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4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直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不为迎合,持论劲直。作《九议》并《应间》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染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遂奏疏曰:“四野之民,郡以聚效害之,县以科率富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军人则利于优闲卧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中饬州县,以惠养黎元为意。另当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摄服。”诏奖谕之,委以规画。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弃疾雄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幕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B.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C.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D.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地点不固定,也指皇帝巡行所到之处。
B.乾道,南宋皇帝宋孝宗赵昚的第二个年号。古代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或几个年号。
C.长短句,本指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体,文中长短句是词的别名。辛弃疾善于作豪放词。
D.三鼓,文中指三更,古代用打更鼓来报夜间时刻,一夜分五更,三更也可称作子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忠心国事。在耿京遇害之后,他单枪匹马捉住叛徒,并将他们献出斩杀;后来还把飞虎军打造成全国最厉害的队伍。
B.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平定盗乱,上疏陈述百姓为盗并非出自本心,实乃各方逼迫所致。
C.辛弃疾性格耿介。直言劝说在沦陷区的义军将领耿京归顺南宋朝廷;在和皇帝进行问答时,没有丝毫逢迎,言论刚劲正直。
D.辛弃疾文才卓著。和朱熹在武夷山游玩之后。他写了《九曲棹歌》;他素来擅长写词,词意悲壮,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5.辛弃疾为平定湖湘盗乱向朝廷陈述了哪些中肯的建议,请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摘编自曹操《求贤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除C、D外再选择三处断句,将字母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吾降A张绣等B失不便取其质C以至于此D吾知所以败E诸卿F观之G自今已H后不复败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在君乎”中“其”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中“其”用法相同。
B.“为流矢所中”中的“中”与《劝》中“木直中绳”中的“中”意义不同。
C.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称谓,要求和本名意思有相同或相近的关系。
D.顿首,旧时一种礼节,跪而头短暂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
3.下列句子与“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学于师
C.深林兮层巅D.是故益圣,益愚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有为,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尤其被桥玄、何颙看重。
B.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
C.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
D.《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
(2)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貂勃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属曰:“貂勃可。”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异日,王曰:“召相单来。”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

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来。”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下者孰与齐桓公?”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国危矣!”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B.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C.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D.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貂勃常恶田单”与“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这两句中的“常”字,意义相同。
B.“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与“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这两句中的“属”,意义不同。
C.戎翟,即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D.稽首,古代九拜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设宴招待貂勃并询问自己哪里得罪了他,貂勃以狗只认主人不分高贵卑贱为喻,巧妙地为自己中伤田单开脱。
B.齐王的九位宠臣推荐貂勃出使楚国,以报楚国的搭救之情,貂勃去后故意多日不返,九位宠臣便趁机向齐王诬陷田单。
C.田单不计前嫌,向齐王推荐貂勃;为了化解齐王对自己的猜忌,田单自请死罪;最终在貂勃的帮助下,被加封万户夜邑。
D.齐王的九位宠臣和貂勃都认为田单有治国安民之才,但前者认为其心怀不轨,希望齐王详察之,后者敦请齐王重用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貂勃是如何说服齐王“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12-2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海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王)寿梦病将卒。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贤,寿梦欲立之,季札让,曰:“礼有旧制,奈何废前王之礼,而行父子之私乎?”

寿梦乃命诸樊曰:“我欲传国及札,尔无忘寡人之言。”诸樊曰:“周之太王知西伯之圣,废长立少,王之道兴。今欲授国于札,臣诚耕于野。”王曰:“昔周行之德加于四海,今汝于区区之国荆蛮之乡奚能成天子之业乎且今子不忘前人之言必授国以次及于季札。”诸樊曰:“不如命?”寿梦卒,诸樊以嫡长摄行事,当国政。

吴王诸樊元年,已除丧,让季札,曰:“昔前王未薨之时,尝晨昧不安,吾望其色也,意在于季札。又复三朝悲吟而命我曰:‘吾知公子札之贤,欲废长立少。’发言于口。虽然,我心已许之,然前王不忍行其私计,以国付我,我敢不从命乎?今国者,子之国也,吾愿达前王之义。”

季札谢曰:“夫嫡长当国,非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

诸樊曰:“苟可施于国,何先王之命有!太王改为季历,二伯来入荆蛮,遂为国。周道就成,前人诵之,不绝于口,而子之所习也。”

札复谢曰:“昔曹公卒,庶存嫡亡,诸侯与曹人不义而立于国。子臧闻之,行吟而归。曹君惧,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之道。札虽不才,愿附子臧之义。吾诚避之。”

吴人固立季札,季札不受而耕于野,吴人之。诸樊骄恣,轻慢鬼神,仰天求死。将死,命弟余祭曰:“必以国及季札。”乃封季札于延陵,号曰延陵季子。

(节选自《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

材料二:

吴子诸樊既除丧,将立季札。季札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弗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君,义嗣也。谁敢奸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附于子臧,以无失节。”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节选自《左传·襄公十四年》)

【注】①周太王古公亶父为了传位给孙子姬昌(西伯),将王位传给小儿子季历(姬昌之父),长子次子迁至楚地定居,季历去世后姬昌即位,周王朝治国之道得以兴盛。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汝于区区之国A荆蛮之乡B奚能成天C子之业乎D且今E子不忘F前人之言G必授国H以次及于季札。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岂敢,用于反问,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中的“敢”词义不同。
B.重,慎重,谨慎,也表对某事感到为难,与成语“安土重迁”中的“重”词义相同。
C.城,在文中用为动词,指修筑城墙,与“然后践华为城”中的“城”词义用法不同。
D.舍,在文中用为动词,指安置住宿,与“舍相如广成传舍”句首的“舍”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寿梦欲废长立幼传位给贤明的幼子季札,即使被拒,依然把此愿托付给了诸樊。
B.季札谢绝寿梦传位的理由主要是不能让父子之间的私情超越了先王传下的礼法制度。
C.周太王废长立幼而王朝兴盛,诸樊借此以表示对父王的理解,也引此例以劝说季札。
D.诸樊没能实现先王的遗愿,心怀憾恨而哀痛过度,临终之际依然令二弟传位给季札。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寿梦卒,诸樊以嫡长摄行事,当国政。
(2)周道就成,前人诵之,不绝于口,而子之所习也。
5.季札答复诸樊让位的言辞内容,《吴越春秋》与《左传》的记载各有什么不同?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3-12-28更新 | 27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江苏省南师附中、天一中学、海门中学、海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祖高皇帝十一年,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帝大悦,拜陆生为太中大夫。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秦始皇皆以极武而亡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帝有惭色,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败之国。”帝有疾,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舞阳樊哙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哙等见上,流涕曰:“陛下病甚,大臣震怒;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帝笑而起。上从破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张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通谏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乎!”时大臣固争者多;上知群臣心皆不附赵王,乃止不立。上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疾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曰:“疾可治。”上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疾,赐黄金五十斤,罢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吴王夫差/智伯/秦始皇/皆以极武而亡/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B.昔者/吴王夫差/智伯/秦始皇/皆以极武而亡/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C.昔者/吴王夫差/智伯/秦始皇/皆以极武而亡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D.昔者/吴王夫差/智伯/秦始皇/皆以极武而亡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代爵位名称,公、侯、伯、子、男是古代自从周朝就开始沿袭的爵位。
B.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又称墨刑,其法是以刀刻凿人面,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
C.适,通“嫡”,与“庶”相对。嫡长子继承制是封建宗法制度中的一项基本原则。
D.三尺,在古文中可以代指人自身,如“三尺微命”。上文中的“三尺”即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生病不愿见人,下诏守门的人不能让群臣进入,绛、灌等不敢进去,只有舞阳侯樊哙推门而入,随后大臣也都进去。
B.皇帝击败黥布归来,病情更加重,愈发想换太子,不但不听张良的劝谏,还称病不问朝政,然后叔孙通又极力劝谏。
C.因为当时大臣中坚持反对立赵王为太子的人很多,皇帝明白群臣的心,于是放下此事不再谈改立太子之事。
D.皇帝病重,吕后为他请的良医认为其病可治,他却说,人的命由上天决定,即使扁鹊也没用。赏些钱财把良医打发走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病甚,大臣震怒;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2)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乎!
5.请简要概括叔孙通认为不能改立赵王为太子的理由。
2023-12-2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窦宪将征匈奴。三公、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

夏六月,窦宪、耿秉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出满夷谷,会涿邪山。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将南匈奴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洛山,大破之,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北辊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甚众,杂畜百余万头,诸裨小王率众降者,前后八十一部二十余万人。宪、秉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命中护军班固刻石勒功,纪汉威德而还。

九月,庚申,以窦宪为大将军,封宪武阳侯,食邑二万户;宪固辞封爵,诏许之。

窦氏兄弟骄纵,而执金吾景尤甚。奴客缇骑强夺人财货,篡取罪人,妻略妇女;商贾闭塞,如避寇仇;又擅发缘边诸郡突骑有才力者。有司莫敢举奏。袁安劾景:擅发边民,惊惑吏民;二千石不待符信而辄承景檄,当伏显诛。寝不报。

窦宪以北匈奴微弱,欲遂灭之。二月,围北单于于金微山,大破之,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出塞五千余里而还,自汉出师所未尝至也。

窦宪既立大功,威名益盛。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之徒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门,赋敛吏民,共为赂遗。尚书仆射乐恢,刺举无所回避,宪等疾之。恢上书曰:陛下富于春秋,篡承大业,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害下以谦自引四舅可长保爵土之荣皇太后永无惭负宗庙之忧诚策之上者也。书奏,不省。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九》,有删改)

【注】①四舅:指窦宪、窦笃、窦景、窦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四舅可长保爵土之荣皇太后/永无惭负宗庙之忧/诚策之上者也
B.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四舅/可长保爵土之荣/皇太后永无惭负宗庙之忧诚/策之上者也
C.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四舅/可长保爵土之荣皇太后/永无惭负宗庙之忧诚/策之上者也
D.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四舅可长保爵土之荣/皇太后永无惭负宗庙之忧/诚策之上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堂:汉代正朝左右官员议政之处,泛指朝廷。窦宪将要征伐匈奴,这是国之大事,故三公、九卿纷纷到朝堂去上书劝谏。
B.单于:匈奴王的称谓。东汉时匈奴分化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汉朝,北匈奴不臣服,故南单于率兵与窦宪的军队会于涿邪山,共同出击北单于。
C.执金吾:古代守卫京城的官员,属于高级武官。当年窦氏兄弟非常骄纵,尤其是掌握护卫京师大权的窦景放纵手下干坏事。
D.二千石:汉代刺史、太守级官员享俸禄二千石金银,故得此代称。袁安弹劾地方官员不等朝廷的符信就听从窦景的调遣。
3.下面含有“燕然”二字的诗句中没有用“刻石勒功”典故的一项是(     
A.田畴不卖卢龙策,窦宪思勒燕然石。
B.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C.今日诸孙拜坟树,愧无文字续燕然。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
(2)陛下富于春秋,纂承大业,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5.窦宪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称他是“英雄”,也有人称他是“乱臣”。你赞成哪种说法?结合选文说说你的理由。
2023-12-2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帝欲经略中原,群臣争献策以迎合取宠。彭城太守王玄谟尤好进言。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左军将军刘康祖以为:“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曰:“北方苦虏虐政,义徒并起。顿兵一周,阻向义之心,不可。”王玄谟士众甚盛;而玄谟贪愎好杀。初围滑台,城中多茅屋。城中即撤屋穴处。时河、洛之民竞出租谷,操兵来赴者日以千数;家付匹布,责大梨八百,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十月,乙丑,魏主绝河,众号百万,鞞鼓之声;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庚午,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壬午,丹阳统内尽户发丁,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要,周亘江滨。自采石至于暨阳,六七百里。太子劭出镇石头,丹杨尹徐湛之守石头仓城,吏部尚书江湛兼领军,军事处置悉以委焉。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又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上又登莫府山,观望形势,购魏主及王公首,许以封爵、金帛。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魏人,竟不能伤。春,正月,丙戌朔,班爵行赏有差。魏人江举火;太子右卫率尹弘言于上曰:“六夷如此,必走。”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今日士民A劳怒B不得C无惭D贻大夫E之忧F予G之过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元嘉”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的“元嘉”都是指宋文帝的年号。
B.乙丑,干支纪日法。干支可以用来纪年、月、日、时,文中最后一句中的“丁亥”是干支纪月法。
C.处置,有“安排、处理”和“处罚、惩治”之意,文中意是前者。
D.“魏人缘江举火”的“缘”是“沿着”的意思,与《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缘”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北伐一事,左军将军刘康祖建议来年再筹划,但是宋文帝没有同意,宋文帝对此深表后悔。
B.河、洛一带的百姓竞相来投军的每天有上千人,王玄谟不但不任用他们的首领,还把百姓编入自己的部队,众人内心失望。
C.魏主逼近建康时,京城内外戒严,朝廷征召王公以下子弟加入军队,陈军江岸。
D.魏主在瓜步山上召集官员分封行赏后,魏军又渡过了长江,在长江南岸掠夺当地居民,随后撤走。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魏人,竟不能伤。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5)宋文帝为何急欲北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12-2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8 .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 “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 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纲自被疾,吏人咸为祠祀祈福。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诏曰:“故广陵太守张纲,正身导下,班宣德信,降集剧贼张婴万人。息干戈之役,济蒸庶之困,未升显爵,不幸早卒。婴等缞杖,若丧考妣,朕甚愍焉。”

(节选自《后汉书·张纲传》,有删改)

材料二: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
B.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
C.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
D.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汉代选官制度之一,与“征辟制”不同,其施行自上而下推选人才。文中“举”与《陈情表》中“举臣秀才”的“举”意思相同。
B.二千石,指郡守(或称太守)。汉代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人们依不同品级的俸禄数来代称其相应官职,因此称郡守为“二千石”。
C.面缚,古代投降礼仪之一,投降者两手反绑面对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肉袒牵羊”“衔璧”“舆榇”等仪式,均用于投降的场合。
D.干戈,干指盾,为防御武器,戈为矛,为进攻武器。两者均为古代兵器,后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此词也被用来代指战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纲虽然出身富贵,却能够磨砺自己的品行,曾被司徒征辟为侍御史,在广陵地方反叛势力多年未除的情况下,被任命为广陵太守。
B.张纲在与张婴谈判时亮明态度:皇上欲用文德劝服叛乱之人,并用爵禄加以封赏,但若其仍不归服,朝廷也不放弃使用武力加以惩治。
C.张纲任职广陵郡期间深得官吏和百姓的爱戴,故而在其死后,百姓纷纷吊唁祭奠,张婴等人则服丧服、执丧杖,如同父母去世般伤心。
D.材料二认为张纲收服叛贼只是缓解一时的灾祸,并不能彻底平息叛乱,原因在于张婴等人叛乱后未被治罪反得恩宠,不可能悔过自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
(2)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张纲是如何运用安抚的方法收服叛贼之心的?
2023-12-2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高邮市一中等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寐,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乃成。曾言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锈,取卿相之尊者乎?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成,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横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可忽乎哉!

(节选自《战国策·秦一》)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断句处的字母。
道德不厚者A不可以使民B政教不顺者C不可以烦大臣D今先生俨然E不远千里F而庭教之G愿以异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限,此处指险阻。与《登泰山记》中“崖限当道者”的“限”意义用法相同。
B.乘,量词。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一般据兵车多少判断一国军事实力。
C.廊庙,文中借指朝廷,与《岳阳楼记》中“庙堂之高”的“庙堂”用法相同。
D.盖,同“盍”,相当于“岂”,与“欲盖弥彰”中的“盖”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起初倡导连横,他游说秦惠王运用自己的方略,多次上奏章,未能成功。
B.苏秦离开秦国落魄潦倒地回到家,家人对他置之不理,他认为是秦国的罪过。
C.苏秦做好充分准备后游说赵王,成效显著,赵王封他为武安君,并授以相印。
D.苏秦得势之后经过洛阳,家人谦卑出迎,面对家人的前倨后恭,他深有感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读书欲寐,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乃成。
(2)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5.苏秦经历失败后取得成功的事例给我们哪些启示?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3-12-21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新马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士年,窃恐转死沟壑。伏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邮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馆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至甫,浑涵汪芒,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甫A又B善C陈D时E事F律G切H精I深J至K千L言M不N少O衰P世Q号R诗S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其忍弃之”的“其”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的“其”,二者表达的语气是不一样的。
B.“伏惟天子哀怜之”的“惟”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惟觉时之枕席”的意思相同。
C.“未有如子美者”的“如”可理解为“比得上”,与《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不同。
D.“《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是杜审言的后人,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之地漂泊。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之后困居长安。
B.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大力赞扬自己。
C.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馆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免了宰相职务;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D.严武因为和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他对杜前的放肆行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暗地里却怀恨在心。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杜甫在给皇帝的赋颂中,认为自己该受重用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3-12-21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