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时米石万钱,人相食,伦独收养孤兄子、外孙,分粮共食,死生相守,乡里以此贤之。第五伦,字伯鱼,京兆尹阎兴召为主簿。时长安市未有秩,又铸钱官奸轨所集,无能整齐理之者。兴署伦督铸钱掾,长安市。平铨衡,正斗斛。其后小人争讼,皆云“第五掾所平,市无奸枉”。第五伦每见光武诏书常叹曰此圣主也当何由一得见快矣等辈笑之曰汝三皇时人尔说将尚不下安能动万乘主耶 伦曰:“未遇知己,道不同故耳。”诸王当归国,诏书选三署郎补王家长吏,除伦为淮阳王医工长。时辈除者多,绶尽,但假印伦,请于王,王赐之绶。上问第五伦曰:“闻卿为吏挝妻父,不过从兄饭,宁有之也?”伦对曰:“臣三娶妻皆无父。臣生遭饥扰攘,米石万钱,不敢妄过人饭。”光武问第五伦曰:“闻卿为市掾,人有遗卿母一笥饼,卿从外来见之,夺母饲,探口中饼出之,有之乎?”对曰:“实无此,众人以臣愚蔽,故为出此言耳。”第五伦性节俭,作会稽郡,虽为二千石,卧布被,自养马,妻炊爨,受俸禄常求赤米,与小吏受等,财留一月俸,余皆贱粜与民饥羸者。第五伦为会稽守,为事征,百姓攀辕扣马呼曰:“舍我何之!”第五伦密委去。百姓闻之,乘船追之,交错水中,其得民心如此。第五伦为会稽太守,免官归田里,躬与奴共发株棘田种麦,不交通人物。第五伦为司空,奉公不挠,言议果决,无所依违,诸子谏止,辄叱之。每上封自作草,不复示掾吏。或民奏记言便宜,便封上。后自陈老病,以二千石禄俸终厥身。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五伦每见光武/诏书常叹曰/此圣主也/当何由一得见快矣/等辈笑之曰/汝三皇时人也/说将尚不下安/能动万乘主耶/
B.第五伦每见光武诏书/常叹曰/此圣主也/当何由一得见快矣/等辈笑之曰/三皇时人也/说将尚不下安/能动万乘主耶/
C.第五伦每见光武诏书/常叹曰/此圣主也/当何由一得见快矣/等辈笑之曰/三皇时人也/说将尚不下/安能动万乘主耶/
D.第五伦每见光武/诏书常叹曰/此圣也/当何由一得见快矣/等辈笑之曰/汝三皇时人也/说将尚不下/安能动万乘主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长安市”中的“领”指代理官职,古代表示官员以较低的官职兼理较高的职务。
B.斗斛,两种量器,在文中代指各种量器。文中用法与古诗文中以“管弦”代指音乐的用法相同。
C.绶尽,指绶带用完了。绶是系佩玉、官印等的丝带。绶带的颜色标志着身份与等级。
D.交通,在文中是结交的意思,与《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中的“交通”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时荒之苦,一石米一万钱,以致后来他不敢随意吃别人家的饭。他收养兄长的孩子、外孙,与他们死生相守。
B.阎兴安排第五伦监督铸钱,并管理长安的市场。第五伦统一衡器,纠正各种量器的偏差,杜绝了买卖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纠纷。
C.在诸王都回到他们的封地时,皇帝下诏在三署郎中选人补王家长吏,任命第五伦为淮阳王医工长。第五伦向皇上请求赐给他绶带。
D.第五伦生性俭朴,受人爱戴。他任会稽太守时盖布被,割草喂马,领赤米,将余粮贱卖给贫困百姓。他被调走时,百姓乘船追赶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长安市未有秩,又铸钱官奸轨所集,无能整齐理之者。
(2)每上封自作草,不复示掾吏。或民奏记言便宜,便封上。
2023-06-2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高三模拟检测(四)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郑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时成功已死,其子锦率众欲犯海澄,琅遣守备汪明等率舟师御之海门,斩其将林维,获战船、军械。七年,琅密陈锦负嵎海上,宜急攻之。事下部议,寝其奏。因裁水师提督,授琅内大臣,隶镶黄旗汉军。二十年,锦死,子克爽幼,诸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机进取。琅治军严整,通阵法,尤善水战,谙海中风候。将出师,值光地请急归,问琅曰:“众皆言南风不利,今乃刻六月出师,何也?”琅曰:“北风日夜猛,攻澎湖,未能一战克,风起舟散,将何以战?夏至前后二十余日,风微,夜尤静。可聚泊大洋。观衅而动,不过七日,举之必矣。即偶有飓凤,此则天意,非人虑所及。郑氏将刘国轩最骁,以他将守澎湖,虽败,彼必再战。今以国轩守,败则胆落,台湾可不战而。”及战,云起东南,轩望见,谓飓作,喜甚。俄,雷声殷殷,国轩推案起曰:“天命矣!今且败。”台湾平,人谓琅必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重,不敢顾私也。”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葬惠安黄塘,赠太子少傅,赐祭葬,谥襄庄。

朱天贵,福建莆田人。初为郑锦将。康熙十九年,师下海坛,以所部二万人、舟三百来降授平阳总兵。琅攻澎湖,天贵以师会。国轩拒战,天贵以十二舟薄敌垒,杀伤甚众,战益力。俄,中飞炮仆舟中,犹大呼杀贼,遂卒。赠太子少保,谥忠壮。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四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郑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
B.郑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
C.郑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
D.郑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锡范用事”中的“用事”指行事、办事,与成语“意气用事”中的“用事”意思相同。
B.“台湾可不战而下”中的“下”指攻克,与苏轼《赤壁赋》中“下江陵”的“下”意思相同。
C.赐祭葬,指皇帝在大臣身故之后按其官阶或功劳大小赐给祭品、祭文或遣官治丧。
D.总兵,军官名。清代于各省置提督,提督下设总兵,总兵所辖者为镇,故亦称总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郑锦打算进攻海澄,施琅的水军在海门抵挡,杀死了郑锦的部将,缴获了战船、军械。
B.康熙七年,施琅向皇帝建议应抓紧时间攻打郑锦,但当时兵部搁置了他的建议,接着朝廷免去施琅水师提督之职。
C.李光地虽然赏识施琅的才干并向皇帝举荐他,但始终反对施琅的出兵时机,在施琅将要攻打澎湖之际把他召回。
D.朱天贵率领军队积极协助施琅攻打澎湖,不幸被刘国轩的大炮击中倒在船上,他仍然大呼杀敌,最终壮烈牺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衅而动,不过七日,举之必矣。
(2)国轩拒战,天贵以十二舟薄敌垒,杀伤甚众,战益力。
2023-06-2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貂勃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属曰:“貂勃可。”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异日,王曰:“召相单来。”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

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来。”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下者孰与齐桓公?”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国危矣!”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B.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C.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D.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貂勃常恶田单”与“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这两句中的“常”字,意义相同。
B.“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与“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这两句中的“属”,意义不同。
C.戎翟,即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D.稽首,古代九拜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设宴招待貂勃并询问自己哪里得罪了他,貂勃以狗只认主人不分高贵卑贱为喻,巧妙地为自己中伤田单开脱。
B.齐王的九位宠臣推荐貂勃出使楚国,以报楚国的搭救之情,貂勃去后故意多日不返,九位宠臣便趁机向齐王诬陷田单。
C.田单不计前嫌,向齐王推荐貂勃;为了化解齐王对自己的猜忌,田单自请死罪;最终在貂勃的帮助下,被加封万户夜邑。
D.齐王的九位宠臣和貂勃都认为田单有治国安民之才,但前者认为其心怀不轨,希望齐王详察之,后者敦请齐王重用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
(2)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
5.貂勃是如何说服齐王“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入相,荐之朝。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十四年夏旱,万里应诏,言:“旱及两月,然后求言,不曰迟乎?上自待从,下止馆职,不曰隘乎?今所以旱者,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天地之气绝而滞。”因疏四事以献,言皆恳切。会高宗崩,未葬,翰林学士洪迈不俟集议,配飨独以吕颐浩等姓名上。万里上疏诋之,力言张浚当预,且谓迈无异指鹿为马。孝宗览疏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谥号文节。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B.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C.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D.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意为“被贬官、降职”,其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谪居卧病浔阳城”中的“谪”意义相同。
B.忧,意为“丧事”,其与曹操《短歌行》“忧思难忘”中的“忧”意义不同。
C.属,通“嘱”,其与苏轼《赤壁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中的“属”意义不同。
D.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们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叛贼沈师进犯南粤时,杨万里亲自率军队前往平定叛乱。并向朝廷请求修筑城寨,在潮州修寨用来镇慑贼巢,在惠州修寨用来扼断贼路。
B.东宫缺少讲官,杨万里被皇帝提拔为太子侍读。东宫官员因为太子得正直之人待读而感到高兴,杨万里也因为能尽职尽责而被太子敬重。
C.在发生夏旱后,朝廷迟迟不开言路,杨万里被迫勇敢进谏。他上奏了四件事,言辞都非常恳切。
D.洪迈没有经过讨论,就将吕颐浩列入配飨人选。杨万里对此上疏抨击了洪迈,并认为张浚当在配飨之列。他惹怒了孝宗,被贬为筠州知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所以旱者,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天地之气绝而滞。
②“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
5.选文自“韩侂胄用事”至结尾,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2023-06-20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或谓郑王曰:“昭釐侯,一世之明君也;申不害,一世之贤士也。韩与魏敌体之国也,申不害与昭釐侯执珪而见梁君,非卑而恶尊也,非虑过而议失也。申不害之计曰:‘我执珪于魏,魏君必得志于韩,必外靡于天下矣,是魏弊矣。诸侯恶魏必事韩,是我免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人之上也。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昭釐侯听而行之,明君也;申不害虑事而言之,忠臣也。

“今之韩弱于始之韩,而今之秦强于始之秦。今秦有梁君之心矣,而王与诸臣不事为尊秦以定韩者,臣窃以为王之明为不如昭釐侯,而王之诸臣忠莫如申不害也。

“昔者,穆公一胜于韩原而霸西州,晋文公一胜于城濮而定天下,此以一胜立尊名,成功名天下。今秦数世强矣,大胜以千数,次胜以百数,大之不王,小之不霸。尊名无所立,制令无所行,然而春秋用兵者,非以求主尊成名于天下也。昔先王之攻,有为名者,有为实者。为名者攻其心,为实者攻其形。

“昔者,吴与越战,越人大败,保于会稽之上。吴人入越而户抚之。越王使大夫种行成于吴请男为臣女为妾身执禽而随诸御吴人果听其辞与成而不盟此攻其心者也。其后越与吴战,吴人大败,亦请男为臣,女为妾,反以越事吴之礼事越,越人不听也,遂残吴国而禽夫差,此攻其形者也。今将攻其心乎,宜使如吴;攻其形乎,宜使如越。夫攻形不如越,而攻心不如吴,而君臣、上下、少长、贵贱,呼霸王,臣窃以为犹之井中而谓曰:‘我将为尔求火也。’”

(选自《战国策·韩策三》,有删改)

【注】①郑王:指韩桓惠王。②侔:指齐等,等同。③执禽:手拿着禽鸟来朝见,表示臣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使大夫种行成/于吴请男为臣/女为妾身/执禽而随诸御/吴人果听其辞/与成而不盟/此攻其心者也
B.越王使大夫种行成于吴请/男为臣/女为妾/身执禽而随诸御吴/人果听其辞/与成而不盟/此攻其心者也
C.越王使大夫种行成于吴/请男为臣/女为妾/身执禽而随诸御/吴人果听其辞/与成而不盟/此攻其心者也
D.越王使大夫种行成于吴/请男为臣/女为妾/身执禽而随诸御吴/人果听其辞与成/而不盟/此攻其心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好卑而恶尊也”与“年十七,好古文”(《师说》)两句中的“好”含义相同。
B.“申不害之计事曰”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两句中的“事”含义相同。
C.“成功名于天下”与“而寒于水”(《劝学》)两句中的“于”含义不同。
D.“毕呼霸王”与“群贤毕至”(《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毕”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不害认为手拿玉圭去朝拜魏国,魏王一定会因自傲向天下诸侯用兵,从而可以消耗魏国的国力,魏国就会衰败。
B.昭鳌侯能听取申不害的意见并加以实行,可谓是一个明君;申不害能认真考虑问题并说出来,也是一个忠臣,
C.从前秦穆公和晋文公都是依靠一次胜利就建立了威权;现在秦国发动了多次战争而不称王称霸,是因为没有名利之心。
D.桓惠王要瓦解秦国的斗志就应学习吴国,想攻取秦国土地、得到秦国的人口就应学习越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
(2)臣窃以为犹之井中而谓曰:“我将为尔求火也。”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日夜饮酒不事事,自云:“高皇帝与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是则然矣,然以其时考之,承暴秦之后,高帝创业尚浅,日不暇给,岂无一事可关心者哉?其初相齐,闻胶西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参于是避正堂以舍之,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然入相汉时,未尝引盖公为助也。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隐居深山,蒯彻为参客,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彻以告参,参皆以为上宾。彻善齐人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受。凡此数贤,参皆不之用,若非史策失其传,则参不荐士之过多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曹参不荐士》)

文本二: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君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
B.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
C.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
D.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皇帝,指我国古代部分开国皇帝的庙号,简称“高帝”,借此彰显其德行好、功劳高。
B.处士,古时称有德有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读书人,也泛指所有未做过官的读书人。
C.关中,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与《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的“关中”意思相同。
D.漕,指可供运输的河道,也指通过水道运送粮食,文中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的一项是 (     
A.曹参接替萧何担任相国后,不再勤勉于政事,甚至还用天下太平,法令明晰,如今只需遵守的借口来为自己开脱。
B.曹参对待胶西盖公的态度和他对待东郭先生、梁石君的态度是不同的,洪迈认为曹参有不举荐士人的过失。
C.刘邦在评定各诸侯的位次时举棋不定,最后认同了鄂君的观点,两人都认为曹参的功劳无法使他排在前列。
D.刘邦与楚军在荥阳对垒数年,军中多次缺少现成的口粮,萧何从关中运来粮食,为刘邦提供了良好的后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于是避正堂以舍之,其治要用黄、老术。
(2)彻善齐人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上之为临淄王也,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皆有宠。及即位,幸武惠妃,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阼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昔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纳独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帝,遂失天下。由此观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这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B.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C.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D.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庙社,庙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社本义指土地神,两词连用在文中指国家。
B.至尊,最尊贵,最崇高:至高无上的地位,多指君、后之位;文中指皇帝。
C.践作,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作阶,践阼指走上主位,意为登基。
D.炀,为谥号,是后世给隋炀帝的评价,此号指炀帝如日光耀世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张九龄认为宰相一职极为重要,关系国家命运,李林甫任宰相会为以后埋下隐患,这暗示出李林甫的人品。
B.针对唐玄宗废太子一事,张九龄和李林甫表现不同。张九龄极力反对,当面列举史实,指出废太子的危害,而李林甫却在背后献言。
C.张九龄始终如一,惠妃私下里以官位引诱他,让他在废立太子一事上出力,被他严辞拒绝,他将惠妃之事告诉皇上,太子得以保全。
D.李林甫和张九龄不睦,他常在皇上面前诋毁张九龄,使皇上和张九龄产生隔阂。张九龄因严挺之之言贬谪萧炅,又招致林甫的怨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2)昔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
5.中书侍郎严挺之和张九龄在品格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结合严挺之的言行进行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椒举娶于申公子牟,子牟有罪而亡,康王以为椒举之,椒举奔郑,将遂奔晋。蔡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飨之,曰:子尚良食,尚能事晋君以为诸侯主。辞曰非所愿也若得归骨于楚死且不朽。声子曰:子尚良食,吾归子。椒举降三拜,纳其乘马,声子受之。

蔡声子还见楚令尹子木,子木与之语,曰:子虽兄弟于晋,然蔡吾甥也,晋楚二国孰贤?对曰:晋卿不若楚,其大夫则贤,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实之,虽楚有材,不能用也。子木曰:彼有公族甥舅,若之何其遗之材也?对曰:昔令尹子元之难,或谮王孙启于成王,王孙启奔晋,晋人用之。及城濮之役,晋将遁矣,王孙启于军事,谓先轸曰:‘是役也,唯子玉欲之,与王心违,故唯东宫与西广二军实来。诸侯之从者,叛者半矣,楚师必败,何故去之!’先轸从之,大败楚师,则王孙启之为也。今椒举娶于子牟,子牟得罪而亡,康王谓椒举曰:‘女实遣之。’彼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吾罪。’又不图也,乃遂奔晋,晋人又用之矣。彼若谋楚,其亦必有丰败也哉。

子木愀然曰:夫子何如,召之其来乎?对曰:亡人得生,又何不来为。子木曰:不来,则若之何?对曰:若资东阳之盗使杀之,其可乎?子木曰:不可。我为楚卿,而赂盗以贼一夫于晋,非义也。子为我召之,吾倍其室。乃使子椒鸣召其父而复之。

(节选自《国语·蔡声子论楚材晋用》,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辞 A 曰 B 非 C 所 D 愿 E 也 F 若 G 得 H 归 I 骨 J 于 K 楚 L 死 M 且 N 不 O 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遣是放走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遣去慎莫留”的“遣”字意思相同。
B.遗在文中是赠送的意思,与成语“不遗余力”中的“遗”意思不同。
C.与是参与的意思,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字意思不同。
D.愀然指容色改变的样子,与《赤壁赋》中“苏子愀然”的“愀然”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声子将到晋国去,在郑国遇到了逃亡的椒举,款待他,并劝他好好吃饭;在得知椒举心愿后,说自己会使其回到楚国。
B.蔡声子到楚国去见令尹子木,子木问他晋楚两国哪国更贤明。蔡声子回答,晋国的卿不如楚国的卿,但晋国大夫更贤明。
C.蔡声子与子木交谈时,用王孙启因遭受诬陷逃亡到晋国,为晋国所用,助晋取得城濮大战胜利一事说明楚材晋用的现象。
D.蔡声子认为,椒举娶子牟之女为妻,子牟有罪逃亡,楚康王认定椒举有罪,椒举外逃;如果楚国不想办法将他召回,必有大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吾罪。”
(2)我为楚卿,而赂盗以贼一夫于晋,非义也。
5.城濮之战中,王孙启劝说晋军主帅先轸要积极迎战的理由有哪些?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六月,魏王豹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B.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C.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D.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指布制的衣服,即用麻葛之类的织物制成的衣服,用来代指平民。古代指平民的词还有“黎庶”“黔首”“元元”“民氓”等。
B.斋戒,指古人在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活动前要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不饮酒,不吃荤,不游乐,以示虔诚和庄敬。
C.三秦,项羽灭秦后,把秦关中之地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其所辖地就称三秦。今把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D.谒,在此处指“谒见”,有觐见、拜见之意,是臣下、属下以恭谨的礼仪拜见君王或上级,拜见时还有一定的礼仪要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出身贫寒,却不甘居人后。先后投奔项梁、项羽都因不受重用而逃走;又投奔刘邦,也因不受重用再次逃走。
B.韩信才华出众,深受萧何赏识。萧何在韩信逃离时,毫不犹豫追回了他,又极力请求刘邦礼待重用韩信。
C.韩信见识独到,颇能看清形势。他冷静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形势,指出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是民心。
D.韩信足智多谋,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与齐王、赵王合击楚军却大败,韩信收集了败军在彭城击败了楚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2)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5.韩信见解独到、足智多谋,请结合文本谈谈他认为汉王怎样才能一举平定三秦?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甲寅,魏人百道攻城。帝入东竹殿,命人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将自赴火,宫人左右共止之。又以宝剑斫柱令折。叹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乃使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谢答仁、朱买臣谏曰:城中兵众犹强乘暗突围而出贼必惊因而薄之,可渡江就任约。于谨征太子为质,帝使王褒送之。谨子以褒善书,给之纸笔,褒乃书曰:柱国常山家奴王褒。有顷,黄门郎裴政犯门而出。帝遂去羽仪文物,白马素衣出东门。魏军士度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梁王萧詧使铁骑拥帝入营,囚于乌幔之下,甚为所诘辱。乙卯,于谨令长孙俭入据金城。帝绐俭云;城中埋金千斤,欲以相赠俭乃将帝入城。

帝性残忍,且惩高祖宽纵之弊,故为政尚严。及魏师围城,狱中死囚且数千人,有司请释之以充战士;帝不许,悉令接杀之,事未成而城陷。

十二月,丙辰,徐世谱、任约退戍巴陵。于谨逼帝使为书召王僧辩,帝不可。使者曰:王今岂得自由?帝曰:我既不自由,僧辩亦不由我。或问:何意焚书?帝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世祖性好书,常令左右读书,昼夜不绝,虽熟睡,卷犹不释,或差误及欺之,帝辄惊寤。作文章,援笔立就。常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论者以为得言。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元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耽酒渔色,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梁元帝》)

【注】①梁元帝萧绎,南朝梁第四位皇帝(552年—555年在位),死后追尊为元帝,庙号世祖。②于谨:时为西魏柱国大将军,封常山公。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城【A】中【B】兵【C】众【D】犹【E】强【F】乘【G】暗【H】突【I】围【J】而【K】出【L】贼【M】必【N】惊【O】因【P】而【Q】薄【R】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堑,文中指“护城河,壕沟”,与俗语“吃一堑,长一智”的“堑”意思不同。
B.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如“授之于有司”的“有司”。
C.丙辰,文中指丙辰年,我国古代以天干与地支配合记录时间,包括年月日时。
D.披,文中指“翻阅”,与《促织》中“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的“披”意思不同。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军围城时,元帝焚烧藏书,将赴火自杀,遭到侍从阻止;当他准备投降时,受到大臣们的劝阻。
B.元帝派王褒去送太子当人质,于谨的儿子要求王褒当面展示书法,王褒自称“家奴”,以表忠心。
C.元帝崇尚严酷,不但惩处高祖时放纵舞弊的官员,甚至在魏军围城时,下令处死狱中数千名死囚。
D.王夫之认为沉溺读书不理家国事,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湖于饮酒美色是一样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绐俭云:“城中埋金千斤,欲以相赠。”
(2)虽熟睡,卷犹不释,或差误及欺之,帝辄惊寤。
5.针对元帝读书误国一事,王夫之认为应该怎样读书?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