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僖公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节选自《公羊传》)

材料二: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襄公能忍于部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裹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基。使葬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①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盟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②重伤: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③二毛:指头发黑白相间,引申为老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子A杀一牛B犹不忍C而宋公D戕一国君E若犬豕F然G此而忍为之H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同“阵”,列阵,与《过秦论》中“陈利兵而谁何”的“陈”用法不相同。
B.鼓,击鼓进军,意为进攻,与《曹刿论战》中“公将鼓之”的“鼓”词义相同。
C.膰,一般指古代祭祀使用的熟肉,文中用作动词,指天子赏赐祭肉给宋国。
D.当,文中是“抵挡”的意思,和《蜀道难》中“一夫当关”的“当”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僖公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一,宋国和楚国约定在泓水北面交战,宋国官员两次提醒宋襄公抓住有利时机攻打敌人,但是宋襄公都没有同意,结果宋军大败。
B.宋国和楚国地位悬殊,通过“宋公”和“楚人”两个称呼就可见一斑。苏轼认为高高在上的宋国反而败给了地位低下的楚国,宋襄公的罪过是显而易见的。
C.《宋襄公论》用《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舍牛”的行为,与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不重伤、不禽二毛”的做法作比较,说明宋襄公与齐宣王本质相同。
D.苏轼认为,宋襄公和王莽是同一类人。虽然他们的得失大小不一样,本性却差不多,宋襄公其实就是没获得成功的王莽,而王莽就是实现了理想目标的宋襄公。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2)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
5.两则材料对宋襄公分别是如何评价的?
2024-02-20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教之古,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子言世俗之间。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知学A之人B能与闻C迁D达E于礼F之变G能H与时化。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意为感化、安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而不怀仁”的“怀”含义不同。
B.循,可理解为依靠或利用之意,与《促织》中“循陵而走”的“循”含义不同。
C.蔽,文中为阻塞之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含义相同。
D.图,文中意为考虑,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图”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王实行仁义治国最终称王天下,而徐偃王却因实行仁义治国而灭亡,韩非子认为这是时代不同造成的,治国的措施应当随时代而不同。
B.舜实行德政,操干戚武舞感化了苗民。共工之战,短铁铦就足以伤敌,需坚硬的铠甲护体。周代,鲁国妄想凭子贡的辩才说服齐国,结果失败。
C.赵文认为应当按照古法顺应当地的民俗,按照礼法规定,穿一定款式的衣服,不认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等革新进取的做法。
D.赵武灵王认为愚笨的人拘泥于旧风陋俗,受世俗礼法制约,没有必要和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老百姓应抛弃私念遵守法制,按国家政令行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2)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
5.如果韩非与赵文同为武灵王的臣子,武灵王会更喜欢谁?请根据文段陈述理由。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大将军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节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材料二:

何充,字次道,庐江人。丞相王导妻之姊子,故少与导善,早历显官,明帝亦友昵之。成帝即位,迁给事黄门侍郎。平苏峻乱,迁东阳太守。在郡甚有德政,荐征士虞喜,拔郡人谢奉、魏颜等以为佐吏。王导、庾亮并言于帝曰:“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由是加吏部尚书。及导薨,转护军将军,与中书监庾冰参录尚书事。庾冰兄弟以舅氏辅王室,权侔人主,虑易世之后,戚属转疏,将为外物所攻,谋立康帝,即帝母弟也。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长君,帝从之。充建议曰:“父子相传,先王旧典,忽妄改易,惧非长计。故武王不授圣弟,即其义也。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咸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社稷宗庙将其危乎!”冰等不从。既而康帝立,帝临轩,冰、充侍坐。帝曰:“朕嗣鸿业,二君之力也。”充对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力也。若如臣议,不睹升平之世。”帝有惭色。建元初,出为骠骑将军,假节,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以避诸庾。俄而帝疾笃,冰、翼意在简文帝,而充建议立皇太子,奏可。及帝崩,充奉遗旨,便立太子,是为穆帝,冰、翼甚恨之。充居宰相,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社稷为己任,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然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也。于时郗愔及弟昙奉天师道,而充与弟准崇信释氏,谢万讥之云:“二郗谄于道,二何佞于佛。”永和二年卒,时年五十五,赠司空,谥曰文穆。

(节选自《晋书·何充传》)


【注】康帝,即后来的晋康帝,当时身份是琅邪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今A琅B邪C践D阼E如F孺G子H何I社J稷K宗L庙M将N其O危P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狼籍,文中指名声不好,与《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籍”中的“狼籍”意思不同。
B.稍,这里是“逐渐”的意思,《苏武传》中“稍迁至移中厩监”的“稍”也是此意。
C.假节,即“假(借)以符节”,是指皇帝将符节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
D.数,文中意为“计算”,与《六国论》中“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数”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王敦特意在众人面前夸赞担任庐江太守的哥哥王含政绩斐然、广受赞誉,作为下级的何充对此却持有异议。
B.何充在东阳太守任上有很多有益于百姓的政治措施和成就,颇受王导和庾亮的赏识,在二人力荐之下,得到提拔重用。
C.外戚庾冰兄弟权倾朝野,为了继续保有自己的地位,他们希望让太后的弟弟康帝即位,并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
D.何充担任宰相,才能度量出众,一心为公,正直无私,深受人们赞誉,但又笃信佛教,花费无度,受到时人讥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2)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长君,帝从之。
5.后世评价何充“抗直不谄”,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刑部尚书张亮坐谋反下狱,诏令百官议之,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杀之。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今孜孜求士,欲专心政道,闻有好人,则抽擢驱使。而议者多称‘彼者皆宰臣亲故’,但公等至公,行事勿避此言。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而为举得其真贤故也。但能举用得才,虽是子弟及有仇嫌,不得不举。”贞观十一年,时屡有阉宦充外使,妄有奏,事发,太宗怒。魏征进曰:“阉竖虽微,狎近左右,时有言语,轻而易信,浸润之谮,为患特深。今日之明,必无此虑,为子孙教,不可不杜绝其源。”太宗曰:“非卿,朕安得闻此语?自今已后,充使宜停。”魏征因上曰:臣闻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恶恶,近君子而远小人。善善明,则君子进矣;恶恶著,则小人退矣。近君子,则朝无粃政;远小人,则听不私邪。小人非无小善,君子非无小过。君子小过,盖白玉之微瑕;小人小善,乃铅刀之一割。铅刀一割,良工之所不重,小善不足以掩众恶也;白玉微瑕,善贾之所不弃,小疵不足以妨大美也。善小人之小善,谓之善善,恶君子之小过,谓之恶恶,此则蒿兰同,玉石不分,屈原所以沉江,卞和所以泣血者也。既识玉石之分,又辨蒿兰之臭,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此郭氏所以为墟,史鱼所以遗恨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公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
B.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
C.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
D.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近侍,到唐代后,成为各部长官尚书的副手。
B.疏,古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奉竟,如《谏太宗十思疏》;也指上奏章。
C.铅刀,用铅制作的刀,铅质软,做刀不锐利,所以常常用来比喻无用的人或物。
D.臭,本义指用鼻子辨别气味,又引申为气味,后专指秽恶之气,文中即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中少监李道裕勇于秉持公平之道,不盲从众议,虽然没能阻止盛怒之下的唐太宗处决张亮,但不久却因此事得到唐太宗的赞赏和提拔。
B.唐太宗鼓励身边的大臣大胆用人,做事,只要公平公正,不要在意那些捕风捉影的社会舆论,要像古人那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C.宦官经常被派作使者,他们胡乱奏报,事情败露,触怒了唐太宗。魏征指出宦官之害,并且提醒太宗,为免除后患应废止宦官充使的制度。
D.魏征提醒唐太宗不要被小人蒙蔽,即使小人身上可能会有一些小小的长处,但是这些长处就像铅刀上的缺憾,好的工匠是不会在意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善明,则君子进矣;恶恶著,则小人退矣。
(2)白玉微瑕,善贾之所不弃,小疵不足以妨大美也。
5.作为君主,唐太宗有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颇好田猎。谷那律为谏议大夫,尝从太宗出猎。在途遇雨,太宗问曰:“油衣若为得不漏?”对曰:“能以瓦为之,必不漏矣。”意欲太宗弗数游猎,大被嘉纳。赐帛五十段,加以金带。贞观十四年,太宗幸同州沙苑,亲格猛兽,复晨出夜还。特进魏征奏言:“臣闻《书》美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传》述《虞箴》称夷羿以为戒。昔汉文临峻坂欲驰下,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之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欲自轻奈高庙何孝武好格猛兽,相如进谏:‘力称乌获,捷言庆忌,人诚有之,兽亦宜然。猝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虽乌获、逄蒙之伎不得用矣。虽万全而无患,然而本非天子所宜。’孝元帝郊泰峙,因留射猎,薛广德称:‘窃见关东困极,百姓离灾。今日撞亡秦之钟,歌郑、卫之乐,士卒暴露,从官劳倦,欲安宗庙社稷,何凭河暴虎,未之戒也?臣窃思此数帝,心岂木石,独不好驰骋之乐?而割情屈己,从臣下之言者,志存为国,不为身也。臣伏闻车驾近出,亲格猛兽,晨往夜还。以万乘之尊,暗行荒野,践深林,涉丰草,甚非万全之计。愿陛下割私情之娱,罢格兽之乐,上为宗庙社稷,下慰群寮兆庶。’”太宗曰:“昨日之事偶属尘昏,非故然也,自今深用为诫。”贞观十四年,冬十月,太宗将幸栎阳游田,县丞刘仁轨以收获未毕,非人君顺动之时,诣行所,上表切谏。太宗遂罢猎,擢拜仁轨新安令。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田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之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欲自轻/奈高庙何/
B.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之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欲自轻/奈高庙何/
C.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之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欲自轻/奈高庙何/
D.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之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欲自轻/奈高庙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油衣,是从蓑衣发展而来的,古人把油脂涂在蓑衣或布帛等材料上制作而成的一种“高级雨衣”。
B.特进,古代官职名,西汉后期才设置,本不是正式官名,是奖励功臣的勋官,地位略同三公。
C.《书》,即《书经》尚书》,《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就包含这部作品。
D.关东,在明清以前多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如曹操的《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外出打猎遇雨,谏议大夫谷那律作出的防雨回答颇耐人寻味,意在说明瓦比油防水效果好,太宗听后大加赞赏。
B.唐太宗到同州沙苑打猎,魏征进谏,借助古书记载,用周文王和后羿一正一反两个事例,旁敲侧击,来警示太宗。
C.汉文帝也有像普通人一样寻求刺激、喜欢冒险、放飞自我的一面,大臣袁盎直言劝谏,理智地阐明了这种行为的危害。
D.魏征通过文帝、武帝和元帝的典故,委婉劝谏唐太宗放弃驰骋游猎、搏击猛兽的个人爱好,要关爱百姓,一心为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割情屈己,从臣下之言者,志存为国,不为身也。
②昨日之事偶属尘昏,非故然也,自今深用为诫。
5.司马相如、薛广德和刘仁轨三人谏阻君主游猎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晋君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君其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也。恃险与马,不足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是以先王德音以享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若何虞难?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怼于下,群臣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侯之谋也。

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阖闾欲兴师伐楚,子胥谏曰:“不可。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汉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楚人闻之,怒,于是兴师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谏曰:“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于是吴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故《春秋》美而褒之。

(节选自《新序·善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B.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C.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D.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殆,意为危险。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中的“殆”含义相同。
B.务,意为致力、从事,与《过秦论》中“务耕织”的“务”含义不同。
C.倍,同“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含义相同。
D.前列,文中是指先锋、先头部队。与我们平常所说的“位居前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侯劝晋君暂时迎合楚王,若楚王仁德,诸侯自然会去侍奉他,否则,晋国再去灭掉楚国来争霸。
B.楚灵王召集诸侯会盟后发动战争,兴建宫室,导致众叛亲离。这恰好印证了司马侯“淫虐将遭弃”的观点。
C.伍子胥出逃到吴国,吴王阖闾想出兵帮他报仇,但子胥劝阻吴王,不能为了给子胥报仇而损害君王道义。
D.蔡昭公因一件美裘触怒楚国贵族,被囚数年才获释。回国途中他立誓报仇,后求救于吴,吴最终打败楚国。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
(2)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
5.请结合文本分析司马侯与伍子胥的“善谋”智慧。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存孝,代州飞狐人也。本姓安,名敬思。太祖掠地代北得之,赐姓名,以为子,常从为骑将。晋取邢、沼、磁三州,存孝功为多。文德二年,存孝败梁将李谠,追击至马牢关。还攻潞州,唐以孙揆为潞州节度使。存孝以三百骑伏长子西崖谷间,伺揆军过,横击断之,擒揆以归。存孝狻臂善射,身被重铠,橐弓坐槊,手舞铁楇,出入阵中,以两骑自从,战酣易骑,上下如飞。初,存孝取潞州功为多,而太祖别以大将康君立为潞州留后,存孝为汾州刺史,存孝负其功,不食者数日。晋军连岁攻赵常山,存孝常为先锋。赵王求救于幽州李匡威,匡威兵至,晋军辄引去。存孝素与存信有隙,存信谮之曰:“存孝有二心,常避赵不击。”存孝不自安,乃附梁通赵,自归于唐,因请会兵以伐晋。晋击存孝,存孝婴城自守。太祖自将兵傅其城,掘堑以围之,存孝出兵冲击,堑不得成。人说存孝曰公所畏者晋王尔王俟堑成且留兵去诸将非公敌也虽堑何为存孝以为然纵兵成堑堑成,深沟高垒,不可近,存孝遂窘。城中食尽,登城呼曰:“儿蒙王恩,位至将相,岂欲舍父子而附仇讎,乃存信构陷之耳。愿生见王一言而死。”太祖哀之,遣刘夫人入城慰谕之。刘夫人引与俱来,存孝泥首请罪曰:“儿于晋有功而无过,所以至此,由存信为之耳!”太祖叱曰:“尔为书,罪我百端,亦存信为之邪?”缚载后车,至太原,车裂之以徇。然太祖惜其材,怅然恨诸将之不能容也,为之不视事者十余日。康君立素与存信相善,存孝已死,太祖与诸将博,语及存孝,流涕不已,君立以为不然,太祖怒,杀君立。君立与太祖俱起云中,累立战功,昭义节度使,以存孝故杀之。

(节选自《新五代史》卷三十六)


注①太祖,指李克用 ,沙陀首领,因功被唐封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李存勖建立后唐政权,追封他为唐太祖。②文德,唐僖宗年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说存孝曰/公所畏者/晋王尔/王俟堑成/且留兵去诸将/非公/敌也/虽堑何为/存孝以为然/纵兵成堑/
B.人说存孝曰/公所畏者/晋王尔/王俟堑成/且留兵去/诸将非公敌也/虽堑何为/存孝以为然/纵兵成堑/
C.人说存孝曰/公所畏者/晋王/尔王俟堑成/且留兵去诸将/非公敌也/虽堑何为/存孝以为然/纵兵成堑/
D.人说存孝曰/公所畏者/晋王/尔王俟堑成/且留兵去/诸将非公/敌也/虽堑何为/存孝以为然/纵兵成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其实是个虚职,并没有实权。
B.檄,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有时特指声讨的文告。
C.鸩,古代传说中的毒鸟,据说用它的羽毛泡的酒可以毒死人,文中指用毒酒杀人。
D.表,古代的文体,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如《陈情表》。文中是“上表推荐”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存孝擅长射箭,勇武过人,而且有谋略,多次出征,战功卓著。打败梁王将领李谠,擒获唐潞州节度使孙揆。
B.攻取潞州后,李存孝认为自己功劳大却没得到应有的封赏,愤恨不平,因而背叛晋王,结交梁王和赵王,并归附了大唐。
C.李存孝轻信人言,坐视晋王军队修成环城深沟,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得已用父子之情博取太祖哀怜,希望当面辩解请罪。
D.李存孝想把罪责推到李存信身上,却无法开脱给太祖罗织罪名的罪行,最后被绑在车上,押至太原,车裂示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存孝素与存信有隙,存信谮之曰:“存孝有二心,常避赵不击。”
(2)然太祖惜其材,怅然恨诸将之不能容也,为之不视事者十余日。
5.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太祖对李存孝的赏识与爱惜?
2022-05-13更新 | 2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祖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也。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九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至正四年,早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见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其党孙德崖等起兵濠州。太祖时年二十四,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甲戊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十五年春三月,郭子兴卒。时刘福通迎立韩山童子林儿于亳,国号宋,建元龙凤。檄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祜、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袭采石,乘胜拔太平。总管靳义赴水死,太祖曰:“义士也!”礼葬之。揭榜禁剽掠,有卒违令,斩以徇,军中肃然。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领元帅事。十六年春二月丙子,大破海牙于采石。三月癸未,进攻集庆,擒兆先,降其众三万六千人,皆疑惧不自保。太祖择骁健者五百人入卫,解甲酣寝达旦,众心始安。庚寅,再败元兵于蒋山。元御史大夫福寿,力战死之,蛮子海牙遁归张士诚,康茂才降。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过望。改集庆为应天府,辟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葬御史大夫福寿,以旌其忠。

(节选自《明史·太祖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
B.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
C.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
D.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本义为幼小禾苗,引申为兄弟中最小的、一个朝代或季节的末期等义。
B.闰三月,农历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文中的“闰三月”指后三月。
C.建元,指每年纪历的开始或者是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文中指前者。
D.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文中的“路”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元璋年青时家境贫寒,父母兄长相继去世,他无钱办理丧事,在同乡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将其安葬。
B.郭子兴起兵时,朱元璋通过占卜的方式,确定了人生选择,后来投奔起义军,得到首领赏识,开始崭露头角。
C.朱元璋不甘居人下,对刘福通的一系列人事安排,极为愤慨,辞不就职,毅然走上了与他们彻底决裂的道路。
D.对于忠臣义士,朱元璋特别敬重。即使是敌人,像太平总管靳义,兵败后投水尽忠,朱元璋也大加赞叹并以礼安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
(2)揭榜禁剽掠,有卒违令,斩以徇,军中肃然。
5.简要概括朱元璋在攻陷集庆以及蒋山败敌后,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安定军民。
2022-01-12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东营)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羊耽妻辛氏,字宪英,陇西人,魏侍中毗之女也。聪朗有才鉴。初,魏文帝得立为太子,抱毗项谓之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成,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弟敞为大将军曹爽参军,宣帝将诛爽,因其从魏帝出而闭城门,爽司马鲁芝率府兵斩关赴爽,呼敞同去。敞惧,问宪英曰:天子在外,太傅闭城门,人云将不利国家,于事可得尔乎?宪英曰: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尔。明皇帝临,把太傅臂,属以后事,此言犹在朝士之耳。且曹爽与太傅俱受寄托之任,而独专权势,于王室不忠,于人道不直,此举不过以诛爽耳。故曰:然则故无出乎?宪英曰:安可不出!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且为人任,当为人死,亲昵之职也,汝从众而已。敞遂出。宣帝果诛爽。事定后,敞叹曰:吾不谋于姊,几不获于义!其后钟会为镇西将军,宪英谓耽从子枯曰:钟士季何故西出?枯曰:将为灭蜀也。宪英曰: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及会将行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令日难至吾家矣圆请于文帝帝不听宪英谓绣曰:行矣,成之!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会至蜀果反,琇竟以全归。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泰始五年卒,年七十九。

(选自《晋书》,有删改)


【注】①魏文帝,指曹丕。②宣帝,与下文的“太傅”都是指司马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会将行/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琇固请于文帝/帝不听/
B.及会将行/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琇固请于文帝/帝不听/
C.及会将行/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琇固请于文帝/帝不听/
D.及会将行/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琇固请于文帝/帝不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斩关,“关”是“门闩”的意思,“斩关”意思是砍断门闩,攻破城门。
B.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曾位列三公,汉朝以后常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C.崩,古代把帝王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作比喻,所以称帝王死为“崩”。
D.执鞭,持鞭驾车,多借以表示卑贱的差役;亦指侍奉或追随别人。文中指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宪英明察秋毫,见微知著。通过曹丕被立为太子后溢于言表的喜悦表现,她推测魏国以后恐不会长久兴盛。
B.辛宪英缜密果决,能谋善断。流言说司马懿要谋反,她分析司马懿不过是想除掉曹爽,并帮辛敞作了明智选择。
C.辛宪英崇道务本,倡行忠义。面对危难的局势、险恶的环境,她劝导子弟应安分守道,因势利导,保全性命。
D.辛宪英善于识鉴,有知人之明。她认为钟会做事放纵,不甘居人下,恐怕有异心,后来钟会果然反叛了魏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
(2)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
5.本文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请分别说明两组人物的关系:辛毗与羊耽,羊琇与辛敞。
2021-05-17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弟克公为御史,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城墙),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里。绍兴中,谥忠确。

(选自《宋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B.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C.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D.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代用于表示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关系。如“从弟”“从兄”“从子”“从父”等。
B.劾,古代官员和百姓检举官吏罪状的行为,与《苏武传》“劾大不敬”中“劾”的意思相同。
C.庙,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还可指供奉祭祀名人的处所。随着佛教的传入,后来佛教寺院也俗称庙。
D.闾,《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侣也。二十五家相群侣也。”文中泛指百姓聚居之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克戬不畏奸邪,依法施政。在担任吴县知县时,他坚持原则,绝不妥协,依法打击地方豪强,震慑了邪恶势力。
B.张克戬英勇抗敌,善用谋略。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兵侵犯河东,张克戬在太原全力抵抗,先除敌人内应,后以奇兵致胜。
C.张克戬誓死报国,忠贞不移。靖康元年,汾州又遭兵燹,孤城无援,已入绝境。金人送来劝降信,他不拆看就直接烧掉。
D.张克戬忠义干云,令人敬仰。十月初二,汾州城破,张克戬身穿朝服壮烈殉国,连敌人都为之奉尸礼葬,拜祭立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
(2)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
5.“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请简要说明因为哪些“事”朝廷对张克戬进行表彰奖励的。
2021-03-12更新 | 37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