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9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一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怒生也。上称帝誉,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剌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疾王听之不   聪:聪明
B.犹忧也                    离:同“罹”,遭遇
C.其文约,其辞          微:简约
D.皭然泥而不者也       滓:渣滓
2.下列句式中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秦,虎狼之国
B.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久信服。

嘉祐六年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熙宁十年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元丰二年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①媒蘖:比喻借端诬陷,酿成其罪,构陷他人。②锻炼:罗织罪名,陷害人。③葑:菰根,即茭白根。
1.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祐二年”“建中靖国”中的“嘉祐”“建中靖国”和“元嘉草草”中的“元嘉”均为皇帝年号。
B.“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前者。
C.“请外”中的“外”和“予出官二年”中的“出官”均为由京官调往地方任职。
D.“又作生祠以报”和“佛狸祠下”两句中的“祠”建造原因不同。
2.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久乃信服”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两句中的“乃”字含义不同。
B.“闻者始哗不厌”与“山不厌高”(《短歌行》)两句中的“厌”字含义相同。
C.“《范滂传》”中的“传”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中的“传”含义不同。
D.“签书凤翔府判官”中的“判官”与“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中的“司马”均为地方长官的僚属。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幼年时,就博通经史,母亲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他常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和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任职杭州期间,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来积蓄和排泄湖水,且修筑风景如画的“苏公堤”,受到百姓的拥戴,百姓甚至建生祠来报答他。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022-12-03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书。年冠,中进士甲科,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是手不书          释:放开、放下
B.年冠,中进士甲科       甫:刚刚、才
C.引兵夜渡河,不设备,于敌   没:隐藏、隐蔽
D.愿陛下果断行         力:大力、尽力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即《春秋》,被人们奉为儒家经典,与《诗》《书》《礼》《易》并称“五经”。
B.起居注,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流传下来的很少。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中国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 司”。
D.中书,此处指中书省。宋仍沿用唐三省六部制,但其长官名为中书令,已有名无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强识好学,聪慧过人。他七岁时,就凛然像个成人,向别人讲《左氏春秋》,回家后讲给家人,都能说出其中的大意。
B.司马光崇尚俭朴,不喜华靡。刚满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参加朝廷安排的闻喜宴惟独他不戴花,在同列的劝说下才戴上一枝。
C.司马光勇于担当,敢于负责。郭恩因轻敌冒进连累庞籍获罪,司马光就三次上书皇帝,表示自己愿意承担责任,没有得到朝廷答复。
D.司马光直言敢谏,不惧生死。他自认向皇帝进言立嗣是必死的罪名,仍继范镇之后向皇帝进谏,后来又当面向皇帝进言。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
(2)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
6.为解决河东之患,司马光提出了哪些建议?他认为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2022-12-03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之。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下列加点字与“吾从而师之”的“师”字用法相同或相近的一项是(     
A.京益B.召见,嘉C.弃疾为文往D.旦且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B.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C.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D.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文中指黄河中下游被金兵占领的地区。与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的“中原”不同。
B.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出师表》千古流传。
C.长短句,一般用于词的别称。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其别称还有曲子词、诗余等。
D.谥,谥号,指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文中谥号“忠敏”是对辛弃疾的褒扬。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京聚兵山东之时,辛弃疾担任掌书记。辛弃疾和义端有交往,并劝他归顺了耿京,后义端叛逃,辛弃疾杀了义端。
B.辛弃疾心系百姓,治理有方。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适逢滁州战乱,民生凋敝,他出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和训练民兵等政策。
C.辛弃疾很有文才,他曾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棹歌》。他的词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D.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曾经写文章祭祀辛弃疾:德祐初年,又向朝廷请示,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②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2022-12-03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公如楚,汉,闻康王卒,欲还。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闻畏而往,闻丧而还,苟芈姓实嗣,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贰?求说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说侮不懦,执政不贰,帅大仇以惮小国,其谁云待之?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且夫君子计成而后行,二三子计乎? 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反,及方城,闻季武子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荣成伯曰:不可。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窥焉,而况君乎? 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君其入也!乃归。

(节选自《国语·鲁语》,有删改)

材料二:

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曰:闻守卞者将叛,臣帅徒以讨之,既得之矣,敢告。公冶致使而退,及舍而后闻取卞。公曰:欲之而言叛,只见疏也。公谓公冶曰:吾可以入乎?对曰:君实有国,谁敢违君?公与公冶冕服。辞,强之而后受。公冶致其邑于季氏,而终不入焉。曰:欺其君,何必使余?及疾,聚其臣,曰:我死,必无以冕服敛,非德赏也。且无使季氏葬我。

(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删改)


[注]①襄公,鲁襄公。②叔仲,鲁国大夫叔仲带。③楚王芈姓。④季武子,鲁国大夫,名宿(一作夙)。⑤卞,鲁国公室的一座城。⑥公冶,季武子的私属大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
B.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
C.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
D.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汉,闻康王卒”与“农人告余以春及”(《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及”字含义不同。
B.“而何德于君”与“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
C.玺书,文中指季武子以印章封记送给鲁襄公的文书。“玺书”秦朝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D.“固辞,强之而后受”与“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叔仲带认为大家应该借鉴君子“计成而后行”的智慧,凡事要考虑周密,既然两国开战在所难免,鲁国就应该提前谋划好抵御楚国的办法。
B.材料一中,荣成伯认为,尽管鲁国大夫季武子夺取卞城的举动不合规矩,但是如果请求楚国出兵来讨伐季武子,无论胜负,对鲁襄公来说,都是不利的。
C.材料二中,鲁国大夫季武子侵占卞城,却谎称卞城有人叛乱,自己率部下去平叛,已经取得了卞城。鲁襄公识破了季武子的谎言,看出了他的不臣之心。
D.《国语》和《左传》对鲁襄公回国后的记述,显示出不同的侧重点,《国语》重在记言,以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左传》也记言,但叙事较为翔实,刻画人物生动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
(2)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夔字公良,河南人也。以知音为雅乐郎,中平五年,疾去官。州郡司徒礼辟,以世乱奔荆州。荆州刘表令与孟曜为汉主合雅乐,乐备,表欲庭观之,夔谏曰:今将军号为天子合乐,而庭作之,无乃不可乎!表纳其言而止。后表子琮降太祖,太祖以夔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因令创制雅乐。夔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惟歌舞非所长。时散郎邓静、尹齐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总统研精,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肄,备作乐器,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黄初中,为太乐令、协律都尉。汉铸钟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为时贵人见知。夔令玉铸铜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玉甚厌之,谓夔清浊任意,颇拒捍夔。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文帝爱待玉,又尝令夔与左骧等于宾客之中吹笙鼓琴,夔有难色,由是帝意不悦。后因他事系夔,使骧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弟子河南邵登、张泰、桑馥,各至太乐丞,下邳陈颃司律中郎将。自左延年等虽妙于音,成善郑声,其好古存正莫及夔。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
B.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
C.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
D.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有管理人民之意。文中的“牧”指古代的一种官名,荆州牧为荆州当时的最高官员。
B.“丝竹”指管弦乐器,与《琵琶行》中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丝竹”意义相同。
C.太祖,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文中的“太祖”即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
D.教习,古代的一种学官,“训课庶吉士者曰教习”,主掌课试之事。文中的“教习”即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夔调制好雅乐后,没有满足荆州牧刘表想在庭院中观赏的要求,反而说服刘表停止了这场不合时宜的演奏。
B.杜夔聪明智慧,超过常人,在艺术领域水平颇高。于他而言,管弦乐器,音乐舞蹈,没有不擅长的。
C.魏文帝曹丕爱惜柴玉,曾经命令杜夔等人在宾客之中吹笙弹琴,杜夔当时面有难色。魏文帝对此不高兴。
D.左延年等人虽然也精通音乐,但都只擅长郑声一类的俗乐,他们在爱好古乐保存正声方面,没有谁能比得上杜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将军号为天子合乐,而庭作之,无乃不可乎!
(2)夔令玉铸铜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
5.杜夔除了在音乐上的造诣,还有哪些个性令人称道?请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离蕃息。

鲁乱,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其后鲁定公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

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将诵弦歌不衰。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三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C.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D.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是有着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的总称,上古有八大姓;氏,是同一姓的不同分支的名称,有以邑、官职、祖父的谥号或字为氏的。
B.韶音,史称舜乐,用以歌颂示范为帝的德行。孔子入齐,观赏齐《韶》后,由衷赞叹曰:“学之,三月不知肉味。”留下了一世佳话。
C.六艺,本文中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与韩愈《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意思相同。
D.服,本指衣服,引申为丧服,文中指为孔子服丧,古代服阙、服除皆指服丧期满。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年少有名,德才为人称道。幼年时就爱玩礼仪类游戏,还没成年就被鲁国大夫聘为自己儿子的老师,年长后学音乐同样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B.孔子为官有道,治理效果卓著。他做管理粮仓和牲畜的小官能恪尽职守;做中都宰一年,四方皆欲效仿;做大司寇参与国政三个月,鲁人路不拾遗。
C.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始终积极入世。离开鲁国十四年间虽然经常陷入窘境,犹如丧家之犬,然而却一直没有退却,坚定不移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
D.孔子晚年归鲁,潜心整理典籍。有感于周王朝礼崩乐坏而整理《书传》《礼记》,删减编定《诗经》并配乐歌唱,整理《易》卦辞,作《春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
(2)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
5.孔子晚年著书立说的原因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北汉主闻太祖晏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兖将万馀骑晋阳。北汉主自将兵三万,以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自团柏南趣潞州。北汉兵屯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遣其将穆令均将步骑二千逆战,筠自将大军壁于太平驿。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余人。筠遁归上党,婴城自守。

世宗闻北汉主入寇,欲自将兵御之,群臣皆曰:“刘崇自平阳遁走以来,势蹙气沮,必不敢自来。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摇,不宜轻动,宜命将御之。”帝曰:“崇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壬辰,帝过泽州,宿于州东北。北汉主不知帝至,潞州不攻,引兵而南,是夕,军于高平之南。癸巳,前锋与北汉兵遇,击之,北汉兵却。帝虑其遁去,趣诸军亟进。北汉主以中军陈于巴公原,张元徽军其东,杨兖军其西,众颇严整。时河阳节度使刘词将后军未至,众心危惧,而帝志气益锐,介马自临阵督战。杨兖策马前望周军,退谓北汉主曰:“勍敌也,未可轻进!”北汉主奋髯,曰:“时不可失,请公勿言,试观我战。”兖默然不悦。麾东军先进,张元徽将千骑击周右军。合战未几,右军溃。步兵千馀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太祖皇帝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北汉兵披靡。北汉主知帝自临阵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北汉兵大败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二》,有删改)


【注】①指后周太祖郭威。②指宋太祖赵匡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北汉主知帝自临阵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北汉兵大败/
B.北汉主知帝自临阵/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北汉兵大败/
C.北汉主知帝自临阵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北汉兵大败/
D.北汉主知帝自临阵/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北汉兵大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驾,车驾晚出,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类似用法还有“驾崩”“山陵崩”等。
B.“将万馀骑如晋阳”与《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的“如”意思相同。
C.壬辰,可纪年月日,如纪年,则前一年是辛卯,后一年是癸巳。
D.“过潞州不攻”和《项脊轩志》中“一日,大母过余曰”的“过”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与北汉军队的正面交锋中,北周大军被张元徽所败。主将李筠逃归上党,据城自守。
B.世宗认为刘崇会趁后周太祖去世,年轻的新主登基未久的大好时机亲自率军进攻后周。
C.面对军容整饬的北汉大军,周世宗毫不畏惧,反而意志愈发坚决,骑马亲临阵前督战。
D.在世宗冒死奋战精神的感召下,赵匡胤亦身先士卒,快马冲向北汉前锋,大溃北汉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
②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
5.面对北汉军队的入侵,群臣为何阻止周世宗亲征?请简述。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注】①三径之资:隐居生活的资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解归”与“天下归心”(《短歌行》)两句中“归”字的含义不同。
B.“于半道要之”与“便要还家”(《桃花源记》)两句中“要”的含义相同。
C.“延之临去”与“临表涕零”(《出师表》)两句中“临”字的含义相同。
D.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与辛弃疾词“元嘉草草”中的“元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少有高志,博学多识,擅写文章,卓尔不群。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创作的《五柳先生传》是他的真实写照。
B.陶渊明双亲年老,家里贫穷,无奈之中担任了州祭酒,但不能胜任职务。此后,朝廷和地方多次征召,他辞不就职。
C.陶渊明躬耕自给,贫病交加。檀道济用贤者应在政治清明时入世之理劝导他,并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让檀道济离开。
D.陶渊明清高自赏,率性洒脱。王弘想结交,却请不来他,只好经由庞通之设宴邀请。颜延之留给他的钱,他全部送到酒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5.陶渊明为什么不愿做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恕,字宗贯,三原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由庶吉士授大理左评事尝条刑罚不中者六事皆议行之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天顺四年以治行最,超迁江西右布政使。成化元年,南阳、荆、襄流民啸聚为乱,擢恕右副都御史抚治之。会丁母忧,诏奔丧两月即起视事。恕辞,不许。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父忧,服除,以原官总督河道。浚高邮、邵伯诸湖。因灾变,请讲求灾策。帝为赐山东租一年,畿辅亦多减免。旋改南京户部左侍郎。十二年,大学士商辂等以云南远在万里,而镇守中官钱能贪态甚,议遣大臣有威望者为巡抚镇压之,乃改恕左副都御史以行。恕居云南九月,威行徼外,黔国以下成惕息奉令。当是时,安南纳江西叛人王姓者为谋主,潜遣谍入临安,又于蒙自市铜铸兵器,将伺间袭云南。恕请增设副使二员,以饬边备,谋遂沮。还南京数月,迁兵部尚书。考选官属,严拒请托,同事者咸不悦。而钱能归,屡谮恕于帝。帝亦衔恕数直言,遂命巡抚南畿。孝宗即位,始用廷臣荐,召入为吏部尚书。恕扬历中外四十余年,刚正清严,始终一致。所引荐耿裕、彭韶、章懋等,皆一时名臣。弘治二十年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为极盛者,恕力也。武宗嗣位,遣行人赍敕存问,恕陈国家大政数事,帝优诏报之。正德三年四月卒,年九十三。讣闻,辍朝,赠特进左柱国太师,谥端毅。

(节选自《明史·王恕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庶吉士授大理左评事/尝条刑罚不中者/六事皆议/行之/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
B.由庶吉士授大理左评事/尝条刑罚不中者/六事皆议/行之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
C.由庶吉士授大理左评事/尝条刑罚不中者六事/皆议行之/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
D.由庶吉士授大理左评事/尝条刑罚不中者六事/皆议行之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民,指因受自然灾害、战争等祸乱,背井离乡,流亡外地,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B.畿辅,古代称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后指国都所在的地方,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
C.惕息,意为心跳气喘,多以“不敢惕息”形容恐惧。文中用来表现对王恕的敬畏。
D.行人,指出行之人。义同“行人弓箭各在腰”“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行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恕在扬州担任知府时,开仓放粮,贩济饥荒,同时设立资政书院,征收读书人的赋税。政绩考核成绩最佳,被破格提拔担任江西右布政使。
B.王恕总督河道时,疏浚了高邮、邵伯等地湖泊。在灾变发生时,请求研究寻求消弭灾祸的策略。皇帝因为他的建议赐免了山东百姓一年租税。
C.大学士商辂等人认为云南远在万里,商议派遣有威望的大臣前去镇守。王恕受遣,在云南任职九个月中,各部落都谨慎奉命,威名远播境外。
D.弘治一朝,政治清明,百业兴旺,号称盛世,这其中多有王恕的功劳。武宗继位,遣使慰问,年迈的王恕还心念国家大政,受到了皇帝嘉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潜遣谍入临安,又于蒙自市铜铸兵器,将伺间袭云南。
(2)而钱能归,屡谮恕于帝。帝亦衔恕数直言,遂命巡抚南畿。
5.《明史》赞誉王恕“砥砺风节”,请概述其身居要职却有风骨节操的事迹。
2022-12-01更新 | 208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