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1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强:成串的钱。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涂黑。
江浙再岁水旱A愿下诏B求言C仍令诸司通融D郡县E财赋F毋G但督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文中指怀恨,衔恨,与“脱然有怀”“怀良辰以孤往”的“怀”均不相同。
B.教授,学官名。宋代除宗学、律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
C.阙,文中指失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的“阙”意思不同。
D.文中“以其羡补积逋”的“逋”与《陈情表》中“责臣逋慢”的“逋”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着,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5.本文如何从正侧面塑造了萧燧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024-06-0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举三代全盛之法,以治侥幸苟且之风,而之于至正而已矣。三代之盛时,天子秉至公之义,而制诸侯之予夺,故勇者无所加乎怯,弱者无所畏乎强,匹夫怀璧而千乘之君莫之敢取焉。此王道之所由兴也。周衰,诸侯相关,而强有力者制其予夺,邾、莒、滕、薛之君,惴惴焉保其首领之不暇,而齐、晋、秦、楚有吞诸侯之心。孔子慨然叹曰:“久矣,诸侯之恣行也,后世将有王者作而不遇焉,命也。”故《春秋》之法,皆所以待后世王者之作而举行之也。钟鼎龟玉,夫子之所以分诸侯,使诸侯相传而世守也

《桓·二年》:“取部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且夫鼎也,不幸使齐挈而有之,是齐鼎也,是百传而不易,未可知也。仲尼曰不然。是鼎也,何为而在鲁之太庙?曰,取之宋。宋安得之?曰,取之郜,故书曰郜鼎。郜之得是鼎也,得之天子。宋以不义取之,而又以与鲁也。后世有王者作,举《春秋》之法而行之,鲁将归之宋,宋将归之部,而后已也。昔者子路问孔子所以为政之先?子曰:“必也,正名乎!”故《春秋》之法尤谨于正名至于一鼎之微而不敢忽焉圣人之用意盖深如此。

夫以区区之鲁无故而得器,是召天下之争也。楚王求鼎于周,王曰:“周不爱鼎,恐天下以器仇楚也。”鼎入宋而为宋,入鲁而为鲁,安知夫秦、晋、齐、楚之不动其心哉!故书曰部鼎,明鲁之不得有以塞天下之争也。

(节选自苏轼《论取郜大鼎于宋》)

材料二: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壁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春秋》之法B尤谨C于正名D至于一鼎之微E而不敢忽焉F圣人之用G意盖深H如此。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指使回归,“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却”指使退却,两者用法相同。
B.戊申,是干支纪日,与《登泰山记》“戊申晦”中的“戊申”纪法相同。
C.让,指责备,与《论语·侍坐》“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中的“让”词义不同。
D.仪表,指准则、法式,与现在说的“仪表堂堂”中的“仪表”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代兴盛之时,天子秉持道义,控制给予和剥夺;周衰弱后,强大有实力的诸侯控制了给予和剥夺,于是小国惴惴而大国有吞并之心。
B.苏轼认为,《春秋》记载“取郜大鼎于宋”,除记述历史事件外,还包含对宋、鲁等国行为的批判和对后世君王按《春秋》规则行事的期待。
C.小小的鲁国无故得到重器,可能会招来别人的争夺,当年楚王要求周天子赐鼎,周天子就是以“恐天下以器仇楚”为理由拒绝的。
D.司马迁创作《史记》,是继承先人遗志,对《易》和《春秋》的内容进一步阐发,同时推究《诗》《书》《礼》《乐》中的规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钟鼎龟玉,夫子之所以分诸侯,使诸侯相传而世守也。
(2)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5.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编撰《春秋》的背景。
2024-05-28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则君请其君,臣请留其臣。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管仲谓桓公曰:许之。桓公许之。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曰:要盟可,曹刿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刿。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诸侯翁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侯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起乎柯之盟也。

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桓公谓鲍叔:姑为寡人祝乎?鲍叔奉酒而起曰:祝吾君无忘其出而在莒也,使管仲无忘其束缚而从鲁,使宁子无忘其饭牛于车下也。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二大夫,皆无忘夫子之言,齐之社稷,必不废矣。此言常思困隘之时,必不骄矣。

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

(节选自刘向《新序·杂事四》)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两君A就坛B两相C相揖D曹刿E手剑F援刃而进G迫桓公H于坛上。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文中意为抵得上、对付,与《木兰辞》“木兰当户织”中的“当”意思不同。
B.其,文中表示祈使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用法相同。
C.倍,通“背”,违背,与《鸿门宴》“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用法和意思不同。
D.本,文中意为探究,与《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本”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与鲁国会盟时,曹刿奋不顾身,持剑迫使齐桓公答应把汶阳土地给鲁国,并与鲁国签订盟约。
B.齐鲁订盟后,齐臣要求违约弃盟并讨伐曹刿,但桓公听从管仲守约的建议,使天下诸侯翕然信服。
C.鲍叔祝酒时提及桓公逃难于莒、管仲四于鲁、宁戚饭牛于车下的旧事,批评三人忘记了做人的根本。
D.桓公把出游的见闻告诉管仲,管仲认为桓公也存在“善善而恶恶”的情况,桓公于是赏赐了野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
(2)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
5.文中管仲、鲍叔、野人三人的话分别在治国理政上给了齐桓公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25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知有所甚,知有所不足爱,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将者,以其所不足爱者,养其所甚爱者。范蠡曰:“凡阵之道,设右以为牝,益左以为牡。”春秋时,楚伐随,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盖一阵之间,必有牝牡左右,要当以吾强攻其弱耳。唐太宗曰:“吾自兴兵,习观行阵形势,每战视敌强其左,吾亦强吾左;弱其右,吾亦弱吾右。使弱常遇强,强常遇弱。敌犯吾弱,追奔不过数十百步。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胜。”后之庸将,既不能处其强弱以败,而又曰:“吾兵有老弱杂其间,非举军精锐,以故不能胜。”不知老弱之兵,兵家固亦不可无。无之,是无以耗敌之强兵,而全吾之锐锋,败可俟矣。故智者轻弃吾弱,而使敌轻用其强忘其小丧而志于大得夫固要其终而已矣。

(节选自《权书·强弱》)

材料二:

(韩)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节选自《史记》)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使敌A轻用B其强C忘D其小丧E而志F于大得G夫固要H其终而已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文中指爱惜,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爱”意思不同。
B.壁,文中指作战的营垒,与成语“作壁上观”“壁立千仞”的“壁”意思相同。
C.虏,文中作动词用,指俘虏,与《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的“虏”意思不同。
D.顾,文中为副词,表轻微的转折,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的“顾”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讨伐随国时,季梁劝随君在自己的右翼军中,这样就可以不和在左翼军中的楚君正面相遇了。
B.唐太宗作战时,比较擅长观察军阵形势,善于运用强弱之势,以弱对强,以强对弱,因此常打胜仗。
C.韩信大破赵军,却对广武君非常尊重,不仅让他坐在尊贵的位置上,还用对待师长的礼节对待他。
D.汉军诸将一开始对韩信排兵布阵的方式并不信服,后经韩信分析胜利的原因,他们才都心服口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胜。
(2)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5.唐太宗和韩信在作战中都能巧妙运用弱兵取得胜利,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2024-05-23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世宗嘉靖六年夏五月,新建伯王守仁以兵部尚书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军务。先是,成化中,韩雍平断藤峡,民获宁居者二十余年。正德五年后,遗孽渐炽,峡南贼尤甚,江御人。至是,守仁定田州而两江父老遮道言断藤峡及八寨贼倡乱状守仁上疏请讨从之。七年春二月,王守仁湖广兵至南宁,而卢苏、王受初降,亦愿立功自赎。峡贼闻军门檄湖广土兵至,皆逃匿深险。后闻以苏、受降罢兵,又守仁驻南宁,故为散遣诸兵状,寇弛不为备。至是,湖广兵皆偃旗卧鼓驰至,与官军突进,四面夹攻之。贼败,退保仙女大山,据险结砦。官军攀木缘崖仰攻之。(四月)初四日破贼寨,初五日复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巢,贼败奔断藤峡。官军追击破之,贼奔渡横石江,覆溺死者六百余人。贼不支,奔入永安力山。乃分兵围之,贼复大溃,奔诸路者多为防截参将沈希仪等所擒。于是断藤之贼略尽。先是,守仁因八寨贼去断藤稍远,四月初五日,别遣布政使林富、副总兵张佑监督土目卢苏、王受五千余众,进剿八寨瑶贼,各兵乘夜衔枚袭之。二十三日,昧爽抵贼巢,遂破石门天险,贼始惊觉,且战且走。日午,贼结聚二千余人来拒,官军奋击之。贼既失险气,不能支,遂大溃,奔入重险。官军夜募死士掩其不备,二十四日,袭古蓬寨,破之。连克周安、古钵、都者峒诸寨,于是八寨之贼亦尽。前后擒斩三千余人,两江底定。守仁乃班师,疏荐林富为都御史,巡抚其地,论功褒赏有差。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平藤峡盗》)

文本二

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

(节选自诸葛亮《兵法二十四篇·将诫》)

1.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守仁定田州A而两江B父老遮道C言D断藤峡及八寨贼倡乱状E守仁上疏F请G讨H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意为重新启用,是古代任用官员的常用词语,辟、拜、除、授等同属此类。
B.横,意为横行,与《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中“横”的意思不相同。
C.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与《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飏”的“以”用法相同。
D.夺,意为丧失,与《陈情表》中的“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的“夺”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雍在成化年间平定断藤峡叛乱,之后的二十多年当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B.田州平定后,王守仁当即率湖广兵士飞驰赶到断藤峡,与当地官军夹攻贼军。
C.攻打断藤峡的同时,王守仁另外派遣林富、张佑等五千多人进剿八寨的叛贼。
D.王守仁遣军悄悄奔袭八寨,直到他的军队攻破石门天险,八寨的贼人才惊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分兵围之,贼复大溃,奔诸路者多为防截参将沈希仪等所擒。
(2)守仁乃班师,疏荐林富为都御史,巡抚其地,论功褒赏有差。
5.文本二是诸葛亮《将诫》中的几个“进退之术”。王守仁在平定断藤峡叛乱的过程中运用了“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一术,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2024-05-21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料敌制胜,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节选自《孙子兵法》)

材料二:

凡与敌战,若敌人势实,我当严兵以备之,则敌人必不轻动。法曰:“实而备之。” 三国蜀先主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屯江陵。是岁,羽留兵屯公安、南邶,以备吴,而率兵攻魏将曹仁于樊。曹公遗于禁等救仁。秋,大雨,汉水泛滥,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庞德被诛。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支党,羽威震华夏。凡与敌战,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法曰:“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三国蜀将诸葛亮在阳平道,魏延诸将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余守城。魏司马懿率二十万众拒亮,与延军错道,前,当亮军六十里,候(注)还,白懿云:“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懿军至,恐与己相逼,欲赴延军,相去又远,势不能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救命军中皆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又令大开四门,扫地却洒。懿尝谓亮持重,而复见以弱势,疑其有伏兵。于是,率众趋山。明日食时,亮与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必谓吾示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还白,如亮言。懿后知之,深以为恨。

(节选自《百战奇略》)

[注]侯,斥侯,古代侦察兵。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标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三国蜀先主A为汉中王B拜关羽C为前D将军E假节F钺G屯江陵。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计,考虑,与《核舟记》中“通计一舟,为人五”的“计”意思不同。
B.径,径直,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的“径”意思不同。
C.垂,将要,将近,与成语“功败垂成”中的“垂”意思相同。
D.北,方位词,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为将帅应正确判明敌情,制定作战计划,在敌我军情、地理形势上出现任何误判,都会影响战争结果。
B.关羽用兵部署周密,樊城之战前他预留兵力防备东吴,然后亲自率兵进攻曹军,最终借助天时,大获全胜。
C.司马懿兵临城下,诸葛亮希望魏延赶来救助,但因距离太远无法实现,于是上演“空城计”,体现其谋略。
D.关羽、诸葛亮针对敌我形势调整战略,或全力备战,或以假乱真,也证明了知彼知己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2)亮意气自若,敕命军中皆偃旗息鼓,不得妄出。
5.司马懿为什么“深以为恨”?请简要说明。
2024-05-20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7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壬子,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先是,许远于城中积粮至六万石,虢王李巨以其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远固争之,不能得;既而济阴得粮,遂以城叛,而睢阳城至是食尽。将士人廩米日一合杂以茶纸树皮为食而贼粮运通兵败复征。睢阳将士死不加益,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贼为云梯,势如半虹,置精卒二百于其上,推之临城,欲令腾入。巡预于城潜凿三穴,候梯将至,于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铁钩,钩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木,拄之使不得进;一穴中出一木,木末置铁笼,盛火焚之,其梯中折,梯上卒尽烧死。贼又造木驴攻城,巡熔金汁灌之,投销铄。贼又于城西北隅以土囊积柴为磴道,欲登城。巡不与争利,每夜,潜以松明、干蒿投之于中,积十馀日,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使人顺风持火焚之,贼不能救,经二十馀日,火方灭。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遂于城外穿三重壕,立木栅以守巡,巡亦于其内作壕以拒之……

(《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合:十分之一。

材料二:

始,肃宗诏书侍郎张镐代贺兰进明节度河南,率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节度犄角救睢阳,巡亡三日而镐至,十日而广平王收东京。时议者或谓:巡守睢阳,众六万,既粮尽,不持满按队出再生之路,与夫食人,宁若全人?于是张浚、李纾、董南史、张建封、樊晁、朱巨川、李翰成谓巡蔽遮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

(节选自《新唐书》)

材料三:

《新唐书》记载:“众议东奔,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赞曰:“张巡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

(节选自《新唐书》)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将士A人廩米B日一合C杂以茶纸D树皮为食E而贼粮运F通G兵败H复征。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意为应该,与《促织》中“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的“应”意义不同。
B.穿,意为开凿,与《孔雀东南飞》中“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的“穿”意义不同。
C.犄角,即掎角,指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文中表示为救睢阳而采取的用兵阵法。
D.济,意为帮助,援助,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济”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睢阳守城的将士得不到援兵,诸军粮食救应不至,仅剩的一千六百士卒被贼兵围困,张巡便准备守城战具抵御敌人。
B.面对敌军制作的各种进攻武器,张巡随机应变,巧妙设置各种机关予以破解,保护城的同时也得到叛军的佩服。
C.张巡经历大小数百次战斗,力量用尽后死去。张巡死后广平王用十天收复洛阳,有人认为天下不亡有张巡的功劳。
D.面对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不利因素,有人曾提议向东转移保存实力,但张巡、许远等死守睢阳城,挫败敌军气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虢王李巨以其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远固争之,不能得。
(2)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
5.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张巡的形象。
2024-05-19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南市高考针对性训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太平兴国六年三月,诏:诸州大狱长吏不亲决胥吏旁缘为奸逮捕证左滋蔓逾年而狱未具。上不欲天下有滞狱,乃建三限之制:大事四十日,中事二十日,小事十日。四月,上亲躬听断,京城诸司狱有疑者,多临决之。是岁自春涉夏不雨,上狱讼有冤滥。会归德节度使推官李承信市葱有烂者,笞园户,病创数日死。己卯,承信坐弃市。先是,诸州罪人皆锢送阏下,道路非理而死者十常六七。江南西转运副使、左拾遗张齐贤上言:刑狱繁简,乃治道弛张之本。先是,开封府女子李击登闻鼓,自言无儿息,身且病,一旦死,家业无所付。诏本府随所欲裁置之。李无他亲属,独有父,有司系之。六月己丑,李又诣登闻,诉其父被系。上颇骇其事,谓宰相曰:此事至小,岂当禁鞠?辇下尚或如此,天下至广,安得无滥枉乎?即日诏遣殿中侍御史李范等十四人,分往江南、两浙等道审问刑狱,吏之怠者,劾其罪以闻。若临事明敏,刑狱无滞,亦以名来上。七月乙卯,上谓宰相曰:颠闻台中鞫狱,御史多不躬亲垂帘,雍容以自尊大。鞫按之任,委在胥吏,求民之不冤,法之不滥,岂可得也?乃诏自今决狱,御史必须躬亲,毋得专任胥吏。十月辛丑朔,上录京城诸司系囚,多所原减,决事连至日旰。近臣或谏以劳苦过其,上曰:不然。傥惠及无告,使狱讼平允,不致枉挠,朕意深以为适,何劳之有?大理、刑部吏舞文巧诋,己卯,置审刑院于禁中,兼置详议官六员,凡狱上奏者,先申审刑院印论,以付大理寺、刑部斯覆以闻。乃下审刑院详议,中覆裁决论,以付中书省,当即下之。重谨至也。

(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太宗皇帝》,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长吏(A)不亲决(B)胥吏旁缘为奸(C)逮捕(D)证左(E)滋蔓逾年(F)而狱(G)未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怀疑,与《鸿门宴》中“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的“意”含义不同。
B.虑,担心,与《五石之》中“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的“虑”含义不同。
C.路,宋朝的行政区划单位,与“烽火扬州路”中的“路”的含义相同。
D.盖,大概因为,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盖儒者所争”的“盖”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宗针对案件滞压的现象,设立了三种限制断案时间的制度,所以京城各司狱有疑点的案件,大都临时得到了裁决。
B.宋太宗怀疑是因为诉讼有冤案,引起了长期不下雨的异象,恰逢官员李承信因买到烂葱打死了园户,于是对他处以极刑。
C.李氏敲击登闻鼓,申诉自己的苦衷,太宗诏令开封府听任她的意愿裁断处理;李氏再次击鼓申诉其父被抓,太宗震惊。
D.宋太宗在审查京城各官署在押的犯人时,决断事情持续到日暮。有人进谏认为他太辛劳,太宗认为只要讼案公平允正就值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分往江南、两浙等道审问刑狱,吏之怠者,劾其罪以闻。
(2)鞠按之任,委在胥吏,求民之不冤,法之不滥,岂可得也?
5.宋太宗设置审刑院的目的是什么?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三年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乘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十五年壬戌,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

(节选自《左传·僖公》)

材料二:

惠公始以甘言重赂诱秦,既得国而尽食其言,秦穆公之心未尝一日忘晋也。至晋饥而秦输之粟,非忧晋也,积我之厚,彼之薄,所以怒其众而将使之也。斯怨也,岂祷请所可谢,言语所可回乎?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使君子为晋谋,必曰:吾久负秦约,常患无以自解,苟因其乞籴,亟如其请而其急,则秦将见今日之思,而忘前日之怨,政使怨不尽解亦可以杀其怒而缓其毒虽锋刃相向其致死于我必不力矣彼虢射乃谓无损于怨,而厚于寇,吁!是何言欤?虢射徒知与粟之无损于怨,不知闭籴之增其怨也。择祸莫若轻,择怨亦莫若轻。虽使果如虢射之言,无损于怨,亦犹愈于增其怨,况与之粟乃所以损其怨乎?庆郑虽欲救之,然其气暴,其辞悍,适所以起晋惠之怒而已。惜乎!庆郑有救之之心,而未得救之之道也。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政使怨不尽A解B亦可以杀C其怒而缓D其毒E虽锋F刃相向G其致死H于我必不力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携,指离心、背离,与《归去来兮辞》“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中的“携”意思不同。
B.诸,相当于第三人称“之”,与《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用法相同。
C.形,文中指表现、显露、显示,与“喜形于色”“形诸笔端”等中的“形”意思相同。
D.振,同“赈”,赈救、救济,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连年款收,向秦国请求援助,子桑认为,应该把粮食卖给晋国,如果晋国多次受恩却不思报答,就会失去了民心,遇战必败。
B.百里奚认为,天灾流行,各国都会发生,救济本国受灾民众,支援相邻国家,是应有的道义,丕郑的儿子丕豹赞同百里奚的看法。
C.秦国既帮晋惠公即位,又在晋国闹饥荒时施以援手,但当秦国闹饥荒,晋国却拒绝卖粮食给秦国,后来秦国讨伐晋国,晋国大败。
D.晋惠公当上国君后,长期违背对秦国的约定,若能在秦国危难之时,听从庆郑建议,则可能不会成为四德皆失、守不住国土之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
(2)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
5.吕祖谦对虢射所持“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之论进行了批驳,请简要概述吕祖谦批驳虢射的理由。
2024-05-06更新 | 46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窦宪既立于除鞬为单于,欲辅归北庭,宪诛而止。于除鞬自畔还北,诏遣将兵长史王辅以千馀骑与任尚共追讨。斩之,破灭其众。耿夔之破北匈奴也,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馀种留者尚有干馀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就此渐盛。

单于顿屠何死,单于宣弟安国立。安国初为左贤王,无称誉;及为单于,单于适之子左谷蠡王师子以次转为左贤王。师子素勇黠多知前单于宣及顿屠何数遣将兵出塞掩击北庭还受赏赐天子亦加殊异由是国中尽敬师子而不附安国安国欲杀之。诸新降胡,初在塞外数为师子所驱掠,多怨之。安国因是委计降者,与同谋议。师子觉其谋,乃别居五原界。每龙庭会议,师子称病不往。度辽将军皇甫棱知之,亦拥护不遣,单于怀愤益甚。

春,正月,皇甫棱免,以执金吾朱徽行度辽将军。时单于与中郎将杜崇不相平,乃上书告崇。崇西河太守令断单于章,单于无由自闻。崇因与朱徽上言:“南单于安国,疏远故胡,亲近新降,欲杀左贤王师子及左台且渠刘利等;又,右部降者,谋共迫胁安国起兵背畔,请西河、上郡、安定为之做备。”帝从之,于是徽、崇遂发兵造其庭。安国夜闻汉军至,弃帐而去。因举兵欲诛师子。师子先知,乃悉将庐落(毡房,代指部落、部众)入曼柏城,安国追至城下,门闭,不得入。朱徽遣吏晓譬和之,安国不听。城既不下,乃引兵屯五原。崇、微因发诸郡骑追赴之急,众皆大恐,安国舅骨都侯喜为等虑并被诛,乃格杀安国,立师子为单于。

西域都护班超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合七万馀人讨焉者,到其城下,诱焉者王广、尉犁王泛等于陈睦故城,斩之,传首京师;因纵兵钞掠,斩首五千馀级,获生口万五千人,更立焉耆左侯元孟为焉者王。超留焉者半岁,慰抚之。于是西域五十馀国悉纳质内属,至于海滨,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有删节)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不能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师子素勇黠多知A前单于宣及顿屠何B数遣将兵出塞掩击C北庭D还E受赏赐F天子亦加殊异G由是国中H尽敬师子而不附安国I安国欲杀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恰巧,正好,与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中的“会”含义不同。
B.辄,总是,就,与袁枚《黄生借书说》“故有所览辄省记”中的“辄”含义相同。
C.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古今基本相同,如文中“拥护”“贡献”的意义古今相同。
D.讽,用含蓄的话劝告,引申为暗示,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宪将于除鞬确立为北匈奴单于,于除鞬则自行叛离返回匈奴北方,被和帝派遣的将兵长史王辅与任尚率军剿灭。
B.安国继单于位后,因与左贤王师子两人政见不合,加之师子勇猛多谋,引发安国嫉恨,故安国欲除之而后快。
C.单于安国因与中郎将杜崇不和,便上书控告杜崇,杜崇指使人截留奏章,并与朱徽共同上书向朝廷示警。
D.西域都护班超率军讨伐焉者,斩杀焉耆王广等人,同时,班超恩威兼施,西域五十多个国家纳贡称臣,归附汉朝。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国因是委计降者,与同谋议。师子觉其谋,乃别居五原界。
(2)朱徽遣吏晓譬和之,安国不听。城既不下,乃引兵屯五原。
5.联系文本,简要概述安国被杀的原因。
2024-05-01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