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注]下,各就。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戏,同,大将的旌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B.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C.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D.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以表达敬意。旧时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B.足下,古代交际用语,是对对方的敬称,可翻译为“您”,用于上称下或同辈相称。
C.都以霸的“霸”指称霸,与《谏逐客书》中“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的“霸”意义相同。
D.国,指诸侯的封地。古代“国”也指国都,如《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之“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借故离开宴会并叫出樊哙,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从小路秘密回到军中。
B.刘邦逃离鸿门的时候留下了张良,张良替刘邦向项羽表示谢意并献上礼物。
C.刘邦做事果断,对叛徒毫不手软,一回到军中就处死了向项羽告密的曹无伤。
D.得知刘邦回到军营后,范增十分愤怒,认为刘邦以后一定会夺取项羽的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5.楚汉相争,项羽最终失败。项羽认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而司马迁认为项羽的说法“岂不谬哉”。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请结合上面文段简要说明。
2023-06-24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安庆绪以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甲戌,子奇以兵十三万趣睢阳。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余人,杀士卒二万余。远谓巡曰:远懦不习兵,公智勇兼济,远请为公守,请公为远战。自是之后,远但调军粮,修战具,居中应接而已,战斗筹画,一出于巡。尹子奇益兵围睢阳益急,张巡于城中夜鸣鼓严队,若将出击者,贼闻之,达旦儆备。既明,巡乃寝兵绝鼓。贼以飞楼瞰城中,无所见,遂解休息。巡将五十骑开门突出,直冲贼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壬子,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先是,许远于城中积粮至六万,虢王巨以其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远固争之,不能得。睢阳城至是食尽。睢阳士卒死伤之余,才六百人。是时,许叔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淮,皆拥兵不救。城中日蹙,巡乃令南霁云将三十骑犯围而出,告急于临淮。既至临淮,察进明终无出师意,遂去,至宁陵,与城使廉坦同将步骑三千人,闰月戊申夜,冒围,且战且行,至城下,大战,坏贼营,死伤之外,仅得千人入城,尹子奇久围睢阳,城中食尽,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躯,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乃并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皆斩之。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B.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C.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D.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古代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在重要地区设置的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元朝时废除。
B.甲,铠甲,古代战士穿的用皮革或金属片制成的护身服,“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中“甲”即为此意。
C.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如“五石之瓠中的“石”;也用作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D.癸丑,癸为天干末位,丑为地支第二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与“壬戌之秋”中“壬戌”都是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巡与叛军作战,讲究谋略,让士兵在白天休息,停止敲鼓,使敌人放松警惕,然后派将突然冲出,将叛军杀得大败。
B.张巡对朝廷忠心耿耿,奋力保卫城池。叛军多次重兵攻睢阳,张巡竭力抗击,杀死很多叛军,城破被俘,从容赴死。
C.睢阳城危在旦夕之际,附近谯郡、彭城、临淮的唐将都按兵不动,张巡派南霁云突围向临淮求救,贺兰进明没有出兵。
D.睢阳保卫战唐军指挥分工明确,张巡负责军事统驭,而许远担负调运军粮、修理战具等后勤保障工作,二人配合默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尹子奇益兵围睢阳益急,张巡于城中夜鸣鼓严队,若将出击者。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5.张巡在粮尽援绝之际为什么没有弃城撤退?请简要说明。
2023-01-2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B.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C.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D.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跽是双膝着地,上身挺直,与《鸿门宴》中“按剑而跽”的“跽”含义不同。
B.骨肉比喻至亲,文中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
C.五帝是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常与三皇并称,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D.足下,相传源于晋文公怀念介子推,一般用于上称下,也可用于同辈和朋友之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在游说秦昭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B.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以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
C.范雎担心自己像伍子胥那样进献谋略,却会被禁闭起来,又担心自己会得到像箕子、接舆那样装作发狂的耻辱,因而对向秦王陈述自己的意见心有顾虑。
D.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离开辅臣的约束,始终受到蒙蔽,长此以往就会有自身孤立甚至国家灭亡的危险。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5.秦昭王三问范雎而范雎不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2-12-1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高新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为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何不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为\皆非仲尼之意。
B.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为皆非仲尼之意。
C.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为\皆非仲尼之意。
D.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为皆非仲尼之意。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救陈,于城父                    军:驻扎
B.从者病,莫能                    兴:起来
C.意者吾未                      知:了解
D.夫道之不                      修:善,美好
3.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久留陈蔡之间                 ,人之本也。
B.孔子用                      君子非异也,善假物也
C.人不我信也                    蚓无爪牙
D.良工能巧不能顺矣                 则知明行无过矣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贤者”,陈、蔡掌权的大夫唯恐孔子受楚重用后危及自身,因此合谋围困孔子。
B.孔子一行人受困,孔子仍然“讲诵弦歌不衰”,弟子们都纷纷表示对这种行为的不满。
C.在同样的问题前,三名弟子胸怀、识见之高下立判,孔子最不喜欢子贡的回答。
D.颜回的“不容然后见君子”与孔子的“君子固穷”的持守是一致的,故孔子欣然。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2)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墨子《兼爱》)
2022-12-1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鲁肃闻刘表,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此帝王之                 资:资本,凭借
B.与操有                       隙:空隙,空闲
C.行将                 为……所……:表被动
D.请奉命求救孙将军       于:向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B.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C.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D.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本义指完成、终结,引申为死亡;也指服役士兵,古时多指步兵。文中指后者。
B.吊,表示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
C.宣,本义是帝王接见臣民的大厅,又称宣室。宣室是颁布诏令的地方,故“宣”有传播、宣扬等意义。
D.海内,指国境之内,也就是指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下列对《红楼梦》中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     须眉: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
B.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            纨袴:指富贵人家子弟穿的细绢做成的裤子,泛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C.曾袭过列侯                                     列侯:是从秦朝开始的一种爵位,列侯比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高。
D.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嫡亲:指血统关系最接近的亲属。封建宗法制度的所谓正妻生的才算嫡子,而侧室生的就是庶出。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手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肃向孙权分析荆州形势,既全面又透彻,于是孙权听取了他的建议,派他前往荆州。
B.鲁肃到夏口之后,听说曹操日夜兼程已到南郡,于是直接前去和刘备直接汇合。
C.在劝说刘备与孙权结盟时,鲁肃运用对比来说理,阐明利害,说理透彻,说服力强。
D.诸葛亮劝说孙权时,既理性分析了当前形势,又大胆指出孙权做法的危害,可谓不卑不亢。
6.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022-12-0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斯者,魏桓子之孙也,是为文侯。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 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
B.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
C.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
D.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侯,“文”是魏斯的谥号。谥号是一种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称颂死者的功绩。
B.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因为这三国是在瓜分晋国后建立的,故被称为“三晋”。
C.阙门,古代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之间的位置,“阙门之外”就是朝堂之外的意思。
D.千钟,指优厚的俸禄。钟是古代的一种称量单位,与前文中出现的“钟”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礼贤尊士,视卜子夏、田子方为师,即使经过段干木的家也要行礼,天下的很多贤士都前来归附,魏国由此成为三晋中的大国。
B.魏文侯听出钟声不协调,而田子方认为君王不必精通音乐,应当注重选拔任用官员,担负起国君应有的职责,魏文侯对此表示认同。
C.李克以自己地位卑疏为借口,不愿就宰相人选一事表明看法,但是在得到魏文侯的劝勉后,他提出了选人的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
D.虽然翟璜对李克有举荐之恩,但是李克并没有因此偏袒翟璜,而是委婉地向魏文侯推荐魏成担任宰相,翟璜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愤怒。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
(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5.下列与例句句式不一样的一项是(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D.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2022-11-0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

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

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后也成为中国姓氏之一。
B.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后泛指官吏。如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C.唐虞,是古代唐尧与虞舜的并称。相传唐虞执政时天下太平,古人以为太平盛世,于是很多史籍常用唐虞代指太平盛世。
D.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文中指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奔走游说,即使遭到打击、排斥,甚至受到围困,仍执着追求。
B.孔子有着很强的治国能力。鲁定公十四年,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的职务,参与国政三个月,民风大变,社会清明,各地宾客有归家之感。
C.孔子知识渊博,勤奋刻苦。他整理和编纂了《诗》《礼》《乐》《春秋》等古代儒家文化典籍,对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D.孔子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上去,应当删去的内容一定要删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4)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022-11-0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滨州高新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于齐。怀王,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B.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C.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D.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古代派往敌国或他国做人质,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外交策略之一。
B.薨,是古人对死的一种讳称,《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薨,诸侯死曰崩。”
C.上柱国,保卫国都之官,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后引申为一种荣誉称号。
D.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万乘”是军事实力的象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襄王欲返回楚国,齐王阻挠并且趁机索取楚国东部五百里土地。楚襄王向慎子问计,慎子建议楚襄王割地回国,这也是无奈之下做出的暂时让步。
B.楚太子回国即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王不想献地,向群臣问计,得到了不同的意见。
C.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齐王心生畏惧,最终无功而返,楚国保全东地。
D.慎子综合各方意见,找到了最佳方法,既不用背负失信之名,又兵不血刃,就能维护国土完整。
4.把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在《劝学》中,荀子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的两个比喻引出了什么结论(用原文回答),意在从正面说明什么。
2022-10-1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

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

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后也成为中国姓氏之一。
B.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后泛指官吏。如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C.唐虞,是古代唐尧与虞舜的并称。相传唐虞执政时天下太平,古人以为太平盛世,于是很多史籍常用唐虞代指太平盛世。
D.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文中指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奔走游说,即使遭到打击、排斥,甚至受到围困,仍执着追求。
B.孔子有着很强的治国能力。鲁定公十四年,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的职务,参与国政三个月,民风大变,社会清明,各地宾客有归家之感。
C.孔子知识渊博,勤奋刻苦。他整理和编纂了《诗》《礼》《乐》《春秋》等古代儒家文化典籍,对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D.孔子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上去,应当删去的内容一定要删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2)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5.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的三次回答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理念?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晋君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君其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也。恃险与马,不足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是以先王德音以享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若何虞难?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怼于下,群臣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侯之谋也。

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阖闾欲兴师伐楚,子胥谏曰:“不可。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汉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楚人闻之,怒,于是兴师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谏曰:“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于是吴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故《春秋》美而褒之。

(节选自《新序·善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B.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C.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D.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殆,意为危险。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中的“殆”含义相同。
B.务,意为致力、从事,与《过秦论》中“务耕织”的“务”含义不同。
C.倍,同“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含义相同。
D.前列,文中是指先锋、先头部队。与我们平常所说的“位居前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侯劝晋君暂时迎合楚王,若楚王仁德,诸侯自然会去侍奉他,否则,晋国再去灭掉楚国来争霸。
B.楚灵王召集诸侯会盟后发动战争,兴建宫室,导致众叛亲离。这恰好印证了司马侯“淫虐将遭弃”的观点。
C.伍子胥出逃到吴国,吴王阖闾想出兵帮他报仇,但子胥劝阻吴王,不能为了给子胥报仇而损害君王道义。
D.蔡昭公因一件美裘触怒楚国贵族,被囚数年才获释。回国途中他立誓报仇,后求救于吴,吴最终打败楚国。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
(2)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
5.请结合文本分析司马侯与伍子胥的“善谋”智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