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骥也。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故伊尹、吕尚,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菅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骥远哉?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度》)

材料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周威公问于宁子曰:取士有乎?对曰:有。穷者达之,亡者存之,废者起之,四方之士则四面而至矣。穷者不达,亡者不存,废者不起,四方之士则四面而畔矣。夫城固不能自守兵利不能自保得士而失之必有其间。夫士存则君尊,士亡则君卑。周威公曰:士壹至如此乎!对曰:君不闻夫楚乎?王有士曰楚傒胥、丘负客,王将杀之,出亡之晋,晋人用之,是为城濮之战;又有士曰苗贲皇,王将杀之,出亡走晋,晋人用之,是为鄢陵之战;又有士曰上解于,王将杀之,出亡走晋,晋人用之,是为两棠之战;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此四得罪于其士,三暴其民骨,一亡其国。由是观之,士存则国存,士亡则国亡。子胥怒而亡之,申包胥怒而存之,士胡可无贵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注】①计,全年的帐簿。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城A固B不能自守C兵利D不能自保E得士F而失之G必有H其间。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指料想,与《促织》中“岂意其至此哉”的“意”意思不同。
B.听,指被重用,“则告诉不许”的“许”表示被允许,两者用法相同。
C.垂,指流传,与成语“永垂不朽”的“垂”意思相同。
D.道,指方法,与《离骚》中“来吾道夫先路”的“道”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赵襄子任命任登担任中牟令,后来任登推荐了两个贤人,赵襄子见了之后就任命他们为中大夫。
B.材料一指出君主用人上存在的问题,就是委任人官职却不让他做事,让他做事却又与不了解他的人议论他。
C.材料二认为贤才对君主至关重要,国家没有贤臣,就好像鸿鹄没有翅膀,即使国君有远大理想,也难以实现。
D.材料二中,周威公不能理解贤才的重要性,宁子以楚国为例来说明,楚国曾不重视四个贤才,导致了四次战败亡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
(2)穷者达之,亡者存之,废者起之,四方之士则四面而至矣。
5.赵襄子为什么对胆胥己不进行深入考察就直接授予官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2024-05-1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酒泉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延陵季子者吴王之子也嫡同母昆弟四人季子最小而贤,兄弟皆爱之。既除丧,将立季子,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也,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附子臧,以无失节。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遏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季子必不受,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诸侯乎季子。皆曰:诺。故诸兄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若有吾国,必疾有祸予身。故遏也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而国宜之季子也。季子使而未还。僚者,长子之庶兄也,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而还,则君事之。遏之子曰王子光,号曰阖闾。不悦曰:先君所为不与子而与弟者,凡为季子也,将从先君之命,则国宜之季子也;如不从,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乱也;尔杀我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而之延陵。君子以其不受国为义,以其不杀为仁,是以《春秋》贤季子而尊贵之也。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欲之。使于晋而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即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改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延陵A季子B者C吴王D之子也E嫡同母昆弟F四人G季子最小H而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意思是离开,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汝可去应之”的“去”意思相同。
B.庶兄,指庶出之兄。嫡出指正妻所生的子女,庶出指非正妻的妾婢所生的子女。
C.《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的历史大事。
D.色,指神色,与《屈原列传》中“《国风》好色而不淫”的“色”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子的哥哥坚持拥立季子为王,季子抛弃了家产去耕田,其兄决定传位于兄弟而非儿子,是为了季子最终能够成为君主。
B.遏的儿子阖闾认为僚没有当国君的资格,而季子和自己才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于是在僚自立为吴王后派专诸刺杀了他。
C.季子不想成为君主,也不想父子兄弟互相残杀,他最终选择离开吴国到延陵去。君子认为他仁义,《春秋》也赞美他贤德。
D.徐君想得到季子的宝剑,季子虽因随从的劝说没有立即献给徐君,但他后来以剑挂徐君坟前之树的形式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义嗣也,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
(2)先君所以不与子而与弟者,凡为季子也,将从先君之命,则国宜之季子也
5.季子两拒君位,义正词严,他运用了什么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4-26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彼为主、我为客,唯深入。深入,则为主者不能胜也。谓客在重地,主在散地故耳。法曰:深入则专。

汉,韩信、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众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韩信涉西河,掳魏豹,擒夏悦,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以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风声所及,足以夺人,其锋何可挡也。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而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能斗,退不能还,吾奇兵绝其后,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悬麾下。愿君留意。否则,必为所擒。成安君自以为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其策,果被杀。

(节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信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击之,大战良久。

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汦水上,禽赵王歇。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黑。
赵见我A走B必空壁C逐D我E若疾入F赵壁G拔赵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指专力从事、致力于,与《过秦论》“务耕织”中的“务”词义相同。
B.辎重,泛指人们外出时携带的包裹,后经沿用,演化,系指军队携运的物资。
C.旗鼓,旗和鼓。古时军中用以发号施令。闻鼓则进,作战时听到鼓声就前进。
D.壁,营垒、军营的围墙或防御设施,与汉语成语“作壁上观”的“壁”词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武君分析韩信刚刚攻克多地,带着胜势而来,锐不可当,不可正面较量,应该先利用地势断其辎重。
B.成安君认为自己是义兵,不需要诈谋奇计就可以与韩信抗衡,所以没有采纳广武君的建议,最终被杀。
C.韩信制定完策略后,让裨将传飧,说今日就破赵聚食,诸将虽然嘴里都应和说“好”,但其实心里不信。
D.韩信和张耳带领部队诱敌深入,虽是计策,但也陷入了死战的局面,为预先派出的两千骑赢得了宝贵的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前不能斗,退不能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
(2)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5.韩信能够战胜,除了谋略上的因素,还有哪些精神层面的因素?请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部分学校高考语文联考二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人自安。夫苟在危人,则何所不至。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或不通。是则誉毁在于小人,刑罚加于君子,实兴丧所在,可不慎哉!此乃孙卿所谓:“使智者谋之,与愚者论之,使修洁之士行之,与污鄙之人疑之,欲其成功,可得乎哉?”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况内怀奸利,承颜顺旨,其为患祸,不亦深乎?夫立直木而疑影之不直虽竭精神劳思虑其不可亦已明矣。

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节之以礼,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离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太宗览叹曰:“若不公,何由得闻此语?”

太宗尝谓长孙无忌等曰:“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征之力也。朕任用,岂不得人?”征拜谢曰:“陛下圣德自天,留心政术。实以庸短,承受不暇,岂有益于圣明?”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有删改

材料二: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注]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选自左丘明《国语》,有删改)

[注]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立直木A而疑影之B不直C虽竭D精神E劳F思虑G其不得亦H已明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指使……处于危险的境地,与《陈情表》“人命危浅”中的“危”意思不同。
B.疏,指古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奏议,如《谏太宗十思疏》。
C.遇,指遇到,与《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中的“遇’意思相同。
D.绝,指隔绝的,与《孔雀东南飞并序》“我命绝今日”中的“绝”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卿认为,让有智慧的人去谋划,却与愚昧的人去评论他,这样事情就不能取得成功。
B.发扬善行,杜绝恶行,刑罚加于有罪之人,赏赐有功之臣,那么国家就会昌盛太平。
C.具有中等智能的人非治国之才,他们缺乏深谋远虑,即使竭尽全力,仍然难免失败。
D.唐太宗对魏征说,使天下太平,边远地区异族首领都来朝贡,这是魏征的功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2)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
5.材料一第一、二段是魏征上奏的内容,他在奏章中是如何表达观点来劝谏太宗的呢?请简要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节选自揭傒斯《赠医者汤伯高序》)

材料二: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不论於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功恒归A于巫B而败C恒归于医D效不效E巫F恒受G上赏H而医辄后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覆,指多次,与《答司马谏议书》“于反覆不宜卤莽”的“反覆”含义不同。
B.学者,文中指学医的人,和《师说》中“古之学者”的“学者”均为古今异义。
C.伐与矜同义,与《屈原列传》中“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中的“伐”含义不同。
D.恣,指无拘无束,与成语“暴戾恣睢”“恣意妄为”中的“恣”含义均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揭傒斯的赞赏。
D.扁鹊认为人们担忧的是疾病太多,医生忧虑的是治病的方法太少,并提出了六种无法医治的情况,如轻视身体看重钱财、阴阳错乱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②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5)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信巫不信医”带来的危害。
2024-03-2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一中学(兰化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下旱,蝗。帝加惠:今诸侯毋入贡,驰山泽,减诸服御狗马,损郎吏员,发仓庾以振贫民,民得卖爵。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节选自《史记·孝文本纪》)

材料二:

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岂无僻王,赖前哲以免尔!自魏、晋以还,降及周、隋,多者不过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良由创业之君不务广恩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固当崇禹、汤、文、武之道,广施德化,使恩有余地,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欲但令政教无失,以持当年而已!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此其所以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汉文帝惜百金之费辍露台之役集上书囊以为殿帷所幸夫人衣不曳地。至景帝以锦绣綦组妨害女工,特诏除之,所以百姓安乐。至孝武帝,虽穷奢极侈,而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此于时代差近,事迹可见。今京师及益州诸处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臣闻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作法于理,其弊犹乱。陛下少处人间,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而皇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即万岁之后,固圣虑所当忧也。

(节选自《陈时政疏》)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汉文帝惜A百金之费B辍露台C之役D集上书E囊F以为殿帷G所幸H夫人衣不曳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仓庾指储粮的仓库,“庾”与《阿房宫赋》中“多于在庾之粟粒”的“庾”意思相同。
B.传祚,指帝位相传,其中“祚”与李密《陈情表》中“门衰祚薄”的“祚”意思不同。
C.宽猛,文中指宽松或严格的政策,其中“宽”与成语“心宽体胖”的“宽”意思不同。
D.昧旦与时辰“鸡鸣”表示的时间近似,指黎明时候,此处表示国君治国理政的勤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到天灾时,汉文帝会发布一系列政令减轻百姓负担;他在位二十多年间,没有增加宫室园林、服饰车驾等用度,连为自己营建陵墓都只准使用瓦器。
B.汉以前的朝代大多在百年以上,而其后的一些朝代仅能维持几十年时间,是因为这些王朝创业的君主没有广施恩德,也没有留下让后人追思的恩德。
C.汉景帝认为织锦刺绣会损害女工,于是下令解散了负责制作华丽服饰的官府作坊,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景帝始终保持节俭,才使得民心没有动摇。
D.《陈时政疏》认为,当今圣上虽然了解百姓的辛劳艰苦,也亲见了前代的成败,但从京城到益州各处还是出现了不节俭的现象,长此以往,江山基业堪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2)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
5.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的原因有哪些?
2024-03-24更新 | 27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成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馀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材料二:

五鸡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汜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汜。

(节选自清华简《系年》)

材料三:

大抵自《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而贤愚殆半。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节选自《史通·疑古》)

[注]①五鸡:伍员之弟。②清华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鸡将A吴人以围B州来C为长壑D而汜之E以败F楚师G是鸡父之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指胜过;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意思不相同。
B.疾,指憎恨;与《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中的“疾”意思相同。
C.奔,指逃散,与上文“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中的“奔”意思相同。
D.凭,指凭据,与《项脊轩志》“或凭几学书”中的“凭”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攻打楚国,楚国联合诸侯前往救援,结果楚将阵亡,楚军溃败;面对暂时有利的局面,吴国君臣积极商讨对策,继续追击。
B.吴国公子光认为,诸侯国小力微,甘心追随楚国,但联盟内部有矛盾,楚国朝堂权力分散,政令紊乱,两国交战,吴国有胜算。
C.在鸡父大战中,吴国军队防守严密,行动谨慎,先击破胡、沈、陈三个诸侯国,再打败许、蔡、顿三个诸侯国,最终大败楚国。
D.近古的史书记言详备,记事不加甄别,学者要辨清善恶贤愚;远古的史书记事简要文笔隐晦,句含褒贬,学者要领会其中的含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
(2)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
5.从材料三看,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史书?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因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以亡。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有删改)

材料二: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才与德A异B而世俗C莫之能辨D通E谓之F贤G此其所以失H人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败,指打败、击败,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败”意思不同。
B.“乃与之万户之邑”与“吾与点也”(《论语》)两句中的“与”意思相同。
C.“德之资也”与“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资”意思不同。
D.乱臣,指善于治理政务的大臣,又指制造祸乱的大臣,文中指后者,与“败子”呼应。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起初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后在任章的劝说下,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B.智伯接受了魏宣子送来的万户人家的城邑,又向赵国索地,围攻晋阳,遭到韩、魏、赵的内外夹击。
C.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力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更大。
D.材料二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小人”等,指出小人“挟才以为恶”,以至于“人得而制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
(2)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5.请简要概括任章劝说魏宣子给予智伯土地的理由。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国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秦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尚靳归书报韩王,韩王遣张翠。张翠称病,日行一县。张翠至,甘茂曰:“韩急矣,先生病而来。”张翠曰:“韩未急也。”甘茂曰:“王也,韩之急缓莫不知。今先生言不急,可乎?”张翠曰:“韩急则折而入与楚矣,臣安敢来?”

甘茂言秦王曰:“公仲柄得秦师,故敢捍楚。今雍氏围,而秦师不下,是无韩也。公仲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是楚以三国谋秦也。如此,则伐秦之成矣。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师于崤以救韩。

(选自《战国策·韩二》,有删改)

材料二:

楚围雍氏,韩求救于秦。秦未为发,使公孙昧入韩。公仲曰:“子以秦为且救韩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南郑、蓝田,出兵于楚以待公’,不合矣。”公仲曰:“子以为果乎?”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智。今其状阳言与韩,其实阴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轻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窃为公之。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於,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公仲恐,曰:“然则奈何?”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齐、楚必委国于公。公之所恶者张仪也,其实犹不无秦也。”于是楚解雍氏围。

(选自《史记·韩世家第十五》,有删改)

[注]①公仲:当时任韩国相国。②张仪之故智:昔楚威王伐魏,张仪向秦献计,若援楚攻魏,魏败必导致楚、魏、韩的联盟,秦反受孤立;不如只出兵声援魏,让魏、楚大战,秦从中得利。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令使者A求救B于秦C冠盖D相望也E秦师不下F韩G又令H尚靳使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通“智”,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中的“知”意思相同。
B.“则伐秦之形成矣”与“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形”意思不同。
C.殆,大概。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钟山记》)中的“殆”意思相同。
D.“窃为公患之”中的“患”与成语“人满为患”中的“患”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太后认为,韩国的使者来了那么多,只有尚先生的话说得有道理,秦国解救韩国的危难要耗费巨大,自己要得到一些好处。
B.虽然尚靳站在秦国立场上陈述理由,但秦国仍没有出兵,韩王又派张翠出使秦国,面对秦国甘茂的问话,张翠表现得很镇定。
C.针对是否援救韩国这一问题,甘茂向秦王分析不去救援的后果,让秦王自己权衡利弊,最后说服了秦王,秦王派兵去援救韩国。
D.公孙昧不仅将秦王的做法全部告诉了韩国相国公仲,还献计于公仲,但公仲认为公孙昧是秦王派来的,最终还是没有相信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
(2)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於,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
5.有人认为,针对如何解雍氏之围,张翠和公孙昧的劝说都极富说服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1-2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其年(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秋,魏镇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

(节选自陈寿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材料二:

《襄阳记》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于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于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于是始从之。

《袁子》曰:或问:“诸葛亮何如人也?”袁子曰:“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诸葛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

【注】①沔阳: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②《襄阳记》:又称《襄阳耆旧记》,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编写的地方人物志。③甘棠:《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④《袁子》:魏晋之际学者袁准的著作《袁子正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蒸尝止A于B私门C庙像D阙E而莫立F使百姓G巷祭H戎夷I野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指准许、应许,与李密《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词义和用法相同。
B.实斯人是赖,与成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惟德是依”是同一种特殊句式。
C.爪牙,指帮手,有贬义,与荀子《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爪牙”词义相同。
D.南面,指君王见臣子或卿大夫见僚属时坐北朝南的尊位,借指居君王、卿大夫之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生前曾上表后主,自言淡泊清廉的人生追求;去世时留有遗嘱,死后葬在定军山,力求薄葬,生前身后淡泊如一。
B.习隆和向充等人以周人不伐召伯理政处的甘棠、越王为范蠡铸金像等故事为论据,陈说应当为诸葛亮立庙奉祀的观点。
C.习隆等人指出应尽力顺应民心为诸葛亮建立祠庙,但在成都为其立庙有不妥之处,应当在其墓附近立庙,规范祭祀事宜。
D.诸葛亮生前深受百姓爱戴,他承刘备托孤之重,代行君主之权而国人没有疑虑;出兵时天下广泛关注但并不为此忧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2)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5.诸葛亮除生前深受百姓爱戴外,死后更是广受追念,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概述其体现。
2023-11-28更新 | 20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