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谓公曰:“吾闻申生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今谓君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故而行强于君。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公曰:“夫岂惠其民而不惠于其父乎?”骊姬曰:“吾闻之外人之言曰:为仁与为国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故长民者无亲,众以为亲。苟利众而百姓和,岂能惮君?以众故不敢爱亲,众况厚之,彼将恶始而美终,以晚盖者也。凡民利是生,杀君而厚利众,众孰沮之?今夫以君为纣,若纣有良子,而先丧封,无章其恶而厚其败。钧之死也无必假手于武王而其世不废祀至于今。君欲勿恤,其可乎?若大难至而恤之,其何及矣!”公惧曰:“若何而可?”骊姬曰:“君盍老而授之政。彼得政而行其欲,得其所索,乃其释君。”公曰:“不可与政。我以武与威,是以临诸侯。未而亡政,不可谓武;有子而弗胜,不可谓威。我授之政,诸侯必绝;能绝于我,必能害我。失政而害国,不可忍也。尔勿忧,吾将图之。”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陈王涉读《国语》言申生事,顾博士曰:“始余信圣贤之道,乃今知其不诚也。先生以为何如?”答曰:“王何谓哉?”

王曰:“晋献惑听谗,而书又载骊姬夜泣公,而以信入其言。人之夫妇夜处幽室之中,莫能知其私焉,虽黔首犹然,况国君乎?予以是知其不信,乃好事者为之辞,将欲成其说以诬俗也。故使予并疑于圣人也。”

博士曰:“不然也。古者人君外朝则有国史,内朝则有女史。举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以无讳示后世。善以为式,恶以为戒,废而不记,史失其官。故凡若晋侯、骊姬床笫之私、房中之事,不得焉。若夫设教之言,驱群俗,使人入道而不知其所以者也。今此皆书实事,累累若贯珠,可无疑矣。”王曰:“先生真圣人之后也。今幸得闻命,寡人无过焉。”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申生: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太子。献公的妃子姬为了让自己亲生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申生,最终申生被逼自杀。②博士:文中指孔鲋,孔子八世孙。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钧之死A也B无必C假手于武王D而其世E不废F祀G至于今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惑,指迷惑。“传道受业解惑”的“惑”表示疑惑、困惑,二者词义不相同。
B.愚,指使人变得愚昧、愚笨。与《过秦论》“以愚黔首”中的“愚”用法相同。
C.掩,掩藏、隐藏。“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掩”表示遮盖,两者词义不相同。
D.累累,连缀不断、连续成串的样子。与成语“罪行累累”的“累累”词义不同。
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献公听到骊姬对申生的谗言后有些犹豫疑惑,骊姬又在优施的教导下在夜里对着晋献公哭诉,终于让他相信自己所说的话,这些事情都被史官记载下来。
B.骊姬认为施行仁义的人,把爱自己的亲人称作仁,而效忠国家的人,把安定社稷称作仁,如果爱亲人妨害了效忠国家,则可以弑杀君父,比如纣王的儿子。
C.晋献公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诸侯,依靠的是武力与威势,一旦交出政权导致失去二者,诸侯就会断绝与晋国的邦交,继而谋害晋国,这是国君所不能容忍的。
D.陈王涉读书具有质疑精神,并主动向博士官子鲋请教,听了子鲋的一番话后,赞赏他不愧是圣人之后,并感叹有幸听到子鲋的教诲,自己就可以没有过失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大难至而恤之,其何及矣!
(2)善以为式,恶以为戒,废而不记,史失其官。
5.陈王涉质疑“骊姬夜泣公”真实性的依据是什么?子鲋是从哪两个角度进行解答的?请简要分析。
2024-05-20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文侯封太子击于中山,三年,使不往来。舍人赵仓唐进称曰:为人子,三年不闻父问,不可谓孝;为人父,三年不问子,不可谓慈。君何不遣人使大国乎?太子曰:愿之久矣。未得可使者。仓唐曰:臣愿奉使。侯何嗜好?太子曰:侯嗜晨凫,好北犬。于是乃遣仓唐绁北犬, 奉晨凫,献于文侯。

仓唐至,上谒曰:孽子击之使者,不敢当大夫之朝,请以燕闲,奉晨凫敬献庖厨,绁北犬敬上涓人。文侯悦曰:击爱我,知吾所嗜,知吾所好。召仓唐而见之, 曰:击无恙乎?仓唐曰:唯,唯!如是者三,乃曰:君出太子而封之国君名之非礼也文侯怵然为之变容,问曰:子之君无恙乎?仓唐曰:臣来时,拜送书于庭。文侯顾指左右,曰:子之君长①孰与是?仓唐曰:《礼》,拟人必于其伦。诸侯毋,无所拟之。曰:长大孰与寡人。仓唐曰:君赐之外府之裘,则能胜之,赐之斥带②,则不更其造。文侯曰:子之君何仓唐曰:业《诗》。文侯曰:于《诗》何好? 仓唐曰:好《晨风》《黍离》。文侯自读《晨风》, 曰:子之君以我忘之乐?仓唐曰:不敢,时思耳。文侯复读《黍离》。 曰:子之君怨乎?仓唐曰:不敢,时思耳。文侯于是遣仓唐赐太子衣一袭,仓唐以鸡鸣时至。

太子迎拜,受赐,箧,视衣,尽颠倒。太子曰:趣早驾,君侯召击也。仓唐曰:臣来时不受命。太子曰:君侯赐击衣,不以为寒也。欲召击, 无谁与谋。故敕子以鸡鸣时至,诗曰:‘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 自公召之。’遂西至谒文侯。大喜,乃置酒而称曰: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乃出少子挚,封中山, 而复太子击。故曰:欲知其子,视其友;欲知其君,视其所使。赵仓唐一使, 而文侯为慈父, 而击为孝子。

(节选自刘向《说苑·奉使》,有删改)

【注】①长: 读cháng。②斥带: 大丝带, 又称为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出[A]太子而封之[B]国[C]君名之[D]非[E]礼也[F]文侯怵[G]然为之[H]变容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偶,匹敌,相提并论,和《与妻书》中“汝幸而偶我”的“偶”词义不同。
B.业, 以……为业,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驼业种树”的“业”词义相同。
C.敕,国君诏命,与《林黛玉进贾府》中“敕造宁国府”的“敕”词义相同。
D.发,打开,与《庖丁解牛》中“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发”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仓唐认为,魏文侯和太子击父子之间三年未通音信,可谓不慈不孝,违背人伦,因此劝谏太子派人出使大都,并推荐自己。
B.赵仓唐出使前特意向太子询问魏文侯的嗜好,到达后上书求见并敬献晨凫、北犬,这是为了投其所好,动之以情,有助于进谏。
C.赵仓唐在回答魏文侯问话时,从容得体,引用礼制,既维护了太子击的身份,又劝谏了魏文侯应遵守礼仪、礼义, 以理服人。
D.作者认为,赵仓唐出使达成了使三人获利的目标:魏文侯有慈父之名,太子击恢复地位且有孝子之称,小儿子挚分封中山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侯顾指左右,曰:“子之君长孰与是?”
(2)乃置酒而称曰:“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   
5.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赵仓唐、魏文侯、太子提及《诗经》的不同意图。
赵仓唐
魏文侯
太子
2024-05-11更新 | 2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初,燕将攻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

齐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燕将。书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有三行之过,然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光照邻国。有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丧地千里。然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节,死小耻也,以为杀身绝世,功名不立,非知也。公其图之!

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罢兵A而去B故C解齐国D之围E救百姓F之死G仲连之H说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指给予、送给,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吾遗恨也”中的“遗”词义不同。
B.文中“杀身亡聊城”和“以为亡南阳之害”的两处“亡”的用法与含义都相同。
C.“期年”文中指满一年,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年”词义相同。
D.“颜色不变”与《琵琶行》中的“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颜色”都是“脸色”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将领田单进攻聊城,一年多仍未能攻下,鲁仲连把信绑在箭上射给燕将,想以此劝服他们。
B.鲁仲连谈及墨翟、孙膑、吴起等人,意在夸奖燕将善于防守和用兵,打消燕将休战回国的顾虑。
C.鲁仲连在信中为燕将指出两条明路:一是归国报效齐王,安享富贵;二是投奔燕国,功成名就。
D.燕国大将被鲁仲连劝服,于是撤军回国,鲁仲连帮助齐国攻克了聊城,也使百姓免遭战乱之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
(2)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5.请结合文本,概括鲁仲连说服燕将应放弃守城的理由。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刘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隙。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材料二: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节选自苏洵《心术》)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吴A奔壁B东南陬C太尉D使备西北E已而其精F兵果奔G西北H不得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始置于秦朝时期,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朝时存时废。
B.引,率领,与《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中的“引”意思不同。
C.兴,出现,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中的“兴”意思相同。
D.谨,重视、慎重,与《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中的“谨”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文帝和汉景帝都对周亚夫十分看重,周亚夫奇智多谋,不负众望,最终平定了吴楚之乱。
B.周亚夫作战知己知彼,他认为楚军勇猛迅捷难以直接战胜,决定放弃救援梁国,断叛军粮道。
C.汉军将帅同心,吴楚之乱历时三月,诸将始终理解并执行周亚夫的决策,这是取胜的重要因素。
D.苏洵认为带兵必须坚持“义”,并且要做到战前让士兵培养战斗力,战时调动士气,战胜后修养心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
(2)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5.材料二中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周亚夫在平定吴楚之乱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后十年,(良)数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

[注]①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②伊尹、太公: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为子房A才有余B而C忧其度D量E之不足F故深折其G少年刚锐之气H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省”意思是不领悟、不明白;“挟持”解释为秉持、操持、具有,“所挟持者甚大”指心中的抱负远大。
B.“目”,意思是注视,与“范增数目项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中的“目”“下”在词类用法上相同。
C.“鸡鸣”指早上1点到3点,与“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中“鸡鸣”词意相同,文中的“平明”也指不同的时辰。
D.“匹夫”多指有勇无谋的人或平民,文中多处提到“匹夫”,要么指出张良的平民子弟身份,要么批评其行事鲁莽。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灭韩后,张良雇佣大力士,在秦始皇出游的途中击杀秦始皇,失败后变更姓名,逃亡下邳。秦始皇因此次刺杀大怒,在全国抓捕刺客。
B.张良对老父的态度不断变化,从因老父的无礼想殴打他,到因老父年老又强自忍耐,再到“大惊”“大怪”,形象地展现了张良对老父认识的改变。
C.苏轼认为世人把老父看作鬼怪一类是不正确的,老父有可能是当时隐居的君子,故意做出奇特的行为,来磨炼张良的耐性,其用意不在授兵法。
D.苏轼指出古代的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处,具有面对突发事件从容不惊、无故受辱也不生气的品质,认为伊尹、太公、荆轲、聂政便是此类豪杰之士。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倨傲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5.苏轼在材料二中针对材料一的不同事例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议论。请仿照下面的例子,概括事例与议论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使用原文。
例:材料一张良感叹与刘邦关系融洽——材料二张良的忍耐性格对刘邦有影响。
2024-04-12更新 | 2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使人属孟尝君①,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 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盂尝君出记②,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愤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曰:“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后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②记:布告。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驱而之薛A使吏召诸民B当偿者C悉来D合券E券遍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在文中是“安慰、慰问”的意思,与曹操《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意思相同。
B.比,“等同、和⋯⋯一样”的意思,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意思不同。
C.何市,意为“买什么”。《赤壁赋》“而今安在哉”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D.期,读jī,“一周年,满一年”的意思,与《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意思不同。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托人介绍成为孟尝君的门客,未表现出任何才能,却通过多次弹剑而歌一再要求提高自己的待遇,而孟尝君则有求必应。
B.冯谖经门客推荐去孟尝君的封地薛邑收债,临行前,他问孟尝君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什么是我家里缺少的就带些回来吧。
C.冯谖到达薛邑后,召集欠债的人核对契券,核对完后,假传孟尝君的命令,当场烧毁契券,将债务一笔勾销,百姓感激孟尝君的仁慈。
D.文章从写冯谖受人轻视,到写他焚券“市义”,再到后来“迎君道中终日”的情景,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过秦论》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冯谖“市义”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点? 请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镐,博州人也。廓落有大志,涉猎经史,好谈王霸大略。少时师事吴兢,兢甚重之。天宝末,杨国忠以声名自高,搜天下奇杰。闻镐名,召见荐之,自褐衣拜左拾遗。及禄山阻兵,国忠屡以军国事咨于镐,镐举赞善大夫来瑱可当方面之寄。数月,玄宗幸蜀,镐自山谷徒步扈从。肃宗即位,玄宗遣镐赴行在所。镐至凤翔,奏识多有弘益。时方兴军戎,帝注意将帅,以镐有文武才,寻命兼河南节度使,持节都统淮南等道诸军事。镐既发,会张巡宋州围急,倍道兼进,传檄濠州刺史闾丘晓引兵出救。晓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及镐信至,略无禀命,逗留不进。镐至淮口宋州已陷镐怒晓即杖杀之。镐自入仕凡三年,致位宰相。居身清廉,不资产,谦恭下士,多识大体,故天下具瞻,虽考秩至浅,推为旧德云。

(节选自《旧唐书·张镐传》)

材料二:

震泽王蘋少师事龟山,高宗宿闻其名,又以诸郎官力荐,驾幸吴门,起召赐对,以布衣赐进士出身、正字中秘。制曰:“朕于一时人才,苟得其名目,稍有自见,往往至于屡试,而治不加进。于是从而求所未试者,至于岩穴之士,庶几有称意焉。尔学有师承,亲闻道要。行谊克修,溢于朕听。延见访问,辞约而指深。师友渊源,朕所嘉尚。赐之高第。”王既入馆,犹子谊年方十四岁,于书塾拈纸作御批,曰:“可斩秦桧以天下。”为仆所持,索千金,王之父不能从。族子谓之曰:“予金则返批,批返而后别议仆罪,千金可返也。”其父亦不能从,仆遂持以告有司。 有司惧桧耳目,不敢隐,驿闻于朝。诏赴廷尉,狱具,伏罪当诛。桧阅其牍,审知年十四,翌日言之上。上赦其幼,编置象台。蘋本将阶大用,以犹子故,旋以他事为言者所列,坐废于家云

(节选自叶绍翁《四朝闻见录》)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镐至A淮口B宋州C已陷D镐怒E晓F即G杖杀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注意,指留意,与现在所说的“注意时间”中的“注意”词义相同。
B.营,指经营,与《促织》“百计营谋不能脱”中的“营”词义不相同。
C.屡试,指多次考试,与成语“屡试不爽”中的“屡试”词义完全相同。
D.谢,指谢罪,与《孔雀东南飞》“谢家来贵门”中的“谢”词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镐年轻时拜吴兢为师,深得吴兢的器重。安禄山叛乱,唐玄宗逃往蜀地,张镐从山谷徒步随从;唐肃宗即位,他便被派往唐肃宗所在之地。
B.驻守宋州的张巡被叛军围困,情况紧急,张镐晓谕濠州刺史闾丘晓,让他出兵救援,否则就要征伐他,闾丘晓向来专横跋扈,终未出兵救援。
C.宋高宗在给王藏的诏书中极力赞赏他:说他学问有师承,能够亲聆学问精义;说他注重道德品行的修养;说他回答问题言辞简约、旨趣深奥。
D.王谊是王蘋的侄子,在纸张上以皇帝的口气写下杀秦桧以谢天下的话,他的仆人取过纸张进行要挟,经过几番辗转,王谊被免去死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谦恭下士,多识大体,故天下具瞻,虽考秩至浅,推为旧德云。
(2)蘋本将阶大用,以犹子故,旋以他事为言者所列,坐废于家云。
5.张镐和王蘋均以布衣身份踏上仕途的相同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4-04-1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月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之曰:齐宣王何如?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厚任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听其所使。

鹿毛寿谓燕王曰:不如以国让子之。人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由必不受,有让天下之名,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举国子之,子之大重。

或曰: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太子用事。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

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将军市被、太子平谋,将攻子之。储子谓齐宣王:因而仆之,破燕必矣。王因令人谓太子平曰: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

太子因数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乃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已殉,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燕人恫怨,百姓离意。

孟轲谓齐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王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

(节选自《战国策·燕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
B.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
C.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
D.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信任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信”含义相同。
B.相,指古代辅佐君主的大臣,与《论语·侍坐》“愿为小相焉”的“相”字含义不同。
C.属,意思是托付,与《赤壁赋》“举匏樽以相属”的“属”字含义不相同。
D.都,指大邑、城市,与《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都”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代替齐国到燕国出使,借燕王哙打听齐宣王的机会,对燕王哙说齐宣王不可能称霸,因为他不信任自己的大臣,其目的是让燕王哙重用子之。
B.鹿毛寿建议燕王哙让出王权给子之,说尧让出天下而许由不接受,结果尧得美名;如果让出王权而子之一定也不敢接受,燕王哙也会得到美名。
C.有人建议燕王哙,说禹让启做伯益的官吏,名义上是把天下传给伯益,实际上却让启自己夺取天下;现在把王权交给子之,实际上是让太子执政。
D.燕王哙听从劝告,把王权让给了贤臣子之,并表现出对他的充分信任,但是太子平和将军市被却争权夺势,引来齐国相攻,给燕国带来了灾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
(2)寡人之国小,不足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
5.燕国为什么会被齐国打败?请简要说明。
2024-04-10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有彗星,齐侯使禳之。晏子曰:无益也,只取诬焉。天道不謟,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且天之有彗也,以除秽也;君无秽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秽,禳之何损?《诗》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国。’君无违德,方国将至,何患于彗?《诗》曰:‘我无所监夏后及商用乱之故民卒流亡。’若德回乱民将流亡,祝、史之为无能补也!公说,乃止。

(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材料二:

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王问于内史过曰:是何故?固有之乎?对曰:有之。国将兴,其君斋明中正,精洁惠和。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神飨而民听,民神无怨,故明神降焉,观其政德而均布福焉。国将亡,其君贪冒僻邪,淫佚荒怠,芜秽暴虐。其政腥臊,馨香不登;其刑矫诬,百姓携贰。明神不蠲,而民有远意。民神痛怨,无所依怀,故神亦往焉,观其苛愿而降之祸。是以或见神而兴,亦有以亡。昔夏之兴也,祝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于亭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其衰也,杜伯射宣王于镐。是皆明神之纪者也。王曰:今是何神也?对曰: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是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冯身以仪之,生穆王焉。是监烛周之子孙而祸福之。夫一神不远徙迁,若由是观之,其丹朱耶?王曰:其谁受之?对曰:在虢。王曰:然则何为?对曰:臣闻之,道而得神,是谓丰福;淫而得神,是谓贪祸。今虢少荒,其亡也?王曰:吾其奈何?对曰:使太宰以祝史率狸姓,奉牺牲粢盛玉帛往献焉,无有祈也。王曰:虢其几何?对曰:不过五年。王使太宰己父率傅氏及祝,奉牺牲玉觞往献焉。内史过从至虢,虢公亦使祝史请土焉。内史过归告王曰:虢必亡矣。不禋于神而求福焉,神必祸之;不亲于民而求用焉,民必违之。精意以享,禋也;慈保庶民,亲也。今虢公动匮百姓,以逞其违。离民怒神而求利焉,不亦难乎?十九年,晋取虢也。

(选自《说苑·辨物》)

【注】①鸑鷟(yuè zhuó):凤的别名。

1.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我无A所监B夏后C及商D用乱之E故F民G卒H流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指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和《论语》中“且知方也”中的“方”词义相同。
B.“内史”,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事务,春秋时沿置。
C.“信”,古时作战或田猎,临时住两宿为信,两宿以上为次,此处都是停留的意思。
D.“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有彗星”解释事件起因,“齐侯使禳之”可见齐景公迷信神灵,晏子在劝谏时善于运用假设、对比、引用、反问等方式,达到了良好的劝谏效果。
B.周惠王十五年,有神灵降临到虢国莘地,惠王向内史过询问可有先例,内史过列举了祝融、回禄、梼杌、杜伯、夷羊、鸑鷟等史籍上记载的神灵。
C.内史过认为,国家将要灭亡,国君的政治秽恶,有才能的人不能被任用,老百姓流离失所,无所依靠,所以神灵也会离开。
D.周惠王派太宰已父,率领傅氏族人及祝史,奉上牺牲、玉器前去祭献神灵,内史过跟随到了虢国,由虢国国君所为,断言虢国将要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德之秽,禳之何损?
(2)今虢公动匮百姓,以逞其违。离民怒神而求利焉,不亦难乎?
5.请比较文中晏子和内史过关于国君祭祀神灵观点的不同。
2024-04-0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矣。”“定公不说以告在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揭席而起,曰:“趣驾召颜渊。”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以何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上车执辔,御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定公曰:“善。可少。”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

材料二: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汤、武者,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归之。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赏贤使能以次之,爵服赏庆以申重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潢然兼覆之,养长之,如保赤子。生民则致宽,使民则綦理。辨政令制度,所以接天下之百姓;有非理者如豪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是故百姓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不愉者,无它故焉,道德诚明,利泽诚厚也。

(选自《荀子》,有删减)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定公不说A以告B左右C曰D闻君子E不谮F人G君子H亦谮人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向前,前进,“时时而间进”的“进”指进言、献言,两者词义不同。
B.穷,困窘,走投无路,与《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中“穷”的用法相同。
C.赤子,刚出生的婴儿,与现在所说的“赤子之心”中“赤子”的本义相同。
D.豪末,同“毫末”,亳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与《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毫末”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在台上陪侍鲁定公,看东野毕表演驾车,鲁定公对东野毕的驾车技术表示赞叹。
B.从前舜帝擅长用人,造父擅长用马,与东野毕御马的态度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所以最后结果也不同。
C.君王要根据时节安排百姓的劳动,减轻百姓的负担,广泛普遍地庇护他们,养育他们。
D.制定政令制度要从百姓的角度考虑,如果制度不合理,连鳏寡孤独之人也不会执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揭席而起,曰:“趣驾召颜渊。”
(2)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
5.材料一文末写“善御之谓也”,用自己的话分析“善御”的道理。
2024-04-0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稽阳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