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可伐耶?申包胥曰:于策谋,未足以卜。越王曰: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吾宗庙以为平原。吾欲与之徽天之中,惟是舆马、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申包胥曰:臣愚,不能知。越王固问,包胥乃曰:夫吴,良国也,传贤于诸侯。敢问君王之所战者何?越王曰:在孤之侧者,饮酒食肉,未尝不分,孤之饮食不致其味,听乐不尽其声。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越王曰: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吾今修宽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其恶。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王曰:邦国南则距楚,西则晋,北则望齐,春秋奉币、玉帛以贡献焉,未尝敢绝。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哉!无以加斯矣,犹未可战。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君、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齐苦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材料二:

问曰:吴亡而越兴,在天与?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贤矣。湿易雨,饥易助。曰:何以知独在人乎?”“子贡与夫子坐,告夫子曰:‘太宰死。’夫子曰:‘不死也。’如是者再。子贡再拜而问:‘何以知之?’夫子曰:‘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吴。吴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来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种见蠡之时,相与谋道:东南有霸兆不如往仕相要东游入越而止贤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

(节选自《越绝书·卷一》)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东南有霸A兆B不如往C仕D相E要东游F入G越H而止。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鄙,见识浅陋,与《曹判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思相同。
B.夷,铲平,与词语“东夷”“匪夷所思”“化险为夷”中的“夷”意思均不同。
C.掩,遮蔽、掩盖,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掩”意思相同。
D.薄,轻视,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也”的“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想为祖宗求取上天的福佑,只是车马兵革军队已经具备了,却还没有办法使用它们。
B.面对越王追问,申包胥为达到阐释观点进而使其信服的目的,先避而不答,再逐步引导。
C.材料二肯定了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不在于天命,这与《伶官传序》中作者的观点一致。
D.孔子否定了子贡关于太宰已死的看法,认为他会导致亡国,吴未亡可知其未遇不测。
4.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
(2)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
5.材料二说“夫差失道,越亦贤矣”,“越之贤”在材料一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今日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犹不改。宣子(赵盾)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盾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盾遂自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我之谓矣!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略有删改)

【注】①胹:煮。②溜:通,屋檐下接水的沟槽。③公介:晋灵公的甲士。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宰夫胹熊A蹯B不熟C杀之D置诸E畚F使妇人G载H以过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文中指犯错,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思不同。
B.辟,文中指打开,与《促织》“唇吻翕辟”中的“辟”意思相同。
C.亡,文中指逃跑,与《过秦论》“追亡逐北”中的“亡”意思不同。
D.其,文中表揣测语气,与《谏太宗十思疏》“奔车朽索,其可忽乎”中的“其”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晋灵公实行暴政的史实,他非但不接受赵盾、士季的讽谏,竟然多次实施计划欲除掉向他进谏的人。如此多行不义,最终招致被臣下弑杀的下场。
B.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鉏麑、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鉏麑、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
C.本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紧张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D.本文通过晋灵公、赵盾和灵辄等鲜活的典型人物,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
(2)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5.文章结尾为赵盾惋惜:“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请概括赵盾符合臣子道德的做法。
2024-06-0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东校区)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三模)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姚希孟,字孟长,长洲人。生未周岁,父颖庵逝世;母文太君方二十有二,坐荼蓼中,乳血杂哺。外大父文卫辉公甚器之,尝曰:“外孙与吾儿,异日当比圭廊序。”壬戌,舅震孟为廷对第一人,与希孟同官翰林。是时给谏杨涟、御史左光斗与希孟同道相,每言:“世界即有缺陷,只此方寸却缺陷不得耳。”庚申后,有停封、移宫诸秘事,杨、左先后发疏,皆从希孟质疑义,希孟亦匡直不辞。亡何,震孟以建言归,希孟亦请假予告。里居二年,党祸既发,诸君子就槛中,累累无一免者。希孟出对朋友,凝涕在睫,太君亦微闻外间有异,疾日笃,遂不起。希孟绝水浆三日扶榇出国门徒步哭趾血目肿。丙寅三月,缇骑至吴门逺周忠介,齐民数万为呼冤,捽旗尉杀之。当事者愠,欲迁祸于希孟,而朝议惮吴民,恐东南遂叵测,仅戳五人,余置不问。希孟始放迹湖山,自谓得生之余也。崇祯改元,以右庶子充经筵日讲。希孟在讲筵,本正叔、淳夫之意,竭诚主。是时,忌者犹虑希孟以文行被主知,乃阴摘讲章语深中之,遂废置,不复起用。希孟局量恢廓,才识通敏。见万历以来数十年邪正消长之势,欲以宽大持之,其于世务,凡人才、兵农、河渠、漕屯之事,无不讲究。尝语当道诸君子“宜先实事,后虚声”,故人皆以“救时宰相”目之。而不究其用,为世所惜。

(节选自张岱《石匮书后集》)

材料二: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卷七》)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希孟绝水浆A三日B扶榇C出D国门E徒步F哭G趾血H目肿。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勖,文中指勉励、鼓励,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勖尔植”的“勖”意思不同。
B.方寸,文中指内心、心绪,与现代汉语成语“方寸已乱”的“方寸”意思相同。
C.悟,动词使动用法,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的“悟”用法不同。
D.起用,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指古代朝廷重新任用已退职或被免职的官员。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希孟身世凄苦,父亲早逝而母亲在艰难的环境中抚育他,他的外祖父对其期望甚高,认为他与自己儿子震孟必定能同朝为官。
B.姚希孟对诸多正义之士被捕囚禁深感悲痛,再加上其母离世的沉重打击,促使他在险遭牵连之后,从此便远行林泽,安度余生。
C.姚希孟凭借右庶子的身份为崇祯讲筵,他以正叔、淳夫的思想为根本希冀皇帝有所醒悟,不料所讲言论被人中伤而遭免职罢官。
D.姚希孟气量宏大、才识敏捷,目睹朝堂正邪势力的消长之势,想用宽大之法处置,虽被誉为“救时宰相”,可惜最终不被任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朝议惮吴民,恐东南遂叵测,仅戮五人,余置不问。
(2)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5.姚希孟哪些行为体现了顾炎武所说的“不空言、重实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23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池州市第一中学等多校联盟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与敌战,傍与邻国,当卑辞厚赂以结之,引为己援。若我攻敌人之前,彼犄其后,则敌人必败。法曰:衢地则合交。

三国,蜀将关羽,围魏曹仁于樊,魏遣左将军于禁等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欲徙河北,以避其锋。司马懿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俱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而内疏,羽今得意,权必不愿也。可谕权,令犄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遣使结权。权遂遣吕蒙西袭公安、南郡,拔之,羽果弃樊而去。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也。河北既定,从围壶关。太祖今曰:城拔,皆坑之。连月不下。仁言于太祖曰: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太祖从之,城降。于是录仁前后功,封都亭侯。

太祖讨马超,以仁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破超渭南。苏伯、田银反,以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银等,破之。复以仁行征南将军,节,屯樊,镇荆州。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仁激厉将士,示以必死,将士感之皆无二。徐晃救至,水亦稍减,晃从外击羽,仁得溃围出,羽退走。

(节选自《三国志》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题标号涂黑。
侯音以宛A叛B略傍县C众数千人D仁率E诸军攻破F音G斩其首。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贼,文中是指敌人,与《墨子·兼爱》中“视人身若其身,谁贼”的“贼”意思不同。
B.得意,文中是指得行其意、达到目的,这与成语“得意忘言”中的“得意”意思相同。
C.所以,文中是指用来,这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意思相同。
D.假,文中是指授予、给予,这与《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的“假”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内容有关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想迁都以避关羽的锋芒,司马懿却认为不应轻易迁都,曹操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B.司马懿认为吴蜀虽然表面联盟,实际上却并不能够真正同心,所以他们才有可乘之机。
C.曹操进攻潼关时,下令将要活埋城中之人。曹仁却劝告太祖要给城里的人留一条活路。
D.关羽围攻樊城,恰逢汉水暴涨,曹仁率几千人守城,粮食将尽,城墙被淹,情势危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与敌战,傍与邻国,当卑辞厚赂以结之,引为已援。
(2)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
5.两则材料皆提到了关羽和曹仁的樊城之战,在这场战争中曹仁取得了胜利,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其取胜的原因有何不同?
2024-05-17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皖北五校联盟高三5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春秋时,晋平公欲齐,使范昭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觞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公曰:“寡人之樽进客。”范昭已饮,晏子撤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曰:“能为我奏成周之乐乎?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非于礼者,且欲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闻之曰:“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秦攻韩)冯亭守三十日,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王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对曰A秦蚕B食韩氏之地C中绝D不令E相通F故自以为G坐受H上党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攻打,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中的“伐”意思不同。
B.陋,知识浅薄,与苏轼《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陋”意思相同。
C.阴,暗中,与班固《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意思相同。
D.被,遭受,与蒲松龄《促织》中“闻妻言,如被冰雪”的“被”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想要攻打齐国,派遣范昭出使齐国侦查情况。齐国设宴款待他,但晏子和国师对他的故意刁难坚决予以拒绝。
B.冯亭派人对赵王说,韩民仰慕他的德义,不愿做秦民而愿意做赵民,所以韩国希望把上党等十七座城邑送给赵国。
C.赵豹认为,弱小的赵国无缘无故从强大的秦国手中得到如此大的利益,是不可能的,赵王不能接受韩国所赠城池。
D.赵王在自我认识不清又利令智昏的情况下,派赵胜前去上党接受城邑,韩国将之告知秦三,秦王发怒,秦赵两国在长平兵刃相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2)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5.面对强敌意欲入侵,齐国和韩国都用计谋战胜敌人。请简要说明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2024-05-13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部分学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三军知在上之人爱我如子之至,则我之爱上也如父之极。故陷危亡之地,而无不愿死以报上之德。法曰: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战国,魏将吴起为西河守,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坐不设席行不乘骑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或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也?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侯以吴起用兵廉平,得士卒心,使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分合为变者,奇正安在?靖①曰: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三军之士止知其胜,莫知其所以胜,非变而通,安能至是哉!分合所出,唯孙武能之。吴起而下,莫可及焉。太宗曰:吴术若何?靖曰:臣请言之。魏武侯问吴起两军相向,起曰:‘使贱而勇者前击,锋始交而北,北而勿罚,观敌进取。一一起,奔北不追,则敌有谋矣。若悉众追北,行止纵横,此敌人不才。击之勿疑。’臣谓吴术大率类此,非孙武所谓以正合也。太宗曰:卿舅韩擒武②尝言,卿可与论孙、吴,亦奇正之谓乎?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②韩擒武:大隋名将韩擒虎,因避讳而称韩擒武。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坐不A设B席C行D不乘骑E亲裹F赢粮G与士卒H分劳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军,文中指军队,与《论语》中“三军可夺帅也”的“三军”的意思相同。
B.卒,文中指士卒、士兵,与李密《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卒”意思相同。
C.略,文中指概略,与《六国论》中“燕赵之君,始有远略”的“略”意思不同。
D.坐,文中指驻守不动,与《琵琶行》中“却坐促弦弦转急”的“坐”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帅平时爱护士兵,士兵对敌时宁肯前进而死也不愿后退而生。士兵们即使作战中陷入危亡境地,他们也愿意拼死奋战来报答将帅的恩德。
B.有个士兵长了脓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吮吸脓汁。这个士兵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哭了起来,是因她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为报恩而战死在沙场。
C.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深得士兵拥护,被魏文侯委派为将镇守西河地区。他先后同诸侯大战七十六次,获全胜的作战有六十四次之多。
D.李靖认为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灵活运用奇兵与正兵,融会贯通,夺取胜利。除了孙武通晓运用奇正变化之外,即使是吴起也赶不上李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2)若悉众追北,行止纵横,此敌人不才。
5.吴起能够“全胜六十四”并成为一代名将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2024-04-23更新 | 14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之军相当,两军相望,众寡强弱相等,未敢先吾欲令敌行陈不固,后陈欲走,鼓噪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太公曰:“如此者,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前后,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战合,鼓噪而俱起。敌将必恐,其军惊骇,众寡不相救,贵贱不相待,敌军必败。”武王曰:“敌之地势,不可以伏其两旁,车骑又无以越其前后,敌知我虑,先施其备。我士卒心伤,将帅恐惧,战则不胜,为之奈何?”太公曰:“哉,王之问也!如此者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审候其来,设伏而待之。必于死地与敌相遇,远我旌旗,疏我行陈,必奔其前,与敌相当。战合而走,击金无止,三里而还,伏兵乃起,或陷其两旁,或击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必走。”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六韬》)

材料二:

凡与敌战,须要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我志,一则挫敌威。法曰:“兵无选锋曰。”

建安十二年,袁尚、熙奔上谷郡,引乌桓数入塞为害。曹操征之。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通。田畴请为乡导,操从之,率兵出卢龙塞,水潦,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虏方知之。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与虏遇,众甚盛。操辐重在后,披甲者甚少,左右皆惧。操登高而望,见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溃,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节选自《百战奇略》)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此者A先战B五日C发D我E远候F往G视H其动静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文中指发动进攻,与《阿房宫赋》中“戍卒叫,函谷举”的“举”意思相同。
B.微,文中指微妙、精妙,与《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的“微”意思不同。
C.北,文中指失败,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的“北”意思不同。
D.卒,文中指突然,与《赤壁赋》中“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公认为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设埋伏兵,多备旌旗、金鼓,交战时擂鼓呐喊同时进攻,使敌人恐惧而自乱,进而打败敌人。
B.在不具备设伏条件且敌人已发觉我方行动企图的情况下,太公认为在探明敌情后,要静待时机,避免与敌人发生任何对抗。
C.曹操出征既要追击袁尚、袁熙,又要讨伐屡次在边塞作乱的乌桓军队。七月洪水泛滥,无路可走,他率军开凿山峰,填平深谷。
D.曹操在遭遇突发情况时沉稳不惊。敌强我弱时,他仔细观察,选派能征善战的张辽作为先锋,最终大败敌军,斩杀敌军首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令敌行陈不固,后陈欲走,鼓噪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
(2)袁尚、熙奔上谷郡,引乌桓数入塞为害。
5.两则材料都讲述了作战的战术策略,请简要说明其不同之处。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宋子曰: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应之曰:然则亦以人之情为不恶侮乎?曰:恶而不辱也。曰:若是,则必不得所求焉。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今俳优、侏儒、狎徒相詈侮而不斗者,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哉?然而不斗者,不恶故也。今人或入其央渎,窃其猪彘,则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是岂以丧猪为辱也哉?然而不惮斗者,恶之故也。然则斗与不斗邪,亡于辱之与不辱也,乃在于恶之与不恶也。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恶侮,而务说人以勿辱也,岂不过甚矣哉!

(节选自《荀子》)

材料二:

楚王问曰:贤士之处贫贱也,富贵者可以辱乎?君对曰:昔者仲尼之钓于沂也,季孙过其车,有从者引仲尼之衣而叱之,仲尼扬竿而行。从者抚其竿曰:‘勿扬。’仲尼乃负竿而歌,从者裂竿而击之。鲁人曰:‘此孔丘也。’从者曰:‘吾知孔丘,故击之耳。以鲁国之众,辱一贱士,奚足道哉?’及孔丘摄相于鲁,鲁人与其从者斗。从者将死,季孙闻而怒,遂捕从者百人,桎梏以见孔子。当是时,鲁人皆相而往,以观孔子之政,为从者之有怨,季氏之执鲁命也。既而从者死,孔子曰:‘吾闻讼之室者折于天刑,君子之幸也;罪未成而桎梏,小人之幸也。’由此观之,贫贱者奚辱于富贵哉?夫贫贱而不辱则进而无党出而无求独行其志而尽天者乎?圣人之心,尽于天而奚之为?楚王曰:善!

(节选自《天禄阁外史》)

1.材料二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夫贫贱A而不辱B则进C而无党D出E而无求F独行G其志H而尽天者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文中表被动关系,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中的“见”意思相同。
B.援,文中指持着,与《送东阳马生序》“援疑质理”中的“援”意思不同。
C.率,文中指一概、全都,与《六国论》“率赂秦耶”中的“率”意思相同。
D.迹,文中指追踪、搜寻,与《项脊轩志》“瞻顾遗迹”中的”迹”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子认为人们的争斗起因于没能够区分“侮”的行为和“辱”的感受,如果他们明白受到欺侮不是耻辱,就自然不会再争斗了。
B.应答者批驳了宋子的观点,认为按照他的想法达不到他的目的,并用两个具体事例作对比,指出争斗的原因在于是否感到憎恶。
C.季氏的从者有意羞辱仲尼,一开始就拉拽衣服并叱骂,看到仲尼扬起钓竿就用手按住,见仲尼背起钓竿歌唱就把钓竿扯裂了。
D.在孔子代理鲁国的国相后,鲁国人和季氏的从者产生争斗,孔子将上百名从者逮捕,给他们戴上刑具,季氏听闻后十分生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甸子融译成现代汉语。
(1)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
(2)楚王问曰:“贤士之处贫贱也,富贵者可以辱乎?”
5.在两则材料中,人们受到侮辱之后的做法各有什么不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高劢,字敬德,渤海蓚人也,齐太蔚、清河王岳之子也。幼聪敏,美风仪,以仁孝闻,为齐显祖所爱。年七岁,袭爵清河王。十四为青州刺史,后改封乐安王。性刚直,有才干,甚为时人所重。斛律明月雅敬之,每有征伐,则引之为副。迁侍中、尚书右仆射。及后主为周师所败,劢奉太后归邱。时宦官放纵,仪同苟子溢尤称宠幸,劢将斩之以徇。太后救之,乃释。刘文殊窃谓劢曰:子溢之徒,言成祸福,何得如此!劢攘袂曰:今者西寇日侵,朝贵多叛,正由此辈弄权,致使衣冠解体。若得今日杀之,明日受诛,无所恨也。文殊甚愧。既至邱,劢劝后主:五品已上家累,悉置三台之上,因胁之曰:‘若战不捷,则烧之。’此辈惜妻子,必当死战,可败也。后主不从,遂弃邱东遁。劢恒后殿,为周军所得。武帝见之,与语,大悦,因问齐亡所由。劢发言流涕,悲不自胜,帝亦为之改容。授开府仪同三司。高祖为丞相,谓劢曰:齐所以亡者,由任邪佞。公父子忠良,闻于邻境,宜善自爱。劢再拜谢曰: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高祖甚器之,以劢检校扬州事。后拜楚州刺史,民安之。先是,城北有仆子仆庙,其俗敬鬼。祈祷者必以牛酒,至破产业。劢叹曰:子胥贤者,岂宜损百姓乎?乃告谕所部,射此遂止,百姓赖之。陇右诸羌数为寇乱,朝廷以劢有威名,拜洮州刺史。下车大崇威惠,民夷悦附,其山谷间生羌相率诣府称谒,前后至者,数千余户。豪猾屏迹,路不拾遗,在职数年,称为治理。后遇吐谷浑来寇,劢遇疾不能拒战,贼遂大掠而去。宪司奏劢亡失户口,又言受羌馈遗,竟坐免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隋书•高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
B.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思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
C.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
D.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思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魏晋南北朝至南朝宋尚书省的长官称仆射,唐时尚书省仆射职位略高于尚书令。
B.后主指后代的君主,即嗣君:也可称一个王朝的末代君主,如三国蜀国刘禅、南朝陈国陈叔宝、南唐李煜等。
C.开府仪同三司,古代一种高级官位,从一品,开府即开官府,在指定的地方建立办公之地。官府用什么级别的仪仗,明确了与三司相同。
D.伍子胥是楚大夫伍奢之子,父兄为楚王所杀,他逃到吴国,后助吴伐楚,入楚都郢城,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劢仁德纯良,深受器重。他自幼被北齐显祖宠爱,得以进爵和封官;后又屡被隋高祖委以重任。
B.高劢性格刚直,嫉恶如仇。他要斩杀专弄权术的荀子溢,并表态若能杀他,纵然明天被杀也无憾。
C.高劢见解独到,建言献策。他先是向后主提出取胜的方法,又给周武帝、隋高祖进言,均受到采纳。
D.高劢安定百姓,甚得民心。他任楚州刺史时禁止滥祭,任洮州刺史时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的信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斛律明月雅敬之,每有征伐,则引之为副。
(2)下车大崇威惠,民夷悦附,其山谷间生羌相率诣府称谒,前后至者,数千余户。
2024-04-2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孙子曰:“上兵伐谋。”又曰:“士卒熟练。”又曰:“亲而离之。”

(选自《孙子兵法》有删改)

材料二:

李抱真,字太元,抱玉从弟也,沈虑而断。仆固怀恩反于汾州,陷焉,挺身归京师。代宗以怀恩倚回,所将朔方兵精,忧之,召抱真问状,因奏曰:“郭子仪尝领朔方军,人多之。怀恩欺其下曰:‘子仪为鱼朝恩所杀。’今起而用,是伐其谋,兵可不战解也。”既而怀恩败,奔遁,如抱真策。迁陈郑泽潞节度留后。既谢,因言:“百姓劳逸在牧守,愿得一州以自试。”更授泽州刺史,兼怀泽潞观察留后。徙怀州,仍为怀泽潞观察留后,凡八年。抱真密揣山东有变,上党且当兵冲。是时,乘战伐后,赋重人困,无以养军士。乃籍户三丁择一,蠲其徭租,给弓矢,令闲月得习射,岁终大校,亲按籍第能否赏责。比三年,皆为精兵,举所部得成卒二万,既不廪于官,而府库实。抱真缮甲淬兵,遂雄山东,天下称招义军步兵冠诸军。德宗嗣位。初,田悦反,围邢及临洺。诏抱真与河东马燧策兵救之,斩其将杨朝光,遂解临洺、邢之围。复与悦战洹水,走之。进围魏,悦战城下,大败。会朱滔、王武俊反,救悦,抱真退保魏。于时,李希烈陷汴,李纳反郓,李怀光相次反河中,抱真独以数州孑然横绝溃叛中,离沮其奸,为群盗所惮。兴元初,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朱滔悉幽蓟兵与回纥围贝州。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天子下罪己诏,并赦群盗。抱真乃遣客贾林以大义说武俊,使人从击滔。武俊许诺,而内犹豫。抱真自造其壁,曰:“仆今日此举,系天下安危。仆死不还,领军事以听朝命,亦唯子;奋励士马,东向雪仆之耻,亦唯子。”又曰:“希烈窃帝号,滔攻贝州,此其志皆欲自于天下。足下既不能与竞长雄,舍九叶天子而臣反虏乎?且诏书罪己,禹、汤之心也。方上暴露播越,公能自安乎?”因持武俊,涕下交颐,武俊亦感泣,左右皆泣。武俊感之不疑,待之益恭,指心誓天曰:“此身已许公死敌矣!”约为昆弟而别。旦日合战,大破滔经城。进检校司空。抱真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至与语无可采者渐退之。晚年好方士,贞元十年因饵丹卒,时年六十二。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十》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小善A皆卑B辞厚币C数千里D邀致之E至与语F无可G采者H渐退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熟练,意为勤于练习,与现代汉语所说的“熟练”意思不同。
B.德,意为感恩戴德,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积其德义”的“德”意思不同。
C.牧守,州郡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
D.肆,意为延伸、扩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抱真亲自征兵训练,不到三年,缮甲淬兵,称雄于山东,练成了二万“冠诸军”的精兵。
B.李抱真大败田悦后,又独自以数州之力抗拒李希烈、李纳、李怀光的反叛,被众贼忌惮。
C.李抱真亲自造访王武俊的军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以坦诚打动了他,共破反贼。
D.李抱真听闻当世有才之人,就一定要与他交往,晚年却迷信方士,最后因服用丹药而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乘战伐后,赋重人困,无以养军士。
(2)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
5.李抱真的哪些事迹体现了材料一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