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