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僖公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节选自《公羊传》)

材料二: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襄公能忍于部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裹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基。使葬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①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盟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②重伤: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③二毛:指头发黑白相间,引申为老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子A杀一牛B犹不忍C而宋公D戕一国君E若犬豕F然G此而忍为之H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同“阵”,列阵,与《过秦论》中“陈利兵而谁何”的“陈”用法不相同。
B.鼓,击鼓进军,意为进攻,与《曹刿论战》中“公将鼓之”的“鼓”词义相同。
C.膰,一般指古代祭祀使用的熟肉,文中用作动词,指天子赏赐祭肉给宋国。
D.当,文中是“抵挡”的意思,和《蜀道难》中“一夫当关”的“当”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僖公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一,宋国和楚国约定在泓水北面交战,宋国官员两次提醒宋襄公抓住有利时机攻打敌人,但是宋襄公都没有同意,结果宋军大败。
B.宋国和楚国地位悬殊,通过“宋公”和“楚人”两个称呼就可见一斑。苏轼认为高高在上的宋国反而败给了地位低下的楚国,宋襄公的罪过是显而易见的。
C.《宋襄公论》用《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舍牛”的行为,与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不重伤、不禽二毛”的做法作比较,说明宋襄公与齐宣王本质相同。
D.苏轼认为,宋襄公和王莽是同一类人。虽然他们的得失大小不一样,本性却差不多,宋襄公其实就是没获得成功的王莽,而王莽就是实现了理想目标的宋襄公。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2)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
5.两则材料对宋襄公分别是如何评价的?
2024-02-20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教之古,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子言世俗之间。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知学A之人B能与闻C迁D达E于礼F之变G能H与时化。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意为感化、安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而不怀仁”的“怀”含义不同。
B.循,可理解为依靠或利用之意,与《促织》中“循陵而走”的“循”含义不同。
C.蔽,文中为阻塞之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含义相同。
D.图,文中意为考虑,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图”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王实行仁义治国最终称王天下,而徐偃王却因实行仁义治国而灭亡,韩非子认为这是时代不同造成的,治国的措施应当随时代而不同。
B.舜实行德政,操干戚武舞感化了苗民。共工之战,短铁铦就足以伤敌,需坚硬的铠甲护体。周代,鲁国妄想凭子贡的辩才说服齐国,结果失败。
C.赵文认为应当按照古法顺应当地的民俗,按照礼法规定,穿一定款式的衣服,不认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等革新进取的做法。
D.赵武灵王认为愚笨的人拘泥于旧风陋俗,受世俗礼法制约,没有必要和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老百姓应抛弃私念遵守法制,按国家政令行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2)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
5.如果韩非与赵文同为武灵王的臣子,武灵王会更喜欢谁?请根据文段陈述理由。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薄。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诘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官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B.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他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B.礼部,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国子监属于礼部管理的范畴。
C.《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后来对其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才能出众,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到直史馆的职位。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2023-09-08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邹平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孝武皇帝时,以武为栘中监使匈奴。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值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之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称曰:臣事君,犹子事父也。父为子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斧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苏武之谓也。匈奴绐言武死,其后汉闻武在,使使者求武,匈奴慕义归武。汉尊武以为典属国,显异于他臣也。

(节选自《新序·节士》)

文段二:

汉世待士大夫少恩,而独于苏子卿加优宠,盖以其奉使持节,褒劝忠义也。上官安谋反,武子元与之有谋,死。武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宣帝立,录群臣定策功,赐爵关内侯者八人,刘德、苏武食邑。张晏曰:旧关内侯无邑,以武守节外国,德宗室俊彦,故特令食邑。帝闵武年老,子坐事死,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曰:前发匈奴时,胡妇实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赎之。上许焉。通国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称祭酒甚优宠之皇后父、帝舅、丞相、御史、将军皆敬重武。后图画中兴辅佐有功德知名者于麒麟阁,凡十一人,而武得预。

(节选自《容斋随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通国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称/祭酒甚优宠之/
B.通国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称祭酒/甚优宠之/
C.通国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称/祭酒甚优宠之/
D.通国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称祭酒/甚优宠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武皇帝,即汉武帝刘彻,“孝武皇帝”是他的谥号。
B.文中“当”字与《屈原列传》中“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的“当”字意思相同。
C.子卿,苏武的字,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取字。
D.文中“坐”字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的“坐”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面对利诱威逼,始终没有投降,反而是心志愈加坚定,他认为臣子侍奉君主如同儿子侍奉父亲,死而无憾。
B.匈奴起初哄骗汉朝说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派遣使者去请求放了苏武,匈奴仰慕苏武的忠义,就放苏武回去了。
C.宣帝即位后论功行赏,封赏了八个人为关内侯,并破例赐给苏武和刘德二人封地,以此来表彰他们忠义的品质。
D.宣帝怜悯苏武年老,儿子又因牵连被杀,得知他在匈奴还有一个儿子后,便答应了苏武想要把儿子赎回的请求。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
5.“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两句是在赞扬苏武的节义,请分析两则文段在凸显苏武的节义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何不同?
2023-09-07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晋文公亡时,陶叔狐从。文公反国,行三赏而不及陶叔狐。陶叔狐见咎犯曰:吾从君而亡,十有三年,颜色黎黑,手足骈胝。今君反国,行三赏而不及我也,意者君忘我与?我有大故与?子试为我言之君!咎犯言之文公,文公曰:嘻,我岂忘是子哉?夫高明至贤,德行全诚,耽我以道,说我以仁,暴浣我行,昭明我名。使我为成人者,吾以为上赏。防我以礼,速我以谊,蕃援我,使我不得为非者,数引我而请于贤人之门,吾以为次赏。夫勇壮强御,难在前则居前,难在后则居后,免我于患难之中者,吾又以为之次,且子独不闻乎?死人者,不如存人之身;亡人者,不如存人之国。三行赏之后,而劳苦之士次之。夫劳苦之士,是子固为首矣!吾岂敢忘子哉?内史叔兴闻之曰:文公其霸乎!昔圣王先德而后力,文公其当之矣!《诗》云:‘率礼不越’,此之谓也

文本二: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故《易》曰: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君臣相与以市道接君悬禄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逮臣有不测之功,则主加之以重赏;如主有超异之恩,则臣必死以复之。孔子曰:北方有兽,其名曰蟨,前足鼠,后足兔。是兽也,甚矣!其爱蛩蛩、巨虚也!食得甘草,必啮以遗蛩蛩、巨虚,蛩蛩巨虚见人将来,必负蟨以走。蟨非性之爱蛩蛩巨虚也,为其足之故也,二兽者,亦非性之爱蟨也,为其得甘草而遗之故也。夫禽兽昆虫,犹知比假而相有报也,况于士君子之欲兴名利于天下者乎?夫臣不复君之恩,而苟营其私门,祸之原也;君不能报臣之功而惮行赏者,亦乱之基也。夫祸乱之原基,由不报恩生矣。

(节选自《说苑·复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君臣相与以市道/接君悬禄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
B.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君臣相与/以市道接/君悬禄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
C.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君臣相与/以市道接/君悬禄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
D.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君臣相与以市道/接君悬禄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浣,本义是曝晒洗涤,此处是用以形容个体去除恶性,改变品行的过程。
B.成人,文中指完人,是德才兼备的人的意思,现在则用来指成年的人。
C.内史是职官名,西周始置,主要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
D.“为其假足之故也”的“假”指借助,与《劝学》“善假于物也”的“假”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叔狐向咎犯诉说自己有功却不得赏赐的委屈,并希望他替自己向晋文公诉说,晋文公认为自己并未忘记陶叔狐,只是还未进行封赏。
B.晋文公十分看重德行,他认为那些道德品行完备、能用仁道来劝说他、用礼义来约束他、护卫辅助自己的人应该得到最高奖赏。
C.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定有志同道合之士与他相伴相随,文章借此语引出施德者和受恩者所应有的行为。
D.孔子笔下的异兽蟨十分爱护蛩蛩、巨虚,但这并非是出于本性的喜爱,而是相互利用,借此说明打算扬名立万的士君子应懂得报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逮臣有不测之功,则主加之以重赏;如主有超异之恩,则臣必死以复之。
(2)夫禽兽昆虫,犹知比假而相有报也,况于士君子之欲兴名利于天下者乎?
5.“报恩”思想是封建伦理中至关重要的内容,请结合文本,评价齐桓公的行为。
2023-08-1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高新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韩愈传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作《进学解》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改动)

【注】①从:堂房亲属。②辟(bì):征召。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④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                           寻:不久
B.移江陵府掾曹                    量:酌情
C.愈自以才高,累被摈            黜:贬黜
D.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凡:凡是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作《进学解》自喻 功授刑部侍郎
B.拙世务      称荐公卿间
C.宫市弊      执政览其文而怜
D.愈生三岁孤    颇能诱厉后进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B.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C.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D.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4.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化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B.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而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扬之意。
C.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D.孟郊和贾岛并称“郊寒岛瘦”,二人以苦吟著称。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从小失去父亲,由同族兄长抚养长大,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说话率直,无所回避,操行正直,不擅长应付世务。对宫市弊端,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没有听从,使得韩愈发怒。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和张籍关系好。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
6.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023-08-0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文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之。

(节选自《晋书·李宓传》)

材料二:

李宓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奉使聘吴。吴主间蜀马多少,对曰:“官用有余,民间自足。”吴主与群臣泛论道义,谓“宁为人弟”。宓曰:“愿为人兄。”吴主曰:“何以为兄?”宓曰:“为兄供养之日长。”吴主及群臣称之。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宓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宓笺引“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宓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指,左迁汉中太守。诸王多以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

(节选自《华阳国志》)

[注]①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在文学上都很有造诣。②李宓,即李密。③荀,荀勖;张,张华;均为西晋大臣。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诰》A与凡人B言C宜碎D孔明E与言者F无己敌G言教H是以I碎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服阕”和材料二中“服终”的意思相同,均为服丧结束。
B.次,与……并列,与“列坐其次”中“次”的词义相同。
C.善,认为……好,与“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词义不同。
D.伏惟,表希望,与“伏惟启阿母”中“伏惟”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上《陈情表》辞不应命,晋武帝看了后,认为他徒有虚名,于是停止了对他的征召。
B.通过李密和司空张华的对话可知,李密认为任用什么样的人是影响君王成败的重要原因。
C.中山诸王之前每次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官吏百姓以此为患,李密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
D.经李密治理,盗贼骚扰河内其余几县却不敢逼近温县,追击盗贼的人也不敢经过温县境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
5.李密身上有很多优秀品质,请概括他的一种品质,并结合两则材料具体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长文,字德俊。父颙,字伯元,犍为太守。长文天姿聪警,高畅敏识,治五经,博综群籍。弱冠,州三辟书佐。丁时兴衰,托疾归家,察孝廉,不就,遂阳愚。尝绛衣绛帽,牵猪过市中乞,人与语,伪不闻。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刺史胡罴辟从事祭酒,长文阳发狂疾,步担走出门。罴累遣教请还,终不顾。还家养母,独讲学。著《无名子》十二篇,依则《论语》。以为《春秋》三传,传经不同,每生讼议,乃据经摭传,著《春秋三传》十三篇。又撰《约礼记》,除烦举要,凡十篇,皆行于时。

长文才鉴清妙,泛爱广纳,放荡阔达,不以细宜廉介为意,亦不好臧否人物。有孝子罗偶,事亲至孝,郡孝廉,长文立表以旌之。元康初,试守江原令。县收得盗马贼及发冢贼,长文引见诱慰。时适腊晦,皆遣归家。狱先有系囚,亦遣之,谓曰:“教化不厚,使汝等如此,长吏之过也。腊节庆祈,归就汝上下,善相欢乐,过节来还。”群吏惶遽,争请,不许。寻有赦令,所宥人无不感恩,辍不为恶,曰:“不敢负王君。”将丧去官,民思其政,时人而敬之。大将军梁王彤及诸府并辟,长文曰:“吾从其先命者。”遂应肜招,为从事中郎。诸王公卿慕其名,咸与之交。愍怀太子死于许下,博、中书论虞祔之礼。长文议:“虞祭宜还东宫,以继太子者为主;配食于颍川府君。”皆施行。除洛阳令,长文见彤曰:“主者不庶几,奏长文为洛阳令。”彤笑答曰:“卿乃不庶几,非主者也。”固辞不拜。益州乱,拜蜀郡太守,暴疾。时年六十四。

(节选自《华阳国志》)

[注]①虞祔之礼:虞祭与祔祭,虞为葬后之祭,祔为合于先祖庙之祭。②配食:有功于国家的人,附祀于庙。③庶几:三国及晋时称贤人为庶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
B.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
C.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
D.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指察举,与《答司马谏议书》“终必不蒙见察”中的“察”词义不同。
B.爱,是喜爱之意,与《促织》“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中的“爱”词义相同。
C.博士,文中为官名,是精通并掌管宫廷礼仪的人。后来也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
D.卒,去世的意思,与“不幸”“物故”等都是古代对死亡的委婉说法。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长文多次拒绝接受征辟,为了逃避做官,他甚至不惜托病和装傻。
B.王长文认为传和经不同,每有学生遭遇诉讼,就根据经传明辨是非。
C.王长文博爱众人,心胸宽广,不拘小节,性格开朗,不好评论人物。
D.愍怀太子去世后,朝廷采纳并施行了王长文提出的虞祔之礼的建议。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有赦令,所宥人无不感恩,辍不为恶,曰:“不敢负王君。”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王长文对百姓进行礼法教化的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氏始自中朝,逮于江左,虽百六之灾遄及而君子之道未消孝悌名流犹为继踵。采其遗绚,足厉浇风,故著《孝友篇》以续前史云耳。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阙,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改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淳厚的样子。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⑤虫流:指长时间陈尸不收,尸虫流出户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横线上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虽A百B六C之D灾E遄F及G而H君I子J之K道L未M消N孝O悌P名Q流R犹S为T继U踵。
2.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与《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中的“见”都是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
B.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阕,指终了。
C.文中“昔舜、禹、皋陶相与语”中“相与”与《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意思相同。
D.武帝,是皇帝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等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己,以致忧思成疾。
B.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与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认为孔明的言教琐碎是因为与之谈话的没有他自己的敌人。
C.“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用来比喻不除掉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李密认为他的从事就是庆父一样的人物。
D.在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际,李密赋诗一首,表明了他认为官中无人,就得不到升迁的不满。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5.李密认为安乐公“可次齐桓”是什么意思?理由是什么?
2023-07-0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欲使终身废弃。齐使者至魏,孙膑以刑徒见,说齐使者。齐使者窃载与之齐。田忌善而客待之,进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于是威王谋救赵,以孙膑为将,辞以刑余之人不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撤,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

十月,即郸降魏。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

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醉而救之,是吾代帏受魏之兵,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思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田盼将之,孙子为师,以救韩,直走魏都。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魏人大发兵,以太子申为将,以御齐师。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乃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穷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到斫木下,见白书,以火烛之。读未毕,万弩俱发,魏师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颈,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

(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
B.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
C.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
D.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以刑徒阴见”与“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两句中的“阴”字的含义不同。
B.“蚤救孰与晚救”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蚤”字的含义相同。
C.“顾反听命于韩也”与“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促织》)两句中的“顾”字的含义不同。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与“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两句中的“期”字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逃回齐国,为齐国大将田忌所赏识。
B.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而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全文围绕孙膑的经历,精选几个典型事件充分展示其受辱不馁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叙议结合,有叙有议,结构自然,顺势顺理。作者鲜明的爱憎洋溢在字里行间,令人深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以自救。
(2)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5.请概括齐国援救韩国最终战胜魏国的原因。
2023-06-2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